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层高度的变化对冰雹融化影响的分析和应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濮文耀 李红斌 +4 位作者 宋煜 黄振 何阳 赵繁盛 张殿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80-985,共6页
通过冰雹融化过程的热量平衡公式得到0℃层高度与冰雹融化能力的近似关系,分析小尺度冰雹条件下0℃层高度对0℃层冰雹半径和地面冰雹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冰雹半径随0℃层冰雹半径和0℃层高度变化,设定冰雹云判别的雷达回波高度和... 通过冰雹融化过程的热量平衡公式得到0℃层高度与冰雹融化能力的近似关系,分析小尺度冰雹条件下0℃层高度对0℃层冰雹半径和地面冰雹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冰雹半径随0℃层冰雹半径和0℃层高度变化,设定冰雹云判别的雷达回波高度和中心强度等指标时应考虑0℃层高度变化的影响;0℃层高度在2000~6000 m范围内时,0℃层冰雹最小半径临界值在0.32~1.08 cm,临界降雹的最小上升气流速度在11.5~21.2 m·s^(-1);结果分析可初步了解0℃层高度对冰雹融化的影响,为冰雹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降低通过WSR-88D增强HDA算法做冰雹尺寸预报的虚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层高度 0层冰雹半径 地面冰雹半径 雷达增强HDA算法
下载PDF
基于云雷达的大气0℃层亮带识别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丽萍 王德旺 +3 位作者 黄宁立 谢潇 刘飞 欧建军 《干旱气象》 2016年第3期472-480,共9页
为了研究8.6 mm云雷达探测大气0℃层亮带的能力,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车载8.6 mm多普勒偏振云雷达(HMBQ)2008—2012年共计2 063次观测个例,分析云雷达在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线性退偏振因... 为了研究8.6 mm云雷达探测大气0℃层亮带的能力,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车载8.6 mm多普勒偏振云雷达(HMBQ)2008—2012年共计2 063次观测个例,分析云雷达在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线性退偏振因子在0℃层附近的变化特征,改进了一种通过云雷达探测产品反演大气0℃层高度的方法。研究表明:8.6 mm云雷达能够在无降水云、弱降水云、小雨、中雨甚至大雨的天气形势下,对大气0℃层进行观测,而且探测的0℃层亮带变化特征显著,能弥补常规天气雷达在夏季短时强对流、对流单体等小尺度天气预警业务中相关资料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达 探空数据 0层高度
下载PDF
北京2016年“11·20”初雪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翟亮 郭淳薇 +3 位作者 马新成 赵玮 雷蕾 郭金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通过分析2016年11月19—21日的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发现北京2016年11·20初雪天气预报偏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回流"冷垫"缺失、850hPa切变线偏南、整层可降水量不足等是造成这次雨雪天气过... 通过分析2016年11月19—21日的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发现北京2016年11·20初雪天气预报偏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回流"冷垫"缺失、850hPa切变线偏南、整层可降水量不足等是造成这次雨雪天气过程总降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2)北京平原地区水汽通量辐合相对较弱、雨转雪的时间较预报晚3h左右、-18^-9℃层饱和程度不足、雨转雪后影响系统也已过境北京等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尤其是北京城区降雪量不足的原因。(3)"回流"冷垫未形成、低层暖平流强盛是造成0℃层高度下降缓慢的主要原因。本文并通过相似天气个例对比发现:此类北京地区高空水汽饱和程度不足的雨转雪天气,雨转雪的时间点预报尤其需关注0℃层高度变化,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m以下时,才可能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的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转换 0层高度 降雪
下载PDF
2011年4月下旬托什干河融雪洪水的气象成因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俊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2011年4月下旬南疆托什干河流域发生了罕见的融雪型洪水,卫星遥感监测到此次融雪型洪水过程中山区积雪的变化。本文从气象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托什干河流域融雪型洪水出现前上游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高空0℃层高度持续和异常偏高... 2011年4月下旬南疆托什干河流域发生了罕见的融雪型洪水,卫星遥感监测到此次融雪型洪水过程中山区积雪的变化。本文从气象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托什干河流域融雪型洪水出现前上游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高空0℃层高度持续和异常偏高,流域上空出现了明显的高空温度脊,并有较强的暖平流配合,暖平流出现的时间、强度与托什干河融雪洪峰出现的时间和大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些条件为托什干河流域融雪型洪水的预报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什干河 融雪洪水 0层高度 温度脊 暖平流
下载PDF
2018年5月延边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分析
5
