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e in four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evelops shock or hemodynamic instab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
作者 Mahmoud Obeidat Brigitta Teutsch +7 位作者 Anett Rancz Edina Tari Katalin Márta Dániel Sándor Veres Nóra Hosszúfalusi Emese Mihály Péter Hegyi Bálint Erős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3年第28期4466-4480,共15页
BACKGROUND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shock are associated with untoward outcomes in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However,there are no studie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developed these... BACKGROUND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shock are associated with untoward outcomes in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However,there are no studie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developed these outcome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IM To determine the pooled event rates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specify them based on the bleeding source.METHODS The protocol was registered on PROSPERO in advance(CRD42021283258).A systematic search was performed in three databases(PubMed,EMBASE,and CENTRAL)on 14^(th) October 2021.Pooled proportions with 95%CI were calculated with a random-effects model.A subgroup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ime of assessment(on admission or during hospital stay).Heterogeneity was assessed by Higgins and Thompson’s I^(2) statistics.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Prevalence Critical Appraisal Tool was used for the risk of bias assessment.The Reference Citation Analysis(https://www.referencecitationanalysis.com/)tool was applied to obtain the latest highlight articles.RESULTS We identified 11589 records,of which 220 studies were eligible for data extraction.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shock and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in general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patients was 0.25(95%CI:0.17-0.36,I^(2)=100%).In non-variceal bleeding,the proportion was 0.22(95%CI:0.14-0.31,I^(2)=100%),whereas it was 0.25(95%CI:0.19-0.32,I^(2)=100%)in variceal bleeding.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 who developed shock or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was 0.12(95%CI:0.06-0.22,I^(2)=90%).The risk of bias was low,and heterogeneity was high in all analyses.CONCLUSION One in five,one in four,and one in eight patients develops shock or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on admission or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ase of non-variceal,variceal,and 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Shock META-ANALYSIS STATISTICS REVIEW
下载PDF
Asymmetrical traumatic bilateral hip dislocations with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an unstable pelvic ring: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4
2
作者 Kai Huang Grey Giddins +4 位作者 Jian-Fang Zhang Jian-Wei Lu Jun-Ming Wan Peng-Li Zhang Shao-Yu Zh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8年第5期94-98,共5页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raumatic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are very rare. Only 33 case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lthough they were all due to high-energy injuries...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raumatic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are very rare. Only 33 case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lthough they were all due to high-energy injuries, they were hemodynamically stable and had a stable pelvic ring. We report a unique case of asymmetrical hip dislocations with an unstable pelvic ring and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 40-year-old man was injured in a high-energy motor vehicle accident. He was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when he presen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Radiolographs showed asymmetrical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with an unstable pelvic ring.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he had closed reduction of the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followed by temporary stabilization with an external fixato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to stop active pelvic bleeding.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12 d later with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lates. The patient recovered well with an uneventful post-operative course. Asymmetrical bilateral hip dislocations with pelvic ring instability caused by trauma, as presented in this case, is very rare and potentially life threatening. Prompt treatment can give a good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metrical BILATERAL HIP dislocations UNSTABLE PELVIC ring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俞海博 吴明正 +3 位作者 代帅 夏剑 江城 赵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等特征信息,进行组间比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各特征重要性,构建成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AHI)模型、改良AHI模型、无创模型、有创模型、血压模型及休克指数模型。结果以AUC评估模型性能,预测能力最强的是AHI模型(AUC=0.862),其他依次是改良AHI模型(AUC=0.810)、有创模型(AUC=0.787)、无创模型(AUC=0.760)、血压模型(AUC=0.720)和休克指数模型(AUC=0.716)。F1分数结果显示,AHI模型是最佳模型,其次是改良AHI模型、有创模型和无创模型,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预测效果较差。结论在特征信息较全的情况下,AHI模型是最佳预测模型,其中无创血压是识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最有用的特征。在特征信息有限情况下,无创模型比单一的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特征重要性 预测模型 无创 有创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
4
