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名方中紫菀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恒阳 李文杰 +5 位作者 丁笑颖 张丹 薛紫鲸 安琪 詹志来 郑玉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30,共11页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紫菀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功效及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可知,紫菀入药始载...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紫菀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功效及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可知,紫菀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皆以“紫菀”为正名,尚有紫苑、紫倩、小辫儿等别名;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古今一致,尚有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等在局部地区使用;紫菀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但现代多以根茎做繁殖栽培用,故部分紫菀药材仅有根而缺少根茎;紫菀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房县和河北正定、邯郸等地,后产地范围逐渐扩大,宋代至明清时期主流产地包括今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近代以来形成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两大道地产区;历代推崇其品质以根柔韧、紫色者为佳;古代采收加工主要为二、三月采后阴干,现代则多于春秋二季采收,须根编成小辫状后晒干或稍晾一两日后晒干;古今炮制方法基本一致,主要为蜜炙,尚有清炒、蒸制、醋炙等方法。基于考证结果,建议临床用药及相关经典名方开发时,以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tataricus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可按相关要求炮制,未注明炮制要求的以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紫菀 本草考证 学名演变 药用部位 采收加工与炮制 基原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中麻黄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恒阳 丁笑颖 +4 位作者 张丹 安琪 金艳 詹志来 郑玉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麻黄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拟对经典名方所用麻黄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麻黄药材主流基原... 麻黄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拟对经典名方所用麻黄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麻黄药材主流基原为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药用部位为麻黄的草质茎。南北朝以前著录的产地为“晋地”和“河东”,即今山西省;南北朝及后世产地范围变大,现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地,其中内蒙古为主产区。历代采收加工方法均为秋季采收其茎,阴干或晾至7~8成干时再晒干。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节生用、酒炙、蜜炙、醋制等,现仅蜜炙法仍在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的麻黄选取麻黄科草麻黄E.sinica为基原,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麻黄 本草考证 药用部位 采收加工 炮制方法 基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