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modeling of all-day albedo variation for bifacial PV systems on rooftops and annual yield prediction in Beijing
1
作者 Xiaoxiao Su Chenglong Luo +4 位作者 Xinzhu Chen Jie Ji Yanshun Yu Yuandan Wu Wu Zou 《Building Simul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Bifacial PV modules capture solar radiation from both sides,enhancing power generation by utilizing reflected sunlight.However,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ground albedo data due to its dynamic variations.To ad... Bifacial PV modules capture solar radiation from both sides,enhancing power generation by utilizing reflected sunlight.However,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ground albedo data due to its dynamic variations.To address this issue,this study established an experimental testing system on a rooftop and developed a model to analyze dynamic albedo variations,utilizing specific data from the environ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ll-day dynamic variations in ground albedo ranged from 0.15 to 0.22 with an average of 0.16.Furthermore,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annual performance of a bifacial PV system in Beijing by consider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utilizing bifacial modules with a front-side efficiency of 21.23%and a bifaciality factor of 0.8,and analyzing the dynamic all-day albedo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modul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radiation on the rear side of bifacial PV modules is 278.90 kWh/m^(2),which accounts for only 15.50%of the front-side radiation.However,when using the commonly default albedo value of 0.2,the rear-side radiation is 333.01 kWh/m^(2),resulting in an overestimation of 19.40%.Under dynamic albedo conditions,the bifacial system is predicted to generate an annual power output of 412.55 kWh/m^(2),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12.37%compared to an idealized monofacial PV system with equivalent front-side efficiency.Over a 25-year lifespan,the bifacial PV system is estimated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by 8393.91 kgCO_(2)/m^(2),providing an additional reduction of 924.31 kgCO_(2)/m^(2)compared to the idealized monofacial PV system.Thes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bifacial PV mod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acial pv module ground albedo simulat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原文传递
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光伏发电系统防雷设计探讨
2
作者 朱海军 《建筑电气》 2024年第4期23-27,共5页
结合工程案例,通过分析既有建筑零碳改造中光伏发电系统的设置位置和雷电流特点,从光伏组件、电力接入设备、并网设备、布线系统等方面,探讨既有建筑零碳改造中光伏发电系统防雷设计要点及措施。
关键词 既有建筑 零碳改造 光伏组件 电力接入设备 并网设备 防雷 电涌保护器 接地
下载PDF
现场环境下光伏组件PID衰减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达 郑海兴 +4 位作者 张剑锐 吴潮辉 翁军华 姜鹤 肖文 《电气工程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54-259,共6页
光伏电站系统层面的抗组件电势诱导衰减(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PID)实际应用方案主要为PID抑制和PID修复,现有的相关研究均为验证其中一种方案的有效性,但对于在电站设计之初如何选择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实际抗PID效果对比如何,... 光伏电站系统层面的抗组件电势诱导衰减(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PID)实际应用方案主要为PID抑制和PID修复,现有的相关研究均为验证其中一种方案的有效性,但对于在电站设计之初如何选择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实际抗PID效果对比如何,却未见相关的研究和结论。在现场环境试验平台和实验室条件下,对多种型号、规格的光伏组件进行PID人工加速衰减及修复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将组件分类,再对比现场环境、相同工况下两种方案对这些组件的PID修复效果,分析得到现场环境下不同拓扑结构的光伏系统抗组件PID现象的最优解决方案,对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电势诱导衰减(PID) PID抑制 PID修复 虚拟接地 反压修复
