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pture directivity and hanging wall effect in near 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陶夏新 王国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2期205-212,共8页
A random synthesis procedure based on finite fault model is adopted for near 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ault plane of the source is 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sub-sources, the whole moment... A random synthesis procedure based on finite fault model is adopted for near 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ault plane of the source is 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sub-sources, the whole moment magnitude is also divided into more sub-events. The Fourier spectrum of ground motion caused by a sub-event in given sub-source, then can be derived by means of taking the point source spectrum, attenuation with distanc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near surface effect, into account. A time history is synthesized from this amplitude spectrum and a random phase spectrum, and being combined with an envelope function. The ground motion is worked out by superposition of all time histories from each sub-event in each sub-source, with time lags determining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iggering times of sub-events and distances of the sub-sources. From the example of simulations at 21 near field points in a scenario earthquake with 4 dip angles of the fault plane, 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e procedure can describe the rupture directivity and hanging wall effect very well. To validate the procedure, the response spectra and time histories recorded at three near fault stations MCN, LV3 and PCD dur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in 1994, are 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ed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 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 rupture directivity hanging wall SOURCE random synthesis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n peak acceleration during the Jiji (Chi-Chi), Taiwan Province, earthquake 被引量:9
2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1年第6期654-659,共6页
The M=7.6 Jiji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Province, on September 21, 1999 (local time) is a thrust fault style earthquake. The empir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The M=7.6 Jiji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Province, on September 21, 1999 (local time) is a thrust fault style earthquake. The empir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PGA) for the Jiji (Chi-Chi) earthquake are developed by regression method. By examining the residuals from the Jiji (Chi-Chi) earthquake-specific peak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PGA on the hanging-wall and footwall. The recorded peak accelerations are higher on the hanging-wall and lower on the footwall. The clear asymmetry of PGA distribution to the surface rupture trace can also be seen from the PGA contour map. These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PGA attenuates faster on the hanging-wall than on the footwall. In the study of near-source strong motio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scenario earthquake and seismic disaster prediction, the style-of-faulting must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hat the attenuation model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ound motion in various seismic environment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ji (Chi-Chi)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hanging-wall effect
下载PDF
Geometric effects resulting from the asymmetry of dipping fault:Hanging wall/ footwall effects
3
作者 王栋 谢礼立 胡进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8年第3期275-282,332,共9页
Root-mean-square distance Drms with characteristic of weighted-average i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Drms can be used to capture the general proximity of a site to a dipping fault plane comparing with the rup... Root-mean-square distance Drms with characteristic of weighted-average i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Drms can be used to capture the general proximity of a site to a dipping fault plane comparing with the rupture distance Drup and the seismogenic distance Dseis. Then, using Drup, Dseis and Drms, the hanging wall/footwall effects on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during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are evaluat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logarithm residual shows that the PGA on hanging wall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n