作者 高安芳 邓奎才 +1 位作者 张怀珠 王兴环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5期173-174,共2页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和常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延边地区一次雨夹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高空槽前强烈的辐合上升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条件,低涡系统前部西南暖湿气流为延边地区带来充沛的水汽,...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和常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延边地区一次雨夹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高空槽前强烈的辐合上升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条件,低涡系统前部西南暖湿气流为延边地区带来充沛的水汽,是产生强降水的有利条件。降水过程中高空系统匀速缓慢东移,低层系统加速东移,偏东的低空急流改变延边地区上空温度的垂直分布,降水相态发生转变。降雪开始时间与大气中下层风向转为偏东风和风速增大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回流 降水相态 0层高度 吉林延边 2018年
下载PDF
The response of annual runoff to the height change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over Xinjiang 被引量:10
6
作者 ZHANG Guangxing SUN Shufang +1 位作者 MA Yufen ZHAO L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833-847,共15页
According to climate features and river runoff conditions, Xinjia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search areas: The Altay-Tacheng region, the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U... According to climate features and river runoff conditions, Xinjia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search areas: The Altay-Tacheng region, the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Utilizing daily observations from 12 sounding stations and the annual runoff dataset from 34 hydrographical stations in Xinjiang for the period 1960-2002, the variance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height and the changing trends of river runoff are analyz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rend contrast of curves processed by a 5-point smoothing procedure and linear correlation. The variance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height in Xinjiang correlat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annual river runoff, especially since the early 1990s, but it differs from region to region, with both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0℃ level and runoff quant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over time in the Al- tay-Tacheng and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s but decreasing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The correlation holds for the whole of Xinjiang as well as the three indi- vidual regions, with a 0.01 significance level. This indicates that in recent years, climate change in Xinjiang has affected not only the surface layer but also the upper levels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is raising and lowering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warming and wetting process in Xinjiang and the amount of river runoff. Warm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the height of the 0℃ level, but also speeds up, ice-snow melting in mountain regions,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river runoff, leading to a season of plentiful water instead of the more normal low flow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the height of 0 level river runoff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runoff to change of atmospheric 0℃ level height in summer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9
7
作者 CHEN ZhongSheng CHEN YaNing LI Wei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1533-1544,共12页
