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and heterogeneous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lacustrine basins:A case study of the Eocene Liushagang Formation in the Fushan Depression,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Bang Zeng Mei-Jun Li +3 位作者 Ning Wang Yang Shi Fang-Zheng Wang Xin W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533-2548,共16页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rich mudstones in hydrocarbon-bearing lacustrine basins is crucial for targeting exploration wells and discovering commercially viabl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However,t...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rich mudstones in hydrocarbon-bearing lacustrine basins is crucial for targeting exploration wells and discovering commercially viabl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However,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organic matter(OM)input and accumulations make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OM-rich mudstones in lacustrine deposits.This paper takes the Eocene Liushagang Formation,in the Fushan Depression,South China Sea,as an example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M and sedimentary facies.A pract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od-quality source rocks with high OM contents.The method used is a combination of logging-based surface fitting and the mudstone to stratum thickness ratio(M/S ratio)of different depositional systems.It was found that this approach improved TOC content prediction both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emi-deep lacustrine mudstones with predominantly aquatic organism input,deposited in suboxic-anoxic saline stratified water,contain more preserved OM than other mudstones.Using this method,limited area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lower Liushagang sequence(SQls3),the central part of the Huangtong Sag in the middle Liushagang sequence(SQls2),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Huangtong Sag in the upper Liushagang sequence(SQls1)are determined to be the best-quality source rocks in the developmen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tt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heterogeneous accumulation Areal distribution Lacustrine basin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in PM_(2.5)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Huiying Li Xiaofeng Huang +3 位作者 Liming Cao Yuhong Zhai Liwu Zeng Lingyan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33-40,共8页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 represents a critical fraction of fine particles(PM2.5)in the air, but its changing behavi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yet, partly due to the lack of fast...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 represents a critical fraction of fine particles(PM2.5)in the air, but its changing behavi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yet, partly due to the lack of fast techniques for the ambient measurements. In this study,a novel system for the on-line measurement of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in PM2.5, the particle-into-liquid sampler(PILS)–Nebulizer–aerosol chemical speciation monitor(ACSM),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a PILS, a nebulizer, and an ACSM. High time resolution concentrations of WSOM, sulfate, nitrate, ammonium, and chloride, as well as mass spectra, can be obtained with satisfied quality control results. The system was firstly applied in China for field measurement of WSOM. The mass spectrum of WSOM was found to resemble that of oxygenated organic aerosol, and WSOM agreed well with secondary inorganic ions. All evidence collected in the field campaign demonstrated that WSOM could be a good surrogate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 The PILS–Nebulizer–ACSM system can thus be a useful tool for intensive study of WSOM and SOA in PM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Secondary organic matter On-line measurement Mass spectrum
原文传递
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文鑫 王艺惠 +2 位作者 钟聪 胡宝清 张新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8-224,共7页
