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t Health Risk and Adaptability Assessments at the Subdistrict Scale in Metropolitan Beijing
1
作者 Xiaokang Su Fang Wang +1 位作者 Demin Zhou Hongwe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987-1003,共17页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ncreasing heat health risk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hanges in high temperature,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has become a growing concern.Yet th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ncreasing heat health risk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hanges in high temperature,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has become a growing concern.Yet the low number of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stations is insufficient to represent the complex changes in urban heatwaves, and subdistrict-scale(town, township, neighborhood committee, and equivalent) heat health risk and adaptability assessments are still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built daytime and nighttime high-temperature interpolation models supported by data from 22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Beijing.The models performed well at interpolating the cumulative hour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interpolation quality at night was better than that during the day. We further established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heat health risk and adaptability assessments based on heat hazard, population exposure,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t the subdistrict scale in Beijing.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 health risk hotspot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with 81 hotspots during the day and 76 at night.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heat health risk index of urban areas was 5.6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uburban areas in the daytime,and 6.7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uburban areas in the night. Greater population density and higher intensity of heat hazards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risk in most heat health risk hotspots. Combined with a heat-adaptive-capacity evaluation for hotspot area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11high-risk and low-adaptation subdistricts are priority areas for government action to reduce heat health risk i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 heat health risk heat adaptability High-temperature interpolation models Subdistrict scale
原文传递
行为暴露视角下高温健康风险评估——以南京市为例
2
作者 张钰佳 翟国方 何仲禹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对人群健康带来极大挑战。高温健康风险的地理分布不均,因此,进行空间异质性评估对于识别高风险区域和指导空间规划至关重要。该文以步行指数来评估人们在户外活动中遭受高温的可能性,并构建高温健康风险评...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对人群健康带来极大挑战。高温健康风险的地理分布不均,因此,进行空间异质性评估对于识别高风险区域和指导空间规划至关重要。该文以步行指数来评估人们在户外活动中遭受高温的可能性,并构建高温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精细化尺度定量评估高温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精准识别高风险区域及主导风险因子。结果表明:①南京主城区步行指数整体呈“内高外低、多核心”的空间格局,高步行指数区具有较高的高温健康风险。②高温危险性、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高危险性区域集中于高密度建成区和工业用地,城市中心区域呈“高暴露、高敏感、高适应”特征、外围区域则相反。③高风险区域的主导因子类型在空间上呈圈层性:中心区域以高暴露性为主、过渡区域风险因素为综合,外围区域以低适应能力为主。该研究依据主导风险因子提出韧性提升路径,以期为降低城市高温健康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健康风险 风险评估 韧性 行为暴露 步行指数 南京市
下载PDF
深圳市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被引量:11
3
作者 方道奎 周国宏 +2 位作者 冯锦姝 季佳佳 余淑苑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建立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及应对体系,为深圳市预测与合理应对高温热浪天气可能对市民造成的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历年的空气污染物、气象、人口、死亡数据,以及医院门、急诊资料,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高温热浪健... 目的建立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及应对体系,为深圳市预测与合理应对高温热浪天气可能对市民造成的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历年的空气污染物、气象、人口、死亡数据,以及医院门、急诊资料,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模型,设计开发预警软件系统,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及指标评判的内容与依据,并于2017年夏季(6~9)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发布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同时比较预警信号与试点医院同期门急诊、住院病例的相关性。结果将高温热浪引起发病的易感程度以"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表示,按照发病风险(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发病的概率,即引起发病的可能性)的大小建立深圳市Ⅰ~Ⅳ级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等级;Ⅱ级预警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与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警系统信号发出及时,运行状况良好,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及应对体系在预测与合理应对高温热浪天气对市民造成的健康风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健康风险指数 分级预警应对 评估
