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4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heat-work conversion based on generalized heat transfer law 被引量:20
1
作者 CHENG XueTao WANG WenHua LIANG XinGa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847-2855,共9页
Examples of heat transfer and heat-work conversion are optimized with entropy generation and entransy loss,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heat transfer law in this paper.The applicability of entropy generation ... Examples of heat transfer and heat-work conversion are optimized with entropy generation and entransy loss,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heat transfer law in this paper.The applicability of entropy generation and entransy loss evaluation in these optimization problem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transy loss rate reduces to the entransy dissipation rate in heat transfer processes,and that the entransy loss evaluation is effective for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However,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rate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minimum entropy generation rate with prescribed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ntropy generation minimization is not always appropriate to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For heat-work conversion processes,the maximum entransy loss rate and the minimum entropy generation rate both correspond to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and they are both appropriat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heat-work conversion process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ransy loss entropy generation generalized heat transfer law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heat-work conversion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Entransy and Exergy Analyses for Optimizations of Heat-Work Conversion with Carnot Cycle 被引量:10
2
作者 Chul Ho Han Kyoung Hoon Kim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42-249,共8页
The concept of entransy has been newly proposed in terms of the analogy between heat and electrical conduction and could bc useful in analyzing and optimizing the heat-work conversion systems. This work presents compa... The concept of entransy has been newly proposed in terms of the analogy between heat and electrical conduction and could bc useful in analyzing and optimizing the heat-work conversion systems. This work presents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entransy and exergy for optimizations of heat-work conversion. The work production and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in Carnot cycle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formulations of exergy destruction, entransy loss, work entransy, entransy dissipation, and cfficiencics for both cases of dumping and non-dumping of used source fluid. The effects of source and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s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arc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for optimal condition of producing maximum work or work cntran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ransy EXERGY heat-work conversion Carnot cycle efficiency
原文传递
817炮钢的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
3
