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Design of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for Production of Hot Air for Fluidized Bed Dryer
1
作者 Iniubong James Uwa Uwem Ekwere Inyang Innocent Oseribho Oboh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AS 2024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In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heat transfer in heat exchanger, minimizing the size of heat exchanger to reduce cost as well as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Helical coil h... In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heat transfer in heat exchanger, minimizing the size of heat exchanger to reduce cost as well as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HCHE) has been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due to its large surface area. In this study, HCHE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hot air needed for fluidized bed drying processes. The HCHE design model was fabricated and evaluated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the hot air output for a laboratory fluidized bed dryer.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estimation of the final (output) temperature of air, Taf, passing through the HCHE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experimentally. The drying of bitter kola particulates was carried out with a drying temperature of 50C 3C and a bed height-to-bed diameter ratio (H/D) of 1.5. The time taken to dry bitter kola particulates to 0.4% moisture content was 1 hour 45 minutes. Hence, HCHE i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hot for laboratory-scale fluidized bed dr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Fluidized Bed Dryer heat transfer Output Air Temperature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in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1
2
作者 Uwem Ekwere Inyang Iniubong James Uwa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22年第1期26-39,共14页
The research paper tends to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helical coil in heat exchangers (HCHE). Heat exchanger is a device used in transferring thermal energy between two or more fluids or solid interfaces and a fluid... The research paper tends to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helical coil in heat exchangers (HCHE). Heat exchanger is a device used in transferring thermal energy between two or more fluids or solid interfaces and a fluid, in solid particulates and a flui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hermal contact. The author has concisely discussed the helical coil in heat exchanger at different shapes and conditions and compared the HCHE with straight tubes heat exchanger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such as the curvature ratio, and other heat exchangers. The author demonstrated that the HCHE provided more excellent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than straight tubes and other heat exchangers because of secondary flow development inside the helical tub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curvature ratio of HCHE for the same flow rates. The secondary flow and mass flow rates, advantag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disadvantag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have also been reviewed. The authors back their findings with available theories. Suitable fluid should be searched for high efficiency in the helical c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coil heat transfer heat Exchanger Boundary Conditions TEMPERATURE
下载PDF
面向电网调峰的盘管式冰蓄冷空调技术研究
3
作者 常春 徐啸宇 +3 位作者 郑嘉盈 董江硕 郭鑫鑫 赵明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99-4814,I0016,共17页
