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asuring and modeling two-dimensional irrigation infiltration under film-mulched furrows 被引量:1
1
作者 YongYong Zhang PuTe Wu +1 位作者 XiNing Zhao WenZhi Zh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5期419-431,共13页
Furrow irrigation with film-mulched agricultural beds is being promoted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because it improves water utilization. Two-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patterns under film-mulched furrows can... Furrow irrigation with film-mulched agricultural beds is being promoted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because it improves water utilization. Two-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patterns under film-mulched furrows can provide guidelines and criteria for irrigation design and opera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soil water dynamics during ponding irrigation infiltration of mulched furrows in a cross-sectional ridge-furrow configuration,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s. Six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with two soil types (silt loam and sandy loam), were investigated to monitor the wetting patterns and soil water distribution in a cuboid soil chamber. Irrigation of mulched furrows clearly increased water lateral infiltration on ridge shoulders and ridges, due to enhancement of capillary driving force. Increases to both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 (SWC) and irrigation water level resulted in increased wetted soil volume. Empirical regression equations accurately estimated the wetted lateral distance (Rl) and downward distance (Rd) with elapsed time in a variably wetted soil medium. Optimiza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followed by the Inverse approach resulted in satisfactory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d and predicted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nd SWC. On the basis of model calibration, HYDRUS-2D model can accurately simulate two-dimensional soil water dynamics under irrigation of mulched furrow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tting patterns between unmulched and mulched furrow irrigation using HYDRUS-2D simulation. The Rd under the mulched furrows was 32.14% less than the unmulched furrows. Therefore, film-mulched furrows are recommended in a furrow irrig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water distribution wetting pattern film-mulched furrows furrow irrigation HYDRUS-2D model
下载PDF
Review on the fully mulched ridge–furrow system for sustainable maize production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Jin-bin XIE Jun-hong +1 位作者 LI Ling-ling ADINGO Samuel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77-1290,共14页
The fully mulched ridge–furrow(FMRF)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e to its high maize(Zea mays L.) productivity and rainfall use efficiency. However, high outputs under this s... The fully mulched ridge–furrow(FMRF)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e to its high maize(Zea mays L.) productivity and rainfall use efficiency. However, high outputs under this system led to a depletion of soil moisture and soil nutrients, which reduces its sustainability in the long ru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yield-increasing mechanisms,negative impacts, optimiz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MRF system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using grain and forage maize varieties instead of regular maize;mulching plastic film in autumn or leaving the mulch after maize harvesting until the next spring, and then removing the old film and mulching new film;combining reduced/no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utilizing crop rotation or intercropping with winter canola(Brassica campestris L.), millet(Setaria italica), or oilseed flax(Linum usitatissimum L.);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partially replacing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fertilizer;using biodegradable or weather-resistant film;and implementing mechanized production. These integrations help to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igh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ryland farming, and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ulched ridge–furrow SYSTEM SEMI-ARID Loess Plateau maize productivity FARMING SYSTEM sustainability
