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irror Therapy on the upper Limb Functionality:A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1
作者 António Arsénio Duarte Ana Paula Martins +3 位作者 Djanira Gomes João Fragoso Joyce Amado Pedro Rosa 《Journal of Geriatric Medicine》 2020年第3期18-21,共4页
With the visual illusion of the mirror,Mirror Therapy,models th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cortical and muscular excitability,stimulating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nd sensorimotor recovery.Studies have shown to be e... With the visual illusion of the mirror,Mirror Therapy,models th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cortical and muscular excitability,stimulating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nd sensorimotor recovery.Studies have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in short and medium term,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n visuospatial neglect and in reducing pain,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Objective:To report the 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Mirror Therapy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Specifically,what factors lead to its application,what are the effects and benefits of the technique,what are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Results:In the 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the Mirror Therapy technique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ts: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ain,improved sensitivity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 upper limb,unblocking movements in the affected limb,decreased phantom pain;as negative aspects:difficulties in spatial/environmental control,patient's perceptual/cognitive skills,high level of concentration/attention,absence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n neurological conditions.Conclusion:For the interviewed Occupational Therapists,the Mirror Therapy is a safe and useful technique to be applied in your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at has been showing positive results i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however,it lacks studies that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start its applic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protoc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cupational therapy Mirror therapy upper limb functionality REHABILITATION
下载PD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acute and sub-acute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16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被引量:9
2
作者 Xi-hua Liu Juan Huai +2 位作者 Jie Gao Yang Zhang Shou-wei Yu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443-1450,共8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 acute and sub-acute stroke. DATA SOURCES: The key words were strok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 acute and sub-acute stroke. DATA SOURCES: The key words were strok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forced use,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databases, including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WanFang, Weipu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PubMed, Med- line, Embase,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and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were searched for studies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or treating acute or sub-acute stroke published before March 2016. DATA SELECTION: We retrieved releva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at compar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acute or sub-acute stroke with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radi- tional occupational therapy). Patients were older than 18 years, had disease courses less than 6 months, and were evaluated with at least one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scale. Study quality was evaluated, and data that met the criteria were extracted. Stata 11.0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meta-analysis. OUTCOME MEASURES: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of the arm, the action research-arm test, a motor activity log for amount of use and quality of movement, the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and a modified Bar- thel index. RESULTS: A total of 16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379 patients in the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therapy group and 359 in the control group) met inclusion criteria.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mean differences in favor o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of the arm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 10.822;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 CI): 7.419-14.226), the action research-arm test (WMD = 10.718; 95% CI: 5.704-15.733), the motor activity log for amount of use and quality of movement (WMD = 0.812; 95% CI: 0.331-1.293) and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WMD = 10.706; 95% CI: 4.417-16.966). CONCLUSION: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ay be more beneficial than traditional rehabili- tation therapy for improving upper limb function after acute or sub-acute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ETA-ANALYSIS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INTENSIT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作业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汪云朋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4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常...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常规康复护理)与对照组(作业疗法联合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的平衡功能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结果:干预3个月,试验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79、5.555,P<0.05);试验组患者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4、8.637、26.306、5.162、7.579、15.302、8.918、8.080、20.745、10.862、1.397、6.806,P<0.05)。结论:作业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功能性步行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作业疗法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平衡功能 功能性步行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杨辉 刘威 +3 位作者 李欣怡 汤利波 刘泰源 刘忠良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上肢腕伸肌群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s)评分、肌电生物反馈(EMG)波幅、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DLs评分、EMG波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上肢功能达到IV级及以上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上肢功能 偏瘫 康复治疗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魏辰 王子贤 +3 位作者 李淑璠 王芃 贾舒祺 田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检索Embase...