储能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当前电力供需关系的矛盾随着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和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日益尖锐,该问题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尤为突出。冰蓄冷空调系统在夜间利用谷电制冰储存冷量,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融冰供... 储能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当前电力供需关系的矛盾随着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和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日益尖锐,该问题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尤为突出。冰蓄冷空调系统在夜间利用谷电制冰储存冷量,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融冰供冷,有助于电网调峰和改善用能经济性。该文总结分析盘管式冰蓄冷空调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系统控制层面:对比分析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各种优化控制策略;蓄冰融冰方式层面:详细阐述内融冰、外融冰和内外融冰结合3种方式特点,并对能量模型进行归纳;结构层面:分析典型强化传热方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关系。最后,归纳不同材质盘管的研究结果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调峰 储能 冰蓄冷 运行策略 强化传热 盘管式 空调
下载PDF
螺旋半圆管夹套式余热排出装置传热分析及设计程序开发
4
作者 门启明 袁舒梦 +3 位作者 李经怀 巢孟科 杨星 王健 《中国重型装备》 2024年第4期145-149,154,共6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型反应堆的螺旋半圆管夹套式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利用螺旋半圆管夹套具有的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与反应堆主容器形成一体化的紧凑设计。基于此,对螺旋半圆管夹套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传热计算模型并基于此... 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型反应堆的螺旋半圆管夹套式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利用螺旋半圆管夹套具有的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与反应堆主容器形成一体化的紧凑设计。基于此,对螺旋半圆管夹套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传热计算模型并基于此开发了热工设计程序,通过与公开文献中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可以用于半圆管夹套式余热排出装置的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余热排出 螺旋半圆管夹套 传热分析 计算模型 设计程序
下载PDF
COIL低温真空吸附床结构的改进 被引量:6
5
作者 夏良志 王金渠 +5 位作者 桑凤亭 赵素琴 李永钊 耿自才 初荣清 顾胜雄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65-1768,共4页
压力恢复系统是氧碘化学激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低温真空吸附系统作为氧碘化学激光器的压力恢复系统,吸附床的吸附性能决定着低温真空吸附系统的压力恢复性能。通过改变液氮在传热过程中的流动状态,改善液氮与吸附床之间的热交换效... 压力恢复系统是氧碘化学激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低温真空吸附系统作为氧碘化学激光器的压力恢复系统,吸附床的吸附性能决定着低温真空吸附系统的压力恢复性能。通过改变液氮在传热过程中的流动状态,改善液氮与吸附床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对两种不同结构吸附床的传热系数进行了计算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液氮在传热过程中的流动状态由环状流变为泡状流时,可以很好地改善液氮与吸附床的传热效率。改进后的液氮与吸附床的传热系数提高了2.2倍,提高了吸附床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碘化学激光 低温真空吸附系统 吸附床 吸附剂 传热系数
下载PDF
水平多层spiral型地埋管数值模拟研究及换热特性分析
6
作者 高英 谷峰 +2 位作者 张越 崔景云 蒋时馨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本文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水平spiral型多层地埋管群传热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其换热性能和温度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水平spiral多层并联管群来说,远离注入端的地埋管管内温度相对较低。地埋管群周围地层温度有所升高,远离注... 本文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水平spiral型多层地埋管群传热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其换热性能和温度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水平spiral多层并联管群来说,远离注入端的地埋管管内温度相对较低。地埋管群周围地层温度有所升高,远离注入端的地层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地埋管群的换热量随循环流体的流速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降低。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应合理控制循环水的流速。3层螺旋地埋管群的换热量略高,但层间干扰明显,建议选用2层并联螺旋管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螺旋地埋管换热器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多层 地埋管群
下载PDF
侧喷铝卷退火炉气固传热过程研究
7
作者 秦明臣 高玉峰 +1 位作者 李国华 龚奇龙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2,68,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侧喷铝卷退火炉内气固传热流场和铝卷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铝卷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炉内喷口速度分布均匀,铝卷端面和外表面温度温度较高,且外表面和端面各点温度分布差别较大;...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侧喷铝卷退火炉内气固传热流场和铝卷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铝卷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炉内喷口速度分布均匀,铝卷端面和外表面温度温度较高,且外表面和端面各点温度分布差别较大;计算得到铝卷外表面换热系数分布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端面换热系数呈现边缘高中间低的特点,并拟合了各表面传热系数的加权系数计算公式。模拟结果同测试结果规律一致,流速计算误差约为±10%,铝卷温度偏差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卷退火炉 气固传热 数值模拟 温度场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8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下载PDF