作者 苏赢 刘佩玺 +4 位作者 史源 李培良 安庆祝 田彦龙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4-650,共7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6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1例,再吻合3例,短距桥接7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8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均为原位重建;后循环动脉瘤(6例)原位重建3例,再吻合2例,短距桥接1例。术中桥血管通畅率达100%,无桥血管闭塞患者。参与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随访的23例患者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复发;参与改良Rankin量表随访的28例患者中5分1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0分19例。术后出现出血性并发症3例(9.37%),缺血性并发症10例(31.25%),无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手术治疗并发症。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徐柳汀 吴悠悠 苗鹏程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7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成不稳定组(n=13)和稳定组(n=...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7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成不稳定组(n=13)和稳定组(n=65)。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史、术前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和术后乳酸浓度。比较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例、术后入住ICU时间、术后需继续机械通气比例、术后继续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13例出现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生率为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肿瘤、术后乳酸浓度和麻醉时间是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乳酸浓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预测界值为4.2 mmol/L,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8.3%。结论 双侧肿瘤、术后乳酸浓度和麻醉时间是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乳酸浓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肾上腺切除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评估
6
作者 周瑶 罗盛强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70-73,78,共5页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实施创伤医师为指导的MDT救治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死亡率、入院时及入院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及诊疗时间。结果两组入院后24 h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24 h,观察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急诊通过时间、早期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医师为主导的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缩短治疗相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医师 早期救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文凯 郭立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703-1706,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技术(DCR)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救治的7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7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建立静脉通路、输血、控制性手术、补液扩容等...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技术(DCR)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救治的7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7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建立静脉通路、输血、控制性手术、补液扩容等治疗。根据复苏方式不同分别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治疗组,40例)和传统正压复苏组(对照组,36例),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24 h内胶体液、晶体液、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记录PT/APT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患者死亡及DIC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致伤原因、休克程度、骨折类型等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的红细胞悬液、晶体液、胶体液明显多于治疗组,对照组输注的血浆、血小板少于治疗组,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IC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廓清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较治疗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在损伤早期及时采取损伤控制复苏(DCR)策略,可提高复苏效果和抢救成功率,DCR解决了严重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复苏的关键性问题,为患者后续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损伤控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
下载PDF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剑萍 赵宁辉 +4 位作者 张洋霖 濮进敏 徐勇辉 孙勇 刘灿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在烟雾病(MMD)血管重建术中的意义。方法对18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及直接重建术后1周、间接重建术后3个月分别行CTP、CTA检查,对手术前、后术侧额、颞叶的CBV、CBF、MTT、TTP进行定量、定性及... 目的探讨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在烟雾病(MMD)血管重建术中的意义。方法对18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及直接重建术后1周、间接重建术后3个月分别行CTP、CTA检查,对手术前、后术侧额、颞叶的CBV、CBF、MTT、TTP进行定量、定性及对比分析,评估颈内、颅内、外动脉的血管情况,为血管重建术术前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侧别,术后评价吻合血管的通常及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吻合血管通畅,手术后术侧额、颞叶与术前比较,CBV、CBF增加,MTT不变、TTP延长,17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枝吻合血管形成,手术前、后术侧额、颞叶比较,CBF、CBV增加,MTT、TT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能获得血管成像及全脑灌注成像,有助于MMD术前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血管重建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动脉栓塞联合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游建雄 王精兵 +1 位作者 赵庆 范新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外固定(EF)与血管栓塞(AE)联合EF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急诊治疗方法不同,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2015年11月至2019年3月接受AE+EF术3... 目的比较单纯外固定(EF)与血管栓塞(AE)联合EF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急诊治疗方法不同,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2015年11月至2019年3月接受AE+EF术30例为治疗组,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接受单纯EF术30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分析两组止血效果、输血量、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和院内死亡率,观察治疗组血管造影表现、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急诊室输红细胞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治疗组、对照组术后24 h分别输注红细胞(3.20±1.60)(2~6)U、(6.40±1.80)(4~10)U(P=0.012),总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70%(21/30)(P=0.023),ICU治疗时间分别为(6.10±3.80)(2~10)d、(10.30±6.40)(2~20)d(P=0.017),死亡率分别为6.7%(2/30)、33.3%(10/30)(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出现AE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AE+EF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是安全的,与单纯EF相比临床疗效更显著,更能有效控制出血,死亡率更低,可作为早期急救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动脉栓塞 外固定术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管理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春梅 隗立兵 +6 位作者 宋礼坡 黄莹 宁雅婵 张建 吴英峰 郭连瑞 谷涌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6,共5页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临床应用逐年增多,术后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术后管理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比较和分析,就CAS术后低血压控制目标与治疗管理,术后高血压和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处理...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临床应用逐年增多,术后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术后管理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比较和分析,就CAS术后低血压控制目标与治疗管理,术后高血压和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处理,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应用管理作一综述。