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1–2012 被引量:12
1
作者 ZOU Xukai REN Fum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704-714,共11页
A new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regional climate events, the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OITREE),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 i... A new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regional climate events, the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OITREE),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1961–2012. In total, 373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RHRE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past 52 years.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nnual variations of China's RHRE activities, with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RHREs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yu. Although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those RHREs was not significant, China experienced more severe and extreme regional rainfall events in the 1990 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were the regions in the country most susceptible to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Some sta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while parts of North China, regions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and northern Sichua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in the accumulated intensity of RHR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r trends of events' accumulated intensity displayed a similar so-called "southern flooding and northern drought" pattern over easter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PS-PWV during Heavy Rainfall in Huaihua Region 被引量:1
2
作者 Yu LUO Wenjuan GAO +2 位作者 Linyan LUO Jiazhi FAN Siru D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0年第3期1-6,11,共7页
Using 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GPS-PWV) inverted based on the advanced ZHD model and localized T_m model,as well as hour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 Using 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GPS-PWV) inverted based on the advanced ZHD model and localized T_m model,as well as hour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and evolution features of GPS-PWV during 14 heavy rainfall events at Huaihua in 2017 were analyzed. As the results shown,GPS-PWV could reveal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in Huaihua region well. The monthly change of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ressure( PWV-P) data pair was evident. The PWV appeared a lower value with a smaller range accompanied by a 14.75 hPa higher surface air pressure than that in summer when precipitation occurred during winter,which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a lower surface air pressure while precipitation occurred during spring. In summer,the PWV rose to the annual peak value with the lowest surface air pressure under rainfall,and it scattered to low-value area in autumn. In 14 heavy rainfall events at Huaihua during flood season of 2017,all of the PWV values exceeded corresponding monthly mean,besides there was a well correspond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rainfall and the maximum PWV in hourly scale. Before the heavy rainfall occurred,the PWV increased comparatively distinctly with a clear decrease of the surface air pressure,and that could be a preferably reference point in the local strong precipitation nowca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MET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Detection accuracy heavy rainfall Huaihua reg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August 1 to 5, 2023
3
作者 Songyang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5期176-187,共12页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early August 2023.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early August 2023.