铅-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耦合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9
作者 李良星 雷振欣 +3 位作者 赵浩翔 石尚 许向阳 向祖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221,共10页
为探究螺旋盘管式主换热器内的耦合流动传热机理,基于等长度分段模型,构建了以液态铅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工质的螺旋盘管式主换热器原型及模化比例样件的理论设计方法,并利用相似性原理完成了主换热器小比例样件设计。以主换热器小比例... 为探究螺旋盘管式主换热器内的耦合流动传热机理,基于等长度分段模型,构建了以液态铅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工质的螺旋盘管式主换热器原型及模化比例样件的理论设计方法,并利用相似性原理完成了主换热器小比例样件设计。以主换热器小比例样件为研究对象,通过SST k-ω湍流模型数值分析了液态铅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螺旋盘管换热器内的流动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螺旋盘管换热器内耦合流动传热性能主要受壳侧质量流量、管侧质量流量和壳侧工质入口温度影响;管侧超临界二氧化碳质量流量对螺旋盘管换热器内耦合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质量流量增加52.4%的条件下,螺旋管的平均表面换热系数增大了21.2%;在壳侧液态铅的质量流量和入口温度分别增大94.6%、20 K的情况下,螺旋管内的表面传热系数分别增大了5.5%、3.3%。该研究可为螺旋盘管式换热器的工况选择和高效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冷快堆 螺旋盘管换热器 模化比例样件 耦合流动传热
下载PDF
受二次流涡流影响的螺旋盘管内传热特性研究
10
作者 华珍 王效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9-347,共9页
为改进传统螺旋盘管的换热效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湍流水流经均匀加热下螺旋盘管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重点为垂直于盘管轴向横截面内二次流的特性及其对工作流体水和加热盘管壁间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实验结果中发现了盘... 为改进传统螺旋盘管的换热效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湍流水流经均匀加热下螺旋盘管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重点为垂直于盘管轴向横截面内二次流的特性及其对工作流体水和加热盘管壁间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实验结果中发现了盘管局部努塞尔特数振荡,但模拟结果的努塞尔特数的模拟结果绝对值与实验结果匹配良好。其原因可能是尽管二次流存在并沿盘管轴向不规则地演变,但与主流速度相比过小,对局部传热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为进一步确认盘管中二次流特性,在每180°盘管转弯处,加接一个360°外部反向回路环。研究发现:额外的反向回路环加强了重新流入主盘管的二次流速度,使该横截面积内二次流涡流的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盘管 传热特性 二次流涡流 湍流
下载PDF
盘管内冰浆换热特性试验研究
11
作者 姬长发 张逸飞 +3 位作者 王雨萌 陈蓉 王美 杜研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了探明冰浆输送过程中换热规律,搭建冰浆流动换热测试试验台,试验研究了入口含冰率、管径以及流速对冰浆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冰浆的换热量随流速和管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含冰率先增大后减小,且存在极大值,此时冰浆流速为2 m/s... 为了探明冰浆输送过程中换热规律,搭建冰浆流动换热测试试验台,试验研究了入口含冰率、管径以及流速对冰浆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冰浆的换热量随流速和管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含冰率先增大后减小,且存在极大值,此时冰浆流速为2 m/s,入口含冰率为6%,最大换热量为3.02 kW;以换热阻力比(单位管长换热量与压降的比值)为评价标准寻找冰浆流动的最佳状态点,发现当管径为20 mm、流速为0.5 m/s且入口含冰率为6%时,换热阻力比达到最大,最大值为16.42 W/Pa,此时达到冰浆流动换热过程的最佳工况点,单位阻力耗散能量下所能提供单位管长换热量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冰浆在盘管内输送过程中出现分层、聚集和冰堵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浆 盘管 换热特性 换热阻力比 最佳工况点
下载PDF
炼焦荒煤气上升管显热回收换热过程动态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文平 靳智平 +3 位作者 卢改林 白涛 郑立星 郭聪秀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煤焦油结焦是制约炼焦荒煤气上升管显热回收换热器长期高效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控荒煤气及上升管管壁温度抑制煤焦油析出是防止结焦的有效措施。基于多孔介质非热平衡模型,建立了内嵌螺旋盘管及多孔填料的荒煤气显热回收套管换... 煤焦油结焦是制约炼焦荒煤气上升管显热回收换热器长期高效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控荒煤气及上升管管壁温度抑制煤焦油析出是防止结焦的有效措施。基于多孔介质非热平衡模型,建立了内嵌螺旋盘管及多孔填料的荒煤气显热回收套管换热器的一维非稳态热传递模型。结合炼焦周期内荒煤气流量与温度瞬时数据计算得到荒煤气、上升管管壁、填料层、熔融盐温度动态变化,分析了填料层热容、填料层有效导热系数及熔融盐流量对其动态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控制荒煤气及上升管管壁温度的方法。结果表明:荒煤气中煤焦油析出及结焦主要发生在炼焦后期荒煤气流量减小时;填料层导热系数是上升管换热器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参数,增大填料层导热系数可显著提高余热回收效率,但会使荒煤气与上升管管壁温降增大,设计时应在保证焦油蒸汽不发生冷凝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填料层导热系数;炼焦后期,通过切断熔融盐取热,并合理设计填料层导热系数、填料层热容及熔融盐入口温度等可实现上升管管壁温度调控,从而避免荒煤气中煤焦油析出及结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煤气显热回收 煤焦油结焦 非稳态换热 螺旋盘管 熔融盐 换热器
下载PDF
污水沉降罐伴热盘管传热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丁宇奇 赵砚锋 +4 位作者 芦烨 杨明 张佳贺 徐鹏超 王学勇 《化工机械》 CAS 2023年第5期698-709,共12页
