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Viscosity Reducing and Oil Displacement Agent for Water-Flooding Heavy Oil Reservoir 被引量:1
1
作者 Qin Bing Zhao Lin Jiang Jianlin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22年第1期11-18,共8页
In the process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due to the high viscosity and oil-water mobility ratio of heavy oil,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fluidity,high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nd lo... In the process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due to the high viscosity and oil-water mobility ratio of heavy oil,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fluidity,high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nd low recovery efficiency,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The molecula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enes and resins in heavy oil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e three most concerned properties of chemical agents,including the emulsification performance,the interface performance and the oil washing performance,three chemical oil displacement agents for heavy oil reservoirs were developed,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hemical ag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emical agents and cor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perties of chemical agents,including interfacial tension,emulsifying ability and oil washing ability.For heavy oil reservoirs,the emulsification and viscosity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chemical agents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il washing capacity,and the oil washing capacity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terface performance.Viscosity reduction performance was the key parameter of oil displacement agent suitable for heavy oil reservoir.The composite binary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viscosity reducer and the polymer had better oil recovery than using viscosity reducer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er EMULSION SURFACTANT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an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for heavy oil 被引量:26
2
作者 Guo Jixiang Wang Heyi +2 位作者 Chen Chaogang Chen Yun Xie Xiaoh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36-540,共5页
To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ighly-viscous oil of the Tahe oilfield (Xinjiang,China),an oilsoluble polybasic copolymer viscosity reducer for heavy oil was synthesized using the orthogonal method.The optimum reaction ... To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ighly-viscous oil of the Tahe oilfield (Xinjiang,China),an oilsoluble polybasic copolymer viscosity reducer for heavy oil was synthesized using the orthogonal method.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under the protection of nitrogen,a reaction time of 9 h,monomer mole ratio of reaction materials of 3:2:2 (The monomers are 2-propenoic acid,docosyl ester,maleic anhydride and styrene,respectively),initiator amount of 0.8% (mass percent of the sum of all the monomers)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80 oC.This synthesized viscosity reducer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ommercial viscosity reducers.The rate of viscosity reduction reached 95.5% at 50 oC.Infrared spectra (IR) and interfacial tensions of heavy oil with and without viscosity reducer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viscosity reduction mechanism.When viscosity reducer is added,the molecules of the viscosity reducer are inserted amongst the molecules of crude oil,altering the original intermolecular structure of crude oil and weakening its ability to form hydrogen bonds with hydroxyl or carboxyl groups,so the viscosity of crude oil is reduced.Field tests of the newly developed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was carried out in the Tahe Oilfield,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4.5% less light oil was needed to dilute the heavy oil to achieve the needed visc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heavy oil SYNTHESIS EVALUATION