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to-high latitude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two troughs and two ridges” structure, with Northeast China located precisely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ts marginal airflows. Additionally, the residual circulation of Typhoon “Doksuri” interacting with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upper-level trough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 the region. In particular, the continuous and powerful transport of the southwest jet provided the necessary moistur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systems. The rainfall event resulted in nearly 40,000 people affected and crop damage covering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4000 hectares, demonstrating the severity of extreme weather. The study emphasizes that strengthening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as well as formulating and improving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s, are crucial for reducing potential disaster losses caused by heavy rainfall.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mong weather systems, limitations of data source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heavy rainfall event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Precipitation Eurasian Circulation Typhoon Doksuri Water Vapor Transport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Mechanism
下载PDF
基于IMERG卫星遥感数据的华南地区近20年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分析
4
作者 黄菲 何敏 +3 位作者 詹棠 李华实 王世强 靳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84,共13页
利用20年(2001—2020年)多卫星联合反演的IMERG降水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强降雨区域气候差异,对比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夏季风爆发时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强降雨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多雨中心... 利用20年(2001—2020年)多卫星联合反演的IMERG降水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强降雨区域气候差异,对比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夏季风爆发时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强降雨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多雨中心由不同时期的天气系统造成,前后汛期占全年雨量比值呈反相分布,两广沿岸暴雨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强降雨是华南地区多雨中心雨量的主要贡献。(2)广东近海强降雨有6月和8月双峰现象,海南强降雨单峰值在10月,两广其他区域的6月单峰态势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不可分。偏强夏季风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只对两广沿岸区(北部湾)、区(阳江附近)和区(珠江三角洲)强降雨起到增幅作用,而在后汛期有利于整个两广沿岸和海南强降雨增多。6月上旬广东沿岸区和区(汕尾及其以东)是西南夏季风导致暖区暴雨的高频时期和多发地带。(3)海南强降雨在华南地区属极端性最高,并以午后时段极端强降雨为主,广东次之,广西最低。极端强降雨日变化又以两广沿岸晨雨特点最为突出,尤其凌晨至上午(5—11时)为区和区高发时段;广东内陆仅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存在傍晚高峰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强降雨 极端强降雨 高频时段 多发地带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5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HEAVY RAINFALL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 WITH REGIONAL CLIMATE MODEL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一鸣 丁一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2年第3期348-362,共15页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 has been simulated with the NCC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_NCC).It was successful for RegCM_NCC to reproduce the location and seasonal shift of the seasonal rain b...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 has been simulated with the NCC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_NCC).It was successful for RegCM_NCC to reproduce the location and seasonal shift of the seasonal rain belt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The rainy season in the summer of 1998 over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7 episodes,includ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the Meiyu onset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short appearance of North China rain season and the retreat of seasonal rain belt,the second Meiyu seas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the rainy period over the Yellow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seasonal retreat of rain belt over North China.The shortcoming of the RegCM_NCC is over-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amounts.The regions with large latent heat flux,upper soil moisture and total runoff are located in the rainy area and move with the simulated rain belt during the different episodes.On the contrary,the regions with small sensible heat flux are located in the simulated rainy area and move with the simulated rain belt during the different epis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fall regional climate model MEIYU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s predicted by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models on the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in China in 2010 被引量:11
7
作者 QIAN WeiHong LI Jin SHAN XiaoL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059-1070,共12页