术后密切监测,个体化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320排CT头颈联合扫描评价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毕涛 于薇 +3 位作者 何楠 杨琳 张晓洁 张兆琪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采用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对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扫描,探讨颈动脉狭窄解除与脑灌注参数改善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运重建术前不同类型患者选择的意义。方法:30例经超声证实颈动脉狭窄... 目的:采用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对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扫描,探讨颈动脉狭窄解除与脑灌注参数改善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运重建术前不同类型患者选择的意义。方法:30例经超声证实颈动脉狭窄并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w内进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相对值进行分析。参数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及相对延迟时间(rDelay)。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根据脑灌注成像结果,将患者定性分为双侧大脑半球灌注对称组12例、双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组18例。结果: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侧rTTP及rDelay较术前改善,其余灌注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前脑灌注状态不同,对术前患者进一步分层研究,术前灌注对称组,术后患侧脑灌注各参数数值改善不明显;术前灌注不对称组,术后rCBV、rMTT、rTTP及rDelay较前改善。结论: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可以全面地显示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所导致的患侧供血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患者术前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血运重建术 血管疾病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卉 方江雨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46-452,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提供脑血流灌注变化的影像学证据。方法共76例行单侧颞浅动脉-大脑中...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提供脑血流灌注变化的影像学证据。方法共76例行单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患者,分别于术前1个月和术后1周内行头部MRI常规和DSC-PWI检查,观察手术前后基底节区层面(搭桥近端)和半卵圆中心层面(搭桥远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 TTP)]。结果术后患侧基底节区层面(搭桥近端)和半卵圆中心层面(搭桥远端)r CBF均较术前升高(P=0.000,0.001);仅基底节区层面r CBV较术前升高(P=0.021);基底节区层面和半卵圆中心层面r MTT(P=0.000,0.000)和r TTP(P=0.000,0.000)均较术前降低。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灌注。DSC-PWI能够完成对脑缺血区域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是评价手术疗效和动态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最佳无创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重建术 颞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丁苯酞对烟雾病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脑梗死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晓莉 王佳 +1 位作者 徐国栋 尹楠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第6期563-566,594,共5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烟雾病(MMD)患者围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手术治疗的82例MMD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按照松岛法进行手术并在术后...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烟雾病(MMD)患者围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手术治疗的82例MMD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按照松岛法进行手术并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加用NBP静脉滴注,疗程2周,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术后3 d、7 d以及14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505、2.040、3.097,P <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和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t=-21.854、-17.933、-13.881、-10.687,P <0.05),且观察组MoCA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2.120、2.608,P <0.05)。术后14 d,两组平均血流量(Qm)和血流速度(Vm)较术后1 d明显升高,两组脉搏速度(Wv)、血管特性阻抗(Zcv)及外周阻力(Rv)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Qm和Vm高于对照组,Wv、Zcv和Rv低于对照组(t=2.114、2.438、2.414、2.077、3.912,P <0.05)。术后14 d,两组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较术后1 d明显升高,两组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CBF和CBV高于对照组,TTP和MT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10、5.292、4.778、2.872,P <0.05)。两组术后随访1个月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88%和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 <0.05),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32%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BP用于MMD患者术后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减少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提升远期独立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术 丁苯酞 血流动力学 脑梗死
下载PDF
血管栓塞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骨盆骨折多发伤 被引量:2
14
作者 鲁厚清 姚宜斌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骨盆骨折多发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8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多发伤伴有骨盆骨折患者,经必要的生命支持,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实施DSA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术。18例患者中12例需机械通气...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骨盆骨折多发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8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多发伤伴有骨盆骨折患者,经必要的生命支持,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实施DSA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术。18例患者中12例需机械通气,13例液体复苏同时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基本生命体征,6例血管造影前已行紧急手术。结果:18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出血。经血管栓塞后休克指数改善,酸中毒纠正、动脉血氧分压提高,每小时尿量明显增加。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改善;14例痊愈。结论: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是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造影 栓塞 血流动力学 不稳定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13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正 薛静 +4 位作者 张东 王嵘 王硕 赵元立 赵继宗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2期111-118,共8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STA-MCA bypas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进行STA-MCA bypass治疗的13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STA-MCA bypas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进行STA-MCA bypass治疗的13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存在低灌注的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手术中脑血管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手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确定吻合血管通畅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CTP参数值。结果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11例行STA-MCA bypass,2例行STA-MCA bypass联合脑-硬脑膜-动脉贴敷术,吻合血管血流通畅。手术后3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0.92±0.76 vs 2.38±1.26,P=0.001)。手术侧比非手术侧MCA供血区域CTP参数绝对值的比较,手术前和术后15d内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_(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_(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_(TTP))分别为0.71±0.13 vs 1.00±0.25、2.53±1.32 vs 1.48±0.94和1.20±0.11 vs 1.07±0.12,P=0.002、0.036和0.01 5)。手术后3~10个月R_(TTP)较术前下降(1.10±0.96vs 1.22±0.82,P=0.043)。1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新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CTP评价存在低灌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STA-MCA bypass可能能够改善低灌注状态、减少缺血症状发作及预防卒中再发生;CTP可能成为简单可靠并有推广价值的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低灌注 血液动力学现象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Ruptured splenic peliosis in a patient with no comorbidity: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6
