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姜磊 邵华 +1 位作者 郝玉军 石鑫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9例术中无电生理监测... 目的探讨术中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9例术中无电生理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A组,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56例术中行BAEP及LSR电生理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B组。对两组的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MRI术前判断责任血管99例(94.3%),术中所有患者均见到确切责任血管,均为动脉压迫。术中电生理监测显示LSR消失55例,1例未消失,术中BAEP可见各波潜伏期延迟。A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5.9%(47例);术后发生面瘫6例(12.2%),眩晕4例(8.2%),听力下降伴耳鸣4例(8.2%)。术后12个月随访,除1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其余患者眩晕、听力下降、面瘫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术有效率为89.8%(44例)。B组术后即刻手术有效率为94.6%(53例),术后发生面瘫1例(1.8%),患者无眩晕、听力下降及耳鸣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术后面瘫患者症状改善,手术有效率为91.1%(51例)。两组手术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瘫、眩晕、听力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联合应用BAEP、LSR等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听力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判断面神经减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面肌旁路传导反应
下载PDF
平卧位耳后横切口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2
作者 代兴亮 田学丰 +5 位作者 杨亚飞 吴炳山 吕波 周律 高鹏 程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12-1516,共5页
目的探讨平卧位耳后横切口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间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42例,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15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平卧位耳后横切口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间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42例,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15例,观察组采取平卧位耳后横切口手术入路,对照组采取传统侧卧位乙状窦后直切口入路。比较两组病例在住院天数、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体位相关并发症、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分别为(4.13±2.25)min、(10.15±2.59)min,手术时间分别为(142.00±14.23)min、(170.37±24.71)min,体位相关并发症头架头钉所致头皮损伤、躯干压迫和术后颈肩痛分别为0、2、3例和27、18、1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卧位耳后横切口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可显著降低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体位相关并发症,具备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平卧位 横切口
下载PDF
开放桥小脑角池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3
作者 徐立 梁维邦 +2 位作者 倪红斌 韦永祥 庄敏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池(Cerebellopontine angle cistern,CPA)的开放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影响。方法实验组(A组)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面肌痉挛病人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0-68...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池(Cerebellopontine angle cistern,CPA)的开放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影响。方法实验组(A组)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面肌痉挛病人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0-68岁,术前纯音听阈测定听力均正常,术中BAEP监测桥小脑角池开放前后V波潜伏期的变化;对照组(B组):另取术前病例20例,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术前情况同实验组。取其V波潜伏期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桥小脑角池开放后,V波潜伏期平均延长0.85ms,延长比率12.9%;桥小脑角池封闭后,V波潜伏期平均回复0.64ms,回复9.8%;桥小脑角池封闭后较开放前平均延长0.21ms,延长3.1%。术后3天5例出现耳鸣,3例眩晕,无1例听力下降,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耳鸣、眩晕及听力异常。结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1ms且CPA关闭后无回复提示听神经出现可逆性损伤,表明V波潜伏期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听神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池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手术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与面肌痉挛 被引量:117
4
作者 汤晓芙 万新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采用美国Alergan公司产A型肉毒毒素Botox局部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10例,偏侧面肌痉挛19例,眼睑痉挛7例,Meige综合征3例,共39例局限性肌肉痉挛患者。在治疗后随访5~13个月。使用Tsui量表对治疗前后... 采用美国Alergan公司产A型肉毒毒素Botox局部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10例,偏侧面肌痉挛19例,眼睑痉挛7例,Meige综合征3例,共39例局限性肌肉痉挛患者。在治疗后随访5~13个月。使用Tsui量表对治疗前后痉挛性斜颈病例进行病情评估,用Cohen和Albert量表对其余病例进行病情评估。结果表明治疗后病情的好转是显著的(P<0.001)。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者占82.1%,疗效持续6~26周,可在3至6个月后重复注射,重复取得疗效。其中12例出现轻微的并发症,包括2例眼睑下垂,7例面肌力弱,1例视力模糊,1例吞咽困难以及1例体重下降。以上12例除体重下降者外,均在数周内恢复。初步研究表明,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ox,如在有经验医师的指导下,必要时在肌电图监视下进行,确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能在一段时间内缓解甚至消除肌肉痉挛及相关症状。可望在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和面肌痉挛或其它肌张力过高的疾病中,开辟一个新的治疗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A型 肌张力障碍 面肌痉挛
原文传递
重复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锦玲 张旭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长期疗效。方法:对80例眼睑、面肌痉挛的患者(眼睑痉挛75侧,面肌痉挛65侧),连续重复局部注射BTXA 4~20次,共886次,面肌痉挛每次剂量为22.5~32.5U,眼睑痉挛...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长期疗效。方法:对80例眼睑、面肌痉挛的患者(眼睑痉挛75侧,面肌痉挛65侧),连续重复局部注射BTXA 4~20次,共886次,面肌痉挛每次剂量为22.5~32.5U,眼睑痉挛为12.5~15.0U。随访2~8年,观察其长期疗效。结果:起效时间多于治疗后2~3d。眼睑及面肌痉挛治疗后部分缓解、明显缓解、完全缓解分别为0、67.7%、32.7%及1.4%、72.3%、26.3%,总有效率100%。随注射次数增加,药物剂量未增加,药效持续时间分别为(19.9±4.5)周及(20.7±4.2)周(P〉0.05)。局部不良反应轻微、短暂。结论:重复局部注射BTXA治疗面肌及眼睑痉挛,在不需增加剂量的情况下,可长期维持其疗效和作用持续时间,而且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简便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面肌痉挛 眼睑痉挛
原文传递
面神经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MRI评价指标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苗莹莹 吕方 +1 位作者 侯明月 付升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27-1631,共5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评价指标在面肌痉挛时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和检查正常者140例,在多平面重组影像上观测面神经脑池段与... 目的探讨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评价指标在面肌痉挛时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采用MRI 3D-FIESTA和3D-TOF序列扫描的单侧面肌痉挛患者70例和检查正常者140例,在多平面重组影像上观测面神经脑池段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和面神经周围血管的自身角度、与面神经夹角及其与面肌痉挛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组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和面肌痉挛患侧组的相交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与面神经夹角分别为(0. 48±0. 03) mm、(0. 49±0. 04) mm、(0. 71±0. 06) mm和(8. 69±0. 62) mm、(8. 66±0. 75) mm、(5. 93±0. 47) mm,(74. 39±2. 33)°、(72. 66±2. 54)°、(48. 57±3. 28)°和(85. 60±3. 07)°、(86. 75±2. 73)°、(88. 41±3. 76)°,面肌痉挛患侧组与正常组、面肌痉挛健侧组的相交处血管直径、与脑干距离、血管自身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t=2. 51,t=6. 79,t=8. 65,P 〈0. 05),与面神经夹角无显著性差异(t=9. 91,P〉 0. 05),且随着相交处与脑干距离的增加则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血管直径的增加和血管自身角度的减小则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面神经夹角的变化与发病率之间无显著性变化趋势。结论面神经与其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形态学评价指标对诊断面肌痉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血管的自身角度越小、直径越粗和面神经与血管相交处距离脑干越近,则越易出现面肌痉挛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脑血管 磁共振成像 多平面重组 面肌痉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