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Implicit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 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In the Case of Zhu' s Translation and Liang' s Translation
1
作者 徐希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0X期159-160,162,共3页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not only gives rise to a new research on pragma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Gutt applies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an...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not only gives rise to a new research on pragma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Gutt applies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and gives a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translation. The relevance-theoretic communicative model provides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exist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The appropri ate treatment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expect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de pends on not only the text, but also the inferential context. The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 is derived from the correct judgment and infer 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tch the original author' s intention with target text readers' expectation to make sure that they yield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appropriate processing efforts. Implicitnes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s works. It is more demanding for the translators to catch and transfer to the target readers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Zhu Shenghao and Liang Shiqiu, the two famous translator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the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EVANCE Theory IMPLICIT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下载PDF
Zhao Yuanren's Child-oriented Translation
2
作者 ZHANG Qun-x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4期574-581,共8页
Zhao Yuanren's translat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st Chinese version even though dozens more have been published ever since. Its success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Zhao's chi... Zhao Yuanren's translat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st Chinese version even though dozens more have been published ever since. Its success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Zhao's child-oriented concept which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children's tastes and interests. With the guidance of child-oriented principle, Zhao mainly adopted the strategies of addition and substitution to present a different Alice's wonderland to the intended Chinese child readership, especially in dealing with Carroll's word pl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ild-oriented concep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ord plays
下载PDF
The Eternity of Hamlet --Talk briefly about Hamlet's character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128-131,共4页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is evidently designed by its illustrious author as a picture of an amiable prince, an affectionate son, a fast friend, and a fine gentleman. Yet in no one of these respects is it by any means i...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is evidently designed by its illustrious author as a picture of an amiable prince, an affectionate son, a fast friend, and a fine gentleman. Yet in no one of these respects is it by any means intitled to our approb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y till his killing the king at the end of the fifth act we find him irresolute, unnatural, inconstant, melancholy and brutal. That Hamlet’s character, thus formed by nature, and thus modelled by situation, is often variable and uncertain. I will content myself with the supposition that this is the very character which Shakespeare meant to allot h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espeare’s play BRITIsH LITERATURE HAMLET
下载PDF
Comparing Two Latin Poetic Dedications by Anthony Munday and Robert Greene
4
作者 W. Ron Hes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1期1310-1335,共26页
This article compares two Latin poem dedications which may contain hidden sub-meanings and possible displays of a basic puzzle method called acrostics, each dedicated to the same nobleman. The Latin verse in 1579 by A... This article compares two Latin poem dedications which may contain hidden sub-meanings and possible displays of a basic puzzle method called acrostics, each dedicated to the same nobleman. The Latin verse in 1579 by Anthony Munday follows acrostic English poems and may refer to his patron as "a lover of Pallas Athena" (the Spear-shaker of Greek mythology). The Latin verse in Robert Greene's 1584 book may contain a Latin acrostic and appears to identify Cupid, the "winged Love," as a companion of the same patron as Munday's from five years earlier. That Cupid trope appears similar to "the little love god" allusions to Cupid in several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e.g., #s 153 and 154). More than these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from Latin into English, or vice versa, and the pitfalls which can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in translations Anthony Munday Robert Greene Edward DeVere 17th Earl of Oxford shakespeares sonnets
下载PDF
爱国主义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杰出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探微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伟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过程表现出的是爱国主义的担当责任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与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爱国主义 中国文学 翻译
下载PDF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伟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91-96,共6页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译者研究综观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涛 徐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105,共6页
译者参与翻译整个过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视。有关译者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我国引介莎剧以来,相关莎剧汉译译者研究得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旨在结合典型研究案例,以莎... 译者参与翻译整个过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视。有关译者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我国引介莎剧以来,相关莎剧汉译译者研究得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旨在结合典型研究案例,以莎剧译者翻译思想、译者翻译动因、译者主体性、译者翻译策略、译者翻译风格为主题对莎剧汉译译者研究进行述评,梳理归纳近十年来莎剧汉译译者研究的新进展和研究特点,并指出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空间,旨在推动莎剧汉译译者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译 译者 新进展
下载PDF
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5,共7页
指出莎翁十四行诗援经引典、据事类义、由此述彼的特点,强调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解读和翻译中的重要性,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语译本中一些长期困扰中国读者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解析。
