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1
作者 韦家旭 所世腾 +3 位作者 李传争 唐强强 郭鹏 王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59-161,共3页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头颈cta ct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基于CTA数据后处理对颈内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特点的研究
2
作者 孙玉玺 程哲 +2 位作者 陈硕硕 巢青 束汉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型重建,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测量及统计,测得颈内动脉狭窄处的壁面剪切应力(WSS)、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相对滞留时间(RRT)并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区域的WSS、TAWSS、OSI、RRT分别为58.669 3(43.882 0,65.979 2)、18.695 8(14.973 8,25.534 6)、0.074 6(0.063 3,0.085 4)、0.092 3(0.082 2,0.109 6),正常侧WSS、TAWSS、OSI、RRT分别为15.215 3(9.039 7,25.117 2)、5.138 2(3.373 4,6.139 9)、0.122 7(0.099 7,0.151 2)、0.712 3(0.519 0,0.821 7)。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1.925 9±0.125 5、4.374 1±0.277 9,正常侧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0.992 6±0.074 7、6.190 7±0.260 9。狭窄区域的WSS、TAWSS明显增大,OSI和RRT相对较小,血流速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较小的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因素较正常侧发生明显变化,可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变化程度,帮助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程度,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头颈部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
3
作者 陈斌 钱自念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5期50-53,共4页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诊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浙北明州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诊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浙北明州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双源冠状动脉CTA、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双源CTA诊断敏感度为90.63%,准确度为95.18%,特异性为98.48%,阳性预测值为97.75%,阴性预测值为93.53%,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且无创伤血管成像技术减少许多并发症的产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a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能中的应用
4
作者 赵延洁 王秋霞 张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者为大BSA组。然后基于BSA计算碘对比剂的用量[造影剂用量(mL)=(BSA×10/碘浓度)],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0 s。利用Revolution CT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成像。由具备5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分法对A组和B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同时测量两组患者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6支血管的CT值及信噪比(SNR)值。结果: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数值均能达到3分以上,可满足诊断要求,且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ICC)较好(分别为0.81、0.71)。客观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显影效果较好,且冠状动脉CT值和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冠状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合适且均一,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面积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碘对比剂 Revolution ct
下载PDF
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郭永梅 谢琦 江新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CTA检查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Vitrea2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重建。结果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18例,Ⅱ型6例,Ⅲ型3... 目的探讨全程CTA检查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Vitrea2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重建。结果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18例,Ⅱ型6例,Ⅲ型39例。重要分支血管受累9例。结论全程CTA扫描方法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详细评估主动脉及重要分支血管情况,器官受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影像学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64-MSCT及CTA对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荀文兴 邹敬才 +4 位作者 杜娟 曲晓莉 王燕 李蓉 肖光裕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3—2008-07来我院就诊的5例颈动脉体瘤和11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进行64-MSCT及CTA检查,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3—2008-07来我院就诊的5例颈动脉体瘤和11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进行64-MSCT及CTA检查,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4-MSCT、CTA图像可清楚显示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征。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地显示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肿瘤使颈内、外动脉移位,颈内、外动脉夹角变大,呈典型的"杯口状"影像。神经鞘瘤位于颈动脉的深面,肿瘤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颈总动脉分叉角度无明显改变,肿瘤与颈动脉无粘连。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64-MSCT、CTA在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神经鞘瘤 多排螺旋ct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肺段隔离症的MSCT及CTA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刚 贾宏 +4 位作者 张浩 卢星如 叶荣 郭奇宏 徐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813-181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隔离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段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图像特征。结果:7例均为肺叶内型,2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隔离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段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图像特征。结果:7例均为肺叶内型,2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7例均显示供血动脉来自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明确显示肺段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术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段 隔离 MSct cta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ct angiography 血管成像技术 异常供血动脉 最大密度投影 后处理 回顾性分析 多平面重组 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 图像特征 术前评价 容积再现 多层螺旋 病理证实 左下肺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4 位作者 邝国恩 陈学光 梁坚毫 钟应泽 欧卫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塞2例,动脉瘤3例,AVM1例。结果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形成、大小。结论16排螺旋CT的CTA是一种显示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临床应用 cta 颅内血管 脑血管造影 WILLIS环 动脉狭窄 显示 三维 增强扫描
