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向红 唐熠 +1 位作者 郑传新 李垂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71,共11页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应造成了9—11日桂林北部的暴雨。弓形回波和线形波动前侧都有V型缺口,表明有强的西南气流进入上升气流,同时都有后侧V型缺口,表明具有强的下沉气流和后侧偏北气流。可用弓形回波提前20~33分钟预警短时暴洪。而造成南部恭城附近连续两日的冰雹和龙卷风天气都是由孤立的右移型γ尺度超级单体造成,有三体散射长钉(TBSS)回波特征,可用于提前15~22分钟预警大冰雹。对流单体发展成为龙卷单体伴随有下击暴流的气旋性辐散特征,非常临近地面大风出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冰雹 龙卷 弓形回波 中气旋 TBSS
下载PDF
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陈传雷 吴晓峰 +3 位作者 孙晓巍 王颖 王太微 魏晓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3期27-33,共7页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雹持续时间为0—10 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的龙卷持续时间为5—20 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 m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性天气 冰雹 龙卷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雨 气候特征
下载PDF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官莉 王雪芹 黄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团区域容易产生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水汽图上的水汽输送带与可见光云图的对流云系相一致,并且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遥感资料很好地反映了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有效地补充了常规天气资料分析的不足,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水汽图像 可见光云图 雷达图像 冰雹 龙卷 强对流天气
下载PDF
美国强天气过程预报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许晨海 朱福康 +2 位作者 杨连英 张存华 焦育忠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8-313,共6页
介绍了美国近 2 0多年在强天气过程预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并列举了若干有关龙卷风。
关键词 强天气过程 龙卷风预报 雷暴大风预报 冰雹预报
下载PDF
中国雷达强天气预警信息质量控制与集成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孟昭林 季承荔 郭志梅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5-961,共7页
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容易产生严重气象灾害,而雷达可以为强对流天气提供高时效的监测信息。针对当前雷达业务系统仅提供单站预警,且强天气识别算法缺乏本地优化等问题,研究了全国雷达预警信息组网集成技术,为大范围监测中小尺度强对... 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容易产生严重气象灾害,而雷达可以为强对流天气提供高时效的监测信息。针对当前雷达业务系统仅提供单站预警,且强天气识别算法缺乏本地优化等问题,研究了全国雷达预警信息组网集成技术,为大范围监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提供及时高效的参考信息;通过对全国高空站3年0℃层高度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雷达监测冰雹等算法的0℃层高度应在3~6km范围动态调整,提出了雷达强天气预警动态本地化等综合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质控前后统计分析表明,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雷达预警的虚警率,虚警剔除率可达到95%以上;与雷电观测资料的检验结果显示,质控后的雷达预警信息与雷电分布具有较好的契合度。将基于上述组网集成与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应用于2016年6月23日盐城龙卷强天气监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冰雹 龙卷 中气旋 质量控制 集成应用 太阳高度
下载PDF
一次弓形回波中超级单体发展造成的大风、冰雹天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哲红 陈贞宏 +1 位作者 储丽君 冯新建 《贵州气象》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灾情调查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综合分析了2011年4月15日出现在安顺市的大风、冰雹天气,此次天气直接触发系统是地面辐合线。通过对加密自动站的数据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对多普勒...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灾情调查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综合分析了2011年4月15日出现在安顺市的大风、冰雹天气,此次天气直接触发系统是地面辐合线。通过对加密自动站的数据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是一次"后续线"发展型飑线影响,其中有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弓形回波前最凸起部位前侧"v"型缺口处的强辐合入流造成镇宁站的大风,弓形回波特征减弱时后部弱回波通道中的下击暴流造成西秀区岩腊乡和紫云县猫营镇大风灾害。这两次大风灾害发生于强对流系统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机制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冰雹 飑线 弓形回波 超级单体
下载PDF
冷涡影响中国对流性大风与冰雹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郑永光 宋敏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0-720,共11页
冷涡会影响到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导致强对流和暴雨等天气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基于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分析资料,给出了冷涡本体和外围共同影响中国的地理分布等气候特征,然后给出了冷涡影响所致的中国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天... 冷涡会影响到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导致强对流和暴雨等天气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基于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分析资料,给出了冷涡本体和外围共同影响中国的地理分布等气候特征,然后给出了冷涡影响所致的中国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天气分布及其环境条件特征,进一步给出了2021年中国受冷涡影响对流性大风天气过程。结果发现,除了东北、内蒙古、华北和黄淮等地显著受冷涡影响外,冷涡中心最南可位于山东附近,外围最南可以影响到华南。东北、内蒙古、华北和黄淮等地大部分区域的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显著受到冷涡的影响,这些天气通常具备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占相应天气年平均日数的百分比超过60%、部分区域超过80%,显著高于雷暴天气。冷涡影响的龙卷通常发生在冷涡外围西南侧、南侧或东南侧。2021年中国受冷涡影响的雷暴大风和龙卷过程大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春季的这些过程都只发生在冷涡南侧外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对流 大风 龙卷 冰雹
下载PDF
龙卷风冰雹灾害中伤员应急救护系统的实施与管理
8
作者 刘云 阚仁惠 蒋会琴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6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龙卷风冰雹灾害中伤员的院内应急救护系统的实施与管理。方法:启动应急救护系统,开放应急救治绿色通道,按照伤员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区域,成立指挥联络组、分诊组、急救组、机动组、后勤保障组,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分工明确... 目的:探讨龙卷风冰雹灾害中伤员的院内应急救护系统的实施与管理。方法:启动应急救护系统,开放应急救治绿色通道,按照伤员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区域,成立指挥联络组、分诊组、急救组、机动组、后勤保障组,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结果:在医院领导的积极指挥和协调下,成功完成了65例伤员的救护任务。结论:本次龙卷风冰雹灾害的救护实践,检验了我院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锻炼了护理人员救护水平,为我们今后更好地面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开展成批伤亡救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冰雹灾害 伤员 应急救护系统 实施与管理
下载PDF