下载PDF
广东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区划 被引量:24
4
作者 罗晓玲 杜尧东 郑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6,共8页
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从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的构成比发,分别构建了广东省高温热浪危险性指数、暴露度指数和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含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在定量化的风险指数基础上尝试进行风险区划研... 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从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的构成比发,分别构建了广东省高温热浪危险性指数、暴露度指数和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含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在定量化的风险指数基础上尝试进行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危险性区域位于广东东北部、西北部以及中部偏西地区,低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人体健康高敏感性区域主要位于粤北和粤西,珠三角及粤东南沿海地区敏感性相对较低;适应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地区适应性较低,粤东和西南部分地区适应性最低;风险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北和中部偏西及雷州半岛南部地区,风险较低区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及其以西沿海地区。该风险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广东省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的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人体健康 危险性 暴露度 脆弱性 风险区划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武陵山区居民热浪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 被引量:2
5
作者 叶慧 吴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949-7955,共7页
目前关于贫困山区居民对热浪健康风险感知和适应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在2017年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武陵山区五个县1008个当地居民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武陵山区居民对热浪健康风险的感知和适应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受... 目前关于贫困山区居民对热浪健康风险感知和适应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在2017年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武陵山区五个县1008个当地居民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武陵山区居民对热浪健康风险的感知和适应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受访者对热浪气候的健康风险有较强感知,但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且专业健康知识非常缺乏。66.4%的受访者感觉到近年来天气变暖,71.8%的受访者认为热浪将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且有60.6%的人在热浪天气会有身体不适反应。有92%的人有应对热浪的行为,67.5%的人会在受热浪健康风险影响时寻求帮助。然而,仅有12%的人掌握在热浪时保持健康的信息或知识,仅有23.8%的人会做事前准备。就业状况、性别和疾病状况均会影响山区居民对热浪气候的感知和适应。最后,为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对山区居民健康的影响,提出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强化公共卫生设施和制定适宜应对策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健康风险 认知 应对行为 武陵山区
下载PDF
北京市顺义区居民热浪风险感知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琼 甄国新 +2 位作者 刘晓涛 王瑞霞 孙雪媛 《首都公共卫生》 2018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对热浪的风险感知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制结构式调查问卷,分析顺义区居民对高温热浪风险的感知。结果 46.9%的居民认为高温热浪对自身健...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对热浪的风险感知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制结构式调查问卷,分析顺义区居民对高温热浪风险的感知。结果 46.9%的居民认为高温热浪对自身健康影响一般,即热浪感知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热浪经历者的热浪感知度略高,在认为热浪对自身健康影响严重的37.2%的居民中,有25.3%的热浪经历者;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感知在性别和职业上差异不大,但年龄和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居民对如何适应高温热浪有简单的认知,当自身健康受到高温热浪损害时,92.2%居民会采取食用防暑降温食品、减少户外活动、使用空调和风扇等措施以减少损害。结论该研究对于引导居民采取适应措施减缓或消除高温热浪不利影响,以及政府制定适应政策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风险感知 健康损害 防护措施
下载PDF
应对高温健康胁迫的社区尺度缓解与适应途径——纽约清凉社区计划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9
7
作者 肖华斌 郭妍馨 +2 位作者 王玥 许宇彤 施俊婕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158,共8页
文章首先梳理了纽约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相关内容;其次以纽约清凉社区计划为例分析了纽约在社区尺度对高温健康胁迫的缓解与适应途径,包括社区热脆弱性评估、社区热缓解途径、社区热适应策略、热... 文章首先梳理了纽约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相关内容;其次以纽约清凉社区计划为例分析了纽约在社区尺度对高温健康胁迫的缓解与适应途径,包括社区热脆弱性评估、社区热缓解途径、社区热适应策略、热监控反馈系统等;最后结合我国目前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从动态健康评估、健康目标融入、健全服务网络、实时监测反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应对极端高温事件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健康胁迫 缓解与适应 社区尺度 纽约清凉社区计划
下载PDF