下载PDF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of Heavy Oil in Liaohe Oilfield
3
作者 Luo Jingyi and Li Mingyi(Survey &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Liao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 ) 《China Oil & Gas》 CAS 1995年第4期30-32,共3页
GatheringandTransportationTechnologyofHeavyOilinLiaoheOilfield¥LuoJingyiandLiMingyi(Survey&DesignResearchIns... GatheringandTransportationTechnologyofHeavyOilinLiaoheOilfield¥LuoJingyiandLiMingyi(Survey&DesignResearchInstitute,LiaohePe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CRUDE oil Producing GATHERING process viscosity reducing Thinner
下载PDF
纳米N-A降黏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4
作者 宋宏志 王少华 +3 位作者 孙玉豹 汪成 龚页境 李岗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552,共8页
针对普通纳米降黏剂对特稠油降黏效果差、洗油效率低等问题,制备了纳米N-A降黏剂,采用FTIR,TEM等方法表征了降黏剂的微观结构,考察了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界面张力以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N-A降黏剂组成为:50%(w)纳米二氧化硅溶胶... 针对普通纳米降黏剂对特稠油降黏效果差、洗油效率低等问题,制备了纳米N-A降黏剂,采用FTIR,TEM等方法表征了降黏剂的微观结构,考察了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界面张力以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N-A降黏剂组成为:50%(w)纳米二氧化硅溶胶+40%(w)分散剂EB-1+4.2%(w)表面修饰剂+5.8%(w)增效剂。该降黏剂分散性能良好,粒径分布在20~60 nm之间,在降黏剂含量为1%(w)、油水质量比为7∶3、200℃,矿化度为0,8829.26 mg/L条件下老化48 h,特稠油降黏后黏度分别为6280,7213 mPa·s,降黏率分别达到83.77%,81.36%,降黏性能保持率分别为96.80%,95.39%。50℃下静置90 d后降黏性能保持率大于90%,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76 mN/m,乳化液滴最大粒径9.5μm,洗油效率为30.9%,相对普通降黏剂,驱油效率提高22.3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特稠油 降黏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热复合驱中热、降黏剂、气体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5
作者 马涛 伦增珉 +1 位作者 张锁兵 王海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8-1300,共3页
为了研究热、降黏剂、气体单独对原油黏度影响,以黏度、降黏率为指标,通过高温高压流变仪研究了复合驱中热、降黏剂、气体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是降低原油黏度的最有效方式,在一定压力范围内,N2对降低原油黏度起负作... 为了研究热、降黏剂、气体单独对原油黏度影响,以黏度、降黏率为指标,通过高温高压流变仪研究了复合驱中热、降黏剂、气体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是降低原油黏度的最有效方式,在一定压力范围内,N2对降低原油黏度起负作用,CO_(2)对降低原油黏度起正作用,降黏剂与CO_(2)可协同作用降低原油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复合驱 黏度 降黏剂 气体
下载PDF
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计秉玉 孟霖 +3 位作者 束青林 方吉超 杨书 刘合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24,共9页
我国稠油储量可观,其中60%的是深层稠油,而主流的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采收率不足20%;稠油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积极探索新的开采方式以提高采收率是石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阐述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体系构建及其现场应用,... 我国稠油储量可观,其中60%的是深层稠油,而主流的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采收率不足20%;稠油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积极探索新的开采方式以提高采收率是石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阐述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体系构建及其现场应用,为中深层稠油的新型绿色低成本接替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方案。在分析稠油组分的基础上,细致剖析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包括化学降黏机理、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机理、提高驱油效果机理在内的提高采收率机理,以丰富理论认识。面向工程应用亟需,从水溶性降黏剂分子设计与合成、自组装调堵剂研发两方面出发,突破稠油绿色化学驱油体系。基于发展的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完成了3个稠油油田示范工程应用,在提高产油量、控制含水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梳理了分子采油理论与技术、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的后续发展要点,以为深层稠油的绿色高效开发接替技术研究、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等提供启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稠油 结构致黏机理 化学降黏机理 降黏剂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分离多环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的研究
7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1 位作者 杨谨 郑存川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0,共6页