下载PDF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 Availability Fertilizers to Seeding Furrows with Seeding Increases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No-Till Cultivated Common Wheat in Japan 被引量:1
3
作者 Toshio Tani Motoki Hayashi +4 位作者 Kaku Hiraiwa Ikumi Ochia Shiro Mitsuya Roel R. Suralta Akira Yamauch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年第3期279-290,共12页
In Japan, common wheat is cultivated in upland fields converted from paddy fields, where poor drainage and high precipitation cause delay of sowing, lodging at the jointing stage, difficulty in topdressing at the ripe... In Japan, common wheat is cultivated in upland fields converted from paddy fields, where poor drainage and high precipitation cause delay of sowing, lodging at the jointing stage, difficulty in topdressing at the ripening stage, and low yield. No-till cultivation has been promoted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but the yield is still low due to the lack of prope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protocols.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whether an additional application of two kinds of Sigmoid coated urea as controlled availability fertilizers (CAFs) to the standard fertilization protocol for tillage cultivation can increase the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in no-till cultivated common wheat. Also, additional fertilization was applied to the seeding furrow simultaneously with seeding using a V-furrow no-till direct sowing (VFDS) machine. No-till cultivated plants had more tillers than tillage cultivated ones and consequently higher number of panicles and yield, caused by increas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 point-injected CAFs to the seeding furrow, which eluted at the jointing and ripening stages greatly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broadcast topdressing of ammonium sulfate at each stage. The simultaneous sowing and fertilization of additional CAFs using VFDS method in multi-year tests in farmers’ field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yield of no-till cultivated common wheat, and can be adopted by Japanese local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AVAILABILITY Fertilizer NO-TILL Cultivation Triticum aestivum V-furrow NO-TILL Direct Sowing Method
下载PDF
茶园仿生往复式开沟松土机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秦宽 郎旭涛 +6 位作者 沈周高 吴正敏 毕海军 曹成茂 孙燕 葛俊 方梁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9,共11页
丘陵山区茶园土壤板结、石砾较多,使用传统旋转或移动式开沟机会出现打石跳刀、刀具无法入土、开沟不深、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为此,依据人工铲土具有自发性以最低功耗完成最优作业路径的特点,设计仿人工铲土动作的曲柄摇杆式开沟装置,并... 丘陵山区茶园土壤板结、石砾较多,使用传统旋转或移动式开沟机会出现打石跳刀、刀具无法入土、开沟不深、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为此,依据人工铲土具有自发性以最低功耗完成最优作业路径的特点,设计仿人工铲土动作的曲柄摇杆式开沟装置,并研制小型茶园往复式开沟松土机。通过分析人工使用铁锹铲土的动作,建立入土、切土、抛土的运动模型,基于Matlab软件分析得到人工铲土时铁锹锹尖运动轨迹的拟合方程,以此方程为基准,建立曲柄连杆机构的目标函数,结合约束条件解出曲柄摇杆机构结构参数,同时对开沟铲进行开沟阻力分析,确定开沟铲的结构参数。建立Recurdyn和EDEM耦合的开沟铲-土壤互作仿真模型,并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作业和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参数组合:机器前进速度v为0.06 m/s、曲柄转速n为42 r/min、入土倾角φ为8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茶园往复式开沟松土机作业平均开沟深度为211.5 mm,开沟功率为0.119 kW,沟深稳定性系数为90.9%,相较于传统旋转式开沟机,开沟功率降低6.3%,沟深稳定性系数提高3.1个百分点,整机作业质量满足茶园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开沟松土机 仿生 曲柄连杆机构 RECURDYN EDEM
下载PDF
侧深施肥直斜偏置式免耕播种开沟器设计与试验
5
