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1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2 位作者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2
作者 陶瑜 董祥 +4 位作者 邓创创 罗艳玲 冯莹 温秀军 马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195,210,共8页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Guenée),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幼虫头部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Guenée),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幼虫头部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板形感器;触角上分布1个毛形感器、1个刺形感器、5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形感器;上唇分布6对刺形感器;下唇须上分布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上分布1对刺形感器;上颚上分布2个毛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分布3个刺形感器、10个锥形感器、2个栓锥形感器、1个指形感器和1个板形感器。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幼虫头部感器的功能及探究幼虫取食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花绢野螟 幼虫头部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榛实象成虫头部、喙、口器感器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晓乾 尚尔雨 +2 位作者 高宇 孙妍 申国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4期20-26,共7页
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发现有3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 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发现有3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臼窝状感器和表皮孔,雌雄虫头部感器类型不存在雌雄异型现象;其中鳞形感器数量雌虫中显著高于雄虫(P<0.05),臼窝状感器数量在雌雄虫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皮孔在雌雄虫头部均仅分布有1个。在榛实象雌雄成虫的喙,发现1种感器为腔锥形感器,该感器数量在雌虫中显著高于雄虫(P<0.05)。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口器上发现有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鱼鳍形感器和轴承短锥形感器,榛实象成虫口器感器种类在雌雄间无异型现象,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鱼鳍形感器和轴承短锥形感器分布数量在雌雄间相同。该项研究对榛实象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榛实象的行为生态学及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实象 头部感器 喙部感器 口器感器 扫描电镜 形态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梨星毛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
4
作者 张婷 师文丽 +3 位作者 樊楠楠 杨美红 张仙红 郑海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5-1763,共9页
为明确梨星毛虫Illidcris pruni的龄期,了解其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测量梨星毛虫的头壳宽度与体长两项指标,根据所得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以及结合Dyar定律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得出的... 为明确梨星毛虫Illidcris pruni的龄期,了解其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测量梨星毛虫的头壳宽度与体长两项指标,根据所得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以及结合Dyar定律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并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梨星毛虫体长和头壳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著的5个峰,因此推断梨星毛虫为5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2.96~4.04 mm、5.27~6.27 mm、7.76~8.36 mm、9.47~10.45 mm和11.83~12.11 mm,头壳宽变幅分别为0.316~0.358 mm、0.397~0.459 mm、0.538~0.598 mm、0.687~0.735 mm和0.947~1.011 mm。头壳宽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头壳宽可作为梨星毛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体长可作为分龄的辅助指标。梨星毛虫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3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口器、上颚和下颚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星毛虫 虫龄 头壳宽 体长 感器
下载PDF
山核桃透翅蛾幼虫头部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平 赵盼盼 +2 位作者 曹霞 高瑾 巨云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67,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山核桃透翅蛾幼虫头部感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山核桃透翅蛾幼虫的头为下口式,头部有触角、单眼、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吐丝器等。触角上有3种感器:其中柄节无感器;梗节具有3个刺形感器,2个锥形感器;... 利用扫描电镜对山核桃透翅蛾幼虫头部感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山核桃透翅蛾幼虫的头为下口式,头部有触角、单眼、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吐丝器等。触角上有3种感器:其中柄节无感器;梗节具有3个刺形感器,2个锥形感器;鞭节上有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口器附肢上有7种感器:刺形感器分布广,数量多;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主要分布在下颚须、颚叶;栓锥形感器位于颚叶、下唇须;锥乳头感器分布于颚叶;鳞形感器位于下唇须基部侧缘;叉形感器仅存在于上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透翅蛾 幼虫 头部 电镜扫描 感器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感受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葛文超 符成悦 +5 位作者 赵英杰 和淑琪 桂富荣 杜广祖 张立敏 陈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7-953,共7页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ST)、刺形感受器(SC)、锥形感受器(SB)和栓锥形感受器(SS),其中触角上着生2个锥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1个毛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左上颚和右上颚各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2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和2个栓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2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幼虫头部 感受器
