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柳俊辉
秦华珍
+7 位作者
刘颖
余腾飞
黄燕琼
李文强
谭喜梅
翁铭钻
张兴燊
王勤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附子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和2个寒性药对照组,予以灌服寒凉药知母冰水提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3次,分别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3(T3)、甲状腺素T4(T4)含量检测与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结果 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显著升高胃实寒证大鼠TSH、T3、T4含量(P约0.05,P约0.01)。显著提高微循环血流速度和流态(P<0.05,P<0.01);除荜澄茄、花椒、胡椒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还可增加网交数(P<0.05,P<0.01)。结论温中散寒药通过提高胃实寒证大鼠的甲状腺机能而体现温热药性,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而发挥温通血脉作用,缓解阴盛则寒,寒凝血滞状态,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实寒证
温中散寒药
甲状腺机能
肠系膜微循环
药性
药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建平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
2
2
作者
冀彬
张建平
+2 位作者
石婷婷
彭海艳
张春妮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3期327-329,334,共4页
张建平主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寒凝血瘀,脾肾阳虚,病机为虚实夹杂,以邪风和瘀血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治则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方法为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阴补血、温阳通络。将归经理论作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张建平主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寒凝血瘀,脾肾阳虚,病机为虚实夹杂,以邪风和瘀血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治则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方法为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阴补血、温阳通络。将归经理论作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运用引经药、虫类药及风药,妙用神曲、三七粉,神曲,淫羊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引经药
分经论治
补血温阳
活血化瘀散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
6
3
作者
黄燕琼
刘颖
+5 位作者
秦华珍
柳俊辉
余腾飞
李文强
谭喜梅
欧海玲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期观察温中散寒药的温胃、护胃作用,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制与药效本质。方法:SD雄性大鼠分为1...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期观察温中散寒药的温胃、护胃作用,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制与药效本质。方法:SD雄性大鼠分为15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组、干姜组、肉桂组、丁香组、吴茱萸组、小茴香组、高良姜组、荜茇组、荜澄茄组、花椒组、胡椒组、石膏组、黄连组。灌服知母水提液17.5 g·kg-1,2次/d,连续2 d建立大鼠胃实寒证模型。附子组13.5 g·kg-1,干姜、胡椒组8.1 g·kg-1,肉桂、吴茱萸组4.1 g·kg-1,丁香、荜茇、荜澄茄组2.7 g·kg-1,小茴香、高良姜、花椒组5.4 g·kg-1,石膏组54 g·kg-1,黄连组4.5 g·kg-1,2次/d,连续3次。肉眼观察胃黏膜变化,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根据胃组织病理改变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肉眼观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表面颜色灰暗、皱缩、无光泽,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与模型组比较,10个温中散寒药组的胃黏膜均有所改善。光镜下观察,与模型组比较,除高良姜组外其余9个组均能明显减少炎细胞浸润(P<0.05或P<0.01);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明显减少胃黏膜腺体的破坏(P<0.01)。结论:10味温中散寒药通过改善大鼠胃黏膜的破坏从而发挥其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中散寒药
胃实寒证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
药效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
7
4
作者
刘田园
白明
+1 位作者
刘保松
苗明三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配伍规律
以寒制热
以甘缓毒
甘温助阳
甘寒补阴
辛以行散
扶正祛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柳俊辉
秦华珍
刘颖
余腾飞
黄燕琼
李文强
谭喜梅
翁铭钻
张兴燊
王勤
机构
广西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348)
文摘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附子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和2个寒性药对照组,予以灌服寒凉药知母冰水提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3次,分别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3(T3)、甲状腺素T4(T4)含量检测与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结果 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显著升高胃实寒证大鼠TSH、T3、T4含量(P约0.05,P约0.01)。显著提高微循环血流速度和流态(P<0.05,P<0.01);除荜澄茄、花椒、胡椒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还可增加网交数(P<0.05,P<0.01)。结论温中散寒药通过提高胃实寒证大鼠的甲状腺机能而体现温热药性,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而发挥温通血脉作用,缓解阴盛则寒,寒凝血滞状态,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关键词