作者 赵淑红 刘佳明 +2 位作者 赵国鹏 田哲名 杨悦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37,共12页
采用侧深施肥技术,施肥铲作业后播种带两侧土壤高度不一致,易加剧播种机横向偏摆,进而导致播种深度均匀性和播种横向一致性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直斜偏置式免耕播种开沟器。该开沟器主要由切土斜刃、挡土定位板、偏置... 采用侧深施肥技术,施肥铲作业后播种带两侧土壤高度不一致,易加剧播种机横向偏摆,进而导致播种深度均匀性和播种横向一致性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直斜偏置式免耕播种开沟器。该开沟器主要由切土斜刃、挡土定位板、偏置推土板等组成,作业时滑切土壤并将其推移至肥沟一侧拓宽种沟,避免种子落至肥沟后位置过深,提高播种质量。通过离散元仿真试验,以前进阻力、肥沟回土深度、种沟回土深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二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斜刃滑切角为37°、偏置角为15°时开沟器作业性能最好。在最优参数下与双圆盘式、尖角式开沟器进行田间作业性能对比试验,相对于双圆盘式和尖角式开沟器,直斜偏置式开沟器播种深度变异系数分别降低41.12%、19.41%;播种横向变异系数分别降低39.00%、28.41%;前进阻力分别降低7.26%、28.20%;作业后肥沟与种沟回土深度分别提高9.47%、13.68%和33.33%、7.14%。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沟器可以减小前进阻力,增加肥沟与种沟回土,提高播种深度均匀性和播种横向一致性,可为播种开沟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优化 离散元 免耕播种 开沟器 直斜偏置
下载PDF
草莓大棚开沟起垄刀具数值模拟与工作参数响应面优化
6
作者 郭小锋 师鹏辉 +1 位作者 乔书杰 孙千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42,共9页
草莓种植要求采用高垄栽培,为了提高开沟质量,现有开沟刀具一般是将旋耕刀具的刀身部分进行简单加宽处理。由于这种改进缺乏设计依据,当前的草莓大棚开沟刀具普遍存在作业质量不高和能耗较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草莓大棚开沟刀具的性... 草莓种植要求采用高垄栽培,为了提高开沟质量,现有开沟刀具一般是将旋耕刀具的刀身部分进行简单加宽处理。由于这种改进缺乏设计依据,当前的草莓大棚开沟刀具普遍存在作业质量不高和能耗较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草莓大棚开沟刀具的性能,采用LS-DYNA软件建立了开沟刀具土壤旋抛数值仿真模型,并搭建田间实时试验装置,对仿真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方法,以刀辊扭矩和残留粒子比例为响应值,建立了刀辊前进速度,刀轴转速和开沟起垄深度的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前进速度0.38 m·s^(-1)、刀轴转速300 r·min^(-1)、开沟起垄深度300 mm,以此参数进行田间试验得到的扭矩为27.9 Nm,模型优化预测结果与田间试验相比相对误差小于5%,验证了优化模型和结果的可靠性。提出的新型的开沟刀具参数化设计方法可为大棚草莓开沟机具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大棚 开沟起垄刀具 参数化设计 数值模拟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多功能集成式开沟装置设计
7
作者 白旭普 王振华 +3 位作者 翟改霞 吴海华 周海燕 杨葆华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针对牧草免耕播种机进行退化草原补播作业时存在土壤扰动明显、播种深度不均匀、种沟保墒能力差等问题,设计一款集切根、开沟、回土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集成式开沟装置。该装置采用平面圆盘破土切根,随后采用倒“T”型开沟器形成结构稳... 针对牧草免耕播种机进行退化草原补播作业时存在土壤扰动明显、播种深度不均匀、种沟保墒能力差等问题,设计一款集切根、开沟、回土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集成式开沟装置。该装置采用平面圆盘破土切根,随后采用倒“T”型开沟器形成结构稳定的种沟并清理种子周围土壤内的根茎,最后由回土机构将开沟过程中被挤压至地表的土壤回填至种沟内对种子进行掩埋。采用离散元法辅助开沟装置设计,选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创建土壤离散元模型。通过离散元仿真试验确定开沟器连接柄与地面夹角为90°时作业效果最佳。通过分析回土机构工作过程受力情况,确定仿形机构弹簧劲度系数为0.6 N/mm,弹簧初始压力为60 N。开展田间试验与离散元仿真试验检验多功能集成式开沟装置作业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最佳作业速度范围为0.8~1.2 m/s;作业过程土壤扰动较小,侧垄宽不超过50 mm;开沟深度稳定可控,种沟深度波动不超过5 mm;回土机构作业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种沟保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沟装置 离散元法 草原补播 开沟器 回土机构
下载PDF
开沟器铲尖表面等离子熔覆Mo_(2)FeB_(2)涂层制备及其磨损性能
8
作者 刘敬春 田铁柱 +2 位作者 赵建国 王会强 郝建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8,共10页
为了解决开沟器铲尖耕作过程中耐磨性差、易失效的问题,利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开沟器铲尖表面制备Mo_(2)FeB_(2)金属陶瓷涂层,并对其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熔覆层制备的最优工艺参数... 为了解决开沟器铲尖耕作过程中耐磨性差、易失效的问题,利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开沟器铲尖表面制备Mo_(2)FeB_(2)金属陶瓷涂层,并对其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熔覆层制备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熔覆电流80 A,熔覆距离10 mm,熔覆速度20 cm/min,并以此来制备耐磨熔覆层。结果表明,熔覆层与基体呈现良好冶金结合,其组织主要由方形、蝶状、十字镖形、树形以及不规则长条状的硬质相、网状共晶组织和铁基粘结相组成,其主要物相组成为Mo_(2)FeB_(2)、M_(3)B_(2)(M:Mo,Fe,Cr)、(Cr,Fe)7C3、MoB、CrB、Fe2B以及Fe-Cr固溶体。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9618 MPa,为开沟器铲尖基体的2.79倍。相同工况下的磨损试验表明熔覆层的平均磨损量(19.20 mg)和平均摩擦系数(0.294)与基体相比分别降低了52.9%和42.4%;不同载荷下的磨损试验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熔覆层与基体的摩擦系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但熔覆层的整体摩擦系数均低于基体,且其磨损形貌较基体轻微。土槽试验结果表明,熔覆层开沟器铲尖的平均磨损量(4.60 g)比常规开沟器铲尖(15.54 g)降低了70.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际土壤环境中,开沟器铲尖熔覆层的平均磨损量(34.34 g)仅为常规开沟器铲尖(79.06 g)的43.4%,通过对比磨损形貌发现,熔覆层的存在可以有效抵御土壤磨损,使开沟器铲尖在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后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原貌,从而使其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农机触土部件的耐磨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显微结构 硬度 开沟器铲尖 等离子熔覆 Mo2FeB2 磨损