下载PDF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的光伏电站在系统集成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忆麟 《太阳能》 2023年第8期58-65,共8页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的手段。基于双面光伏组件的特点,通过列举行业内常用的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数学模型,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地面反射率、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和光伏组件离...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的手段。基于双面光伏组件的特点,通过列举行业内常用的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数学模型,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地面反射率、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和光伏组件离地高度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PVsyst软件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逐一仿真验证,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采用双面光伏组件的光伏电站在系统集成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双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比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大,根据地区、地面反射率的不同,二者的差值大致在2°~10°之间;2)提高光伏组件离地高度可以增加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而发电量增益大小会因光伏组件所在地纬度的不同有所不同,实际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设计中,可选择最具经济性的光伏组件离地高度;3)在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过低的地区,光伏组件的自遮挡效应严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采用双面光伏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光伏组件 Perez倾斜表面辐照度模型 地面反射率 光伏组件安装倾角 光伏组件离地高度 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
下载PDF
基于太阳能利用的天然气地埋管防冻胀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梁晓雨 李琦芬 +3 位作者 候宗钦 徐晶晶 张涛 朱群志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9-346,共8页
针对现有解决天然气地埋管冻胀方法中的冻胀解决不彻底,设备能耗高等问题,将光伏热水模块应用于天然气地埋管防冻胀系统中。以江苏某天然气门站为例,根据当地光照条件及管道回温热量需求设计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性能模拟,结果显示,防冻胀... 针对现有解决天然气地埋管冻胀方法中的冻胀解决不彻底,设备能耗高等问题,将光伏热水模块应用于天然气地埋管防冻胀系统中。以江苏某天然气门站为例,根据当地光照条件及管道回温热量需求设计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性能模拟,结果显示,防冻胀系统平均光电/光热综合利用效率可达到59.12%,比光伏热水模块仅用于提供生活用水时的综合利用效率高5.76%。防冻胀系统不仅避免了天然气管道发生冻胀,而且有效降低了管道回温过程中高品位电能的消耗。另外,天然气在降压前后压降越大,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越高,所以将防冻胀系统应用于降压幅度较大的天然气回温系统中具有更优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地埋管 防冻胀系统 光伏热水模块 系统设计 性能模拟 节能降耗
下载PDF
60MW_p光伏电站的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勋志 柳晓霞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5期30-35,共6页
以某60MWp地面光伏电站为蓝本,详细介绍大型光伏电站的设计流程。目前国外光伏电池总的发展趋势是从高价的变换效率高的单晶硅向低价的变换效率低的多晶硅方向变化,同时考虑到减少占地面积、降低组件安装量,推荐采用大功率的250Wp多晶... 以某60MWp地面光伏电站为蓝本,详细介绍大型光伏电站的设计流程。目前国外光伏电池总的发展趋势是从高价的变换效率高的单晶硅向低价的变换效率低的多晶硅方向变化,同时考虑到减少占地面积、降低组件安装量,推荐采用大功率的250Wp多晶硅光伏组件,采用固定安装式,光伏阵列最佳倾角为39°。逆变器主要选用500k W逆变器,另选用3台3300k W箱式逆变器。光伏组件的串联组数为22(串),光伏组件最小行间距为6.8m。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全部采用固定式多晶硅光伏组件方式。多晶硅光伏组件选用250Wp,共计247456块。其中50MWp区域选用单台500k W容量的逆变器,共计100台;另10MWp区域选用3.3MW容量箱式逆变器,共3台。此外还有电气一次设计、电气二次设计和防雷接地保护。发电量可以作为电站建设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计算,预测电站运行期25年内的年平均发电量为11967.39×104k W·h,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34.47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多晶硅电池组件 光伏阵列 逆变器 防雷接地 发电量预测
下载PDF
光伏组件PID效应及解决方案论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仲刚 于波 +4 位作者 刘克铭 李亚斌 刘妍 容丹丹 将京娜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16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描述了光伏组件发生PID的效应及现象,从电池角度阐述了其主要可能形成的机理,并通过实验观察到PID问题在实际测试及使用过程中的现象和影响,通过实验比对不同扩散方阻及扩散PN结深、不同折射率的镀膜工艺、不同类型组件封装材料以及正... 描述了光伏组件发生PID的效应及现象,从电池角度阐述了其主要可能形成的机理,并通过实验观察到PID问题在实际测试及使用过程中的现象和影响,通过实验比对不同扩散方阻及扩散PN结深、不同折射率的镀膜工艺、不同类型组件封装材料以及正负极不同系统接地方式等解决方案,重点论述了解决PID问题的方法以及几种方案在目前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为解决PID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PID效应 光伏组件 解决方案 镀膜 接地方式
下载PDF
并网光伏系统设计简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罗刚 俞晟 《建筑电气》 2014年第11期28-33,共6页
简要介绍常见并网光伏系统设计依据、常用软件、组成部分及其原理,以及光设计中需要把握的原则、注意事项和一些经验教训,包括光伏支架、光伏方阵与场地的设计考虑,并网逆变器的选择、并网形式的选择、防雷接地等。
关键词 并网光伏系统 光伏组件 光伏支架 并网逆变器 并网点 BIpv 防雷接地 监控
下载PDF
双面光伏组件发电特性实证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陆炜 田介花 +3 位作者 潘少峰 陆文俊 索博鹏 关连松 《太阳能》 2020年第1期55-60,共6页
研究了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模型,同时对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面光伏组件相比,双面光伏组件在白漆和白石子场景下的发电量增益分别为17.82%和18.34%。应用PVsyst软件对实证系统进行发电量模... 研究了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模型,同时对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发电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面光伏组件相比,双面光伏组件在白漆和白石子场景下的发电量增益分别为17.82%和18.34%。应用PVsyst软件对实证系统进行发电量模拟,对比模拟数据和实证数据后发现,背景反射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整地面反射率参数,可使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光伏组件 发电模型 实证研究 发电量增益 发电量模拟 地面反射率