包头市不同功能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PM10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8
作者 钱亚茹 顾双 +2 位作者 石磊磊 高艳荣 贾玉巧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58-64,共7页
目的:检测包头市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在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5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并进行生物有效性评价及致癌风险评价,探讨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在采暖期、非采暖期采集包头... 目的:检测包头市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在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5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并进行生物有效性评价及致癌风险评价,探讨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在采暖期、非采暖期采集包头市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采用BCR形态分类提取法,分析样品中5种重金属的不同化学形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5种重金属元素浓度;计算5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系数(K)及致癌风险指数(RISK)。结果:(1)采暖期PM10中5种重金属在部分赋存状态下浓度高于非采暖期(P<0.05);(2)工业区及商业区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高于居民区;(3)通过检测可吸入颗粒物,在5种重金属中以Mn、Zn含量较高;(4)居民区及商业区采暖期5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指数高于非采暖期,重金属Mn的生物有效性系数较高,重金属Zn的生物有效性系数较低;(5)两采样期三个采样点中Cd的致癌风险评价指数(RISK)均低于10^(-6)~10^(-4)。结论:实验调查的包头市不同功能区域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重金属污染严重,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重金属 采暖期 非采暖期 健康风险
下载PDF
Perception of Potential Health Risk of Climate Change and Utilization of Fans and Air Conditioners in a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9
作者 Yang Gao Emily Y.Y.Chan +1 位作者 Holly C.Y.Lam Aiwei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05-118,共14页
Climate change, especially as reflected in heat waves, is a rising threat worldwide. Appropriate use of cooling devices can protect people from health impacts during a heat wave. A population-based telephone survey wa... Climate change, especially as reflected in heat waves, is a rising threat worldwide. Appropriate use of cooling devices can protect people from health impacts during a heat wave. A population-based telephon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residents in Hong Kong to investigate ownership and use of domestic cooling devices, identify correlates, and examine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risk perception of potential health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More than 90% of the 1002 respondents owned and used cooling devices at home. The majority(57.7%) perceived the potential health risk of climate change at a high level. However, risk perception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ownership and utilization of cooling devices. Old people(≥ 65 years), the low-educated, those with low income, and those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more likely not to use air conditioners when feeling hot.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no signs showing people have taken more protective actions although half of respondents recognized climate change as a threat. Familial economic condition may be a major determinant in ownership and use of air conditioners at home. Old people and those with chronic diseases are at high risk of adverse exposur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use cooling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DOMESTIC cooling device heat wave health impact Hong Kong risk PERCEPTION
原文传递
The Impact of Thermal Modeling on Limiting RF-EMF
10
作者 Norbert Leitgeb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3年第4期137-144,共8页
The paper quantitatively ass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rates (SAR) of radio frequency (R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 and resulting intracorporal tissue temperature changes (ΔT) at wh... The paper quantitatively ass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rates (SAR) of radio frequency (R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 and resulting intracorporal tissue temperature changes (ΔT) at whole body exposure of a small person to resonant RF EMF. Applied thermal modeling allowed accounting also for dynamic thermoregulatory responses. As expected from physical laws the correlation of all local SAR values and ΔT data was fairly good. However, at local level SAR proved to be only weakly associated with ΔT. Even if averaged, over any 10 g tissue the ratio ΔT10g/SAR10g still varied by