Atmospheric winds from observations and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model predictions can be physically decomposed as daily climate wind,planetary-scale anomalous wind,and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The 850 hPa s... Atmospheric winds from observations and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model predictions can be physically decomposed as daily climate wind,planetary-scale anomalous wind,and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The 850 hPa synoptic-scale anomalous wind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numerical model outputs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and the NCEP 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rain bands in eastern China in 2010 were located along the anomalous convergence lines.To predict the major rain bands by these convergence lines in 2010,the accuracies of the ECMWF products were 100%,85%,and 15% for leading 3,6,and 9 days,while the GFS products showed 53%,15%,and 6% accuracies,respectively.In comparison of the regional heavy rainfalls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the ECMWF model prediction,the useful leading information was about 3.1 days for direct model rain prediction and 6.7 days for convergence systems predicted by ECMWF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异常 预测模型 中国东部 暴雨天气过程 中程 ECMWF产品 区域性 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加密雨量站资料的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精细化特征分析
8
作者 杜亮亮 王洪峰 +1 位作者 董方亮 宋晓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共8页
利用邯郸市257个加密雨量站2016—2021年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基于排序法确定短时强降水(雨强大于20.0 mm/h)的阈值,分析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站均出现16.3次,山区站均出现17.5次,平原地区站... 利用邯郸市257个加密雨量站2016—2021年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基于排序法确定短时强降水(雨强大于20.0 mm/h)的阈值,分析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站均出现16.3次,山区站均出现17.5次,平原地区站均出现15.6次,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强大值区出现在山区中南部及平原地区的北部、西南部区域,平原地区雨强极值为125.2 mm/h(鸡泽县风正乡),山区为123.1 mm/h(磁县陶泉乡);小时雨强的50%、75%、95%、99%、99.5%分位数对应的降水量分别为27.8、36.1、56.5、80.4、94.9 mm;全市短时强降水站均次数的日内变化呈“双峰型”特征,高峰时段在17:00-21:00时,次高峰时段在5:00—9:00时;单站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概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区域自动雨量站 精细化特征 时空分布 邯郸市
下载PDF
2020年夏季川渝地区洪涝灾害及暴雨过程研究
9
作者 熊德方 孙淑清 +1 位作者 彭京备 巩远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7-1023,共17页
本文针对2020年夏季川渝地区的强降水产生的洪涝过程及相应的15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川渝地区大旱年同期情况进行了对比。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气候平均位置偏西、强度偏强,其西伸脊点可达110°E以西... 本文针对2020年夏季川渝地区的强降水产生的洪涝过程及相应的15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川渝地区大旱年同期情况进行了对比。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气候平均位置偏西、强度偏强,其西伸脊点可达110°E以西;青藏高压东伸、偏强,上下层共同作用使副高稳定维持。中纬度小波动活动频繁,使得冷空气活动往往维持在川渝上空。副高西侧气流与北方偏北风的汇合使川渝地区形成较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十分必要的水汽条件。此外,来自印度的季风气流从印度北部至高原东侧,经由高原南侧向东输送水汽,成为另一支重要的水汽通道。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为重要的干旱年,暴雨个例也最少。在这一年,副高偏东,中纬西风带短波槽不活跃,西南季风偏弱,川渝地区水汽辐合较少,这些与2020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夏季暴雨 副热带高压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全球、大洲、区域尺度暴雨时空格局变化(1981-2010年) 被引量:28
10
作者 孔锋 王铸 +5 位作者 刘凡 方建 方佳毅 李孟阳 杨旭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4,共7页
通过计算1981—2010年全球、大洲和区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暴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全球尺度上,1981—2010年全球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波动中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1991—2000年... 通过计算1981—2010年全球、大洲和区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暴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全球尺度上,1981—2010年全球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波动中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1991—2000年代中期以来显著增加.在空间上,全球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马达加斯加岛、欧洲西南、东亚、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东部、美国东部、南美洲中部以及一些狭长陡峭的山脉地带.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主要在南美洲、美国东部、东亚和南亚地区随着年代变化而呈现数值上的增长和区域上的扩张.随着年代变化,非洲西部地区呈现数值上的减少和区域上的缩减;2)在大洲尺度上,仅非洲和南极洲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减少趋势;3)在区域尺度上,暴雨增加的区域多于减少的区域,且增加最大的区域位于亚马逊河流域,减少最大的区域位于非洲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区域对比 时空格局 全球尺度
下载PDF
天气尺度扰动流场对区域暴雨的指示能力 被引量:22
11
作者 钱维宏 单晓龙 朱亚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3-1522,共10页