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等7个数据库,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3年4月。筛选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采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绘制网状Meta分析表和累计概率表进行排序比较,采用Stata 17.0软件绘制漏斗图检验结局指标发表偏倚情况。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532例患者。PEDro评分6~8分。多数文献未完整汇报盲法情况或未实施分配隐藏,可能存在一定局限。MT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n=466,MD=6.05,95%CI 3.44~8.66,P<0.001)、(改良)Barthel指数(n=230,MD=9.95,95%CI 6.23~13.68,P<0.001)和功能性独立测量评分(n=147,MD=4.17,95%CI 2.61~5.72,P<0.001)。网状Meta分析显示,MT对于40~59岁,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干预效果更好;干预周期≤4周、单次干预时间≤30 min、每天干预时间>30 min和每天2次的MT干预处方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好。结论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有较显著的改善效果,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且与干预的周期、时间和频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崔甜甜 杨钰琳 +1 位作者 崔腾腾 马丽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 强化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沉浸式虚拟现实训练结合作业治疗 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景 王年 +5 位作者 林桦 刘智岚 李果 成巍 仇丽雯 徐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目的观察沉浸式虚拟现实(IVR)训练结合作业治疗(OT)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方法将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IVR联合OT组和OT组,每组25例。OT组予以常规的单侧忽略OT,IVR联合OT组予以IVR训练结合OT,2组... 目的观察沉浸式虚拟现实(IVR)训练结合作业治疗(OT)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方法将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IVR联合OT组和OT组,每组25例。OT组予以常规的单侧忽略OT,IVR联合OT组予以IVR训练结合OT,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凯瑟琳-伯哥量表(CBS)、线段划消测试、星星划消测试、画钟试验评价单侧忽略症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Barthel指数(BI)评估上肢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CBS、线段划消测试、星星划消测试、画钟试验、FMA-UE、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IVR联合OT组改善效果优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IVR训练联合OT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单侧忽略症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空间忽略 脑卒中 虚拟现实训练系统 作业治疗 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董观记 马慧 +1 位作者 李昌欣 梁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指标为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应用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及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可提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康复效果 关节活动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李燕 曹欣 巢小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49-152,共4页
目的 分析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采用低周... 目的 分析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采用低周波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7、10 d时比较两组肩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估表上肢部分(FMA-U)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结果 常规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41例,试验组脱落3例,最张立完成39例。两组治疗3、7、10 d时肩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7、10 d时肩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FMA-U评分高于治疗前,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MBI评分、FMA-U评分高于常规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针刺运动疗法可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程度和肩关节活动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运动疗法 低周波 痰瘀阻络型 脑卒中 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许石双 荀佳慧 董静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08-210,240,共4页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38、39和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电刺激治疗;镜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治疗;联合组采取常规疗法、功能电刺激治疗和镜像疗法结合的方式治疗。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比较治疗结果。结果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有效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电刺激 镜像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采取数字OT训练系统与作业疗法干预对上肢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王梦露 尔兆娟 肖中兴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OT训练系统与作业疗法在脑卒中疾病中联合应用,对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探讨数字OT训练系统与作业疗法在脑卒中疾病中联合应用,对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作业疗法,观察组采取作业疗法联合数字OT训练系统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训练配合度、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认知功能(MoCA)评分、健康生活质量(SF-36)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P>0.05)。观察组患者训练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5、3.475,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61、2.552,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7、7.053、4.750、3.534、7.755、3.782、7.559、4.507,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取数字OT训练系统与作业疗法联合干预的效果明显,可改善其认知、神经功能,经合理训练后其上肢功能恢复明显,提升患者日常ADL、生活质量及训练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数字OT训练系统 作业疗法 上肢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的影响
12
作者 杨阳 刘合增 +5 位作者 李志林 赵勇 李诺 徐磊 刘晓佩 张紫瑶 《中国康复》 2024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腕关节背伸角度(ARO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从上肢、关节活动度、精细运动能力、健手与患手的功能能力4个方面评价上肢功能及日常社会参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AROM活动度、FMFM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社会参与度都有提高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脑瘫 音乐治疗 团体 上肢功能
下载PDF
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13
作者 郭梦佳 熊怡 +2 位作者 陶思路 叶子翔 吴冬梅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5-10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抑郁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从建库到2023年12月关于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随机... 目的系统评价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抑郁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从建库到2023年12月关于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0篇文献,共2596例脑卒中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SMD=1.61,95%CI:(0.76,2.46),P=0.0002],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1.17,95%CI:(0.77,1.58),P<0.00001],改善生活质量[SMD=3.54,95%CI:(1.89,5.2),P<0.0001],降低抑郁[SMD=-1.02,95%CI:(-1.51,-0.53),P<0.0001]。结论作业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缓解抑郁情绪,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治疗 脑卒中 上肢功能 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META分析