Based on the daily observed data from eight sounding stations and the daily mountain runoff data from nine rivers in summer from 1960 to 2009 in four typical study areas located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Based on the daily observed data from eight sounding stations and the daily mountain runoff data from nine rivers in summer from 1960 to 2009 in four typical study areas located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the change trends,abrupt change points,and their significance of runoff and 0℃ level height(FLH) were analyzed in ARNC in the last 50 years by using Mann-Kendall(MK) nonparametric test,an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FLH in summer was also analyzed with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d elastic coefficient methods.The results are indicated as follows:(1) in recent 50 years,there is a similar changing trend between the summer runoff and FLH in ARNC and each region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The summer runoff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scending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Qilian Mountains(NSQM)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NSKM).Likewise,the FLH has been taking on a markedly rising trend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and Qilian Mountains(NSTM and NSQM)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SSTM).However,the FLH on NSKM has been decreasing with the speed of 2.33 m every year.(2) Abrupt chang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eriod of abrupt change happened for summer runoff and FLH is total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ur typical study regions,and even in same region.(3) There i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summer runoff and FLH in ARNC(NSQM P <0.05;other three regions P <0.01).Therefore,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the summer FLH is a vital factor inducing the change of summer runoff in ARNC.(4)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summer runoff to the change of summer FLH on NSKM,NSTM,NSQM,and SSTM are 7.19,3.80,2.79,and 6.63,respectively,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sensibility of summer runoff to the change of summer FLH in ARNC.The distinct proportion of glacial meltwater runoff is an important cause resulting i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sen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0 level height elastic coefficient regional differenc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原文传递
Increasing free-air 0℃ isotherm height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10 被引量:1
8
作者 ZHANG Mingjun DONG Lei WANG Shengjie ZHAO Aifang QIANG Fang SUN Meiping WANG Qi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833-844,共12页
Based on the radiosonde data observed at 14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10,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long-term change of free-air 0℃ isotherm height in Southwest China ... Based on the radiosonde data observed at 14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10,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long-term change of free-air 0℃ isotherm height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0℃ isotherm height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0℃ isotherm height is generally related with latitude, but the huge massif or plateau may complicate the latitude pattern. The two main regime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0℃ isotherm height in Southwest China are latitude and huge massif. The annual 0℃ isotherm height has increased by 35 m per decade in the recent decades, which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0.001 level. Generally, the increasing trend can be examined for each seasonal series, especially in winter (53 m per decade). The diversity of trend magnitudes for annual and seasonal series can also be detected at a spatial view, but generally 0℃ isotherm height correlated well with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0 isotherm height global warming radiosonde data