almo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s. Blood perfusion was found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affecting local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caused even net cool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ocal SAR is a poor surrogate for local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at conventional static thermal modeling underestimates body core temperatur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recommended reference levels of RF EMF fail to reliably prevent from exceeding yet legally binding basic restrictions not only with regard to whole-body SAR but also with regard to whole-body temperature rise (ΔT). Consequently, from a legal point of view general presumption of conformity is no longer justified. While thermal basic restrictions were exceeded if related to the whole-body averaged value, compliance could not be excluded with regard to body-core related values. Further results might allow improving EMF limiting in terms of relating it more closely to the basic health-relevant parameter which is tissue temperatur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adio Frequency health riskS TISSUE heatING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陈倩 丁明军 +1 位作者 杨续超 胡可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75-1484,共10页
在全球极端气象、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获取高分辨的灾害风险信息对于区域防灾减灾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当前的灾害风险评估中,基于行政单元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承灾体信息与栅格水平上的致灾因子普遍存在空间不匹配的现象。本... 在全球极端气象、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获取高分辨的灾害风险信息对于区域防灾减灾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当前的灾害风险评估中,基于行政单元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承灾体信息与栅格水平上的致灾因子普遍存在空间不匹配的现象。本文通过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和人口、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利用人居指数对高温人口暴露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获取了250 m分辨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上海、常州、杭州、宁波、无锡、嘉兴、泰州等城市的中心城区,主要是较高的人口暴露度和城市高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城市近郊以及各规模较小的城区的风险等级次之;相对欠发达地区虽然人口暴露程度较低,但较高的高温危险性和社会经济脆弱性指数使得这些地区的高温人群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识别高风险地区的风险主导因子对于提高人群高温适应能力以及减轻高温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公共健康 高温风险 风险评估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中国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61
12
作者 谢盼 王仰麟 +1 位作者 刘焱序 彭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41-1051,共11页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高温胁迫、社会脆弱性和人口暴露,提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结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分县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灾害脆弱性热...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高温胁迫、社会脆弱性和人口暴露,提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结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分县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西部、豫西皖北交界处、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广西境内珠江流域;而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流域、西南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四川盆地、华东地区江浙沪一带、华南珠江流域,则是中国突出的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和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的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高温胁迫较高或社会经济较差的不发达地区,区域人群由于经济上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受到高温威胁的概率较大;而高温灾害风险则强调灾害一旦发生时的可能损失,其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人口聚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就主导因子分区来说,高温胁迫主导区域主要为平原、盆地以及大江大河流域,社会脆弱性主导区域主要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脆弱性人群聚集区;人口暴露主导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灾害风险 人群健康 高温胁迫 社会脆弱性 主导因子分区
原文传递