下载PDF
旱作农田覆膜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团聚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王钰皓 庞津雯 +4 位作者 卫婷 高飞 刘恩科 贾志宽 张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2-284,共13页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质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质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质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60%和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质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垄沟覆膜 土壤团聚特性 有机碳 玉米产量 秸秆碳投入
下载PDF
不同开沟深度对甜瓜幼苗生长及果实的影响
10
作者 古丽孜叶·哈力克 艾力江·麦麦提 +1 位作者 杨英 杨军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145,共10页
探讨不同开沟深度对甜瓜生长、果实形态、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优化甜瓜种植技术并为甜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选取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黄梦脆和白皮脆等4个厚皮甜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处理A(沟深15cm)、处理B(沟深30cm)... 探讨不同开沟深度对甜瓜生长、果实形态、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优化甜瓜种植技术并为甜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选取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黄梦脆和白皮脆等4个厚皮甜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处理A(沟深15cm)、处理B(沟深30cm)、处理C(沟深45cm)以及CK(未开沟平畦)条件下进行大田种植试验,并系统研究其对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甜瓜植株生长、果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开沟深度的增加,各土层温差减小但差异不明显,而土壤含水量呈递增趋势。此外,开沟深度能够促进甜瓜植株生长。同时,不同开沟深度对4个甜瓜品种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肉厚度、单瓜质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和黄梦脆等甜瓜的各项指标随着开沟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并且不同品种在达到最高值时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通过隶属函数法对4个甜瓜品种的果实形态特征、产量以及品质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在15~30cm范围内开沟能够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露地栽培条件下,选择15~30 cm的适宜开沟深度能够实现优质高产的甜瓜生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开沟深度 幼苗生长 果实
下载PDF
垄沟覆盖集雨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
作者 高彦婷 张芮 +2 位作者 董博 李青青 刘柯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3,共11页
为明确垄沟覆盖集雨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登义”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常规平栽不覆盖为对照(CK),依次设置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不覆盖(HL)、垄覆液态地膜沟不覆盖(YL)、垄不覆... 为明确垄沟覆盖集雨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登义”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常规平栽不覆盖为对照(CK),依次设置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不覆盖(HL)、垄覆液态地膜沟不覆盖(YL)、垄不覆盖沟覆秸秆(NJ)、垄覆液态地膜沟覆秸秆(YJ)、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覆秸秆(HJ)共计6个处理,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垄覆膜沟覆秸秆的集雨模式均有利于玉米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HJ处理的穗行数、千粒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分别较对照CK提高11.22%、31.31%、88.02%、79.83%,且与CK间差异均显著(P<0.05),而垄无覆盖沟覆秸秆的NJ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CK低。(2)垄覆地膜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且能改变微生物结构,但垄无覆盖沟覆秸秆的NJ处理却不能。(3)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门、纲水平上均受到覆盖集雨模式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主要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比25.8%)、拟杆菌纲(Bacteroidia,占比8.4%)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比7.7%),且垄沟覆盖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即垄沟集雨模式可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门、纲水平的结构及组成,实现玉米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 玉米 土壤微生物群落 覆盖
下载PDF
氮肥对垄沟集雨种植谷子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周浩露 申朝阳 +4 位作者 罗新宇 黄英惠 王可心 王云浩 高小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9,共15页