关键词 莎诗汉译 历史语境 文化语境 疑难解析
下载PDF
朱生豪莎剧翻译的文学审美取向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媛慧 任秀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在莎剧翻译中,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提炼出来的诗话的白话文体符合汉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习惯,也与莎剧的语言风格最吻合,是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在翻译实践中,朱生豪"神韵说"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原作的... 在莎剧翻译中,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提炼出来的诗话的白话文体符合汉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习惯,也与莎剧的语言风格最吻合,是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在翻译实践中,朱生豪"神韵说"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原作的诗情和神韵,译出了莎剧的文学性和艺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剧翻译 文学审美 “神韵说”
下载PDF
赞助者影响与两位莎剧译者的文化取向 被引量:16
10
作者 贺显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117,共5页
《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译本以原语文化为取向,朱生豪译本以中国文化为依归,这种差异部分地归因于赞助者影响的不同。赞助者对朱生豪的翻译活动制约作用有限,却对梁实秋译莎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他的文化取向施加了较大的影响。... 《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译本以原语文化为取向,朱生豪译本以中国文化为依归,这种差异部分地归因于赞助者影响的不同。赞助者对朱生豪的翻译活动制约作用有限,却对梁实秋译莎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他的文化取向施加了较大的影响。赞助理论的解释力较强,但某些方面需要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助者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
下载PDF
英汉对比视角下莎剧颜色词的汉译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世坚 唐小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颜色词含义丰富,应用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语在颜色词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文章以莎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基本颜色词与变体颜色词,探讨莎剧颜色词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莎剧中除了基本颜色词的运... 颜色词含义丰富,应用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语在颜色词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文章以莎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基本颜色词与变体颜色词,探讨莎剧颜色词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莎剧中除了基本颜色词的运用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变体颜色词,这类颜色词更加富于变化,是造成成莎剧汉译困难的原因之一;现有译本在翻译颜色词时采取的策略可归结为三种:对应直译、换译和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莎剧 颜色词 汉译
下载PDF
莎剧中平行对照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世坚 郭帆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68-72,共5页
英语的平行对照修辞(Antithesis)类似于汉语"对偶"辞格,但两者不尽相同。莎剧中有大量平行对照修辞,考察《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中的平行对照修辞,探究该辞格在剧中的修辞功能;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译本,发现在处理平行对照辞格... 英语的平行对照修辞(Antithesis)类似于汉语"对偶"辞格,但两者不尽相同。莎剧中有大量平行对照修辞,考察《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中的平行对照修辞,探究该辞格在剧中的修辞功能;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译本,发现在处理平行对照辞格时,译者宜采取"先义后形,义形兼顾"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对照 莎剧 修辞功能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永远的莎士比亚,永远的朱生豪——朱生豪译莎剧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伟民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8,共6页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喜爱。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能达到"文而不越,质而意显"这样的高度,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汉语...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喜爱。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能达到"文而不越,质而意显"这样的高度,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汉语散文形式表达出来,个中的成败得失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译文
下载PDF
莎剧中的重言修辞及其汉译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世坚 黄小应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第9期55-59,共5页
重言修辞在莎剧中被大量使用,并列结构中的两个实词,或表达固定意义,或表述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或表示一个单一完整的概念,充分展现了语言的均衡和侧重美,揭示了戏剧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戏剧主题。同时,重言形义分离,容易构成语... 重言修辞在莎剧中被大量使用,并列结构中的两个实词,或表达固定意义,或表述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或表示一个单一完整的概念,充分展现了语言的均衡和侧重美,揭示了戏剧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戏剧主题。同时,重言形义分离,容易构成语义认知的障碍,往往造成误译。文章尝试分析《哈姆雷特》和《奥赛罗》重言修辞的结构和语义,通过分析现有译本探究重言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言 莎剧 汉译
下载PDF
“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丽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90-93,共4页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 梁实秋 人性 存真 译莎活动
下载PDF
从接受理论看莎剧的两种中译本——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个案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泽英 《湘南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4-68,共5页
接受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对读者的选择和立体关照是读者接受译作的关键。读者的介入为评价朱生豪和梁实秋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正是两人选择了不同的读者群体,并对他们进行了立体关照,从而获得了不同读者的青睐。
关键词 接受理论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 读者关照 接受
下载PDF
莎剧中的thou和you及其翻译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世坚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13,共7页
扼要回顾了thou和you的用法演变历程,通过实例讨论了莎剧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认为thou和you的恰当翻译对传达原文意味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thou和you的中文对应词,这涉及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有标记的用法,而语境是判断其有无标记的... 扼要回顾了thou和you的用法演变历程,通过实例讨论了莎剧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认为thou和you的恰当翻译对传达原文意味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thou和you的中文对应词,这涉及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有标记的用法,而语境是判断其有无标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第二人称代词 翻译 标记性
下载PDF
从莎士比亚长诗《情女怨》的翻译谈文学翻译的神韵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法理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3年第1期14-16,共3页
以两位名家在《情女怨》翻译中的瑕疵说明在文学翻译里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到对原作全局气韵的表达。
关键词 莎士比亚长诗 《情女怨》 文学翻译 神韵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新译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必康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中国译者。阐明了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译诗形式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精神为本位,追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诗意和美感,同时展示中国古词的意境和意象美,表现中国词曲的音律美。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仿词 新译
下载PDF
朱译莎剧为什么是经典文献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福忠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10,共4页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一种挑战。阅读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也是一种挑战。研究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并尝试辨析其优劣更是一种挑战。文章通过比较梁实秋与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四个典型意义的例子,说明朱莎剧为什么是经...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一种挑战。阅读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也是一种挑战。研究不同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版本并尝试辨析其优劣更是一种挑战。文章通过比较梁实秋与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四个典型意义的例子,说明朱莎剧为什么是经典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朱译 经典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