作者 郑志超 张利 +3 位作者 刘承志 任杰 成生伟 杨飞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目的研究817炮钢的热变形行为,优化工艺参数并获得最佳热变形区间。方法通过Gleeble热压缩模拟试验机对817炮钢在变形温度850~115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进行热压缩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点绘制不同参数区间的热变形流变应力曲线... 目的研究817炮钢的热变形行为,优化工艺参数并获得最佳热变形区间。方法通过Gleeble热压缩模拟试验机对817炮钢在变形温度850~115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进行热压缩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点绘制不同参数区间的热变形流变应力曲线,结合传统热变形本构模型,建立了耦合应变量的高温流变本构模型;利用动态材料模型(DMM)及Prasad塑性失稳判据,分别计算出了该炮钢的能量耗散因子和非稳定因子,获得了817炮钢的热加工图。结果817炮钢的热变形流变应力曲线展现出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特征,塑性变形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由改进后的高温流变本构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关系数高达0.9912,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描述817炮钢在热加工过程中的流变行为。结论由热加工图可知,817炮钢在低的变形温度和高的应变速率下可能会失稳,观察高能量耗散区内的金相组织发现再结晶特征明显,在高温低应变速率下发生再结晶行为。最终获得817炮钢的最佳热变形区间为温度1000~1100℃、应变速率0.01~0.14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7炮钢 热压缩 流变行为 本构模型 热加工图
下载PDF
海上平台烟气余热利用分析与工艺优化
4
作者 张雨 贺相军 《化工机械》 CAS 2024年第3期470-476,共7页
依托南海某在建钻采平台,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有机工质的选择、安全性、能源节约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技术在海上平台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则,设计一套优化的... 依托南海某在建钻采平台,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有机工质的选择、安全性、能源节约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技术在海上平台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则,设计一套优化的烟气-导热油-热用户系统,利用透平废热实现ORC发电、生产系统加热及溴化锂制冷的热电冷联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有机朗肯循环 余热回收 有机工质 能量梯级利用
下载PDF
高热流液冷服务器相变工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5
作者 周峰 王芮敏 +1 位作者 马国远 晏祥慧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随着数据中心数量与规模的增加,高热流服务器占比逐渐增大,传统的风冷已不能满足散热及节能要求,具有较大汽化潜热和较高传热系数的相变液冷技术应运而生。针对相变液冷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系统性能提升、系统对比以及系统的热管理,而工... 随着数据中心数量与规模的增加,高热流服务器占比逐渐增大,传统的风冷已不能满足散热及节能要求,具有较大汽化潜热和较高传热系数的相变液冷技术应运而生。针对相变液冷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系统性能提升、系统对比以及系统的热管理,而工质是其中实现热量转移的重要载体,对液冷实施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对相变液冷工质的选择原则进行介绍,并根据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的接触方式,对目前6类有关相变工质(自然工质、HFCs、HFOs、PFCs、HFEs、混合工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同时对相变液冷工质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热流密度 液冷 相变工质
下载PDF
叠合式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6
作者 李新国 徐期峰 苗小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1-427,共7页
针对有机朗肯循环(ORC)中传热过程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既相似但又区别于混合工质,各工质独立运行的叠合式有机朗肯循环(AORC)。AORC中,各工质进行串/并联的叠合换热,可形成类似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由于各工质独立运... 针对有机朗肯循环(ORC)中传热过程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既相似但又区别于混合工质,各工质独立运行的叠合式有机朗肯循环(AORC)。AORC中,各工质进行串/并联的叠合换热,可形成类似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由于各工质独立运行,使得叠合工质的温度滑移量可进行调节,以减小与外界热/冷源的传热温差,提高传热匹配性以及循环性能。以两种工质叠合的AORC为例进行循环性能分析,并与常规OR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ORC并不是各工质基本ORC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一种优化叠加。相比常规ORC,AORC的净输出功率最大可提升34.48%。但当热源温度高于高温工质的热源转折温度时,AORC趋近于高温工质的基本O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非共沸混合工质 传热匹配 叠合循环 工质热源转折温度
下载PDF
LB/M复相热处理工艺对冷作模具钢DC53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袁志钟 陈露 +5 位作者 张伯承 刘海明 牛宗冉 王致远 鞠玉琳 程晓农 《特殊钢》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预淬火温度的QTA(Quenching-Tempering-Austempering)复相热处理工艺(Q为1030℃,30 min;T为520℃,2 h;A为250℃,3 h)对冷作模具钢DC53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淬火-回火(Quenching-Tempering,... 本文研究了不同预淬火温度的QTA(Quenching-Tempering-Austempering)复相热处理工艺(Q为1030℃,30 min;T为520℃,2 h;A为250℃,3 h)对冷作模具钢DC53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淬火-回火(Quenching-Tempering,QT)热处理工艺(Q为1030℃,30 min;T为520℃,2 h)进行对比。结果表明,QT工艺得到的组织以回火马氏体为主;QTA工艺可以得到下贝氏体/马氏体(Lower Bainite/Martensite,LB/M)为主的复相组织,这些复相对原奥氏体晶粒的分割产生的细晶强化作用部分抵消了LB和残余奥氏体(A_(R))的弱化作用,并且,这些复杂的微观组织极大提升了DC53钢的冲击韧性;当QTA的预淬温度为100℃时,其硬度仅比QT工艺低1.4HRC,但是冲击吸收能量却是QT工艺的2.44倍。因此,优化的QTA工艺可以得到较高的强韧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DC53 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热特性及热力学建模实验研究