【目的】探究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的生长、产量对氮肥的响应,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选用陕豫谷3号谷子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垄沟集雨种植模式,R;... 【目的】探究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的生长、产量对氮肥的响应,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选用陕豫谷3号谷子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垄沟集雨种植模式,R;传统平作种植模式,T),副因素为施氮量(0 kg·hm^(-2),N0;60 kg·hm^(-2),N1;135 kg·hm^(-2),N2;210 kg·hm^(-2),N3),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测定谷子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各生育时期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并计算氮素利用率。【结果】同一施氮量下,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相比,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降雨较多的2022年仅灌浆期有所提高,在降雨较少的2023年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则均有提高,两年间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均增强了谷子生育中后期的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谷子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在2022年的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有所提高,在2023年各生育时期均有增加,且N1、N2、N3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0.6%—39.5%、0.9%—51.1%;籽粒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对籽粒贡献率在两年间均有显著增加,满足了谷子全生育期的养分需求,改善了传统平作种植模式下谷子生育后期氮肥供应不足问题;氮肥偏生产力在两年间均有增加,分别提高了3.7%—14.3%、2.8%—27.6%,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2022年于210 kg·hm^(-2)施氮量下略有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在2023年施氮量超过135 kg·hm^(-2)时均有所降低,三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谷子穗粗、单穗重在两年间均有提高,穗长则有所下降;产量在两年间均有显著性提高,分别增加了3.7%—14.3%、2.8%—27.6%,在降雨较少的2023年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且当施氮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无显著性增加。【结论】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垄沟集雨种植模式配施60—135 kg·hm^(-2)氮肥更有利于谷子氮素利用和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垄沟集雨种植 氮素利用 产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Grain-filling strategies of wheat of contrasting grain sizes under various planting patterns and irrigation levels
13
作者 Zimeng Liang Jingyi Feng +4 位作者 Jiayu Li Yangyang Tang Tiankang He Vinay Nangia Yang Li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897-906,共10页
In a study comparing grain filling and yield in a large-and a small-grain-size wheat cultivar under two planting patterns and two irrigation regimes,plastic-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planting with sprinkler irrigation ... In a study comparing grain filling and yield in a large-and a small-grain-size wheat cultivar under two planting patterns and two irrigation regimes,plastic-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planting with sprinkler irrigation increased grain filling and yield in both cultivars.The largest contributors to grain yield were an extended active grain-filling period in Shuangda 1 and an increased mean grain-filling rate in XN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tic-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cultivation Sprinkler irrigation WHEAT Grain size Grain filling
下载PDF
小麦小区株行播种机犁铧式开沟器仿真分析
14
作者 高秀强 孙钦华 +4 位作者 李国莹 李国梁 杨诚 徐祝欣 代永波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181,共7页
针对我国小区播种机开沟器存在设计不完善、适应能力差及播种深度不均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小麦小区株行播种机的犁铧式开沟器。为探究小麦小区株行播种机犁铧式开沟器各参数对开沟过程的影响,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仿真分析,分... 针对我国小区播种机开沟器存在设计不完善、适应能力差及播种深度不均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小麦小区株行播种机的犁铧式开沟器。为探究小麦小区株行播种机犁铧式开沟器各参数对开沟过程的影响,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挡土板长度、入土隙角和铲尖角度对开沟作业阻力和开沟深度变异系数的影响规律。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开沟过程最优参数组合:挡土板长度75.5mm、入土隙角3°、铲尖角度20°,此时开沟器的作业阻力为184.8N,开沟深度变异系数为5.86%。土槽验证试验表明:作业阻力和开沟深度变异系数误差分别为8.77%和3.07%,且有效提高了开沟器作业性能并减少了制作成本,为小麦小区株行播种机动力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开沟器 仿真试验
下载PDF
基于开沟施肥的撒肥圆盘设计与试验
15
作者 崔志豪 郑威强 张立萍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28,137,共10页
