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es and Forecasts of a Tornadic Supercell Outbreak Using a 3DVAR System Ensemble
1
作者 Zhaorong ZHUANG Nusrat YUSSOUF Jidong G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44-558,共15页
As part of NOAA's "Warn-On-Forecast" initiative, a convective-scale data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WRF-ARW model and ARPS 3DVAR data assimilation technique. The system was then eval... As part of NOAA's "Warn-On-Forecast" initiative, a convective-scale data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WRF-ARW model and ARPS 3DVAR data assimilation technique. The system was then evaluated using retrospective short-range ensemble analyses and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of the tornadic supercell outbreak event that occurred on 24 May 2011 in Oklahoma, USA. A 36-member multi-physics ensemble system provided the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a 3-km convective-scale ensemble system. Radial velocity and reflectivity observations from four WSR-88 Ds were assimilated into the ensemble using the ARPS 3DVAR technique. Five data assimilation and forecas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to data assimilation frequencies, in-cloud temperature adjustment schemes, and fixed- and mixed-microphysics ensembl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 with 5-min assimilation frequency quickly built up the storm and produced 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compared with the 10-min assimilation frequency experiment. The predicted vertical vorticity from the moist-adiabatic in-cloud temperature adjustment scheme was larger in magnitude than that from the latent heat scheme. Cycled data assimilation yielded good forecasts, where the ensemble probability of high vertical vorticity matched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observed tornado damage path.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e 3DVAR analysis and forecast system can provide reasonable forecasts of tornadic supercell st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emble 3DVAR analysis radar data assimilation probabilistic forecast supercell storm
下载PDF
一次飑前降雹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及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颂雨 司波 +2 位作者 勾亚彬 黄克慧 罗昌荣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44,共15页
2019年4月23日浙江南部发生一次明显的超级单体分裂过程,为研究超级单体风暴分裂特征,利用多部雷达构成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组网技术,结合雷达基本产品、风廓线雷达及探空资料对此次分裂过程做了分析。该超级单体风暴在较强的风垂直切... 2019年4月23日浙江南部发生一次明显的超级单体分裂过程,为研究超级单体风暴分裂特征,利用多部雷达构成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组网技术,结合雷达基本产品、风廓线雷达及探空资料对此次分裂过程做了分析。该超级单体风暴在较强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下(地面—500 hPa大于15 m/s)发生,形成于飑线主体弓形回波前端,具有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且持续时间较长。分裂从初始风暴的北侧中层开始,然后迅速向上、下伸展,左移超级单体具有明显的中反气旋涡旋结构,呈现由悬垂、强回波柱、强上升气流配合构成的典型超级单体结构,与右移超级单体无论在形态或是流场结构上都形成近似镜像对称的特征。在两者即将分离时,两风暴均发生了降雹,对应强下沉气流。在新风暴分裂形成的发展阶段其垂直廓线中最大垂直速度和最大负散度均在增大,而对应时段原风暴这两个物理量数值减小;整个分裂过程两个风暴正、负涡度数值均一同逐渐增大,气旋—反气旋涡旋的旋转程度变大趋势一致。低层风垂直切变矢量随高度上升逆时针旋转,分裂的左移反气旋超级单体加强发展,右移的气旋式超级单体受到一定抑制,与理论研究结论一致。该个例雷达反演的风场特征与径向速度分布吻合,反演风场基本可靠,为直观理解超级单体风暴分裂的动力学特征提供了进一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风暴分裂 左移超级单体 双雷达风场反演 垂直速度
下载PDF
2004年两次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现平 李云川 +2 位作者 王福侠 张杏敏 赵利品 《干旱气象》 2005年第1期33-38,共6页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6月20日、2004年6月24日在河北境内发生的两次风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速度场的涡旋分析与M产品的结合,可以从雷达资料中获得局地强风和冰雹预报的参考信息;(2)云图中...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6月20日、2004年6月24日在河北境内发生的两次风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速度场的涡旋分析与M产品的结合,可以从雷达资料中获得局地强风和冰雹预报的参考信息;(2)云图中圆形的云团强弱和雷达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大小,能够反映风暴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冰雹 风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龙门山脉东麓一次强风暴灾害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晓璐 范思睿 +1 位作者 汪俊 徐成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利用常规加密地面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5日傍晚发生在德阳什邡市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气象分析。风暴发生前的垂直探空资料显示出整层大气非均匀结构、中层蜂腰结构、风场整体顺滚流... 利用常规加密地面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5日傍晚发生在德阳什邡市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气象分析。风暴发生前的垂直探空资料显示出整层大气非均匀结构、中层蜂腰结构、风场整体顺滚流、对流层顶超低温等特征;多普勒雷达观测显示,风暴右前侧出现V型缺口,风暴中层出现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从中层向高层及低层发展等强降水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与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的演变特征对于冰雹云的形成与衰减、强降水的产生及地面大风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暴 灾害 强降水超级单体 多普勒雷达 冰雹 短时强降水 中气旋 龙门山脉东麓
下载PDF