在沉降罐液位举升与收油过程中,采用稳-瞬态相结合的全过程传热计算方法,建立了污水沉降罐稳态-瞬态传热温度场分析三维有限元耦合模型,对污水沉降罐和伴热盘管全运行过程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得到沉降罐与伴热盘管的温度分布。结果显示:... 在沉降罐液位举升与收油过程中,采用稳-瞬态相结合的全过程传热计算方法,建立了污水沉降罐稳态-瞬态传热温度场分析三维有限元耦合模型,对污水沉降罐和伴热盘管全运行过程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得到沉降罐与伴热盘管的温度分布。结果显示:在收油过程中,各圈盘管温度由进水侧向出水侧逐渐降低,盘管环向温降在0.1℃/m左右,盘管同一角度径向温降在每圈1℃左右;通过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可知,进口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以及盘管直径的增大都能有效提高伴热盘管传热特性,而保温层厚度的增大和进口流速的提高对伴热盘管传热特性影响很小,影响因素敏感程度排序为进口温度>环境温度>盘管直径>保温层厚度>进口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沉降罐 伴热盘管 稳-瞬态 传热特性 全运行过程
下载PDF
螺旋管外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李文涛 边浩志 +3 位作者 代丽红 周书航 吴桐雨 丁铭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8-1213,共6页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需要对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进行研究。本文在压力0.2~1.3 MPa,壁面过冷度50~120℃,对管外径为19、25、38 mm的螺旋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进行了实验...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需要对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进行研究。本文在压力0.2~1.3 MPa,壁面过冷度50~120℃,对管外径为19、25、38 mm的螺旋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螺旋管管径越小,换热系数越大,19 mm管的换热效果可达38 mm管的1.55倍;与竖直管相比,螺旋管强化换热效果受压力影响较大,压力越高,强化换热效果越好,0.2 MPa时换热系数较竖直管低3%左右,而1.3 MPa时比竖直管可强化65%左右。螺旋管有较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可对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空气蒸汽冷凝 冷凝 螺旋管 强化传热 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传热 实验 安全壳
下载PDF
内置双螺旋结构换热管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传热性能
15
作者 牟晓锋 袁晟毅 +1 位作者 鲍泽威 黄卫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9-216,共8页
针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更紧凑高效的单进–出口的双螺旋结构换热管。建立了内置螺旋管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3维数学模型,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5.2a软件进行求解。首先,通过热阻分析发现,在不同换热流体... 针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更紧凑高效的单进–出口的双螺旋结构换热管。建立了内置螺旋管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3维数学模型,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5.2a软件进行求解。首先,通过热阻分析发现,在不同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0.5~3.0 m/s)下,导程为15 mm的单螺旋换热管管内对流传热热阻占总热阻的百分比为8.5%~45.2%,这表明管内对流传热热阻对反应器的传热性能有很大影响。然后,研究了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对反应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模拟中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的范围,对比分析了单、双螺旋结构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大于0.5 m/s时,能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换热流体的平均真实温升趋于稳定。减小螺旋导程可以明显提高换热流体的平均真实温升及反应器的传热和输出性能。对于导程为60 mm的单、双螺旋结构管,床层平均温度降至300 K所用时间分别为7000 s和3000 s。导程为30 mm的双螺旋结构管的单位重量输出㶲功率比导程为15 mm的单螺旋结构管更高,可见双螺旋结构管反应器的传热和输出性能均优于单螺旋结构管反应器。双螺旋结构管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在反应器床层内的位置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了反应器的传热和输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氢化物 反应器 螺旋管 双螺旋结构 传热性能
下载PDF
电加热微电极传热模式的结构依赖性研究
16
作者 李炬 杨森 孙建军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46,共9页
近年来,电加热微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在高温下促进质量传输和反应动力学通常会导致电流信号增加。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微电极内部传热的研究,这对于微传感器的设计和操作是必要的。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CO... 近年来,电加热微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在高温下促进质量传输和反应动力学通常会导致电流信号增加。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微电极内部传热的研究,这对于微传感器的设计和操作是必要的。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来分析影响表面温度(T_(s))的因素,这对线圈加热的微盘电极的加热能力至关重要。电极表面和加热铜线底部之间的距离也与T_(s)(R^(2)=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考虑到成本,25 mm长的金丝足以获得相对较高的T_(s)。此外,当电极材料为金且金盘直径为0.2 mm时,可以获得最高的Ts。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加热铜线直径与电流的关系。仿真结果有望为电加热微传感器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微电极 传热 微盘 线圈加热 模型 COMSOL 温度分布
下载PDF
螺旋微肋管腔体吸热器强化换热特性研究
17
作者 张寅生 胡俊虎 +1 位作者 刘浩 胡凯强 《能源工程》 2023年第2期6-11,共6页
吸热器作为碟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光热转换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采用实验与fluent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220 mm×160 mm圆柱腔体吸热器和螺旋微肋盘管组装模型的换热特性,研究表明,1 mm直径25 mm螺距的微肋丝结... 吸热器作为碟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光热转换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采用实验与fluent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220 mm×160 mm圆柱腔体吸热器和螺旋微肋盘管组装模型的换热特性,研究表明,1 mm直径25 mm螺距的微肋丝结构涡流和二次流形成效果较为明显,综合换热效果较好。换热实验中,微肋丝能够加强流体的扰动,有效削减流体的径向温差;70 L/h入口流量的换热温升效果较为明显。光热转换实验中,吸热器热损与入口流量呈负相关,20 L/h之后达到最低;吸热器的光热转换效率与腔体工质温差的变化呈负相关,最高可以达到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热器 螺旋微肋盘管 流体特性 换热实验 光热转化