针对传统果树开沟施肥机存在的肥料分布不均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开沟施肥的撒肥圆盘。首先,建立撒肥圆盘的三维模型,对肥料颗粒在撒肥圆盘上的受力和运动进行分析,建立肥料颗粒的运动方程;通过离散元软件建立仿真模型,以撒肥圆盘的盘面... 针对传统果树开沟施肥机存在的肥料分布不均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开沟施肥的撒肥圆盘。首先,建立撒肥圆盘的三维模型,对肥料颗粒在撒肥圆盘上的受力和运动进行分析,建立肥料颗粒的运动方程;通过离散元软件建立仿真模型,以撒肥圆盘的盘面倾角、母线极角、肥盘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施肥量偏差为实验指标,开展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对撒肥圆盘的施肥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颗粒肥料在盘面倾角为0°、母线极角为120°、肥盘转速为72r/min时,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4.42%,施肥质量偏差为4.50%,肥料分布均匀性较好,能够满足果树施肥的要求,可为撒肥圆盘在开沟施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沟施肥 撒肥圆盘 离散元 变异系数 施肥量偏差
下载PDF
一种可调式免耕播种机结构设计
16
作者 何琴 洪燕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4年第8期35-38,共4页
针对目前世界各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农业播种机技术还不成熟且难以普及等问题,对播种机的排种器、排肥器、开沟器、旋耕器等部件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可调式免耕播种机。其中开沟器可以同时破开两条具有高度差的种沟和肥沟,... 针对目前世界各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农业播种机技术还不成熟且难以普及等问题,对播种机的排种器、排肥器、开沟器、旋耕器等部件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可调式免耕播种机。其中开沟器可以同时破开两条具有高度差的种沟和肥沟,排种器可以通过调节孔挡板扦插进排种器外壳内的深度来实现播种速度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避免种子在吸收肥料的过程中发生烧苗、烧根等现象,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播种要求调节播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机 可调式 排种器 开沟器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樱桃番茄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刘渃琳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8期25-27,共3页
为了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樱桃番茄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以凤珠为例,通过综述分析和实验对比探讨沟灌、滴灌、地下滴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樱桃番茄植株长势、果实产量、果实品质、用水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方式能够提升樱桃番... 为了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樱桃番茄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以凤珠为例,通过综述分析和实验对比探讨沟灌、滴灌、地下滴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樱桃番茄植株长势、果实产量、果实品质、用水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方式能够提升樱桃番茄的茎粗及果实产量,提升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物质含量等,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土壤深层水分含量,节省灌溉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滴灌 地下滴灌 可溶性糖 可溶性物质
下载PDF
深沟覆膜对甜糯玉米采收期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杜如珊 卢保红 +1 位作者 王志虹 马海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为延长鲜穗消费周期和甜糯玉米企业加工期,结合山西忻州当地种植习惯,试验集覆膜、沟垄作、宽窄行为一体的深沟覆膜播种方式,通过与当地使用最广泛的膜侧播种、膜上播种和裸地平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深沟覆膜形成了小温室,4月可提高土... 为延长鲜穗消费周期和甜糯玉米企业加工期,结合山西忻州当地种植习惯,试验集覆膜、沟垄作、宽窄行为一体的深沟覆膜播种方式,通过与当地使用最广泛的膜侧播种、膜上播种和裸地平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深沟覆膜形成了小温室,4月可提高土壤温度13.7%~22.4%,促进玉米早发快长,在玉米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最终产量与其他播种方式无显著差异,但明显缩短了生育期,甜糯玉米采收时间可提前4~19 d,实现早播早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糯玉米 深沟覆膜 生育期 早播早收
下载PDF
旱地黑色全膜垄上微沟技术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张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3期33-35,共3页
以青薯2号为研究对象,特设置黑色全膜垄上微沟、黑色半膜高垄覆盖、露地种植等3个不同处理,探讨旱地黑色全膜垄上微沟技术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条件下,土壤保墒效果最好,马铃薯的各性状表... 以青薯2号为研究对象,特设置黑色全膜垄上微沟、黑色半膜高垄覆盖、露地种植等3个不同处理,探讨旱地黑色全膜垄上微沟技术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条件下,土壤保墒效果最好,马铃薯的各性状表现也良好,且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达到1373.42 kg/667 m^(2),较黑色半膜高垄覆盖、露地种植分别增产10.68%和2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上微沟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玉米垄作侧深施肥开沟器的设计改进
20
作者 贾珍珍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1期65-66,共2页
在玉米免耕播种作业中,开沟器在秸秆残茬覆盖的地表作业时,会存在施肥播种单体偏摆甚至掉垄的问题。基于国外垄作侧深施肥开沟器的研发经验及玉米免耕播种作业的实际需求,从减少开沟阻力和增加作业稳定性两方面来介绍开沟器的设计和研... 在玉米免耕播种作业中,开沟器在秸秆残茬覆盖的地表作业时,会存在施肥播种单体偏摆甚至掉垄的问题。基于国外垄作侧深施肥开沟器的研发经验及玉米免耕播种作业的实际需求,从减少开沟阻力和增加作业稳定性两方面来介绍开沟器的设计和研发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开沟器的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沟器 离散元法 阻力 稳定性 仿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