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庆华 班婕 +1 位作者 陈晨 李湉湉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在高温热浪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构建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是降低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的有效措施。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构建了本地化的健康风险预警系统。该文从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 在高温热浪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构建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是降低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的有效措施。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构建了本地化的健康风险预警系统。该文从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几方面进行了回顾和展望。首先介绍了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的概念及意义,其次介绍了系统的组成部分及主要研究热点,最后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国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的进展及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健康风险 预警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脆弱性的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湉湉 杜艳君 +3 位作者 莫杨 杜宗豪 黄蕾 程艳丽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高温热浪事件无论在频率、强度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将会继续增加,由于高温热浪具有...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高温热浪事件无论在频率、强度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将会继续增加,由于高温热浪具有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因此评估及预测未来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对制定及实施高温热浪预警、预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的健康危害,对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最后对此方面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浪 健康风险 脆弱性 预测
原文传递
南京市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试运行效果评估 被引量:16
15
作者 汪庆庆 李永红 +3 位作者 丁震 周连 陈晓东 金银龙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2-384,共3页
目的分析和评估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南京市的试运行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月15日至9月30日预警模型发出的预警信号数,比较预警信号与试点医院同期门急诊、住院病例的相关性,以中暑病例评估模型的灵敏度和错误预警率。结... 目的分析和评估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南京市的试运行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月15日至9月30日预警模型发出的预警信号数,比较预警信号与试点医院同期门急诊、住院病例的相关性,以中暑病例评估模型的灵敏度和错误预警率。结果观察期间共发出预警信号170条,平均每日2.18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暑、总健康风险各占信号总数的22.9%(39/170),17.6%(30/170),18.8%(32/170),17.6%(30/170),22.9%(39/170)。不同预警级别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和住院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和Ⅱ级预警的就诊数均高于0级(P〈0.05或P〈0.01);不同预警级别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门急诊和住院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健康风险预警与当日气象高温预警均呈正相关(rs值为0.650—0.724,P〈0.01)。中暑预警灵敏度为72.7%(8/11),中暑错误预警率为34.9%(22/63)。结论预警系统信号发出及时,运行状况良好,对儿童呼吸系统发病和中暑的预警准确率较高,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早期预警系统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人群健康风险的高温热浪预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晨 刘晶 +1 位作者 仲宇 李湉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61-1466,共6页
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将直接导致世界各国高温热浪频发。为了应对高温热浪、增强公众防护能力, 欧美等国广泛开展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研究, 并基于人群健康风险建立分级预警系统, 初步取得较好的健康收益。然而, 目前我国高温热浪健康风... 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将直接导致世界各国高温热浪频发。为了应对高温热浪、增强公众防护能力, 欧美等国广泛开展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研究, 并基于人群健康风险建立分级预警系统, 初步取得较好的健康收益。然而, 目前我国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以人群健康风险为核心构建的高温热浪预警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预警指标、预警模型、预警触发值、预警分级等四方面梳理国内外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进而明晰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和预警分级方案构建要点, 以期为我国大力发展高温热浪健康防护行动奠定预警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浪 健康风险 预警
原文传递
哈尔滨市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估 被引量:7
17
作者 兰莉 林琳 +1 位作者 杨超 梁巍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分析评估哈尔滨市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该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3-2014年系统运行时间段不同预警级别与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病人的相关性,评估预警系统总体运行效果。结果系统运行177天,有... 目的分析评估哈尔滨市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该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3-2014年系统运行时间段不同预警级别与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病人的相关性,评估预警系统总体运行效果。结果系统运行177天,有效运行93天,占运行天数的53%,共发出预警信号178条,其中Ⅳ级预警85条,Ⅲ级预警81条,Ⅱ级预警2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暑、总健康风险各占信号总数的20.24%、8.93%、28.57%、11.90%、30.36%。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与住院人数、呼吸系统门诊人数Ⅲ级预警高于0级预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以上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Ⅲ级、Ⅳ预警均高于0级预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心脑血管疾病门诊及住院病人数与预警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警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预警信号发出及时,初步实现了早期预警能力,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获得更为科学准确的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浪 健康风险 预警系统 运行效果