胃实寒证
温中散寒药
甲状腺机能
肠系膜微循环
药性
药效
Keywords
Stomach excess-
cold
syndrome
herbs of warming middle-jiao and dispelling cold
Thyroid function
Mesenteric microcirculation
Medicine nature
Medicinal action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建平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
2
2
作者
冀彬
张建平
石婷婷
彭海艳
张春妮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3期327-329,33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4016)
天津市卫计委中医中西医结合课题(2015147)。
文摘
张建平主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寒凝血瘀,脾肾阳虚,病机为虚实夹杂,以邪风和瘀血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治则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方法为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阴补血、温阳通络。将归经理论作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运用引经药、虫类药及风药,妙用神曲、三七粉,神曲,淫羊藿。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引经药
分经论治
补血温阳
活血化瘀散寒
Keywords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meridian-guiding
herb
division treatment of meridian
replenishing blood and
warming
yang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 and
dispel
cold
分类号
R261 [医药卫生—中医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
6
3
作者
黄燕琼
刘颖
秦华珍
柳俊辉
余腾飞
李文强
谭喜梅
欧海玲
机构
广西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60348)
文摘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期观察温中散寒药的温胃、护胃作用,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制与药效本质。方法:SD雄性大鼠分为15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组、干姜组、肉桂组、丁香组、吴茱萸组、小茴香组、高良姜组、荜茇组、荜澄茄组、花椒组、胡椒组、石膏组、黄连组。灌服知母水提液17.5 g·kg-1,2次/d,连续2 d建立大鼠胃实寒证模型。附子组13.5 g·kg-1,干姜、胡椒组8.1 g·kg-1,肉桂、吴茱萸组4.1 g·kg-1,丁香、荜茇、荜澄茄组2.7 g·kg-1,小茴香、高良姜、花椒组5.4 g·kg-1,石膏组54 g·kg-1,黄连组4.5 g·kg-1,2次/d,连续3次。肉眼观察胃黏膜变化,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根据胃组织病理改变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肉眼观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表面颜色灰暗、皱缩、无光泽,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与模型组比较,10个温中散寒药组的胃黏膜均有所改善。光镜下观察,与模型组比较,除高良姜组外其余9个组均能明显减少炎细胞浸润(P<0.05或P<0.01);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明显减少胃黏膜腺体的破坏(P<0.01)。结论:10味温中散寒药通过改善大鼠胃黏膜的破坏从而发挥其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关键词
温中散寒药
胃实寒证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
药效
Keywords
herbs of warming middle-jiao and dispelling cold
stomach
cold
syndrome
the pathologictissues of gastric mucosa
medicine effect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
7
4
作者
刘田园
白明
刘保松
苗明三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43-1347,共5页
基金
国家国际合作基地项目(2016-65)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507004-2)
河南省产学研项目(182107-000029)
文摘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关键词
附子
配伍规律
以寒制热
以甘缓毒
甘温助阳
甘寒补阴
辛以行散
扶正祛邪
Keywords
Monkshood
compatibility rule
controlling Heat with
cold
decreasing poisoning with
herbs
of sweet flavor
supporting Yang with sweet and
warm
herbs
cold
and reinforcing Yin with sweet and
cold
herbs
actviting Qi with pungent
herbs
strengthening the Zheng Qi to
dispel
Evil Qi
分类号
R283.6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
柳俊辉
秦华珍
刘颖
余腾飞
黄燕琼
李文强
谭喜梅
翁铭钻
张兴燊
王勤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张建平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冀彬
张建平
石婷婷
彭海艳
张春妮
《吉林中医药》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黄燕琼
刘颖
秦华珍
柳俊辉
余腾飞
李文强
谭喜梅
欧海玲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
6
原文传递
4
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
刘田园
白明
刘保松
苗明三
《中医学报》
CAS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