原文传递
北京一次罕见1月初雪过程的复杂降水相态成因分析
9
作者 荆浩 赵桂洁 +6 位作者 于波 翟亮 郭锐 王媛媛 李桑 何娜 杨艺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5-916,共12页
2023年1月12日的降雪为北京近42年来首次出现在1月上中旬的初雪,期间降水相态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云雷达、微雨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相态变化成因。结果表明:850 ... 2023年1月12日的降雪为北京近42年来首次出现在1月上中旬的初雪,期间降水相态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云雷达、微雨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相态变化成因。结果表明:850 hPa以下偏南暖湿急流输送了丰富的水汽,但动力抬升较弱导致降水量不大,而近地层冷垫的缺失不利于全市范围转雪和降雪的维持;0℃层高度的东西差异是北京西部为雪、东部为雨的主要原因,融化和蒸发过程引起的冷却效应导致0℃层高度快速降至500 m以下使得平原地区转雪,>0℃暖层增厚和融化层以上雪花尺度与密度的减小导致平原相态由雪转为雨;针对复杂的降水相态转换,确定性模式无法准确刻画融雪过程,而短期时效内集合预报可弥补确定性模式的短板;综合应用云雷达、微雨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探测资料,可提高对云中成雪和边界层融雪的判断准确性,有助于提升临近时段降水相态的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雪 降水相态 0层高度 云雷达 微雨雷达
下载PDF
春季融雪期0℃层高度与乌鲁木齐河径流量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宫恒瑞 石玉 冯志敏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收集乌鲁木齐河春季日平均流量和0℃层高度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季融雪期0℃层高度变化与乌鲁木齐河日平均流量的关系,得出乌鲁木齐河日平均流量与乌鲁木齐08:00时和20:00时的0℃层高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日流量的变化... 在收集乌鲁木齐河春季日平均流量和0℃层高度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季融雪期0℃层高度变化与乌鲁木齐河日平均流量的关系,得出乌鲁木齐河日平均流量与乌鲁木齐08:00时和20:00时的0℃层高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日流量的变化趋势滞后于0℃层高度变化;2003-2006年日平均流量序列与0℃层高度序列的相关系数均超过95%显著水平,仅2002年未达到显著水平。最后选出相关系数最高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的系数,希望能为今后的融雪径流与融雪型洪水的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融雪期 0层高度 径流量 乌鲁木齐河
原文传递
北京一次极端雨雪天气异常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翟亮 王林 +3 位作者 郭金兰 雷蕾 杜佳 张迎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4期9-13,共5页
2020年2月13-14日北京地区出现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利用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气候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风廓线产品反演、气候异常分析等方法,对这次伴有复杂相态转换、对流、累计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极值的极端雨雪天气过程进行... 2020年2月13-14日北京地区出现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利用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气候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风廓线产品反演、气候异常分析等方法,对这次伴有复杂相态转换、对流、累计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极值的极端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异常诊断,结果表明:(1)大尺度低涡、高/低空急流、锋面等天气系统为降水提供良好的背景条件。(2)河北中部的中尺度涡旋,是这次极端雨雪天气的重要成因之一。(3)对流活动的参与提高了降水效率,致使过程累计降水量进一步增大。(4)850 h Pa切变线北侧强盛的偏东气流,在动力抬升、水汽输送及辐合中发挥重要作用。(5)-8~-20℃层云冰含量低,且0℃层高度>700 m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相态转换时间延迟的直接原因。(6)边界层回流冷空气由平原东部进入北京,是雨雪相态转换由东向西发生的根本原因。(7)极端的水汽通量辐合异常,是此次天气过程累计雨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雨雪 中尺度涡旋 云冰含量 0层高度 气候异常
下载PDF
辽宁地区雨雪转换天气的判别和分析
12
作者 徐红 房一禾 +2 位作者 陈军庆 路海军 宋明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2-269,共8页
利用2011—2020年辽宁地区逐小时地面观测数据和定时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纯雪、雨雪转换两类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地区2011—2020年雨雪转换日数与纯雪日数比值为1∶5,沿海地区多于内陆,雨雪转换时主要有5种天气类型:空中槽型... 利用2011—2020年辽宁地区逐小时地面观测数据和定时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纯雪、雨雪转换两类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地区2011—2020年雨雪转换日数与纯雪日数比值为1∶5,沿海地区多于内陆,雨雪转换时主要有5种天气类型:空中槽型、北上气旋型、低涡切变型、冷平流型、回流型,其中,空中槽型雨雪转换日数最多,占总日数的42.8%;冷平流型和回流型相对较少,分别占9.4%和7.8%。地面2 m气温、0℃层高度、抬升凝结高度、抬升凝结高度气温与地面2 m气温差、700~850 hPa位势高度差、850~1000 hPa位势高度差等6个气象因子对鉴定辽宁地区降水相态有一定参考意义。利用高分辨的欧洲细网格资料对2021年2月28日雨雪天气过程的降水相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雨雪相态的转变对对流层低层温度平流非常敏感,0℃层高度、冰雪层厚度、粒子降落行程与降水相态之间关系密切;当0℃层高度降低(由920 hPa到950 hPa),云中冰雪层增厚(由430 hPa增至530 hPa),液态水层变薄(由20 hPa到10 hPa),云中冰雪物下落到地面的行程缩短(由780 m降至410 m),下落环境温度降低(由3.5℃到0.5℃),降水相态由雨转换为雨夹雪或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0层高度 冰雪层 温度平流