下载PDF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方梅 金银利 +4 位作者 张丽丽 尹健 陈俊华 赵琦 潘鹏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3-755,共13页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触角 幼虫头部 形态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观察及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杜文晓 秦玉川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7-653,共7页
为研究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与嗅觉的相关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的分布和形态,结果表明,烟粉虱雄成虫触角长度为191.55μm,雌成虫触角长度为235.97μm明显长于雄成虫。雌、雄成虫的柄节和梗节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雄... 为研究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与嗅觉的相关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的分布和形态,结果表明,烟粉虱雄成虫触角长度为191.55μm,雌成虫触角长度为235.97μm明显长于雄成虫。雌、雄成虫的柄节和梗节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雄成虫鞭节为144.90μm,雌成虫鞭节为187.34μm,雌成虫明显长于雄成虫,但两者在感器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的头部均有微毛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等5种感器。其中,微毛感器和刺形感器在头部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触角上,且主要位于触角鞭节的背面和腹面,锥形感器的长度最长,雌、雄成虫的锥形感器长度分别为11.37和11.67μm。在分别对触角、梗节和鞭节进行切除后,烟粉虱成虫对其嗜食寄主黄瓜失去趋向性,表明触角鞭节是Q隐种烟粉虱的重要嗅觉器官。触角鞭节上的感器在雌、雄Q隐种烟粉虱成虫对黄瓜幼苗气味选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位于触角柄节和梗节上的感器对黄瓜气味没有识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隐种烟粉虱 头部感器 电镜扫描 气味选择
下载PDF
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崔小林 王宏民 +2 位作者 张静 张仙红 郑海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2-522,共11页
【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 【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绿豆象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著的4个峰,因此推断绿豆象幼虫为4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1.581~2.556, 2.406~3.381, 3.381~4.281和4.206~4.881 mm,头壳宽度变幅分别为0.444~0.689, 0.654~0.934, 0.934~1.179和1.144~1.389 mm,上颚宽变幅分别为0.080~0.256, 0.234~0.344, 0.322~0.542和0.542~0.652 mm。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均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可作为绿豆象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均小于体长和上颚宽的Crosby指数,且头壳宽与体长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要优于上颚宽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因此可将头壳宽作为最佳分龄指标。绿豆象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锥形感器、毛形感器、瓶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7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下颚须、上唇和上颚。【结论】绿豆象幼虫分龄形态指标和头部形态观察为研究其行为活动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象 虫龄 体长 头壳宽 上颚宽 感器
下载PDF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部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10
作者 梁志 徐倩然 +3 位作者 郑永鑫 张升伟 顾天滋 张龙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8-577,共10页
为明确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壳、触角和口器不同部位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其上各类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和数量。结果显示,锈色粒肩天牛幼虫... 为明确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壳、触角和口器不同部位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其上各类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和数量。结果显示,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部整体宽阔扁平,头部长度平均为4.71μm,宽度平均为2.93μm。头式为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上颚、下唇和下颚等。幼虫头部感受器共有6类12种,包括4种(Ⅰ~Ⅳ)刺形感受器(sensilla chaetica,SCH)、1种毛形感受器(sensillum trichodeum,ST)、4种(Ⅰ~Ⅳ)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1种栓锥形感受器(sensillum styloconicum,SST)、1种Bǒhm氏鬃毛(Bǒhm bristle,BB)和1种钟形感受器(sensillum campaniformium,Ca),其中,幼虫头壳和口器上感受器分布较多,头壳感受器共4类6种,为SCH-I、SCH-II、SCH-III、ST、BB和Ca;口器感受器共4类9种,为SCH-I、SCH-III、SCH-IV、ST、SB-I、SB-II、SB-III、SB-IV和SST;触角上感受器较少,仅SB-III一种。锥形感受器在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口器上分布多而广,推测在取食和寄主选择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色粒肩天牛 感受器 幼虫头部 形态特征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