footwall at the same Drup or Dseis when the Drup or Dseis is used as site-to-source distance measure. In contras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GA on hanging wall and that on footwall at the same Drms when Drms is used. This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hanging wall/footwall effect is mainly a geometric effect caused by the asymmetry of dipping fault. Therefore, the hanging wall/footwall effect on th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can be ignored in the future attenuation analysis if the root-mean-square distance Drms is used as the site-to-source distance mea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mean-square distance rupture distance hanging wall/footwall effects peak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the Beijing Region
4
作者 Pan Bo Xu Jiandong +1 位作者 Haruko Sekigguchi He Hongl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y of the 1679 Sanhe-Pinggu(M8.0) earthquake,the biggest event in history ever recorded in Beijing and its adjacent area,we made a 3-D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utilizing the stagger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y of the 1679 Sanhe-Pinggu(M8.0) earthquake,the biggest event in history ever recorded in Beijing and its adjacent area,we made a 3-D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utilizing the staggered-grid finite differences metho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s of peak ground velocity with different earthquake source models in the Beijing region.In the paper,earthquake source models and a transmission medium velocity model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re given in accordance to the results from a related previous study.Then,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computing program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developed by Graves,the peak ground velocity caused by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n the Beijing area is simulated.In our computation model,the earthquake source is 3km in depth,and a total number of 21,679 observation points on the ground surface are figured out.The transmission medium velocity model is composed of four stratums which are the Quaternary deposit,the upper crust,the upper part of the middle crust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middle crust.With the minimum grid spacing of 0.15km,a total of 2.28×106 grids are generated.Using a time step of 0.02 seconds we calculated the peak ground velocity for a duration of 8 seconds.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we observed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such as the concentration effect of near-fault peak ground velocity,rupture directivity effect,hanging wall effect,and basin effect.The results from our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suggest that the source and transmitting medium parameters in our model are suitable and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ground motion Source parameter Transmitting medium parameter Concentration effect Rupture directivity effect hanging wall effect basin effect
下载PDF
日本北海道胆振东部M_(W)6.6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5
作者 赵晓芬 谢俊举 +1 位作者 温增平 李志恒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2-449,共18页
上盘效应是近断层地震动的主要特性之一,而目前就上盘效应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定量研究了北海道M_(W)6.6地震的上盘效应对地震动PGA、PGV和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值空间... 上盘效应是近断层地震动的主要特性之一,而目前就上盘效应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定量研究了北海道M_(W)6.6地震的上盘效应对地震动PGA、PGV和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值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的影响,探讨地震动上盘效应的特征及其影响范围,并将上、下盘观测结果与地震动预测经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断层距小于45 km时,此次北海道地震具有显著的上盘效应特征,断层上盘记录的PGA、PGV和加速度反应谱值明显大于下盘和中间区域的地震动观测值,且高于本次地震的平均值。上盘效应影响范围与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得到的断层尺度相吻合。(2)断层上盘的PGA观测值高于此次地震平均水平的对数偏差为0.61±0.16,这与1994年北岭地震和1999年集集地震等逆冲型地震的影响水平接近。上盘记录的PGV高于平均水平的对数偏差为0.39±0.12,即高于平均水平约35%。上盘观测地震动在周期T为0.2、0.5、1.0、2.0、3.0、5.0 s时的加速度反应谱值高于平均水平的对数偏差分别为0.33±0.19、0.54±0.23、0.53±0.20、0.26±0.21、0.24±0.19、0.16±0.16,随着周期的逐渐增大,上盘效应引起的偏差不断减小。此次地震上盘效应对地震动的影响主要以PGA和短周期(T≤1.0 s)地震动为主。(3)从实际观测结果与地震动预测经验模型的对比来看,对于PGA和小于1.0 s的短周期地震动,BSSA2014和CB2014的2个模型对此次地震上盘效应的预测效果更好,但对1.0 s以上的长周期,ASK2014、CB2014、CY2014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BSSA2014模型则可能会高估地震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上盘效应 地震动预测模型
下载PDF
利用谱元法研究震源参数对于近断层地震动上盘效应的影响
6