原文传递
沈阳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街道灰尘重金属暴露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冬梅 金丹 +1 位作者 蔺昕 李卉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7-1052,共6页
分析了沈阳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街道灰尘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两个时期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采暖期,4种重金属Zn、Cu、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13.23、2.87、3.68和7.35倍,非采暖... 分析了沈阳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街道灰尘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两个时期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采暖期,4种重金属Zn、Cu、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13.23、2.87、3.68和7.35倍,非采暖期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4.52、3.12、3.33和6.64倍;采暖期,Zn和Pb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工业点位>商业网点,Cu为工业点位>商业网点>居民点,Cd为工业点位>居民点>商业网点;非采暖期,除居民点Pb含量较高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工业点位和商业网点;4种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评价结果为采暖期Pb>Zn>Cu>Cd,非采暖期Pb>Cu>Cd>Zn,其值均小于1,可以认为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较小或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灰尘 重金属 采暖期 非采暖期 健康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保定市2014—2018年采暖季PM2.5中金属与类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9
作者 安玉琴 王磊 +4 位作者 金红 裴秀坤 李小平 李硕 刘毅刚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83-1088,共6页
[背景]全国空气重点监测的72个大中城市中,保定市大气污染较严重,且采暖季PM2.5污染状况较非采暖季严重。[目的]评估保定市采暖季PM2.5中金属与类金属的健康风险,为治理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2018年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 [背景]全国空气重点监测的72个大中城市中,保定市大气污染较严重,且采暖季PM2.5污染状况较非采暖季严重。[目的]评估保定市采暖季PM2.5中金属与类金属的健康风险,为治理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2018年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采暖季)的每月10—16日,在保定市乐凯小学教学楼4楼楼顶采用石英纤维滤膜采集PM2.5样品,共采样145 d。采用石英纤维滤膜采样前后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得到PM2.5质量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12种金属与类金属元素浓度,包括锑(Sb)、铝(Al)、砷(As)、铍(Be)、镉(Cd)、铬(Cr)、汞(Hg)、铅(Pb)、锰(Mn)、镍(Ni)、硒(Se)、铊(Tl)。应用经呼吸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金属Pb、Hg、Mn的非致癌效应,类金属As与金属Cd、Cr、Ni的致癌效应。[结果]2014—2018年的5个采暖季中,PM2.5日均质量浓度依次为2.00×10^2、1.79×10^2、2.05×10^2、1.14×10^2、1.19×10^2μg·m^-3,Pb的平均质量浓度依次为3.41×10^-1、1.44×10^-1、1.31×10^-1、5.22×10^-2、8.49×10^-2μg·m^-3,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PM2.5日均浓度均超标,Pb平均浓度均达标;5个采暖季的金属与类金属总质量浓度依次为9.21×10^-1、8.15×10^-1、5.61×10^-1、3.58×10^-1、4.49×10^-1μg·m^-3,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0.46%、0.46%、0.27%、0.31%、0.38%。2017年、2018年采暖季PM2.5质量浓度和金属与类金属质量浓度较其余3个采暖季低。金属Pb、Mn、Hg的5个采暖季非致癌风险(HQ)范围依次为4.00×10^-4~2.08×10^-1、4.00×10^-4~8.77×10^-2、4.00×10^-4~7.98×10^-2、1.00×10^-4~3.18×10^-2、1.00×10^-4~5.77×10^-2,HQ均小于1;每个采暖季Pb产生的HQ最大,Mn次之,Hg最小。类金属As与金属Cd、Cr、Ni的5个采暖季的致癌风险范围依次为2.20×10^-7~1.68×10^-4、1.30×10^-7~3.20×10^-5、8.00×10^-8~3.51×10^-5、5.00×10^-8~2.82×10^-5、3.00×10^-8~1.70×10^-5;2014年、2015年采暖季产生的致癌风险顺序为Cr>As>Cd>Ni,其余年份As>Cr>Cd>Ni,As、Cr顺序略有差异,Ni最小。金属与类金属对成年男性产生的健康风险最大,成年女性次之,青少年最小。[结论]保定市采暖季PM2.5中金属Pb、Mn、Hg产生的非致癌效应和Ni产生的致癌效应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类金属As以及金属Cr、Cd存在潜在的致癌效应,但非致癌效应和致癌风险在年份上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暖季 PM2.5 金属 类金属 健康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2013年上海夏季高温热浪超额死亡风险评估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杜宗豪 莫杨 李湉湉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分析2013年上海高温热浪特征,定量评估其对人群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定量数据支撑。方法采用2003—2013年上海夏季日气温数据,及文献报道的上海气温对死亡的热效应暴露-反应关系系数,计算夏季每日... 目的分析2013年上海高温热浪特征,定量评估其对人群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定量数据支撑。方法采用2003—2013年上海夏季日气温数据,及文献报道的上海气温对死亡的热效应暴露-反应关系系数,计算夏季每日热相关死亡数,以每年夏季热相关超额死亡数及每年夏季热浪相关超额死亡数作为最终的健康风险评估指标。通过比较2013年结果与2003—2012年各年的结果,分析2013年上海夏季高温热浪相关的超额死亡风险的程度。结果 2013年夏季上海高温日数达到44 d,热浪总持续天数达到38 d,明显高于2003—2012年各年。2013年上海夏季热相关总超额死亡人数为1 889人/年,是2003—2012年各年热相关超额死亡数平均值的2.2倍;2013年热浪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为1 347人/年,占总超额死亡人数的71.3%,是过去10年热浪相关超额死亡数平均值的3.9倍。结论 2013年夏季上海发生的高温热浪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相关超额死亡风险远高于2003—2012年各年平均值,相关的人群超额死亡风险极高,今后需采取措施控制热浪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浪 健康风险 超额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