观测的大气流场可以物理分解为气候流场、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流场和天气尺度扰动流场.低层大气的天气尺度扰动流场中的切变线、南方气旋、北方气旋、冷锋槽线、西南涡暖切变线、热带气旋、倒槽切变线、东风波切变线等对区域暴雨具有... 观测的大气流场可以物理分解为气候流场、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流场和天气尺度扰动流场.低层大气的天气尺度扰动流场中的切变线、南方气旋、北方气旋、冷锋槽线、西南涡暖切变线、热带气旋、倒槽切变线、东风波切变线等对区域暴雨具有指示意义.扰动流场中的环流系统更适合天气分析的原理.中国的暴雨带多为扰动辐合线两侧气流对峙的结果.观测流场中,暴雨带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侧,是因为气候流场掩盖或削弱了天气尺度扰动流场的作用.对切变线暴雨,天气尺度扰动流场有99%的诊断能力,而原始流场只有66%的指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流场 气候流场 天气尺度扰动流场 辐合线 区域暴雨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流型及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庄晓翠 赵江伟 +2 位作者 李健丽 李博渊 谢秀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简称阿勒泰地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常规及EC细等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6年5-9月45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流型、温度对数压力(T-log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并与中国中东部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简称阿勒泰地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常规及EC细等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6年5-9月45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流型、温度对数压力(T-log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并与中国中东部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由中亚槽前型、中亚低涡型、西西伯利亚低槽(涡)型造成,前2种型6月发生最多,后者7月最多,并给出各天气型的高低空流型配置。大多数过程T-logP图温湿廓线呈上干冷下暖湿的"漏斗"状,对流层中低层或低层水汽较好,对流有效位能CAPE呈"瘦弱"的梭形,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总结出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主要天气型的关键环境参数平均值和阈值;该地区大多数环境参数阈值小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说明该地区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更有利于触发短时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短时强降水 天气流型配置 关键环境参数
下载PDF
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量化评估及气候特征 被引量:35
13
作者 伍红雨 邹燕 刘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强度、雨涝年景等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近57年来,广东共出现121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每年21. 2次,主要出现在4—9月,单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是2. 3 d;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次数最多出现在5月,强度最大出现在6月;广东雨涝年景指数以0.17/(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强和较强等级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较弱等级区域性暴雨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评估得到广东强雨涝年有5年:2008年、2001年、1973年、1994年、1993年,其中有4年出现在1990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区域性暴雨过程 综合强度指数
下载PDF
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 被引量:10
14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彭冬冬 郑彬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指标 强降水阈值
下载PDF
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的1951-2010年暴雨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4 位作者 方建 方佳毅 王一飞 刘凡 应卓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9-196,203,共9页
采用659个气象观测站日值降水数据计算了中国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然后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对中国暴雨进行了分区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降水呈增加和减少的区域,绝大多数的暴雨呈现相应的年际和... 采用659个气象观测站日值降水数据计算了中国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然后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对中国暴雨进行了分区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降水呈增加和减少的区域,绝大多数的暴雨呈现相应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增加和减少趋势。但也有在降水趋势减少的I1东北—华北暖干趋势带的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气温波动增强、降水量波动减弱区和Ⅲ3西南—华南干暖趋势带的云贵高原—南岭西部山地丘陵降水量波动增强、气温波动增强区两个二级气候变化分区,暴雨呈现增加趋势;反之在降水趋势增加的Ⅳ1藏东南—西南湿暖趋势带的藏东南山地—高原降水量波动增强、气温波动增强区,暴雨呈现减少趋势。进一步对暴雨分为短历时的对流型暴雨和长历时的过程型暴雨也有类似的结论。说明现有的一级和二级气候变化区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暴雨的变化,但仍需要深入采用以极端降水为指标的三级区划对暴雨变化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区划 年际和年代际 暴雨 时空变化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不同强度暴雨年代际时空演变特征(1951—2010) 被引量:4
16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2 位作者 方建 张黎黎 王卓妮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5期75-85,共11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特大暴雨越来越频繁,强度更大的暴雨因其致灾性更强,会导致更加严峻的暴雨洪涝风险.以往的研究都是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统归到暴雨之中,无法全面准确把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因此,本文采用中国659个气象... 全球变暖背景下特大暴雨越来越频繁,强度更大的暴雨因其致灾性更强,会导致更加严峻的暴雨洪涝风险.以往的研究都是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统归到暴雨之中,无法全面准确把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因此,本文采用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雨量、雨日和雨强为暴雨特征,分别计算了1951—2010不同年代三种不同强度暴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统计特征,重点诊断分析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占总暴雨比例上,暴雨最大,大暴雨次之,特大暴雨最小;在时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和大暴雨的雨量、雨日和雨强均呈现出动态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仅雨量和雨日有扩张趋势,而雨强变化不甚显著.而年代际特大暴雨,在时间上雨量和雨日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特征,雨强则"先减—后增—再减";在空间上特大暴雨的雨量、雨日和雨强并未有十分显著的变化.中国暴雨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极有可能是人文因素强迫并叠加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等级 特大暴雨 区域差异 动态变化 中国