作者 Jiyoung Rhu Jinbeom Ch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3期535-539,共5页
BACKGROUND Splenic peliosis i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blood-filled cystic cavities within the parenchyma.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therefore, spontaneous or trauma-related rup... BACKGROUND Splenic peliosis i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blood-filled cystic cavities within the parenchyma.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therefore, spontaneous or trauma-related rupture of the hemorrhagic cysts can occasionally cause life-threatening hemorrhagic shock.CASE SUMMARY A 51-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bdominal pain visited our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two times with an interval of 2 mo.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without treatment at his first visit;however, at the time of second admission, the hemoperitoneum with multiple cystic lesions of the spleen was found incidentally on the abdome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Since the patient was stable hemodynamically, a scheduled surgery was performed. The operative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splenic peliosis, an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was performed to prevent recurrent rupture of the hemorrhagic cysts.CONCLUSION Splenic peliosis is extremely rare, and we suggest splenectomy is necessarily required as a definite treatment for ruptured splenic peliosis to rescue patients with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to prevent recurrent rupture of hemorrhagic cyst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hemo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IOSIS Spleen SPLENECTOMY Hemorrhagic cysts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Case report
下载PDF
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海滨 张宗平 +2 位作者 谭鑫 袁炳文 曾火勇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9期2330-2332,2335,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行...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行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rCBF、rCBV、rMTT、rTTP]、颅内压水平、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观察组术后CBF、CBV、rCBF、rCBV均高于对照组,MTT、TTP、rMTT、rTT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2、9.028、3.127、8.741、12.841、11.951、13.755、17.590,P<0.05);观察组术后3 d、5 d、7 d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0、12.875、16.55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21,P<0.05)。结论: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用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颅内压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血流动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烟雾病: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及治疗(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正 赵继宗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烟雾病是一种不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现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该病以颈内动脉及主要分支进行性狭窄,伴侧枝循环形成(烟雾样血管)为主要特点。好发于5岁左右的儿童及40岁左右的成人,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脑血运重建手术可以改善烟... 烟雾病是一种不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现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该病以颈内动脉及主要分支进行性狭窄,伴侧枝循环形成(烟雾样血管)为主要特点。好发于5岁左右的儿童及40岁左右的成人,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脑血运重建手术可以改善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预防卒中再次发生。本文主要阐述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手术治疗 烟雾病 病因 血流动力学状态 脑血管病 诊断 侧枝循环形成
下载PDF
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国栋 肖尧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5期79-82,共4页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策略予以救治,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16.13%(5/31)和并发症发生率25.81%(8/31)均低于对照组的35.29%(30/85)、47.06%(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可行且安全有效,能迅速、有效地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损伤控制策略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成像定量评估儿童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一托 韩聪 +3 位作者 左智炜 邢旭东 乔鹏岗 李功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898-903,共6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定量分析儿童烟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与传统脑血管造影之间的关系,评估首次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儿童烟雾病患者...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定量分析儿童烟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与传统脑血管造影之间的关系,评估首次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儿童烟雾病患者(5~15岁,平均9.88岁)血管重建术前及首次术后(平均间隔4.08个月)MR-PWI参数,包括局部达峰时间(regional time to peak,r TTP)、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 ow,r CBF)、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 time,r MTT)及每侧大脑半球(共32侧)的铃木分期(Suzuki Stages)情况,并与临床预后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MR-PWI参数变化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PWI参数变化情况与临床预后的关系,MR-PWI参数与铃木分期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水准:P〈0.05。结果儿童烟雾病患者早期血流灌注变化与铃木分期相关,当疾病进展至Ⅱ期以上时,灌注参数变化与铃木分期不相匹配;血管重建术后,r TTP较术前显著缩短,而r CBV、r CBF、r MT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r TTP的变化情况与不同的临床效果相关。结论利用磁共振灌注扫描可以定量评估儿童烟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且由于其无辐射与简便易行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儿童 磁共振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管重建术 血流动力学 脑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