作者 万志文 钟菊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强震记录或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上盘效应分析,并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上盘效应随震源参数的变化规律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运用高精度谱元法模拟逆断层破裂模式下近断层... 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强震记录或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上盘效应分析,并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上盘效应随震源参数的变化规律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运用高精度谱元法模拟逆断层破裂模式下近断层区域地震动,对比上、下盘地震动差异进而分析近断层地震动上盘效应。通过改变单一震源参数,研究断层上界埋深、震级大小以及断层倾角对地震动上盘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的谱元法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反映近断层上盘效应;(2)上盘效应随测点到断层上界在地表投影的水平距离Rx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3)上盘效应随断层上界埋深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断层上界埋深的增加,上盘效应峰值区会向远离断层破裂迹线的方向扩展。(4)上盘效应受矩震级影响较小,但总体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上盘效应峰值区到断层破裂迹线的距离不随矩震级的变化而变化。(5)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加,上盘效应先增大后减小,当断层倾角为45°时上盘效应最为明显;随着断层倾角增加,上盘效应峰值区会向远离断层破裂迹线的方向扩展;当断层倾角为90°时不存在上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上盘效应 谱元法 地震动模拟 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 震源参数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特征 被引量:43
7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2 位作者 高孟潭 胡聿贤 何少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96-1805,共10页
选取分布在北川映秀中央断裂两侧断层距120 km以内的40个强震动台站的记录,对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及谱比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显著的上盘效应... 选取分布在北川映秀中央断裂两侧断层距120 km以内的40个强震动台站的记录,对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及谱比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显著的上盘效应,经验衰减模型的结果表明,在距地表破裂3~60 km的范围内,龙门山发震断层上盘一侧竖向与水平向的加速度峰值要比衰减模型得到的平均值大30%~40%.上盘的加速度峰值残差大部分是正值,而断层下盘残差大部分为负;水平地震动的东西分量幅值总体要大于南北分量,东西分量衰减相对较慢.(2)地震动长周期成分较弱,加速度反应谱值随周期增大而迅速减小,在周期1.0 s时,即使在靠近中央断裂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谱值也只有0.5 g;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谱比值(竖向/水平向)沿龙门山断层周围的分布,在较长周期(T=0.2 s,0.5 s,1.0 s)与短周期(T=0.05 s,0.1 s)有明显的不同.(3)近断层竖向地震动显著,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在(竖向/水平向)可达1.4.在龙门山发震断层的上盘,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整体上比下盘要大,竖向地震动尤为剧烈.部分近断层记录的地震动谱比值(竖向/水平向)在短周期(<0.1 s)甚至超过1.5,统计分析还表明谱比值在短周期段(<0.1 s)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比值 汶川地震 上盘效应 近震源 断层距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12
8
作者 刘启方 袁一凡 +1 位作者 金星 丁海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地表破裂、地面永久变形、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这些特征虽然在一次地震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它们是已经被强震观测... 本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地表破裂、地面永久变形、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这些特征虽然在一次地震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它们是已经被强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证实了的,在模拟和预测近断层地震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合理的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或预测模型和方法应当在结果中再现这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破裂的方向性效应 地表破裂 速度脉冲 上盘效应
下载PDF
“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的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17
9
作者 胡志平 王启耀 +2 位作者 罗丽娟 马胜龙 刘安龙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107,共10页
以西安地裂缝F6和F6’长安立交段'y'形地裂缝场地为背景,对'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El Centro波激励下:1主、次地裂缝两侧的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Ki,j均随激励... 以西安地裂缝F6和F6’长安立交段'y'形地裂缝场地为背景,对'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El Centro波激励下:1主、次地裂缝两侧的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Ki,j均随激励的增大整体上呈减小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在激励加速度峰值为300Gal时出现拐点;主地裂缝底部处的放大系数大于次裂缝同深度处的放大系数;主、次裂缝顶部和中部的加速度响应差异不明显。2底部加速度响应远离主、次裂缝均明显增强;激励加速度峰值≤200Gal时,中部加速度响应远离主、次裂缝均明显衰减,而顶部加速度响应远离主裂缝反而增强;主、次地裂缝加速度响应距离裂缝的衰减规律差异不明显。3主、次地裂缝顶部的下盘加速度响应均大于上盘,但底部的上盘加速度响应均大于下盘,这种上下盘效应随激励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与主、次地裂缝的相关性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形地裂缝 主次裂缝 放大效应 上下盘效应 振动台试验 地震响应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被引量:78
10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5-621,共7页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 ,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 ,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低 .从这次地震的加速度峰值分布等值线图上也可以看出 ,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 ,上盘衰减较慢而下盘衰减较快 .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 ,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地震动 断层 上盘效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加速度 位移 反应谱
下载PDF
断层倾角对上/下盘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栋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共6页