针对炼油厂催化裂化柴油大量过剩和芳烃含量过高等问题,结合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掺稀比高、稀油资源紧缺的现状,从催化裂化柴油中萃取分离多环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研究。对多环芳烃萃取进行正交试验,在筛选出的最佳操作条件(萃取温度... 针对炼油厂催化裂化柴油大量过剩和芳烃含量过高等问题,结合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掺稀比高、稀油资源紧缺的现状,从催化裂化柴油中萃取分离多环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研究。对多环芳烃萃取进行正交试验,在筛选出的最佳操作条件(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5 min、相分离时间为5.5 min和剂油体积比为1.4)下,多环芳烃产品收率为29.87%、芳烃质量分数高达99.07%。在掺稀比均为0.10时,多环芳烃和塔河稀油的掺稀降黏量率分别为94.20%和68.58%。拟合计算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用量仅为塔河稀油的16.32%时,即可达到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要求。以塔河油田稠油自喷井为例,当稠油含水率分别为0,30%和50%时,掺入多环芳烃相对掺入稀油的单井日产油增长率分别达到115.90%,84.57%,6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催化裂化柴油 多环芳烃 塔河稀油 掺稀降黏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黏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阳 安高峰 +3 位作者 蒋琪 王鼎立 毛金成 蒋冠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化降黏剂、油溶性降黏剂、纳米降黏剂的合成工艺,评价了不同降黏剂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降黏剂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对现有化学降黏剂的梳理有助于新型降黏剂体系的开发,提高稠油油藏开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致黏机理 降黏机理 乳化降黏 双碳
下载PDF
深层稠油油藏降黏泡沫驱驱油特征及机理研究
9
作者 党法强 李松岩 +2 位作者 李明鹤 何晓琳 李兆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降黏泡沫驱结合了降黏剂乳化降黏和泡沫选择性封堵的优势,可进一步提高开发后期深层稠油油藏的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根据降黏泡沫剂的降黏效果、起泡性能、泡沫稳定性,优选出合适的降黏泡沫剂浓度;通过单岩心驱替实验对比不同驱替方式... 降黏泡沫驱结合了降黏剂乳化降黏和泡沫选择性封堵的优势,可进一步提高开发后期深层稠油油藏的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根据降黏泡沫剂的降黏效果、起泡性能、泡沫稳定性,优选出合适的降黏泡沫剂浓度;通过单岩心驱替实验对比不同驱替方式下降黏泡沫驱驱油特征以及开采效果,通过并联岩心实验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差下降黏泡沫的分流能力,明确降黏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降黏泡沫驱过程中,降黏剂可以促进稠油乳化降黏,泡沫可以有效封堵大孔喉,同时抑制氮气窜流。二者结合有效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提高驱替压差,降低含水率。降黏泡沫驱可以在降黏泡沫剂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3%的采收率。非均质条件下,降黏泡沫驱可以有效降低高渗透岩心窜流,迫使流体转向进入低渗透岩心发挥乳化降黏作用,扩大波及范围的同时提高了洗油效率。降黏泡沫驱技术能显著提高深层低渗透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其优化了油流分布,增强乳化与减少稠油黏度,为深层稠油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稠油油藏 降黏剂驱 泡沫驱 降黏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英雄滩油田深层稠油油藏降粘剂驱探索与研究
10
作者 刘浩成 韩封 +5 位作者 王小芳 陈领君 孟祥菊 岳斌 李发文 张玲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7-20,30,共5页
针对英雄滩油田大35-斜20块地层能量弱、油稠、低渗、敏感等因素影响,常规注水开发效果不佳;表现为注水压力高、储量动用不均衡,水驱效率低,油井易敏感高含水等问题,LPA降粘剂比实验室筛选的降粘剂A6B3具有一定的水相增粘与降低流度比... 针对英雄滩油田大35-斜20块地层能量弱、油稠、低渗、敏感等因素影响,常规注水开发效果不佳;表现为注水压力高、储量动用不均衡,水驱效率低,油井易敏感高含水等问题,LPA降粘剂比实验室筛选的降粘剂A6B3具有一定的水相增粘与降低流度比的功能,进行构建LPA降粘剂体系,评价了降粘剂性能,通过并联填砂管岩心驱替实验与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了LPA降粘剂驱与普通降粘剂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示:在实验温度70℃条件下,油水比为3∶7,LPA体系与大35-斜20块原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乳状液,且降粘率最高达到98.2%。LPA降粘剂的采收率增值为6.67%,高于普通降粘剂的2.18%。在现场试验中,试验井组累油600余吨,投入产出比为1∶1.52,为该区块的稠油油藏降粘驱提供较好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深层稠油油藏 非均质性强 降粘剂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静珂 何柏 +4 位作者 韩慧敏 孟科全 邹国君 伍波 刘洪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0-533,共14页
稠油各类开采技术中,物理降黏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好等优点,但存在生产成本高、稀油资源短缺等不足;化学降黏具有见效快、能耗低等优点,却存在处理工艺复杂等短板。油溶性降黏剂技术结合了物理降黏与化学降黏的优点,具有添加量少、效... 稠油各类开采技术中,物理降黏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好等优点,但存在生产成本高、稀油资源短缺等不足;化学降黏具有见效快、能耗低等优点,却存在处理工艺复杂等短板。油溶性降黏剂技术结合了物理降黏与化学降黏的优点,具有添加量少、效果好、成本低及后处理简单等诸多优势。该文介绍了稠油高黏度的原因;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各类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工艺;分析了不同类型降黏剂的优点与不足。相较于二元和三元油溶性降黏剂,四元油溶性降黏剂的多种极性基团能够更好地与稠油中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并破坏胶质、沥青质的层状结构,进而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降黏剂的复合及复配使用可增强降黏效果。对油溶性降黏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还需从分子层面进一步对降黏机理开展深入研究、从绿色环保的角度优化降黏剂合成工艺,以上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高效油溶性降黏剂分子的设计、制备与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溶性降黏剂 合成 作用机理
下载PDF
新型环乙烷降黏剂与特超稠油混合体系流动性能评价实验
12
作者 曹秋颖 吴光焕 韦涛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66-268,共3页