8
作者 刘明尧 刘贝垚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7-1214,共8页
针对轴向柱塞泵在高压和高速工况下发热过快的问题,对柱塞泵热特性和热力学建模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在摩擦副发热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泵内油液搅动摩擦与轴承摩擦发热源,研究了柱塞泵内发热机理和传热分析的热特性理论;然后,... 针对轴向柱塞泵在高压和高速工况下发热过快的问题,对柱塞泵热特性和热力学建模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在摩擦副发热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泵内油液搅动摩擦与轴承摩擦发热源,研究了柱塞泵内发热机理和传热分析的热特性理论;然后,根据柱塞泵部件复杂和固流态域区分度高的特点,阐述了所采用的控制体积法原理,将泵划分为5个控制体积后,建立了以各个控制体温度变化为导向的热力学模型;最后,采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蓝牙无线温度传感器,针对不同的控制体节点设计了传感器封装结构和布置方法,共同组成了轴向柱塞泵在线热监测系统,并进行了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对照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实验和仿真结果,模型温度变化与实际误差值在5%左右,验证了该模型能准确地反映和预测泵热力学变化过程。该结果为柱塞泵热力学状态监测提供了故障诊断基础,并为液压系统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发热 高压和高速工况 热力学建模 温度计算 传热理论 热力学状态在线监测
下载PDF
宽工况下水蒸气喷射制冷系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东哲 王重涵 +2 位作者 王晓媛 赵雅倩 周峰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针对低品位余热资源热负荷的不稳定性,开展研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的水蒸气喷射制冷系统性能变化规律。通过搭建水蒸气喷射制冷试验平台,对蒸汽喷射器的引射系数与系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温度为设计温度140 ℃时,蒸汽... 针对低品位余热资源热负荷的不稳定性,开展研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的水蒸气喷射制冷系统性能变化规律。通过搭建水蒸气喷射制冷试验平台,对蒸汽喷射器的引射系数与系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温度为设计温度140 ℃时,蒸汽喷射器引射系数与系统性能最佳,分别为0.34和0.33,当发生温度高于设计温度时,系统性能和蒸汽喷射器引射系数要比发生温度低于设计温度时更优;随着蒸发温度从2 ℃上升到22 ℃时,蒸汽喷射器引射系数由0.17上升到了0.22,增加了25%,系统性能从0.17上升到了0.24,提高了41%,因此较高的蒸发温度对系统的性能有所提升;系统存在1个临界冷凝温度,当超过临界冷凝温度时,蒸汽喷射器引射系数与系统性能急剧下降。研究结果为水蒸气喷射制冷的模拟研究提供了试验验证,对水蒸气喷射制冷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制冷 余热 宽工况 引射系数 系统性能
下载PDF
Zr-2.5Nb合金高温流变行为及热加工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锋 李帅 +4 位作者 周宣 李新意 李宇力 周军 钟茜婷 《有色金属加工》 CAS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在应变速率0.01~10 s^(-1),变形温度750~880℃(中高(α+β)相区)的条件下,对Zr-2.5Nb合金进行了热变形行为研究,以掌握高温流变行为及热加工稳定性,为Zr-2.5Nb合金锻造和挤压提供依据。
关键词 Zr-2.5Nb 锆合金 热变形 热加工图
下载PDF
TiO_(2)纳米颗粒形貌对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牛艳芳 蒋丽丽 +2 位作者 王冬至 杜润生 赵蔚琳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了研究介质形貌对热管工作过程的影响,利用水热法制备棒状、片状、菱状3种形貌的TiO_(2)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3种形貌TiO_(2)-水纳米流体,对热管内不同形貌工作介质的导热性能、热管工作过程的启动性能、等温性能和热阻进行试验研... 为了研究介质形貌对热管工作过程的影响,利用水热法制备棒状、片状、菱状3种形貌的TiO_(2)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3种形貌TiO_(2)-水纳米流体,对热管内不同形貌工作介质的导热性能、热管工作过程的启动性能、等温性能和热阻进行试验研究,分析TiO_(2)纳米颗粒形貌对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内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大于菱状、棒状TiO_(2)-水纳米流体和基液水的;当加热功率相同时,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启动温度最低,为(38.2±0.5)℃,并且相对于棒状、菱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稳定工作时蒸发段与冷凝段的平均温度差减小2~3℃,总热阻减小4.4%~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纳米颗粒 热管 工作介质
下载PDF
引入风流热流耦合特性的智能通风系统状态重构参数修正
12
作者 贾瞳 马恒 高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16-4328,共13页
