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休克蛋白B6中和性抗体对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作者 陈惠康 张济明 +4 位作者 李龙标 钱益勇 刘高勤 罗宝根 费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1-1036,共6页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是血管发生的主要环节。新近的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B6(HspB6)可促进多种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分泌,导致病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的发生,研究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能...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是血管发生的主要环节。新近的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B6(HspB6)可促进多种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分泌,导致病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的发生,研究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应用逆转录PCR(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spB6mRNA及其蛋白在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将基质胶铺于96孔板中,凝固后加入细胞悬液,细胞密度为2×10^4个/孔,将不同质量浓度(100μg/L、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分别加入培养孔,未加入HspB6中和性抗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每组设3个复孔。细胞孵育12h后,采用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各组完整管腔形成的数量,以评价HspB6中和性抗体对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96孔板培养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孵育24h,然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的增生值。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HspB6中和性抗体作用24h后各组穿过小室膜的“贴壁”细胞数目,以评估人脉络膜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情况。收集HspB6中和性抗体干预后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spB6中和性抗体作用后各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可表达HspB6分子。0、100、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管腔形成数目分别为(67.25±5.75)、(60.39±6.41)和(39.76±10.73)个/视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0,P=0.012),其中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管腔形成数目明显少于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着HspB6中和性抗体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细胞增生和迁移的抑制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质量浓度=7.485,P=0.002;F时间=16.684,P=0.001)。Transwell小室法检测显示,0、50、100、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14.0±2.5)、(11.1±0.8)、(6.6±0.1)、(6.7±0.2)个,其中100μg/L、50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干预24h后细胞迁移数目较0μg/LHspB6中和性抗体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发现,HspB6中和性抗体组人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为(22.73±2.53)%,对照组为(13.3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7,P=0.008)。结论HspB6中和性抗体对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以及促进细胞的凋亡等途径发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b6 中和性抗体 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迁移 凋亡
下载PDF
人热休克蛋白B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2
作者 周皓洁 邵凯迪 +2 位作者 沈雪敬 陆士新 王留兴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CGA)中基因芯片数据,挖掘人热休克蛋白B6(HSPB6)在正常膀胱组织及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通过Oncomine及人蛋白质数据库分析HSPB6在正常膀胱组织与膀胱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通过基因表达谱... 目的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CGA)中基因芯片数据,挖掘人热休克蛋白B6(HSPB6)在正常膀胱组织及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通过Oncomine及人蛋白质数据库分析HSPB6在正常膀胱组织与膀胱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通过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HSPB6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联;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与HSPB6相关的基因及蛋白并预测其功能。结果膀胱癌组织中HSPB6的表达较正常膀胱组织低,差异有统计学(P<0.05);生存分析中HSPB6与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尽管HSPB6在膀胱癌组织中普遍较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但其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反而是患者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人热休克蛋白b6 癌症基因组图谱
下载PDF
人热休克蛋白B6的真核蛋白表达与生物学功能
3
作者 陈惠康 陆培荣 +4 位作者 张济明 钱益勇 刘高勤 罗宝根 费梅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109-2111,F0002,共4页
目的构建人热休克蛋白B6(HspB6)重组表达载体,初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HspB6CDS段序列,并将扩增产物与小鼠Fc片段融合成重组基因HspB6/mFc,测序正确后插入蛋白表达载体pCEP4,随后转染人肾上皮293T细胞。扩增培养后... 目的构建人热休克蛋白B6(HspB6)重组表达载体,初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HspB6CDS段序列,并将扩增产物与小鼠Fc片段融合成重组基因HspB6/mFc,测序正确后插入蛋白表达载体pCEP4,随后转染人肾上皮293T细胞。扩增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于浓缩、纯化以及Western blot验证。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spB6/mFc融合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CEP4/HspB6/mFc重组载体,并获得稳定表达HspB6/mFc融合蛋白的293T细胞。HspB6/mFc融合蛋白能明显促进HUVEC增殖和迁移。结论 pCEP4/HspB6/mFc重组载体及稳定表达的HspB6/mFc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spB6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b6 真核表达 融合蛋白
原文传递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心梗超急性期保护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奥奥 李磊 +8 位作者 王紫艳 曹策 李瑛 刘子馨 李玲美 史跃 马彦雷 潘映红 刘建勋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8-1195,共8页
心梗超急性期是指心梗发生后30 min内,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的一段时间,相关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关注较少。本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心梗超急性期蛋白质组改变并针对热休克蛋白B6(heat shock protein B6HSPB6)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干... 心梗超急性期是指心梗发生后30 min内,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的一段时间,相关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关注较少。本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心梗超急性期蛋白质组改变并针对热休克蛋白B6(heat shock protein B6HSPB6)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与相关机制,为心梗超急性期病理机制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基于质谱的非标记蛋白质组学对比评价大鼠心梗模型造模前后蛋白表达变化后,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共有表达蛋白及相关通路。接着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共有差异蛋白HSPB6的结合作用,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本实验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本实验结果表明,非标记蛋白质组学结果共定量获得2166个蛋白质,其中有194个共有差异蛋白参与心梗超急性期心肌损伤和机体调节,主要涉及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氧气结合与运输、丝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活性等分子功能。其中,HSPB6蛋白参与心肌功能的调节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主成分丹参乙酸镁与HSPB6蛋白具有最低的结合能:-14.53 kcal·moL^(-1)。动物实验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损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显著降低(P<0.001),心脏血流灌注明显下降(P<0.001),存在明显心肌纤维紊乱、心肌细胞水肿、间质内小血管充血等病理形态改变;给药组大鼠心功能损伤减弱,其中低剂量短轴缩短率明显改善(P<0.05),心肌组织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HSPB6蛋白表达不同程度上调(P<0.01,P<0.001)。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发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一定程度改善大鼠心梗超急性期损伤心功能及病理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HSPB6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超急性期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热休克蛋白b6 蛋白质组学 中药注射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