下载PDF
冀东地区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莎 沙勇 +2 位作者 宋金妹 裴宇杰 吴林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利用2008-2015年冀东地区发生的36个冰雹个例,通过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反演出冰雹发生时雷达的各种参数,提取各种参数与冰雹发生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冰雹发生时,基于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风暴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 利用2008-2015年冀东地区发生的36个冰雹个例,通过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反演出冰雹发生时雷达的各种参数,提取各种参数与冰雹发生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冰雹发生时,基于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风暴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 dBz,9.9 km,51.6 kg·m^-2,0℃层以上平均风暴厚度为5.8 km,0℃层和-20℃层之间厚度平均值为3.1 km,风暴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所在高度为4.6 km,风暴平均移动速度为9 m·s^-1。不同尺寸的冰雹雷达参数变化不大。在冰雹发生过程中,两个体扫间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平均最大跃变为7 dBz,风暴顶高平均最大跃变为6.7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最大跃变为17 kg·m^-2,这种跃变的出现比冰雹发生时刻平均提前39、30和25 min,可以作为冰雹发生前的重要判断依据。此外还对WSR-88D冰雹算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命中率较高,虚警率也较高,算法对冰雹的预报提前量平均为43 min左右,冰雹尺寸的预报结果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达参数 冰雹指数 0层高度
下载PDF
四川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范思睿 陶丽 +1 位作者 张恒 古亚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2)此次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上,中低层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中高层有回波悬垂现象,速度图上是气旋式流场,后发展为中气旋,中气旋首先出现在中低层,随后向上向下发展。(3)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在发生冰雹前会有一个跃增变化,在30分钟内从5kg/m2跃增到75kg/m2,VIL跃增变化提前冰雹发生,对冰雹具有警示作用。(4)三体散射长钉是预示冰雹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次风暴的三体散射出现在高度5~10km,只在2个体扫时间内出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VIL跃增 三体散射 钩状回波
下载PDF
一次寒潮背景下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邵宇翔 李周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1期89-9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18日到20日河南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寒潮期间降水多相态转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冷锋迅速南下,导致寒潮暴发;此...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18日到20日河南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寒潮期间降水多相态转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冷锋迅速南下,导致寒潮暴发;此次寒潮天气的大气温度层结存在逆温层结构特征,温度廓线的变化会导致降水相态发生变化;受低层冷空气持续影响,暖层强度即融化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消失,冷层即冻结层强度增强,0℃层高度下降,以致降水相态发生相应的改变;降水相态的变化与暖层温度及0℃层高度密切相关。根据本次寒潮过程中NCEP再分析数据得到:当降水相态为雨时,暖层温度≥2℃,0℃层高度≤975 h Pa;当降水相态为雪时,暖层温度≤-1℃,0℃层高度≌1000 h Pa;当降水相态为冰粒时,2℃≥暖层温度≥-1℃,1000 h Pa≥0℃层高度≥975 h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降水相态 暖层强度 0层高度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判别指标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荆浩 于波 +4 位作者 张琳娜 邢楠 符娇兰 戴翼 杜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6-759,共14页
基于2012—2020年冬季地面观测、探空及多种观测资料,研究北京观象台及邻近的张家口站、乐亭站3个气象站不同降水相态下的垂直温湿结构,建立降水相态的判别指标。从预报角度着眼于成雪和融雪两方面,把云顶温度和0℃层高度作为相态判别... 基于2012—2020年冬季地面观测、探空及多种观测资料,研究北京观象台及邻近的张家口站、乐亭站3个气象站不同降水相态下的垂直温湿结构,建立降水相态的判别指标。从预报角度着眼于成雪和融雪两方面,把云顶温度和0℃层高度作为相态判别的关键要素,分析表明:云顶温度≤-14℃是云中能够产生充足雪花等冰相粒子的重要阈值,是降雪的必要条件,同时0℃层高度≥0.5 km和≤0.1 km分别是雪花完全融化和几乎不融化的阈值;云顶温度在-14~-4℃时,更容易出现雨夹雪或降雨,0℃层高度为0.1 km则是区分雨夹雪和雨的阈值。云顶温度与0℃层高度结合构成的相态判别指标较特定层气温组合构成的指标TS评分显著提高,雪、雨夹雪和雨的TS评分分别为0.93、0.57和0.86,分别提高了0.11,0.39和0.43。研究结果对于冬季降水相态的预报与订正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云顶温度 0层高度 探空资料
下载PDF