为精准定量重构时间序列下实际矿井通风系统状态,以实时反映风网运行特征,基于实际矿井中风流的空气动力耦合热力流动特征,提出了时空特征下风流状态属性变化式,以井下网络和通风动力参数作为修正指标,以动态风流状态属性为修正变量,提... 为精准定量重构时间序列下实际矿井通风系统状态,以实时反映风网运行特征,基于实际矿井中风流的空气动力耦合热力流动特征,提出了时空特征下风流状态属性变化式,以井下网络和通风动力参数作为修正指标,以动态风流状态属性为修正变量,提出了通风系统状态重构参数点修正模型。为表述通风系统的动态连续运行状态,在点修正基础上引入连续时间特征,构建状态重构参数区间映射修正模型,以求解出时间序列下的系统状态重构参数波动区间来完成精准状态重构。为验证修正模型可靠性,以常村煤矿为工程对象进行状态重构,结果验证了井下风流的动态热流耦合特征及提出的风流状态属性变化式的可靠性,得出了状态重构参数波动区间,达到了实时准确构建风网运行状态的目的,有效提高了后续风网实时解算和控风决策的本质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智能通风 非稳态传热 状态重构 动态工况 热流耦合
下载PDF
回收船舶柴油机余热的双回路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13
作者 吕龙 陈武 +2 位作者 阚安康 张远 乔继潘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共9页
为了降低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双回路有机朗肯循环(DORC)系统对船舶柴油机的排烟和缸套冷却水余热进行回收发电。通过夹点温差法构建热力学模型,高温回路用于回收排烟热量,低温回路用于回收缸套冷却水热量和高温回路冷凝热。分析9对工... 为了降低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双回路有机朗肯循环(DORC)系统对船舶柴油机的排烟和缸套冷却水余热进行回收发电。通过夹点温差法构建热力学模型,高温回路用于回收排烟热量,低温回路用于回收缸套冷却水热量和高温回路冷凝热。分析9对工质组合时DORC系统的冷凝器热力学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温回路的冷凝温度和冷凝热负荷的增高,低温回路蒸发压力和净输出功呈现升高趋势,在高温回路冷凝热负荷为715.2 kW~1 241.2 kW时,系统总净输出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高温回路采用环乙烷,低温回路采用一氯三氟丙烯(反式)为工质时,系统总净输出功可达到410.6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回路有机朗肯循环 船舶柴油机余热回收 工质组合 净输出功
下载PDF
采用干工质的补气增焓高温热泵循环热力学分析
14
作者 刘佳昕 陈健勇 +4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诚 杨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9,共9页
利用高温热泵回收工业余热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高温热泵要求高临界温度,可选工质以干工质居多,但干工质从饱和气相开始压缩时,压缩过程在两相区,带来液击风险,不利于压缩机和高温热泵运行。提出了2种改进的补气增焓热泵循环(循环A和循... 利用高温热泵回收工业余热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高温热泵要求高临界温度,可选工质以干工质居多,但干工质从饱和气相开始压缩时,压缩过程在两相区,带来液击风险,不利于压缩机和高温热泵运行。提出了2种改进的补气增焓热泵循环(循环A和循环B),以Isohexane、R1336mzz(Z)和R1233zd(E)为工质,分析了压缩机等熵效率、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最小过热度及热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循环B,蒸发温度自50℃升至80℃,对于R1336mzz(Z),COP最高可提高2.56%,VHC(单位容积制热量,volumetric heating capacity)最高可提高3.18%;对于R1233zd(E),COP最高可提高0.44%,VHC最高可以提高0.54%。循环A对等熵效率的适应性较好;对于循环B,当等熵效率超过0.6时,不宜采用Isohexane作为工质,而当等熵效率超过0.95时,R1336mzz(Z)也不宜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干工质 补气增焓 最小过热度
下载PDF
含亚乙烯基氢氟烯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呈平 权恒道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8-1477,共20页
对含亚乙烯基的氢氟烯烃(v-HFOs)的合成路线和应用进行了综述。目前,在氟-氯交换、异构化、脱卤化氢、选择性加氢、加氢脱氯、调聚等合成v-HFOs的主要路线中,氟-氯交换的路线具有起始原料易得、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是合成v-HFOs... 对含亚乙烯基的氢氟烯烃(v-HFOs)的合成路线和应用进行了综述。目前,在氟-氯交换、异构化、脱卤化氢、选择性加氢、加氢脱氯、调聚等合成v-HFOs的主要路线中,氟-氯交换的路线具有起始原料易得、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是合成v-HFOs的最佳路线。v-HFOs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传热性能、清洁性能、发泡性能和刻蚀性能,主要用作制冷剂、热泵工质、清洗剂、发泡剂和刻蚀剂,特别是E型v-HFOs[(E)-v-HFOs]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分别与其优良的传热性能和清洗性能进行多领域交叉,实现了(E)-v-HFOs应用于浸没式液冷和带电清洗的新场景。展望了v-HFOs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开发高活性的氟化催化剂,环保绿色的新型合成路线以及v-HFOs的新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氟烯烃 亚乙烯基 浸没式冷却液 带电清洗 制冷剂 热泵工质 清洗剂 刻蚀剂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激光加热温度分布预测研究
16
作者 高研 石广丰 +2 位作者 孟巳崴 邹春阳 姚栋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在激光加热过程中,被加热材料的温度变化会对加工精度产生重大影响。为准确了解激光辐照材料引起的物理效应,根据激光加热的实际情况,建立材料表面升温的三维热传导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材料温度场的数值模... 在激光加热过程中,被加热材料的温度变化会对加工精度产生重大影响。为准确了解激光辐照材料引起的物理效应,根据激光加热的实际情况,建立材料表面升温的三维热传导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材料温度场的数值模型,得到在激光辐照下的温升与热变形规律,改变实验参数获得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工件温度分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温度分布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温度分布预测模型可以迅速计算改变加工参数时的工件温度并预测温度分布情况,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22K,相关系数为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热 热加工 温度分布 GA-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ORC系统建模与热经济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军胜 程新妮 +2 位作者 王欢欢 赵亮 董辉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105,共7页