下载PDF
热轧卷板速度对卷取温度自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邢俊芳 张叶欣 +1 位作者 彭良贵 宋志斌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11期37-38,41,共3页
卷取温度模型自适应响应能力是保证带钢卷取温度命中在目标值范围内的重要条件。为提高尾部卷取温度控制精度,通过对卷取温度模型进行分析,确定了芯轴与夹送辊之间存在速度差是造成尾部卷取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在精轧F7抛钢后的带钢速... 卷取温度模型自适应响应能力是保证带钢卷取温度命中在目标值范围内的重要条件。为提高尾部卷取温度控制精度,通过对卷取温度模型进行分析,确定了芯轴与夹送辊之间存在速度差是造成尾部卷取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在精轧F7抛钢后的带钢速度采用卷取机芯轴速度,有效减少了带钢尾部卷取温度失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取温度 卷内自适应 换热系数 速度波动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Local Heat Transfer and Skin Friction in Tube Coils 被引量:1
19
作者 PovilasPoskas RobertasPoskas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Local heat transfer and skin friction around the tube perimeter of coils were studied in airflow. The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wo different coils D/d = 23 and 15.6, and skin friction experiments ... Local heat transfer and skin friction around the tube perimeter of coils were studied in airflow. The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wo different coils D/d = 23 and 15.6, and skin fric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hree different coils D/d = 25, 13.3 and 6.67 In the wide range of Re number from 4×103 till 105 . Variation of the local heat transfer around the perimeter and along the tube was defined. The behavior of the shear stresses at the wall and of the flow modes were studied. Investigations of the heat transfer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D/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at transfer in the initial thermal section and the stabilized heat transfer increases. Investigations of the shear stress and its fluctuations indicated that, in large-curvature coils, the transition from laminar-vortex flow to turbulent flow around the tube perimeter takes place at different values of Re. In the region of the external generatrix of the bend, the transition occurs at smaller Re, whe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 coils SKIN FRICTION heat transfer airflow.
原文传递
HEAT TRANSFER OF TiO_2/WATER NANOFLUID IN A COILED AGITA-TED VESSEL WITH PROPELLER 被引量:2
20
作者 PERARASU V.T. ARIVAZHAGAN M. SIVASHANMUGAM P.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6期942-950,共9页
An attempt is made to investigat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using nanofluid in a coiled agitated vessel fitted with propeller agitator.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coiled agitated vessel for water and TiO2/water ... An attempt is made to investigat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using nanofluid in a coiled agitated vessel fitted with propeller agitator.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coiled agitated vessel for water and TiO2/water nanofluid of 3 different volume concentrations (0.10%, 0.20% and 0.30%) are estimated and compared.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nanofluid i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for water and also foun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volume concentrations. The enhancement in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using nanofluid is found to be a maximum of 17.59%. Empirical correlations are separately formed for water and TiO2/water nanofluid as well as found to fit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in ±5% for water and within ±10% for nano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led agitated vesse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Nusselt number TiO2/water nanoflui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