为探究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193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贵州省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土壤类型图等资料,运用地统计学和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解... 为探究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193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贵州省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土壤类型图等资料,运用地统计学和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结果表明:(1)贵州省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05%~36.68%,平均含量为5.23%±4.96%,变异系数为94.90%;(2)表层土壤有机质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较低的格局;(3)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海拔、CEC、耕作方式和土壤质地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的综合解释能力为35.9%,海拔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独立解释其变异的25.6%,CEC和耕作方式分别能解释11.3%,7.4%。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年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与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比例存在相关关系,整体上,随着喀斯特分布面积比例增大而受自然因素影响增大。喀斯特分布面积比例为0~10%区域主要受农业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的影响,11%~30%区域主要受海拔影响,31%~50%区域受年均温和CEC影响,51%~100%区域受到海拔、年均温、降水、CEC和pH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定量化认识贵州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为该地区土壤肥力调控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回归分析 土壤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喀斯特
下载PDF
荧光技术应用于非均质有机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桂洪杰 张勇 +1 位作者 周亮 蔡依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2-67,共6页
文章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对烟蒂溶出非均质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进行了分析。以荧光强度为浓度表征指标,基于Freundlich和修正的Freundlich模型考察了该指标的可行性及4种活性炭对不同荧光组分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烟蒂非均质DOM的主要... 文章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对烟蒂溶出非均质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进行了分析。以荧光强度为浓度表征指标,基于Freundlich和修正的Freundlich模型考察了该指标的可行性及4种活性炭对不同荧光组分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烟蒂非均质DOM的主要荧光组分为类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腐殖酸;荧光技术可用于该非均质有机物吸附性能的研究,且其吸附过程为不均匀吸附;2种模型均可用于非均质DOM吸附性能的描述,但后者更佳;由于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双向选择,随着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类腐殖酸荧光峰最先消失,其次为类富里酸,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则最后被去除;4种活性炭对不同荧光组分的吸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活性炭AK-703较易吸附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而不易吸附类腐殖酸,4种活性炭均不易吸附类富里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组分 非均质有机物 修正Freundlich模型 吸附性能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形成与演化的热模拟实验 被引量:60
5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2 位作者 徐旭辉 鲍芳 余晓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0,共8页
针对页岩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从未熟—低熟—成熟—高成熟—过成熟全系列的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成岩成烃演化热模拟实验,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原始样品和模拟不同演化阶段反应后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未... 针对页岩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从未熟—低熟—成熟—高成熟—过成熟全系列的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成岩成烃演化热模拟实验,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原始样品和模拟不同演化阶段反应后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未熟、低熟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和低温热作用生烃过程中可以形成有机孔隙,其当时较浅的埋深可能有助于有机孔隙的保存;2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非均质性,成熟度不是控制有机孔隙形成与发育的决定性因素,有机质物理化学结构的差异对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作用;3有机孔隙的发育与滞留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生油阶段生成的有机孔隙,易被热解沥青所占据;4有机质收缩缝/有机质边缘孔可能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空间,其发育主要受控于在从"化学吸附有机质"向"物理吸附有机质"和"游离有机质"转化时有机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及演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有机孔隙 SEM图像 非均质性 热模拟实验 有机质演化
下载PDF
土壤/沉积物中天然有机质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40
6
作者 罗雪梅 杨志峰 +1 位作者 何孟常 刘昌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1,共7页
通过对土壤/沉积物中天然有机质的组成分析,阐述了天然有机物在吸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可溶性有机质的增溶作用和不溶性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天然有机质结构的异质性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导致吸附... 通过对土壤/沉积物中天然有机质的组成分析,阐述了天然有机物在吸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可溶性有机质的增溶作用和不溶性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天然有机质结构的异质性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导致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从而从土壤/沉积物有机质的微观结构上进一步解释了非线性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 疏水性有机物 结构异质性 吸附作用
下载PDF
油蒿演替群落密度对土壤湿度和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海涛 何兴东 +3 位作者 高玉葆 卢建国 薛苹苹 马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5-1153,共9页
如何用环境属性空间异质性解释植被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该项研究中,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土壤湿... 如何用环境属性空间异质性解释植被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该项研究中,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土壤湿度和有机质与油蒿和冷蒿(A.frigida)密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块尺度上(80m×80m),油蒿和冷蒿密度的空间异质性都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冷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油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土壤湿度与油蒿密度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性已逐渐减弱,但与耐旱的冷蒿依然较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也与两种植物密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油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冷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油蒿的长期定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促进了冷蒿的侵入;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群落中油蒿种群和冷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这种集群分布使得油蒿或冷蒿的密度与土壤湿度或有机质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增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冷蒿和油蒿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因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变化是半荒漠带油蒿群落演替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土壤湿度 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群落演替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方法 被引量:44