上/下盘效应是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上/下盘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由于靠近断层,与震源相关的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尤其是断层倾角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采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近断层地震动,定量地考查了断层倾角... 上/下盘效应是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上/下盘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由于靠近断层,与震源相关的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尤其是断层倾角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采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近断层地震动,定量地考查了断层倾角对上/下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走滑型断层还是倾滑型断层,随着断层倾角从0°~90°的增大过程中,上/下盘效应先迅速增大然后缓慢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断层倾角 上/下盘效应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北京地区近断层强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20
12
作者 潘波 许建东 +1 位作者 关口春子 何宏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3-634,共12页
文中利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北京地区地下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震源模型和传播介质模型。利用Graves的三维有限差分程序,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的地面峰值速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处理,获得了近断层强地震... 文中利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北京地区地下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震源模型和传播介质模型。利用Graves的三维有限差分程序,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的地面峰值速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处理,获得了近断层强地震动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和盆地效应等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反映了我们所设定的震源和传播介质参数的合理性,以及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另外,分析处理中所获得的这些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动 震源参数 介质参数 近断层效应 方向性效应 上盘效应 盆地效应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仲明 王艺博 +1 位作者 龚宇森 张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地裂缝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是巨大的.随着西安地裂缝活动已趋于稳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地裂缝场地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地裂缝场地地震效应研究的不足,采用有限元法对西安某地裂缝场地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输入地震动的强... 地裂缝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是巨大的.随着西安地裂缝活动已趋于稳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地裂缝场地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地裂缝场地地震效应研究的不足,采用有限元法对西安某地裂缝场地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输入地震动的强度、峰值位移及峰值加速度等因素对地裂缝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定量地分析了地裂缝场地放大效应及上下盘作用效应,找出了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规律,为地裂缝场地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场地 动力响应 地裂缝带 放大效应 上下盘效应
下载PDF
近场强地震动模拟中对破裂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的表达 被引量:32
14
作者 陶夏新 王国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8,共8页
为了模拟近场强地震动,采用了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一种随机合成方法。震源破裂面被剖分成一定数量的子源,总的地震矩分成数量更多的子震的矩。一给定子源中一次子震引起的场地地震动的傅氏谱,通过考虑点源的谱、随着距离的衰减、能量耗... 为了模拟近场强地震动,采用了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一种随机合成方法。震源破裂面被剖分成一定数量的子源,总的地震矩分成数量更多的子震的矩。一给定子源中一次子震引起的场地地震动的傅氏谱,通过考虑点源的谱、随着距离的衰减、能量耗散及近地表效应等导出。据此幅值谱和一个随机相位谱,并与一个时程包络函数结合,合成一个子震时程。将各子源中各个子震引起的所有时程叠加,得出场地的地震动时程。叠加中,各子震时程之间的时滞,据子震发震时差和子源至场地的距离差别引起的时差确定。对一个设定地震,选用4个断层面倾角,计算了近场21个地点的地震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很好地表达破裂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为了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对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中3个近断层台站MCN,LV3和PCD模拟的地震动与实际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地震动 破裂方向性 上盘 震源 随机合成
下载PDF
近断层强地震动的特点 被引量:60
15
作者 王海云 谢礼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70-2072,2076,共4页
本文全面地总结和解释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主要特点.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不同,显著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断层破裂机制,相对于场地的破裂传播方向,以及由断层滑动产生的、可能的永久地面位移.这些因素导致破裂方向效应和“F ling ste... 本文全面地总结和解释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主要特点.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不同,显著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断层破裂机制,相对于场地的破裂传播方向,以及由断层滑动产生的、可能的永久地面位移.这些因素导致破裂方向效应和“F ling step”效应.对于倾滑断层,还导致上盘效应.而且破裂方向效应和“F ling step”效应分别引起了双向和单向长周期速度脉冲.上盘效应导致上盘场地的地震动大于下盘相同断层距场地的地震动.对于垂直走滑断层,在给定的距断层最近的范围内,破裂方向效应使地震动产生强烈的空间变化.对于倾滑断层,有两个显著的效应,即破裂方向效应和上盘效应.上盘效应主要是由断层的大部分接近于上盘之上的场地引起的.破裂方向效应是由破裂传播和辐射图效应引起的.长周期速度脉冲产生于垂直断层面的方向上,使得垂直断层走向的地震动大于平行断层方向的地震动.而“F ling step”效应是由地震时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造成的,且发生在断层错动的方向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上盘效应 破裂方向效应 “Fling step”效应 长周期速度脉冲
下载PDF
倾斜断层不对称分布引起的几何效应--上下盘效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栋 谢礼立 胡进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8,共8页