下载PDF
CTA指导下行裸支架植入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光斌 曾小丽 +2 位作者 李江山 唐先志 张迎春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制定的作用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3例通过CTA检查明确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后在CTA指导下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重建,单纯采用裸支架植入2例,采用...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制定的作用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3例通过CTA检查明确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后在CTA指导下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重建,单纯采用裸支架植入2例,采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3例均于术后3个月复查CTA以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3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CTA提示,支架位置及贴壁性好,假腔闭塞,真腔无明显狭窄,血运正常.结论 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治疗决策及指导介入治疗实施有重要作用,裸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ct血管成像(cta) 血管腔内治疗
下载PDF
冠脉CTA评估慢性完全闭塞型病变患者介入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清武 陈杰 +1 位作者 岳军艳 窦文广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慢性完全闭塞型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接受介入术治疗的98例CTO患者介入术前CTA资料,以日本CTO评分(J-CTO)及CT-CTO评...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慢性完全闭塞型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接受介入术治疗的98例CTO患者介入术前CTA资料,以日本CTO评分(J-CTO)及CT-CTO评分标准对术前CTA资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预测介入治疗能否成功,以介入术实际疗效为金标准;分析术前CTA预测结果与金标准间的一致性,计算各项CTA预测效能指标;根据金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对比两组CTA指标。结果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的J-CTO[(11.86±2.15)分vs(15.31±1.40)分]、CT-CTO[(8.43±2.35)分vs(10.78±1.05)分]、闭塞长度[(16.73±4.97)mm vs(26.96±6.04)mm]、钙化程度[(126.02±50.29)vs(153.27±43.61)]比较,成功组明显少于或短于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CTA预测CTO患者介入术结果与金标准间具有高度一致性(0.8<Kappa≤1.0,P<0.05);冠脉CTA预测CTO患者介入术结果准确率为93.88%。结论冠脉CTA应用于介入术前评估介入术疗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于介入术式的选择及术后后续治疗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慢性完全闭塞型病变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日本ctO评分 钙化程度 闭塞段长度
下载PDF
颈部动脉DE-CTA不同去骨模式的成像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国平 闫昆 张宏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570-1572,共3页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DE-CTA后处理过程中body bone removal、head bone removal两种去骨模式自动去骨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8~10月在我院行颈部动脉DE-CTA患者66例,所有检查数据均分别采用两种模式后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自动...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DE-CTA后处理过程中body bone removal、head bone removal两种去骨模式自动去骨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8~10月在我院行颈部动脉DE-CTA患者66例,所有检查数据均分别采用两种模式后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自动去骨技术的效果差异。结果 body bone removal模式显示颈部动脉429支,其中完整显示8支颈部动脉43例;head bone removal模式显示颈部动脉524支,其中完整显示8支颈部动脉63例;两种后处理模式在显示颈部动脉时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head bone removal模式颈部动脉自动去骨成像效果优于body bone removal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cta DEct 自动去骨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探讨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应用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荣荣 吕传国 +3 位作者 顾庆春 杨波 彭新华 张琳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4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患者10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记录两种诊断方...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患者10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记录两种诊断方式的临界病变血管病理参数,并以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冠脉CTA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的临界病变血管病理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显示,107例患者中,有98例患者存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共有166支冠脉血管涉及临界病变,其中有24例患者为双支病变,有21例患者为三支病变;CTA诊断结果显示,107例患者中,有94例患者存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对比,CTA诊断结果显示,107例患者中,有94例患者存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对比,CTA诊断准确度为92.52%(99/107),特异度为55.56%(5/9),敏感度为95.92%(94/98)。两种诊断结果准确度、特异度与敏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0.016、0.002,P>0.05)。结论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具有较为接近的特异度及敏感度,且该诊断方式安全度较高、价格低廉,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 ct血管造影(cta) 有创血管造影 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 诊断效能
下载PDF
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永安 何效兵 +2 位作者 王宗盛 关欣颖 何明利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9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测分析60例行CTA检查的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依据病变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转归情况,与同期60例未行CTA检查及个体化治疗的TIA患者转归情况对比。结... 目的观察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测分析60例行CTA检查的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依据病变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转归情况,与同期60例未行CTA检查及个体化治疗的TIA患者转归情况对比。结果 CTA可清楚检测TIA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并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CTA组TIA患者2周及1年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复发率(均P<0.05)及梗死率(P<0.05或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TA技术在TIA患者的病变检测分析、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ct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硬化斑块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应用CTA、TCD与DSA的临床价值评估 被引量:14
14
作者 范晓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8期74-75,78,共3页