下载PDF
2008—2016年黑龙江省短时强降水分布特征及影响系统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迎旭 周一 +1 位作者 孟莹莹 周奕含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5-183,共9页
利用2008—2016年6-8月黑龙江省844个自动雨量站资料,采用了多级判别法、一元线性回归、平均值显著性检验、配料等方法统计黑龙江省311天的2 154个站次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再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ECP的1°×1°再分析... 利用2008—2016年6-8月黑龙江省844个自动雨量站资料,采用了多级判别法、一元线性回归、平均值显著性检验、配料等方法统计黑龙江省311天的2 154个站次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再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ECP的1°×1°再分析资料总结这些短时强降水在对流层中层500 h Pa和地面主要影响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短时强降水日数和站次都与本年6-8月全省总平均降水量成线性关系,相关性分别为0.841和0.917;按照区域尺度划分的局地性、区域性和大范围短时强降水中,在强降水日数和分布上依次减小和不均,在强降水站次和连续性上依次增加;2008年和2013年分别为短时强降水最少和最多的年份;局地性和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分别在7月上、下旬为达到峰值,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在6月上、中旬分布很少,8月下旬没有,其它时间均匀分布;由于受太阳辐射,下垫面影响,午后12~19时是强降水高发期,14~15时达到站次最高值,1~4时为站次最低值;短时强降水主要分布在海拔为100~200 m的西南地区,北部地区分布较少;北部和东南部部分地区没有大范围短时强降水产生;多项数据表明太阳辐射导致的非绝热加热为强降水特别是局地强降水带来巨大贡献;高空低值系统与地面锋面共同影响是产生短时强降水及增加降水面积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受降水性质和系统发生频率以及水汽和热力等条件影响,受高空槽前配合地面暖锋影响比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雨量站 短时强降水 区域尺度 时空分布 影响系统
下载PDF
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被引量:23
18
作者 吴迪 寿绍文 姚秀萍 《暴雨灾害》 2010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对东北冷涡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侵入在卫星水汽图像上明显,为暗区,该暗区与大气...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对东北冷涡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侵入在卫星水汽图像上明显,为暗区,该暗区与大气动力场有较好的配置,与350hPa位涡高值区分布一致;干侵入区是高位涡和低湿的重叠区,干侵入前沿为降水落区,表明了干侵入与强降水落区存在密切联系;对流层高层低湿、高位涡的冷空气下传有利于冷涡暴雨的发生发展,暴雨强度随着干侵入强度增强而增大。同时冷平流效应非常重要,其对干侵入强度指数的变化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暴雨 干侵入 降水落区
下载PDF
定量反演降水及其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面雨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之贤 张强 +2 位作者 赵庆云 张立阳 蔡云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1-629,共9页
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降水结合了雷达区域覆盖和雨量计单点精度高的优势,利用雷达进行区域降水量估计是提高雷达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利用在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的雷达回波-降水反演关系式,对2012年5月10日的这一地区的一次区域... 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降水结合了雷达区域覆盖和雨量计单点精度高的优势,利用雷达进行区域降水量估计是提高雷达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利用在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的雷达回波-降水反演关系式,对2012年5月10日的这一地区的一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反演比较,并利用平均校准法、最优插值法和用卡尔曼滤波确定变分系数的变分-卡尔曼滤波进行空间校准.结果表明:利用最优化法得到的本地降水反演关系式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波段或地域的固有关系式,可以有效改变过低估计的状况;变分-卡尔曼滤波由于考虑了雷达区域扫描的优势,校准效果最好,可以细致反映空间降水分布,对降水预报、地质灾害预警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多仰角多变量的降水关系式,并进一步对反演结果采用有效的数学校正法可能会对空间面雨量估测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化法 平均校准法 最优插值法 变分-卡尔曼滤波 区域强降水
下载PDF
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的对比研究——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暴雨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杰 彭丽霞 史培军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191-196,215,共7页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文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7,对这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式输出结果对其发生、...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文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7,对这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式输出结果对其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这次暴雨的落区、暴雨演变过程和24h累积降水;本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典型的华北暴雨环流形势,暴雨过程主要由低空中尺度系统造成,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是由中尺度系统随时间的移动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WRF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北京“7·21”暴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