用雷达回波参量变化分析高炮人工防雹效果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连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26-30,共5页
应用711雷达1976—1987年6至8月在济南获取的191块雹云雷达回波参量资料和山东德州地区平原高炮人工防雹试验基地1989—1991年6至8月高炮防雹期间用711雷达获取的18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雹云雷达回波... 应用711雷达1976—1987年6至8月在济南获取的191块雹云雷达回波参量资料和山东德州地区平原高炮人工防雹试验基地1989—1991年6至8月高炮防雹期间用711雷达获取的18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雹云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高炮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高炮人工防雹作业后雷达回波的最大回波顶高及下降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人工防雹 参量变化 雷达回波
下载PDF
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湖南两次飑线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明晖 王强 +1 位作者 徐靖宇 贺科 《暴雨灾害》 2019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11日和6月5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飑线过程(以下分别简称"5·11"飑线过程和"6·5"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11日和6月5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飑线过程(以下分别简称"5·11"飑线过程和"6·5"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5·11"飑线过程发生前冷平流较明显,"6·5"飑线过程发生前暖湿气流更强盛,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导致后一过程水汽条件更好;(2)"5·11"飑线过程中层更干,0℃度层高度更低,有利于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小冰雹,而"6·5"飑线过程自由对流高度(LFC)相对较低、低层湿度更大,则易产生更大强度的短时降水;(3)"5·11"飑线过程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明显好于"6·5"飑线过程,但后一过程因地面倒槽发展、暖湿气流更强、低涡东移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增大等原因,更有利于形成局地致灾性大风;(4)"6·5"飑线过程中气旋少且维持时间短,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径向速度图上雷暴大风特征不够典型,其预警难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低层暖平流强迫 垂直风廓线 零度层高度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淮河流域混合云频率、云高和含水量的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分析
19
作者 杨轲然 邱玉珺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4,共9页
本文选用2007年1月—2010年2月的Cloud Sat卫星94 GHz探测资料(2B-GEOPROF)对淮河流域混合云出现频率、云高以及含水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云出现频率和云高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夏季值高、冬季... 本文选用2007年1月—2010年2月的Cloud Sat卫星94 GHz探测资料(2B-GEOPROF)对淮河流域混合云出现频率、云高以及含水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云出现频率和云高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夏季值高、冬季低;(2)Cloud Sat 2B-CWC-RO反演产品在假设混合云冰水混合比与云内温度(-20-0℃)成线性关系条件下反演的液态水含量(LWP)与地面观测值相差较大,本文利用冰水混合比与云内温度成指数函数关系反演的LWP更接近地面观测值;(3)反演的LWP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季节平均值夏秋季高、春冬季低。混合云随着LWP值的增加,其对应的雷达反照率因子范围和出现的高度层越来越集中,混合云在对流层中下层的出现频率随LWP的增加而增多,出现频率高值区及其分布的高度层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并与混合云零度层高度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云 频率 云高 液水含量 零度层高度
下载PDF
黄山地区冬半年降水相态判据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婧 倪大敬 +3 位作者 黄骏凯 吴文君 孙蓓蓓 汪栩加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年第4期292-298,共7页
利用2008—2018年逐年11月至翌年3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降水相态与特征层气温、0℃层高度和层结厚度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归纳了黄山地区冬半年雨、冻雨、雨夹雪和雪四类降水相态的判别依据,并利用一次雨雪转换天气过程对... 利用2008—2018年逐年11月至翌年3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降水相态与特征层气温、0℃层高度和层结厚度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归纳了黄山地区冬半年雨、冻雨、雨夹雪和雪四类降水相态的判别依据,并利用一次雨雪转换天气过程对判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黄山地区固态降水和固液混合型降水主要发生在1—2月。850 hPa高度层及以下各层气温对雨雪转换的判别效果较好,当850、925、1000 hPa特征层气温和地面气温分别大于等于-3.9、-2.6、0.5、1℃时可判定为雨,各层气温继续降低将出现雨夹雪或雪。当0℃层高度在1000 hPa高度层以上时可能出现雨,反之出现雨夹雪或雪。此外,厚度层结也能较好地区分雨和雨夹雪或雪。冻雨(冰粒)的判据与其他降水相态的判据不同之处是在700 hPa高度层附近存在融化层。判据能较好地区分黄山地区不同降水相态,但对冻雨和冰粒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雨雪转换 特征层气温 厚度层结 0 层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