特超稠油黏度超过100000 mPa·s,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热采能耗高,降黏剂辅助是特超稠油开采技术重要改进方向。本文针对研发的新型环乙烷降黏剂,采用新疆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油藏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温度、降黏剂... 特超稠油黏度超过100000 mPa·s,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热采能耗高,降黏剂辅助是特超稠油开采技术重要改进方向。本文针对研发的新型环乙烷降黏剂,采用新疆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油藏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温度、降黏剂浓度、降黏剂体积含量对特超稠油降黏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特超稠油黏度随温度增加呈指数式降低,随降黏剂浓度和含量增加呈乘幂式降低,对降黏效果影响敏感性降黏剂含量>降黏剂浓度>温度;同时,对比发现10%浓度、10%体积含量的降黏剂对特超稠油降黏效果相当于提高地层温度40℃时的降黏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新型降黏剂使用参数界限。该研究对于提高特超稠油油藏采收率和降耗增效具有指导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超稠油 环乙烷 降黏率 能耗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稠油降黏剂降黏性能的研究
13
作者 王绘鹏 杨昌华 +2 位作者 张永伟 王辰 黄泽宇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CAS 2024年第4期36-42,60,共8页
为解决内蒙毛1井稠油难以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开采的难题,以丙烯酸十八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油溶性降黏剂。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方法,分析了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 为解决内蒙毛1井稠油难以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开采的难题,以丙烯酸十八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油溶性降黏剂。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方法,分析了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3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降黏剂降黏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降黏剂降黏性能的影响顺序为反应时间>引发剂BPO加入量>反应温度;引发剂BPO加入量和反应温度之间交互作用极为显著,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降黏剂合成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m(BPO):m(总单体)=1.2%,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70℃。在此优化条件下降黏剂的降黏率为48.73%,与理论值基本吻合。加入降黏剂后稠油的屈服应力和黏度值降为131Pa、18756mPa·s,降黏剂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00℃。毛1井稠油的室内模拟驱油采收率提高1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油溶性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钻井液用稠油降黏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14
作者 韩银府 周书胜 魏世旺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51-153,157,共4页
稠油中含有胶质、沥青质等物质,使稠油与钻井液滤液形成W/O型乳状液,增大了稠油的开采难点。针对上述技术难题,以苯二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氯磺酸为原料制备一种水基钻井液用稠油降黏剂JN-A,应用于水基钻井液中,评价稠油降黏剂JN-A... 稠油中含有胶质、沥青质等物质,使稠油与钻井液滤液形成W/O型乳状液,增大了稠油的开采难点。针对上述技术难题,以苯二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氯磺酸为原料制备一种水基钻井液用稠油降黏剂JN-A,应用于水基钻井液中,评价稠油降黏剂JN-A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基钻井液的滤液与稠油形成乳状液,使稠油的黏度上升至983.4 mPa·s,而3%稠油降黏剂JN-A使稠油黏度降低至75.1 mPa·s,其降黏率高达91.97%,表现出优异的降黏效果。稠油降黏剂JN-A使滤液-稠油界面张力降低至0.51mN·m^(-1),并降低储层岩心孔喉对稠油的黏附性和稠油在储层孔喉中的流动阻力,有利于稠油油藏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降黏剂 界面张力 润湿性能 流动阻力 贾敏效应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藏冷采产能测试技术参数限值研究
15
作者 段宇 秦润森 常会江 《天津科技》 2024年第3期8-10,共3页
通过分析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数据,结合油藏工程理论公式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确定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黏度参数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油田冷采产能测试资料,评价热采产能,形成渤海稠油油藏热采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评价油... 通过分析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数据,结合油藏工程理论公式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确定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黏度参数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油田冷采产能测试资料,评价热采产能,形成渤海稠油油藏热采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评价油田是否适合冷采测试和指导油藏合理产能配置,从而节省勘探成本、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冷采测试 产能评价 地层原油黏度 技术界限
下载PDF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阻流环的分布特征及突破开采技术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秀田 徐宏光 +3 位作者 张仲平 谢向东 贾蕾 王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4,共8页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周期稠油性质、渗流特征以及阻流环影响下的黏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吞吐后轻质组分被优先采出,重质组分留下,在近井带40~60 m处形成以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堆积为主的环状高黏阻流环;阻流环的宽度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阻流环会降低储层的渗流能力,影响了油藏中流场的分布特征,对远井区稠油的渗流起到遮挡作用,导致井间的原油难以有效动用;为了消除阻流环的不利影响,形成了基于阻流环分布的“前置降黏+高压搅动”“高效降黏+气体增能”2类释放产能促效引效开采技术。研究成果为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轮次吞吐 稠油油藏 阻流环模式 四场分布 降黏开采