目的评估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S)诊断中常用的CT血管造影术(CTA)、经颅多普勒(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三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9例临床拟诊为ICASS且接受CTA、TCD及DSA等三种检查方法的患者,比较三种检查所发现... 目的评估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S)诊断中常用的CT血管造影术(CTA)、经颅多普勒(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三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9例临床拟诊为ICASS且接受CTA、TCD及DSA等三种检查方法的患者,比较三种检查所发现的颅内动脉病变部位及数量的差异。结果确诊为ICASS患者中DSA阳性率为86.1%(93/108),CTA阳性率为70.9%(122/172),TCD阳性率为67.3%(103/153)(P=0.029)。其中DSA共检查416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89.2%(371/416);CTA共检查562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72.6%(408/562);TCD共检查539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68.5%(369/539)(P=0.032)。病变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阳性率DSA为95.4%(209/219)、CTA为69.7%(193/277)、TCD为70.9%(183/258)(P=0.015);椎基底动脉系统阳性率为DSA 82.2%(162/197)、CTA 75.4%(215/285)、TCD 66.2%(186/281)(P=0.001)。结论 CTA、TCD检查方法较DSA检查方法对ICASS诊断阳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术 经颅多普勒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MSCT CTA与DSA诊断肾癌的应用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文钊 靳仓正 +1 位作者 胡海菁 李春芳 《当代医学》 2008年第7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OT(O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OT(O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OT(O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OT(O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OT(O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OT(O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OT(O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ct血管成像(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诊断
下载PDF
心率波动与头颈心血管CTA一站扫描患者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伟 刘鹏华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2-297,共6页
选取在我院行头颈心血管CT成像(CTA)一站扫描的患者708例,探讨心率波动与CTA一站扫描患者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关联性及最佳心率范围。结果发现,心率与主观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A组至B组的心率范围内,ED、CTDI vol呈增加趋势,B组~... 选取在我院行头颈心血管CT成像(CTA)一站扫描的患者708例,探讨心率波动与CTA一站扫描患者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关联性及最佳心率范围。结果发现,心率与主观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A组至B组的心率范围内,ED、CTDI vol呈增加趋势,B组~F组呈降低趋势,自B组心率范围起,心率与ED呈负相关(P<0.05);根据D组心率范围绘制预测头颈心血管CTA一站扫描图像质量优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746。头颈心血管CTA一站扫描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在心率86~95次/min范围时可获得最佳结合点。临床可通过早期检测心率预测图像质量,同时,可针对性完善干预策略以确保获得最优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ct血管成像 头颈心血管 冠脉cta回旋支ct 有效辐射剂量
下载PDF
小剂量测试技术和对比剂团注跟踪自动触发技术在肺动脉CT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翟红伟 李添 +2 位作者 吴守红 林圣美 杜瑞宾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5年第2期27-29,9,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小剂量测试技术和对比剂团注跟踪自动触发技术在肺动脉CTA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70例,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5例),组1用小剂量测试技术扫描方式,组2用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自动触发扫描,所有数据... 目的对比研究小剂量测试技术和对比剂团注跟踪自动触发技术在肺动脉CTA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70例,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5例),组1用小剂量测试技术扫描方式,组2用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自动触发扫描,所有数据均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 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后处理,由两名高年资(主治职称以上)医生采用双盲法行主观评价,然后在工作站上测量肺动脉干、肺静脉和升主动脉CT值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扫描方式所获图像质量在主观评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肺动脉干、肺静脉和升主动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剂量测试扫描方法所用造影剂剂量更少。结论两种扫描方案(小剂量测试技术和对比剂团注跟踪自动触发技术)检查肺动脉所得图像中,主观影像质量评估无统计学差异,而客观影像质量评估(肺动脉干、肺静脉和升动脉CT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剂量测试扫描方式所用造影剂的剂量较少,故应用小剂量测试技术进行肺动脉CTA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a 小剂量测试 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
下载PDF
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昌勇 李俊峰 +5 位作者 刘一江 颜吉平 李鑫 张昊 林豪 张雪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21期12-13,共2页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在冠脉CTA成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燕塔 姜聪明 施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24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脉CTA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脉CTA成像检查,并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64排螺旋CT在冠脉CT...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脉CTA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脉CTA成像检查,并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64排螺旋CT在冠脉CTA成像的应用价值和优势。结果冠脉CTA诊断阳性率为91.89%(68/74),阴性率为87.88%(58/66),阳性预测值为89.47%(68/76),阴性预测值为90.63%(58/64),符合率为90.00%(126/140);右冠状动脉主干、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狭窄情况进行分析显示两种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在冠脉CTA成像诊断冠心病应用上与传统冠脉造影诊断符合率高,敏感性特异性也较高,可根据扫描图像对狭窄血管进行有效判断,对冠心病临床诊断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冠脉cta成像 冠脉造影 冠心病 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及CTA在脑出血早期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振国 青科 +4 位作者 余猛进 隋海晶 宋卫东 钟斐 罗泽斌 《上海医学影像》 2007年第2期109-110,113,共3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CTE)及CT血管造影(CTA)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6例脑出血经CTE或/和CTA检查后,在CT引导下选择避开较大的血管处直接定位,后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并进行定期CT随访观察;6例因发现严重动静脉畸形(AVM)或动脉瘤(...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CTE)及CT血管造影(CTA)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6例脑出血经CTE或/和CTA检查后,在CT引导下选择避开较大的血管处直接定位,后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并进行定期CT随访观察;6例因发现严重动静脉畸形(AVM)或动脉瘤(AN)出血而放弃微创治疗,行开颅手术或保守治疗。结果86例颅骨钻孔定位准确,引流量20~90ml,占血肿量的40~70%,其中3例因钻孔引流术后血肿扩大而行开颅手术。5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8%);81例术后3月内CT随访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最后遗留脑软化灶。术后6月随访生存良好者71例(良好率87.7%)。结论CTE和CTA有助于脑内血肿微创治疗病例的选择和定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治疗 ct增强扫描(ctE) ct血管造影(c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