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时空特征解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尤焕苓 任国玉 +2 位作者 吴方 刘伟东 杨萍 《气象科技》 2014年第5期856-864,共9页
利用高密度自动站观测记录和长序列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21"特大暴雨期间,全市累积降雨量大于100mm的站数达到211个,占全部测站数的92%,96个站累... 利用高密度自动站观测记录和长序列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21"特大暴雨期间,全市累积降雨量大于100mm的站数达到211个,占全部测站数的92%,96个站累积雨量大于200mm,12个站大于300mm;多数地区降雨时长超过16h,密云大成子站降水时间最长,达到20h,强降雨时长在西南房山和门头沟最大;最大小时雨强中心出现在东北和西南区域,东北部最大雨强中心较突出;平均雨强高值阶段出现在21日18:00—21:00,其中19:00雨强最大,达到22mm/h,但最大雨强在70mm/h以上的高强度降雨发生在21日13:00—14:00(门头沟龙泉站)和19:00—22:00,20:00—21:00平谷挂甲峪站高达100.3mm/h;城区及其附近地带20mm以上量级的小时降雨强度较大,同时傍晚阶段平均累积雨量增长速率快,平均小时降水强度偏大;房山站21日雨量位居1961年以来逐年最大日降水量第2位,仅次于1979年7月18日降雨量,而全市15站平均21日雨量打破了1961年以来的最大日降水量记录,比处于第2位的1963年8月9日平均雨量高出4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累积雨量 降雨时长 降雨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强度及变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燊 刘洛 +2 位作者 隆少秋 何永贤 胡月明 《科技通报》 2019年第8期86-97,共12页
利用MODIS分裂窗算法反演得到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地表温度,并以此分析城市群热岛效应、热岛强度等。本文首先计算了城市群2003-2013年地表温度平均值,其次利用半径法确定京津冀城市群几个典型城市的热岛足迹并计算其热岛强度。得... 利用MODIS分裂窗算法反演得到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地表温度,并以此分析城市群热岛效应、热岛强度等。本文首先计算了城市群2003-2013年地表温度平均值,其次利用半径法确定京津冀城市群几个典型城市的热岛足迹并计算其热岛强度。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白天热岛足迹范围扩展快速,且白天热岛足迹比夜间热岛足迹大,这是由于城市下垫面热特性差异及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2)研究选取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几个典型城市计算其热岛足迹及热岛强度,发现沧州、承德等6市不具备热岛足迹,剩余城市都具有热岛足迹,不过只有北京、天津才昼夜都有明显热岛足迹和热岛强度变化。当热岛足迹相同时,城市绿地和水体功能区的分布和布局方式等因素能够影响热岛强度。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对城市热环境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当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超过50%时,区域会产生显著的热岛现象。(3)根据京津冀城市群热岛足迹及强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提出以下改善城市热岛的措施,合理调整城市结构、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地的分布,对街道体系和开放空间的合理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热岛效应 热岛足迹 热岛强度
下载PDF
杭州市盛夏高温分布与通风廊道的初步探索
3
作者 倪巳涵 王中一 +1 位作者 钱沄涛 沈晓恬 《中外建筑》 2018年第7期101-103,共3页
本文统计了浙江省气象局2012-2016年6-8月盛夏季节杭州市主城区与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的平均气温,分析了主城区与市郊各县、市、区的高温分布情况以及山体、河流、湖泊等自然格局、地理环境与城市... 本文统计了浙江省气象局2012-2016年6-8月盛夏季节杭州市主城区与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的平均气温,分析了主城区与市郊各县、市、区的高温分布情况以及山体、河流、湖泊等自然格局、地理环境与城市建设发展对盛夏季节杭州市高温分布的影响。结合杭州市的风、热环境与"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生态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提出建设"城市风道"将西南部郊区的冷空气引入城区,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少高温灾害,净化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廊道 热岛效应 空气污染
下载PDF
辽宁省城市热岛强度特征及等级划分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丽光 王宏博 +4 位作者 贾庆宇 吕国红 王笑影 张玉书 艾景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5-1350,共6页
根据气象站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站点数量、迁站情况,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并利用选出的城郊代表站的月和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辽宁省热岛强度的变化范围及幅度,确定了热岛强度等级.结果表明:辽宁省... 根据气象站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站点数量、迁站情况,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并利用选出的城郊代表站的月和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辽宁省热岛强度的变化范围及幅度,确定了热岛强度等级.结果表明:辽宁省铁岭站、大连站、鞍山站、朝阳站、丹东站、锦州站6个气象站可作为城市气温的代表站,台安站等18个气象站可作为郊区气温的代表站;1980—2009年,辽宁省6个代表城市的热岛强度年变化不同,除铁岭为微弱下降外,其他5市均表现为上升趋势,铁岭年热岛强度较强,大连年热岛强度较弱;6个代表城市的月热岛强度变化也不同,丹东、锦州、铁岭的月热岛强度呈明显的"U"型分布,6市最大热岛强度均出现在1月,最小热岛强度均出现在5—8月,具有冬季强、夏季弱的特点.6市热岛强度的年、月变化范围分别为0.57~2.15℃和-0.70~4.60℃,年和月热岛强度分别有97.8%和72.3%集中在0.5~2.0℃.辽宁省热岛强度可划分为无、弱、强和极强4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城郊代表站 热岛强度等级划分辽宁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