2013年3月20日广东东莞罕见龙卷冰雹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劲梅 莫伟强 《暴雨灾害》 2013年第4期330-33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及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3月20日发生在东莞的一次罕见龙卷、冰雹等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过境时的单站气压、温度、风向风速与雷雨大风过境时明显不同,前...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及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3月20日发生在东莞的一次罕见龙卷、冰雹等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过境时的单站气压、温度、风向风速与雷雨大风过境时明显不同,前者具有较典型的龙卷特征。2)华南地区高低空强的风随高度增大的垂直变化、上干下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以及低层高湿、增温为对流天气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冷空气南压和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3)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强的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以及较强的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为龙卷产生提供了可能性。4)龙卷、冰雹强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与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加强有密切关系。5)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龙卷时,最强回波为72 dBz;龙卷出现在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附近,更靠近后侧V形缺口;多时次观测到三体散射(TBSS)回波,与降雹对应;反射率垂直剖面图上可见明显的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BWER)先于龙卷20多分钟出现。径向速度图上,龙卷出现时超级单体风暴同时具有龙卷涡旋特征(TVS)和中气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冰雹 超级单体 中气旋 龙卷涡旋
下载PDF
多个超级单体风暴诱发的EF3级强龙卷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桂莲 李一平 +5 位作者 江靖 常欣 霍志丽 仲夏 郭炳瑶 贾克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5-1327,共13页
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EF3级强龙卷,导致6人死亡,大量建筑物等严重损毁。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FY4卫星云图、河北省张北CB型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NCEP(1°×1... 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EF3级强龙卷,导致6人死亡,大量建筑物等严重损毁。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FY4卫星云图、河北省张北CB型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发生在前倾槽不稳定层结环境背景下,较强的对流层中低层条件不稳定(850 hPa与500 hPa温度垂直减温率约为7.7℃·km-1)、低层丰富的水汽、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的0~6 km垂直风切变为超级单体风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环境背景。此外,0~1 km风矢量差为8 m·s^(-1),抬升凝结高度为1.0 km,为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干线伴随的辐合线触发了产生龙卷的母风暴,随后演变为超级单体,其雷达反射率因子呈现典型的钩状回波、低层暖湿气流入流缺口、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回波悬垂,以及中等强度的中气旋等特征;龙卷的生成和消亡过程中有三个超级单体风暴相继形成,都呈现为孤立的对流风暴形态,龙卷发生在其中一个超级单体钩状回波的顶端,在前侧上升气流和后侧下沉气流交界处,雷达分析的基于中气旋强度演变的龙卷可能起始时间和路径与现场调查时间十分吻合。除了强龙卷,这系列超级单体还产生了大冰雹和直线型对流大风(雷暴大风),强回波中心自低到高明显倾斜,最大反射率因子高达65 dBz,径向速度图上除了有中等强度的中气旋,还存在明显的中层径向辐合,超级单体风暴形成时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值高达73 kg·m^(-2),VIL密度达到4~5 g·m^(-3),这些雷达回波特征指示大冰雹的存在,而中层径向辐合是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龙卷 超级单体风暴 中气旋 “V型”缺口 钩状回波 大冰雹
下载PDF
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和风雹近36年的变化特征
11
作者 史风梅 裴占江 +4 位作者 王粟 高亚冰 卢玢宇 刘杰 董雪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36-39,46,共5页
为促进农业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的开展,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法研究了黑龙江省1980-2015年农业低温冷害和风雹受灾率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2015年,低温冷害受灾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害受灾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均... 为促进农业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的开展,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法研究了黑龙江省1980-2015年农业低温冷害和风雹受灾率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2015年,低温冷害受灾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害受灾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均未通过0.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可知,低温冷害和风雹受灾率的变化主周期分别为7和19a,通过变化周期小波系数拟合可知,二者受灾率在2017-2019年处于正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害 风雹 时间变化特征 M-K法 Morlet小波法 黑龙江省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23 June 2016 Yancheng City EF4 tornadic supercell and analysis of lightning activity 被引量:3
12
作者 GUO FengXia LI Yang +4 位作者 HUANG ZhaoChu WANG ManFei ZENG FanHui LIAN ChunHao MU Yi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204-2213,共10页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WRF) model that features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arameterizat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tornado, hail and lightning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tornado-producing(EF4 intensity) s...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WRF) model that features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arameterizat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tornado, hail and lightning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tornado-producing(EF4 intensity) supercell thunderstorm over Yanche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on 23 June 2016. Based on a sounding at 0800, there was a low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substantial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 and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near Yancheng City, which promote supercell development. At 1400,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hail production and a dramatic increase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 rate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maximizing five minutes later. The tornado occurred 30 min after the hail production. The time of minimum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 rates was 15 min later. The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ornadic supercell moved eastward and that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 rat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t 1400, the same as observed, but their maximum was 5 min later than observed. The simulated updraft volume peaked at 1425 and the simulated downdraft volume maximized5 min later, when the mesocyclone formed. Simulated reflectivities showed no hook echo and horizontal winds for different height at mid-low levels had a different cyclonic shear at 1430, favorable to mesocyclone formation. Based on the simulated results,the region of positively charged graupel ascended resulting from the region of high liquid water content was lifted by the strong updraft, forming a mid-level strong positive charge region. A lower negative charge region formed by the 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 of collisions between graupel and droplets at the bottom of the cloud, conducive to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nado SUPERCELL WRF hail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