8
作者 李启权 王昌全 +2 位作者 岳天祥 李冰 杨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3,共7页
通过研究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和空间插值方法,快速准确获取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是精确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该文以四川眉山一块约40km2的区域为试验区,采集表层土壤(0~20cm)样点80个,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立空间坐标和邻近样... 通过研究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和空间插值方法,快速准确获取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是精确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该文以四川眉山一块约40km2的区域为试验区,采集表层土壤(0~20cm)样点80个,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立空间坐标和邻近样点与土壤有机质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RBF2),模拟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与普通克里法(OK)和仅以坐标为网络输入的神经网络方法(RBF1)相比,RBF2的插值精度有显著的提高;相同样点密度下其相对预测误差分别较OK和RBF1减小了9.87%、1.97%(样本A)和13.09%、2.36%(样本B);即使样点数减半的情况下RBF2的相对预测误差也分别较OK和RBF1减小了10.23%和2.33%,并且插值图差异相对较小,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因此,利用以坐标和邻近样点为输入的神经网络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快速地获取区域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函数网络 误差分析 土壤 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普通克里格
下载PDF
坡度和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黄平 李廷轩 +1 位作者 张佳宝 廖桂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4-268,共5页
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探讨了坡度、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蒙顶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坡度变化基本一致,在15°~35°的坡度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②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如坡... 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探讨了坡度、坡向对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蒙顶山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坡度变化基本一致,在15°~35°的坡度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②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如坡度明显,但在110°~180°范围影响较大:③坡度、坡向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几乎相对独立,但沟谷附近交互影响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坡向 土壤有机质(SOM) 空间变异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忠武 曾光明 +3 位作者 张棋 俞贤毅 方勇 阳小聪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05,共4页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研究了长沙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总体较高,有机质含量大于1%的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85%以上...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研究了长沙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总体较高,有机质含量大于1%的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85%以上.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长沙市土壤有机质的破碎程度不明显,其最大的破碎度指数仅为0.078 09,而分离度指数则较明显,最大达到0.8372.土壤有机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关系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和土壤有机质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导致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地理信息系统 有机质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东灵山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土壤资源和光资源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建 何维明 房志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954-2960,共7页
油松林和辽东栎林是中国暖温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林型。为揭示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土壤资源和光资源的空间特征,在东灵山相应植被下各设置一条100 m样线,利用HH 2高精度土壤水分仪(美国生产)沿样线每隔1 m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并分析相... 油松林和辽东栎林是中国暖温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林型。为揭示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土壤资源和光资源的空间特征,在东灵山相应植被下各设置一条100 m样线,利用HH 2高精度土壤水分仪(美国生产)沿样线每隔1 m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并分析相应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利用H em iV iew林冠分析系统每隔10 m测定森林的叶面积指数、林冠覆盖度、林冠均匀性、光资源状况;采用半方差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1)油松林与辽东栎林的叶面积指数、林冠覆盖度、辐射因子和林下光资源没有显著差异,但油松林林冠均匀性显著小于辽东栎林。(2)辽东栎林的间接辐射因子与林下总辐射呈显著正相关(R2=0.466,p=0.030),而油松林的间接辐射因子与总辐射无显著相关(R2=0.203,p=0.191)。(3)光资源的数量及其组成在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的变化非常相似,但光资源的组成与林冠特征的关系在两种森林间存在差异。(4)油松林下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辽东栎林,但异质性恰好相反;油松林下这两种因子不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而辽东栎林下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5)自然条件下,10 m尺度的林下辐射强弱与土壤水分之间并不存在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型 异质性 光资源 辐射因子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页岩中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的微观结构及电镜-拉曼联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鲍芳 俞凌杰 +3 位作者 芮晓庆 张庆珍 范明 马中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1-879,共9页