四川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思睿 陶丽 +1 位作者 张恒 古亚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2)此次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上,中低层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中高层有回波悬垂现象,速度图上是气旋式流场,后发展为中气旋,中气旋首先出现在中低层,随后向上向下发展。(3)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在发生冰雹前会有一个跃增变化,在30分钟内从5kg/m2跃增到75kg/m2,VIL跃增变化提前冰雹发生,对冰雹具有警示作用。(4)三体散射长钉是预示冰雹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次风暴的三体散射出现在高度5~10km,只在2个体扫时间内出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VIL跃增 三体散射 钩状回波
下载PDF
脉冲风暴造成的山西北部三次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淑华 赵桂香 +3 位作者 程海霞 王一颉 李腊平 宋世华 《干旱气象》 2019年第1期67-75,共9页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灾情调查等资料,对2017年出现在山西北部的三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脉冲风暴冰雹过程均发生在500 hPa中高纬地区为&...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灾情调查等资料,对2017年出现在山西北部的三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脉冲风暴冰雹过程均发生在500 hPa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槽后偏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或涡旋是主要触发系统。冰雹出现在低层辐合线的东南侧暖区内。低层触发系统不同,大气不稳定度不同,造成的强对流落区和强度差异很大。(2)脉冲风暴冰雹过程中,从低层到高层风向随高度呈现一致的顺时针旋转,从低层到700 h Pa附近风速随高度增加,0~6 km风垂直切变为1×10^(-4)~7×10^(-4)s^(-1),均小于冰雹天气阈值。(3)脉冲风暴的雷达回波呈块状,强回波中心高度位于-10℃等温线所在高度以上,初始高度在7 km以上,上冲云顶高度大于12 km;脉冲风暴的形成、发展和结束与雷暴云顶的上冲、下降和崩溃紧密联系。可以利用上冲云顶的形态判断风暴的生消,但要抬高仰角到8 km左右高度观测,才有助于提前发现脉冲风暴。径向速度场上三次过程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降雹持续时间与辐合层厚度密切相关,辐合层越厚降雹越剧烈,持续时间越长;以单体形式在低层出现辐合、高层辐散的速度场发展迅猛程度要比多单体更剧烈,带来的灾害更严重;强对流发生前,VIL最大值大于35 kg·m-2,降雹前VIL出现跃增,跃增量大于29 kg·m-2。(4)基本反射率剖面图上,脉冲风暴产生的旁瓣回波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与高反射率因子核区垂直,强度小于20 d BZ的弱回波带,旁瓣回波从风暴强中心边缘向低方位角方向伸展。三次过程中,出现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的冰雹过程持续时间更长、灾害程度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多尺度 多普勒雷达 脉冲风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延安冰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帅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547-553,共7页
为对延安市消雹和防灾减灾的工作提供指导,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和延安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详细分析2016年6月12日发生在延安安塞区特大冰雹过程,得到以下结论:(1)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配合着适宜的0℃层和-20℃层,为此... 为对延安市消雹和防灾减灾的工作提供指导,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和延安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详细分析2016年6月12日发生在延安安塞区特大冰雹过程,得到以下结论:(1)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配合着适宜的0℃层和-20℃层,为此次大冰雹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2)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上,此次强对流风暴表现出典型超级单体所具有的回波特征,包括风暴中低层的"V"型缺口、钩状回波、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区及中高层出现的回波悬垂现象,风暴发生到最强盛阶段反射率因子最大值高于65 d Bz且强中心高度在-20℃层之上。(3)过程中出现中气旋特征,中气旋维持1小时,最大厚度达到5 km,此次冰雹就发生在中尺度气旋处以及大风区一侧的风速辐合区。(4)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在发生冰雹前出现跃增变化,此次降雹后VIL没有突然下降,反而增大是由于风暴内存在多个强中心风暴持续发展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中短期天气预报 冰雹 超级单体风暴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2006.4.11”闽北降雹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余建华 黄秀芳 《福建气象》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利用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6分钟一次的观测资料,对造成2006年4月11日傍晚至夜里闽北降雹的回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闽北降雹的强风暴单体主要有两个。雹云单体a在其生命史中主要以孤立单体形式存在,雹云单体b是与飑线相伴的一... 利用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6分钟一次的观测资料,对造成2006年4月11日傍晚至夜里闽北降雹的回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闽北降雹的强风暴单体主要有两个。雹云单体a在其生命史中主要以孤立单体形式存在,雹云单体b是与飑线相伴的一个强风暴单体。二者在成熟阶段都具有超级单体特性:低层弱回波区(WER)和中高层悬垂结构及“中气旋”报警。前者还具有显著弓形回波、后侧入流槽口、逆风区等特征,后者具有明显的钩状回波特征和旋转特性等。在雹云的不同发展阶段,强中心回波强度(dBZM)、强核回波高度(HT)、风暴顶高度(TOP)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强盛阶段:dBZM变化不大,而HT、TOP、VIL则出现较大的波动,每次大的波动对应地面一次强天气。风暴移向移速预测信息能较好地指示风暴强核回波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多普勒雷达资料 超级单体 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下游夏初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淑玲 刘澈 +2 位作者 李韬 李香梅 王鸣晓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57-62,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黄河下游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雷达回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产生的,强对流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黄河下游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雷达回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产生的,强对流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Qse高能区和Qse密集区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展,850hPa以下为较强散度辐合,800~600hPa为高空散度辐散和600hPa以下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根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对流活动在河北境内生成,移动过程中发展,影响河南安阳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径向速度图上存在中尺度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成因分析 多普勒雷达资料 动力和热力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