下载PDF
低渗稠油高压降黏驱高黏阻滞带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以胜利油田王152油藏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飞鹏 丁步杰 +2 位作者 张戈 邢振华 张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7,共9页
化学降黏剂驱已在胜利油田深层低渗稠油中开展了初步先导试验,但试验表明井间存在高黏阻滞带,降低了地层渗流能力。因此,借助降黏剂驱岩心流动实验,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剖析低渗稠油降黏驱高黏阻滞带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大排... 化学降黏剂驱已在胜利油田深层低渗稠油中开展了初步先导试验,但试验表明井间存在高黏阻滞带,降低了地层渗流能力。因此,借助降黏剂驱岩心流动实验,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剖析低渗稠油降黏驱高黏阻滞带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大排量高压注入降黏剂会在驱替前缘形成高黏阻滞带,影响驱替压力传导、降低驱油效果。该高黏阻滞带形成核心机制在于:(1)高压注入增加低孔压区域有效应力,地层孔喉受到挤压损害渗流能力;(2)高压快速降黏剂驱时,轻质组分优先流出,重质组分滞留、堆积、压实从而堵塞细小孔隙,形成高黏稠油沉聚的高饱和度油墙;(3)高压注入降黏剂会加剧其指进窜流,驱替前缘易形成W/O乳状液,增大混合流体的黏度。由此,对于低渗稠油油藏降黏驱开发,应采取多轮次温和注入降黏剂的开发模式,渐进式建立注采井间稠油整体驱动,进而有效规避稠油高黏阻滞带的形成,提高降黏剂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降黏驱 低渗油藏 稠油高黏阻滞带 组分分异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乳化降黏剂室内实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伟 周法元 +5 位作者 王少华 韩晓冬 宋宏志 冯宇 袁钟涛 韩瑞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646-1650,共5页
由于渤海油田稠油的黏度高、流动性很差,所以需要制备出适合目标区块油田的降黏剂来进行降黏,在70℃条件下,对两个乳化降黏剂体系分别根据不同油水比例和不同浓度进行乳化降黏剂优选,得出两种降黏剂的乳化规律,通过观察脱水率和界面张... 由于渤海油田稠油的黏度高、流动性很差,所以需要制备出适合目标区块油田的降黏剂来进行降黏,在70℃条件下,对两个乳化降黏剂体系分别根据不同油水比例和不同浓度进行乳化降黏剂优选,得出两种降黏剂的乳化规律,通过观察脱水率和界面张力对两种乳化降黏剂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低于7∶3和药剂质量浓度高于600 mg·L^(-1)时,与“药剂1”相比较,“药剂2”配制乳化降黏剂B,降黏率可以达到85%以上,降黏效果好;在放置相同时间的情况下,两种乳化降黏中,与降黏剂A相比较,降黏剂B的脱水率较低且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较低,所以乳状液效果较好。后续又将两种乳化降黏剂进行驱油实验,得出乳化降黏剂B的驱油效果更好,通过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段塞尺寸对于驱油实验的影响,发现乳化降黏剂B的合理质量浓度范围为400~800 mg·L^(-1),合理段塞尺寸为0.3~0.4 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稠油 乳化降黏 乳化剂 降黏剂
下载PDF
油溶性降黏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合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雅芳 王云龙 +1 位作者 崔秀国 李汉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0-99,共10页
为了降低稠油黏度,改善其流动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和乙酸乙烯酯(VA)为单体,共聚合成了油溶性降黏剂(SNV)。模拟结果表明:加入SNV后稠油密度降低,势能提高,表明SN... 为了降低稠油黏度,改善其流动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和乙酸乙烯酯(VA)为单体,共聚合成了油溶性降黏剂(SNV)。模拟结果表明:加入SNV后稠油密度降低,势能提高,表明SNV能够破坏胶质沥青质之间的三维网状结构,抑制胶质沥青质缔合,达到稠油降黏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SNV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SMA,N-PMI,VA物质的量比10∶1∶6、引发剂质量分数0.5%、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50℃;此合成条件下稠油降黏率可达43.76%,降黏效果优于部分商用降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降黏 分子动力学模拟 油溶性降黏剂 降黏机理
下载PDF
一种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型降黏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云龙 苏金未 +1 位作者 付强 张龙强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18,共6页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TX-100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苯乙烯磺酸钠为原料复配制备了一种新型降黏剂,测定了新型降黏剂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界面张力及润湿性,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降黏剂含量、实验温度和矿化度对降黏剂性...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TX-100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苯乙烯磺酸钠为原料复配制备了一种新型降黏剂,测定了新型降黏剂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界面张力及润湿性,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降黏剂含量、实验温度和矿化度对降黏剂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降黏剂的降黏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新型降黏剂具有良好的降黏效果和耐温耐盐性能。降黏剂将稠油从油包水型乳状液转化成水包油型乳状液,生成的水膜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降黏剂分子通过油水界面扩散进入油相后,苯环与胶质和沥青质分子结构中的芳多环形成π-π作用,改变了稠油分子内部结构中存在的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力,从而达到降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采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