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页岩中有机质的孔隙发育常见非均质性,但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微区研究方法,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选取四川盆地平... 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页岩中有机质的孔隙发育常见非均质性,但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微区研究方法,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选取四川盆地平桥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FIB-SEM三维分析技术,从二维和三维层面对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不依赖于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只考虑有机质的孔隙发育程度,将不同孔隙发育程度的有机质分为3个级别,并利用大面积背散射成像(MAPS)分析方法对这三种有机质的面积占有率和对孔隙的贡献度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激光拉曼联用技术分析其拉曼光谱,利用拉曼参数的差别探讨了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孔隙发育程度有机质的D峰与G峰强度比不同,说明不同有机质的芳香结构有序度有较明显的区别,表明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为原始有机质的组成。该方法能够在微区观察有机质孔隙的同时,原位分析有机质显微组分的分子结构特征,明确有机质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拉曼光谱 非均质性 孔隙 有机质 页岩
下载PDF
景观高度异质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世文 叶回春 +3 位作者 王来斌 王胜涛 黄元仿 崔良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5-113,共9页
基于GIS和环境相关法,构建了集传统统计学、空间趋势分析、时间稳定性评估、结合辅助信息的地统计混合模型联合的景观高度异质区土壤属性时空变化研究模型,并利用该联合模型揭示了北京市密云县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 基于GIS和环境相关法,构建了集传统统计学、空间趋势分析、时间稳定性评估、结合辅助信息的地统计混合模型联合的景观高度异质区土壤属性时空变化研究模型,并利用该联合模型揭示了北京市密云县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构建的时空联合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景观高度异质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细节特征;土壤有机质以中等稳定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机部分占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格局一致;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区域的土壤有机质随时间呈减小趋势,低区与之相反,且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区变幅大,而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区变幅小;影响密云县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的因素主要为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联合模型 景观高度异质区 土壤有机质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田景观多尺度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少良 张海军 +5 位作者 肖梓良 曲凤娟 王雪珊 霍纪平 张兴义 刘晓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96,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主要驱动机制是区域土壤养分管理重要依据。文章系统总结不同尺度下典型黑土土壤养分时空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和驱动机制:典型黑土区尺度,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主要驱动机制是区域土壤养分管理重要依据。文章系统总结不同尺度下典型黑土土壤养分时空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和驱动机制:典型黑土区尺度,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钾(AK)从南向北逐渐升高,呈纬度地带性规律。区域尺度,以哈尔滨市辖区为例,受纬度地带性和海陆分布影响,SOM和全量养分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同时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均表现明显“城市效应”,即越靠近城市土壤SOM和土壤养分含量越高。村域尺度和小流域尺度,SOM和全量土壤养分分布与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尤其受到侵蚀和沉积影响;速效养分主要受坡向、坡度和坡位,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且不同土壤速效养分与其各自理化性质和土壤本底值密切相关。坡面尺度,土壤速效养分受坡位、侵蚀、沉积、水热、施肥和作物生长过程影响,土壤AN含量峰值在作物生长期从坡顶向坡底逐渐迁移,AP变化不明显。受土地利用、地形、耕作方式、融雪侵蚀、沉积、水文过程等影响,冻融过程不同程度改变流域尺度和坡面尺度土壤N和P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尺度典型黑土养分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驱动机制不同,因此无法直接通过尺度推绎方法预测土壤养分时空分布规律;黑土区土壤养分调查方法、采样方法和插值方法逐渐改进,但需进一步探索更简单、高效、精准插值方法。研究旨在为黑土区土壤养分管理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尺度 异质性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方法 被引量:37
15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王锐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0,共5页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以往常用有机碳含量下限 (0 .5 % )作为烃源岩是否有效的判识标志。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厚达 10 0 0~ 15 0 0m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大于 0 .5 %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其作为有...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以往常用有机碳含量下限 (0 .5 % )作为烃源岩是否有效的判识标志。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厚达 10 0 0~ 15 0 0m的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大于 0 .5 %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其作为有效烃源岩。对东营凹陷进行精细的油源对比发现 ,其有效烃源岩绝未达到 10 0 0m之厚 ,对油气藏真正有贡献的主要为沙四上和沙三下亚段有机碳含量在 1.5 %以上的烃源岩 ,它们控制了东营凹陷各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因此 ,有效烃源岩下限标准的确立 ,应以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可首先通过油源对比确立有效烃源岩层段 ,然后运用测井方法删除非烃源岩夹层 ,并获取烃源岩的各项评价参数 ,从而完成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识别方法 油气藏 识别方法 非均质性 有机质丰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3种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特征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宁 何兴东 邬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94-4101,共8页