下载PDF
双面光伏组件安装特点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诚 惠星 平悦 《太阳能》 2021年第5期78-82,共5页
针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背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应用PVsyst软件,以采用前后排光伏组件固定间距、固定式光伏支架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例,以草地作为代表地表特征,模拟分析了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安装高度和不同安装倾角条件... 针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背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应用PVsyst软件,以采用前后排光伏组件固定间距、固定式光伏支架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例,以草地作为代表地表特征,模拟分析了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安装高度和不同安装倾角条件下其背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双面光伏组件的安装倾角一定时,其安装高度与其背面接收的有效太阳辐射量成正比;而当双面光伏组件的安装高度一定时,其安装倾角越小,双面光伏组件背面接收的有效太阳辐射量中地面反射辐射量的占比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光伏组件 太阳辐射量 安装高度 安装倾角
下载PDF
基于IEC的光伏用直流电缆选型标准的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博静 滕晓峰 +1 位作者 李健 叶冬挺 《太阳能》 2021年第6期18-24,共7页
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推动下,光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在很多光伏电站中存在光伏用直流电缆选型未考虑安全裕量、敷设系数考虑不全面等问题,这给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和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基于... 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推动下,光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在很多光伏电站中存在光伏用直流电缆选型未考虑安全裕量、敷设系数考虑不全面等问题,这给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和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基于IEC相关标准的解读,综合考虑安全系数、双面增益因子、电缆载流量、线损和压降等方面的因素,重点介绍了光伏电站中直流电缆的选型依据,并以某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为例进行了直流电缆选型分析,以期为光伏电站中直流电缆的选型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C 地面光伏电站 直流电缆 选型 双面光伏组件 双面增益因子
下载PDF
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的发电特性研究
12
作者 吴芳和 黄圭成 +1 位作者 王士涛 李彩霞 《太阳能》 2022年第2期31-39,共9页
本文采用PVsyst软件进行建模仿真,研究分析了双面光伏组件和水平单轴光伏跟踪器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下文简称为“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的发电特性,并从地面覆盖率(GCR)、光伏组件安装高度、地面反射率这3个参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参... 本文采用PVsyst软件进行建模仿真,研究分析了双面光伏组件和水平单轴光伏跟踪器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下文简称为“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的发电特性,并从地面覆盖率(GCR)、光伏组件安装高度、地面反射率这3个参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变换对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发电量增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地面反射率或减小GCR值(即增加光伏阵列间距),均能有效增加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增益比例;既增加地面反射率又减小GCR值,能大幅增加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增益比例;而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光伏组件安装高度仅能小幅提升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增益比例。最后给出了参数设置的综合建议,可为该类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光伏组件 光伏跟踪器 光伏双面跟踪发电系统 发电量增益 地面覆盖率 光伏组件安装高度 地面反射率 pvsyst软件
下载PDF
降低地面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支架成本探析
13
作者 叶筱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文章通过对现有地面光伏电站光伏组件支架结构的分析,寻找影响光伏组件支架成本的最大因素:支架结构形式。并根据这个因素展开改进方案的研究,形成改进后的光伏组件支架方案,并通过具体工程量验证该方案达到了降低光伏组件支架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 地面光伏电站 组件支架 支架成本
下载PDF
光伏组件与阵列接地系统雷击暂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陆剑峰 凌超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6-170,共5页
光伏组件与阵列的接地系统对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至关重要,有必要详细研究接地系统在雷电作用下的暂态特性。通过EMTP软件建立光伏组件支架和地网模型,计算光伏组件支架雷击暂态过电压,讨论合适的垂直接地体与水平地网连接方式。... 光伏组件与阵列的接地系统对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至关重要,有必要详细研究接地系统在雷电作用下的暂态特性。通过EMTP软件建立光伏组件支架和地网模型,计算光伏组件支架雷击暂态过电压,讨论合适的垂直接地体与水平地网连接方式。分析光伏阵列采用组件地网互连方式时,光伏组件地网合适间距及其受土壤电阻率和雷电流波头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组件遭受雷击后,组件框架和接地支架上会产生幅值较高的暂态过电压,且过电压波形振荡较为明显;垂直接地体与水平地网侧边连接、中心连接和边角连接三种方式中,侧边连接较为合适,降压效果最为明显;光伏组件地网水平间距越大,采用互连接地方式的光伏阵列地网中心电位越低,但组件地网适宜间距受土壤电阻率和雷电流波头时间影响,适宜间距随着土壤电阻率和波头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光伏阵列地网设计需要考虑当地土壤电阻率和雷电流波形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光伏阵列 接地系统 雷击 暂态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