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airing of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Xin Xiao Chang Xiang Biao Li 心 小 肠 相 表 里
1
作者 Electra Peluffo 《Chinese Medicine》 2011年第4期191-198,共8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soning, based o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data, which will lea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of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organs which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e 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soning, based o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data, which will lea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of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organs which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e energy phase, link both functionally and anatomically.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er and the gall bladder and between the kidneys and the bladder is recognised and accepted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is is not the case with the pairings which in Eastern morphophisiology are formed by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and the lungs and large intestine. These pairings are not recognised in Western Medicine. The writer in her dual capacity of Doctor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acupuncturist is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s why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and their meridians form a relation which couples them. For thi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was used between data from Western anatomy which demonstrate the interorganic and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mall intestine and the heart and the Chinese energy dynamic of the corresponding zangfu and jingluo. Biomedicine which does not relate the heart with the small intestine brings in the materiality of its anatomic descriptions which are valuab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iental Medicine. This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organs and their meridians are well explicated in Chinese Medicine whose traditional concepts in this respect are corroborated by Western anatomical descriptions which, nevertheless, do not admit the functional-organic coupling of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PaIRING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heart small intestine THORaCIC Duct
下载PDF
基于“心肠合治法”论乌梅丸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珏 马传琦 闫曙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1-65,共5页
“心肠合治法”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阐释了心与小肠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多从“颅脑肠脑说”“心与肠道菌群说”“肠道菌群-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研究,证实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学说的科学性,从而也证明了... “心肠合治法”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阐释了心与小肠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多从“颅脑肠脑说”“心与肠道菌群说”“肠道菌群-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研究,证实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学说的科学性,从而也证明了“心肠合治法”在临床中的可行性、重要性。该文中“心”即心、脑、血脉,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肠”即小肠,包括消化系统中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心肠合治法”是一种很重要但未被重视起来的治疗思路,而乌梅丸即“心肠合治法”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中常被用来治疗心系与肠系病。故该文就“心肠合治法”理论渊源、现代研究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概况进行探讨,以期从更多角度探究乌梅丸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肠合治 心与小肠相表里 乌梅丸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理论探讨微生物-肠-心轴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及前景
3
作者 杨萌萌 闫奎坡 +2 位作者 李兴渊 刘刚 李一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86-90,共5页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近年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相关研究提出的“微生物-肠-心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近年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相关研究提出的“微生物-肠-心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综述从心与小肠在结构、生理、病理的联系为基础,通过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并探讨通过饮食、药物、针灸、微生物等干预方式的有效性来揭示其理论思想的临床价值和生物学内涵,丰富“心合小肠”的现代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探索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微生物-肠-心轴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关系及中药防治 被引量:1
4
作者 安冬 梁永林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6-10,共5页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络病 肠道菌群 糖尿病并发症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胜兰 楚鑫 +1 位作者 杨卓 李晓菲 《四川中医》 2023年第7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CHF患者8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探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CHF患者8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饮食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脑钠肽(BNP)水平、营养状况、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及再住院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气喘、乏力、心悸及自汗等症状评分及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氯化三甲胺(TMA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躯体状况、情绪变化及其他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再住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强对CHF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营养状态、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与小肠相表里 营养护理干预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文 谢凤群 +1 位作者 程洁 冯其茂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57-62,共6页
肠道菌群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即“心与小肠相表里”。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 肠道菌群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即“心与小肠相表里”。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高血压的防治作用,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肠道菌群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中药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心与脑表里配合关系之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蔡向红 梁昕 申霖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美国著名心身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于《科学》杂志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model)"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元的"大医学观",强调了"身"... 美国著名心身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于《科学》杂志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model)"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元的"大医学观",强调了"身"、"心"兼顾的大健康理念,这与几千年来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不谋而合。但是传统的脏腑表里体系构建了关于"身"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模型,对于解决"心"的问题略显欠缺。拭去历史封尘,笔者结合相关古代学术思想及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探讨中西医关于心、脑、小肠的相互关系,提出"心与脑表里配合"模型,补充其对于解决"心病"(情志疾患)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里 小肠 神明 情志 观念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嘉禛 戴国华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10期119-122,共4页
从中医理论“心与小肠相表里”入手,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干预肠道菌群对心力衰竭的影响,探讨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发现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 从中医理论“心与小肠相表里”入手,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干预肠道菌群对心力衰竭的影响,探讨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发现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这与中医传统理论“心与小肠相表里”相符,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彼此影响,心病可祸及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亦可反作用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表里关系 心力衰竭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温阳散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2
9
作者 龙丹 毛晨晗 朱莹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9期1394-1397,共4页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与小肠表里相依,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近年来亦有学者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心脏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提出了“肠心轴”学说。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出发,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涉及肝脾肾等脏之外,还与心主一身...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与小肠表里相依,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近年来亦有学者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心脏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提出了“肠心轴”学说。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出发,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涉及肝脾肾等脏之外,还与心主一身之阳、心主血脉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心阳不足,寒移肠腑,瘀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提出温阳散瘀之治疗大法,以温通阳气固其本,审证查因,灵活选用通络、解郁、化痰诸法以祛瘀,虚瘀并治,攻补兼施,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心与小肠相表里 温阳散瘀 脏腑
下载PDF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艳 张苗苗 +4 位作者 国嵩 刘佳卉 魏秀楠 孙大娟 迟莉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02-1307,共6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藏象学说 历史源流
原文传递
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论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世荣 岳寿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847-848,共2页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学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中药干预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艳 项丽玲 +1 位作者 郭晖 苗明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3-1498,共6页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药 脑卒中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分裂症 多发性硬化症 抑郁症
原文传递
基于病证相关的“心与小肠相表里”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声 杨国旺 王笑民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状态下,心与小肠功能变化和相互关联。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正常组、心火亢盛证组、肾实热证组、小肠实热证组,每组10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强毒力的大肠杆菌建立心火亢盛证模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建立肾...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状态下,心与小肠功能变化和相互关联。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正常组、心火亢盛证组、肾实热证组、小肠实热证组,每组10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强毒力的大肠杆菌建立心火亢盛证模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建立肾实热证模型;经口腔灌饲辣椒汁、白酒混合液建立小肠实热证模型。观察各组家兔心脏超声实时影像、血清心肌酶谱、血清尿素氮与肌酐、酚红排泄率、小肠吸收能力、空肠平滑肌张力与收缩频率。结果:各组家兔心功能比较:除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其余各指标如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各组家兔肾功能比较:心火亢盛证组血清尿素氮、肌酐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酚红排泄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3个时间段各模型组家兔酚红排泄率均下降;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小肠功能观察,灌胃后血中葡萄糖浓度心火亢盛组、肾实热组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二者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模型组空肠离体平滑肌张力和肌收缩频率也均较正常组增高,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中医相关证候状态下,心与肾功能变化及其联系,较之小肠似乎更为紧密,"心与小肠相表里"之实质大致应该更多的从现代解剖学心与肾之间的关联去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 中医理论
下载PDF
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耳鸣 被引量:13
14
作者 石青霞 陈小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43-3346,共4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心与小肠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脑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联系。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肠脑轴的相关性,探讨耳鸣与心、脾...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心与小肠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脑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联系。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肠脑轴的相关性,探讨耳鸣与心、脾及小肠等脏腑的联系,为耳鸣的治疗探索一条新思路,并为从“心脾”论治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脑轴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 耳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