首先介绍了具有加权平均意义的均方根距离Drms.与断层距Drup和发震断层距Dseis相比,均方根距离可以真实地反映观测点与倾斜断层的整体靠近程度.然后利用断层距、发震断层距和均方根距离,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对1999年集集地震加速度峰值的... 首先介绍了具有加权平均意义的均方根距离Drms.与断层距Drup和发震断层距Dseis相比,均方根距离可以真实地反映观测点与倾斜断层的整体靠近程度.然后利用断层距、发震断层距和均方根距离,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对1999年集集地震加速度峰值的上下盘效应进行研究.残差分析表明上盘的加速度峰值明显大于相同断层距或发震断层距处下盘的加速度峰值,而相同均方根距离处的上下盘观测点的加速度峰值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上下盘效应是一种由于倾斜断层的不对称分布引起的几何效应,因此进行地震动衰减分析时,如果采用均方根距离作为观测点与断层之间的距离标准,上下盘效应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方根距离 断层距 上下盘效应 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近断层地震动
下载PDF
芦山地震地震动上下盘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喻畑 赵亚敏 陆鸣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431-438,共8页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0级地震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之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大震级逆冲型地震。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没有地表出露,断层的滑动角更大,其逆冲性质更强烈。本文挑选了芦山地震中断...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0级地震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之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大震级逆冲型地震。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没有地表出露,断层的滑动角更大,其逆冲性质更强烈。本文挑选了芦山地震中断层距小于200km的45条强震动记录,基于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了上盘和下盘台站地震动参数相对于衰减关系的对数残差。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上下盘效应明显,近断层上盘地震动的高频成分要高于同断层距的下盘;上盘地震动衰减要明显快于下盘。地震动衰减关系用简单的一个距离参数很难描述近场断层尺寸效应的影响,也很难模拟地震动上下盘效应。因此,在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中,应多考虑有限断层模型,以模拟断层的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震动 上下盘效应 衰减关系
下载PDF
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断裂特性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蓓 张培震 +1 位作者 张冬丽 李小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5-1069,共15页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结果显...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内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断裂带外的台站,前者可达后者的2倍多。同时,该地震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大的垂直分量,近断层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结合远场资料,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盘峰值加速度垂直分量总体上大于下盘,上盘垂直分量的衰减比下盘慢。不考虑远场的高值异常,水平分量似乎也存在上盘效应,但目前无证据表明这些异常应该被剔除。另外,远场地面运动特征显示,相对于反方向,沿同震断层扩展方向(NNE)的峰值加速度水平分量衰减较慢,垂直分量的这种方向效应不明显。考虑到汶川地震破裂浅、断面陡和以垂直形变为主这3个显著的同震构造特性,近场和远场地面运动记录反映出位错类型和台站的实际断层距的控制作用。正因为汶川地震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地面运动与普通逆断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的同震效应在某些分量上相同,其他分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 断裂作用 强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度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强震动相对持时的空间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浪 李小军 彭小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9-816,844,共8页
使用70%和90%能量持时定义,计算了汶川MS8.0大地震中获取的来自109个台站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相对持时,并以此在竖向及两个水平向上分别进行了回归统计分析,得到了地震动持时的空间变化关系,给出了适合汶川地震地震动的持时定义.对比分... 使用70%和90%能量持时定义,计算了汶川MS8.0大地震中获取的来自109个台站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相对持时,并以此在竖向及两个水平向上分别进行了回归统计分析,得到了地震动持时的空间变化关系,给出了适合汶川地震地震动的持时定义.对比分析了上盘和下盘2个区域持时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计算了地震动竖向持时与两个水平向持时的比值,揭示出汶川地震地震动持时的空间变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强震动记录 相对持时 衰减关系 上、下盘
下载PDF
上下盘地震动对我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进军 张艳静 谢礼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31,共6页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对能源需求的逐渐增大,内陆核电厂的建设势必会提上日程,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核电厂可能会受到潜在地震的威胁。而目前我国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构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并没有考虑近断层地震动上下盘效...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对能源需求的逐渐增大,内陆核电厂的建设势必会提上日程,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核电厂可能会受到潜在地震的威胁。而目前我国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构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并没有考虑近断层地震动上下盘效应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核电厂的安全,必须研究上下盘效应对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七次国内外典型地震的上下盘记录,基于我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谱中所采纳的郭-王方法,分析了不同区域地震动对设计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周期段,上盘区域记录的反应谱值比其他区域谱值大,而长周期段小于其他区域,核电厂设计谱在短周期段应当考虑上盘效应的影响。针对我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谱存在的概率水平不一致的问题,结合上下盘记录反应谱的特征,提出了改进郭-王方法的建议。将该新构建的设计谱与中国GB 50267—1997、美国AP 1000设计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上/下盘效应对设计谱短周期段的谱值有着显著的影响,使得短周期段谱值增大,而对中长周期段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抗震设计谱 郭-王方法 上下盘地震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