为了揭示干旱区成土碳酸钙的形成机制,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选择半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群落、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冷蒿群落和淡棕钙土上的猫头刺群落为研究对象,3个样地面积均为80 m×80 m,每个样地内含400个4 m&... 为了揭示干旱区成土碳酸钙的形成机制,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选择半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群落、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冷蒿群落和淡棕钙土上的猫头刺群落为研究对象,3个样地面积均为80 m×80 m,每个样地内含400个4 m×4 m的样方,研究了沙丘固定过程中表层土壤碳酸钙与有机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个样地中,有机质的分布格局与碳酸钙的分布格局大体相同;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变化趋势相同;土壤碳酸钙空间异质性的变化与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这些结果说明土壤碳酸钙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同时说明在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可能参与了成土碳酸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固定 植物群落 成土碳酸钙 土壤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区防沙治沙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展秀丽 杨晨阳 韩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8-1181,共4页
为探讨宁夏河东沙地沙漠化治理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选取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试验以及地统计学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研究区内有机质含量为0.5~3.48g·kg^(-1),均值为1.34g·k... 为探讨宁夏河东沙地沙漠化治理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选取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试验以及地统计学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研究区内有机质含量为0.5~3.48g·kg^(-1),均值为1.34g·kg^(-1),含量较低,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从北向南呈递减的态势,呈带状分布,空间变异较高,该研究区有机质含量最低是在西北地区,含量普遍在0.8~1.05g·kg^(-1),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域南部,分布较少,此地有机质含量在2.20~2.36g·kg^(-1)之间。土壤含水量较低,平均值为0.75%,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该研究区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存在空间变异,由北向南递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相关范围相对较大,为36.69m,土壤含水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较小,为8.4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水分 空间异质性 地统计分析 防沙治沙
下载PDF
哈尔滨市辖区黑土有机质、全氮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少良 张兴义 崔战利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3期333-337,共5页
在哈尔滨市辖区的6个市县采集了黑土表层(0-20cm)土样411个,测试了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结合GIS分析了两种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全氮的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其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分别为0.597和0... 在哈尔滨市辖区的6个市县采集了黑土表层(0-20cm)土样411个,测试了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结合GIS分析了两种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全氮的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其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分别为0.597和0.520,都为中等程度空间相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地统计学软件相结合绘制出养分空间分布图,为该区农业规划、生产管理、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图5,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质 全氮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GIS
下载PDF
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对憎水有机物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陈迪云 黄伟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采用完全混合一步平衡反应实验方法,选择菲、萘、三氯苯和二甲苯作为憎水有机物(HOCs)的探针,研究了它们在土壤及其中的胡敏酸、胡敏素等有机质组分中的等温平衡吸附行为,探讨了非线性吸附的机制。结果表明,HOCs在水与土壤体系中表现为... 采用完全混合一步平衡反应实验方法,选择菲、萘、三氯苯和二甲苯作为憎水有机物(HOCs)的探针,研究了它们在土壤及其中的胡敏酸、胡敏素等有机质组分中的等温平衡吸附行为,探讨了非线性吸附的机制。结果表明,HOCs在水与土壤体系中表现为非线性吸附,其非线性的吸附行为主要受到土壤有机质(SOMs)的控制。SOMs具有高度不均匀的性质,HOCs表现出非线性吸附行为是其在不同的SOMs相扩散转移以及在相对聚结的胡敏素和“黑炭”的表面吸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组分 憎水有机物 HOCS SOMs 非线性吸附 胡敏素 土壤
下载PDF
沙棘“柔性坝”对沟底土壤有机质影响的现场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涛 李怀恩 +2 位作者 杨寅群 杨方社 杨晓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4-178,共5页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组分之一,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006年试验测定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与东一支沟左岸一条未种植沙棘的小支沟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组分之一,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006年试验测定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与东一支沟左岸一条未种植沙棘的小支沟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坝内有机质的垂向分布不仅与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土层结构有直接联系,而且与土壤中的水分运移过程密不可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未种植沙棘"柔性坝"的对比沟道,而且在相同时期种植的沙棘"柔性坝"内不同取样点处的有机质含量总和相当接近;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土壤异质性不显著,但与未种植沙棘的沟道相比,土壤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建议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更大的空间尺度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地区 沙棘“柔性坝” 有机质 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