下载PDF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何春磊 张帅杰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7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77%(3/52),低于对照组的21.57%(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气压治疗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塞通注射液 气压治疗仪 股静脉血流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
15
作者 甄洁艳 刘静娜 +1 位作者 陈俭慰 杨少兵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71-73,7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实施...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肢肌力与痉挛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BNF)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分(10.98±2.42)分,比对照组(15.45±2.41)分低(P<0.05);观察组患肢肌力评分(4.28±0.48)分,患肢痉挛程度评分(2.62±0.42)分,分别比对照组(3.37±0.45)分、(2.94±0.54)分优(P<0.05);观察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6.68±5.22)分,比对照组(77.95±5.21)分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并进一步改善患肢肌力与痉挛程度,提升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曾宏辉 陈智广 曾亦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5期133-136,共4页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泉州市中医院针灸二区卒中偏瘫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组(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4例,观察两组...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泉州市中医院针灸二区卒中偏瘫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组(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4例,观察两组主要症状、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综合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肌力、平衡能力、步行功能变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较单独康复训练更能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 针刺疗法
下载PDF
THE INDICATIONS OF TIANDING (LI 17) POINT IN CLINIC
17
作者 Shi Tusheng, Shanxi College of TCM, Taiyuan, Shanxi 030034, ChinaLi Ling, Hospital of Taiyuan Chemical Ferilizer Factory, Shanxi 030021, China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1993年第1期25-26,24,共3页
In the article, 152 cases of numbness of upper extremities, 121 cases of wind-stroke and 11 cases of ulnar neuritis were treated by acupoint Tianding (LI 17) as a chief point, inwhic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1... In the article, 152 cases of numbness of upper extremities, 121 cases of wind-stroke and 11 cases of ulnar neuritis were treated by acupoint Tianding (LI 17) as a chief point, inwhic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13%, 85%, and 100%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ding (LI 17) POINT Acupuncture therapy NUMBNESS of upper EXTREMITIES hemiplegia ULNAR NEURITIS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4
18
作者 梁天佳 龙耀斌 +5 位作者 陆丽燕 周金英 黄福才 邬映超 龙耀翔 韦小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PNF训练,绳带组接受PNF绳带训练,联合组接受PNF绳带训练和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THUE-HK、FMA-UE和MBI评分均提高(t>2.167,P<0.05),联合组优于绳带组(P<0.05),绳带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绳带训练联合rTM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PNF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绳带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基于WHO-FICs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效果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悦莹 郑洁皎 +2 位作者 高文 丁建伟 陈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的PICO架构,并分析主要作业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运用WHO-FICs框架,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NKI、SinoMe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的PICO架构,并分析主要作业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运用WHO-FICs框架,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NKI、SinoMe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年10月关于作业治疗干预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最终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382例参与者(≥18岁),来自6个国家,主要来源于康复医学、物理和康复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工程医学、作业治疗等研究领域,发表年限集中于2013年以后。纳入文献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评分平均7.5分。基于WHO-FICs框架,纳入文献中涉及的疾病类型涵盖脑出血(8B00)、缺血性脑卒中(8B11)、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肌张力和异常反射(MB47)、偏瘫(MB53)。主要功能障碍包括关节活动功能(b710)、关节稳定性功能(b715)、肌肉力量功能(b730)、肌张力功能(b735)、运动反射功能(b750)、随意运动控制功能(b760)、不随意运动功能(b765)。主要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包括上肢的活动和参与,如举起和搬运物体(d430),手和手臂的使用(d445),精巧手的使用(d440);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如自理(d510-d570),家庭生活(d610-d660),主要生活领域(d810-d879),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d910-d950)。涉及身体功能的治疗类干预措施有肌肉功能电刺激(MU2.SC.BP)、协助和指导运动功能训练(MV2.PG.ZZ);涉及活动和参与的治疗类干预措施有举起和搬运物体训练(SIA.PH.ZZ)、使用精巧手的训练(SIG.PH.ZZ)、使用上肢和手的训练(SIJ.PH.ZZ)、自理的干预措施(SM1-SMH)、主要生活领域的干预措施(SO2-SOD)、游戏训练(SXD.PH.ZZ)。每次干预15~60 min,每周3~10次,持续3~8周。干预场所一般为医院或居家。干预效果分为3个层面:身体功能层面,涉及神经运动传导功能、反射功能、随意运动控制能力、协调性与速度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增加;活动和参与层面,涉及上肢活动能力和速度、手的精细功能和速度、上肢活动参与的频率和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参与日常活动任务的困难程度降低;生活质量和福祉层面,涉及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基于WHO-FICs构建了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效果的PICO架构。涉及的疾病类型涵盖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肌张力和异常反射以及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有随意运动控制功能障碍,运动反射功能减弱或亢进,肌张力异常,肌肉协调障碍,关节活动稳定性差,肌力减退等,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性表现为手臂和手的活动参与功能障碍,手的精细活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涉及身体功能的治疗类干预措施有基于脑机接口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单上肢镜像训练;涉及活动和参与的治疗类干预措施有动作观察训练、双上肢镜像训练、任务导向训练、双上肢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健康和功能效益主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的活动和参与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与福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治疗 上肢 活动和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 系统综述
下载PDF
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
20
作者 艾亮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6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外敷,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评分]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后伸、前屈、外展、内收活动度增大,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RAT评分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肩关节功能障碍 针刺疗法 中药外敷 肩关节活动度 上肢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