本文以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热源,建立超临界ORC系统热力和经济模型,并选取R134a为ORC工质,研究变温热源下膨胀机的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工质冷凝温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本文以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热源,建立超临界ORC系统热力和经济模型,并选取R134a为ORC工质,研究变温热源下膨胀机的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工质冷凝温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净输出功随膨胀机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膨胀机进口压力和工质冷凝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系统单位温度的传热量随之均减小。当系统热力参数一定时,热源进口温度越大,系统净输出功和单位温度的传热量越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适宜的热源进口温度和系统热力参数使得ORC系统获得较大的净输出功和较小的单位温度传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矿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净输出功 单位温度传热量
下载PDF
平板型环路热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8
作者 冷宏键 颜才满 +1 位作者 张仕伟 汤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12-8232,I0025,共22页
平板型环路热管是一种具有平板蒸发器的环路结构热管器件,其利用气液相变原理进行高效热传递。由于平板型环路热管更符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优异的远距离热传输性能,在航天飞行器、电子设备冷却、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具备广... 平板型环路热管是一种具有平板蒸发器的环路结构热管器件,其利用气液相变原理进行高效热传递。由于平板型环路热管更符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优异的远距离热传输性能,在航天飞行器、电子设备冷却、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在平板型环路热管的吸液芯、工质、工作特性、理论模型以及异型结构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总结了平板型环路热管上述方向的发展现状,提出平板型环路热管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先进两相散热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型环路热管 吸液芯 工作特性 理论模型 热传导 相变
下载PDF
铜及黄铜与模具钢界面稳态接触换热行为的研究
19
作者 国林磊 张驰 +3 位作者 张立文 陈仁朝 运新兵 邵志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26,共5页
接触换热系数直接决定金属热加工过程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零件的微观组织及使役性能。本文采用自主开发的稳态接触换热设备和测量系统,系统研究了纯铜及H62黄铜与H13模具钢在接触面温度为200~600℃、压力为1.56~12.56 MPa下的接触换热... 接触换热系数直接决定金属热加工过程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零件的微观组织及使役性能。本文采用自主开发的稳态接触换热设备和测量系统,系统研究了纯铜及H62黄铜与H13模具钢在接触面温度为200~600℃、压力为1.56~12.56 MPa下的接触换热行为。结果表明,载荷加载的历程对接触换热系数有较大影响,相比于从低载荷加载到目标压力时,从高载荷卸载到同一目标压力测得的接触换热系数更高;在相同加载历程下,接触换热系数随着界面温差的升高而增加,且界面温度高于400℃时接触换热系数增速变快;接触换热系数与压力呈幂指数关系增长,随着压力的增大,接触换热系数增长逐渐变得缓慢;在相同条件下,黄铜/H13传热时的温度梯度更大,导致黄铜/H13的接触换热系数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 热加工工艺 接触换热系数 界面温差 压力
下载PDF
R744超临界热泵开水机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0
作者 文鑫 谢继红 +2 位作者 宋鑫宇 刘明权 陈雨 《轻工机械》 CAS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针对电热开水机耗电量较大的问题,课题组对基于R744(二氧化碳)工质的超临界热泵开水机进行结构和性能研究。分别针对25℃以上的高温环境、5~25℃的中温环境和-25~5℃的低温环境,给出R744超临界热泵开水机的适宜结构和较佳运行参数;当环... 针对电热开水机耗电量较大的问题,课题组对基于R744(二氧化碳)工质的超临界热泵开水机进行结构和性能研究。分别针对25℃以上的高温环境、5~25℃的中温环境和-25~5℃的低温环境,给出R744超临界热泵开水机的适宜结构和较佳运行参数;当环境温度高于25℃时,提出采用带预热器的单级压缩结构;当环境温度在5~25℃时,提出采用不带预热器的单级压缩结构;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提出采用带级间冷却器的双级压缩结构;计算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时系统的耗电量、加热器内的热泵工质与水之间的传热温差分布。应用R744超临界高温热泵模拟软件SCHPSim分析表明:当环境温度分别为30,15和-10℃时,在对应适宜结构的R744超临界热泵开水机情况下,与电热开水机的耗电量比约为1.0∶4.1,1.0∶3.7和1.0∶2.0,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且加热器内R744与水的最小传热温差都在4℃以上,可以保证较高的传热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水机 热泵 超临界 R744工质 SCHPSim模拟软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