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deviatoric stress on rockburst occurrence:An experimental study 被引量:5
1
作者 Thomas Bruning Murat Karakus +2 位作者 Selahattin Akdag Giang D.Nguyen David Goodchi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5期763-766,共4页
As mining delves deeper into the crust,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rock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tress gradient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s mining delves deeper into the crust,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rock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tress gradient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rockburst phenomenon. However, due to the large-scale and difficult monitoring of real mining excavations, laboratory scale tests must be utilised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burst. To this en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rockburst testing apparatus to replicate the stress conditions of a rock mass excavation at the time of bursting. This apparatus allows the determination of rockburst stresses an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toric stress and in-situ pressure/depth. Using this relationship it is then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standardised stress levels for a certain rock type which might lead to rockburst occurrence. Furthermor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with increasing in-situ pressure, the likelihood(measured as a lower differential stress) and the extent(indicated by the increasing range of deviatoric stress) of rockburst increas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bursting in deep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BURST test HOLLOW CYLINDER hard rock in-situ stress
下载PDF
An in situ monitoring campaign of a hard rock pillar at great depth within a Canadian mine 被引量:3
2
作者 Bradley Forbes Nicholas Vlachopoulos +2 位作者 Mark S.Diederichs Andrew J.Hyett Allan Punkkine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427-448,共22页
A recent research campaign at a Canadian nickel-copper mine involved instrumenting a hard rock sill drift pillar with an array of multi-point rod extensometers,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strain sensors,and borehole pre... A recent research campaign at a Canadian nickel-copper mine involved instrumenting a hard rock sill drift pillar with an array of multi-point rod extensometers,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strain sensors,and borehole pressure cells(BHPCs).The instrumentation spanned across a 15.24 m lengthwise segment of the relatively massive granitic pillar situated at a depth of 2.44 km within the mine.Between May 2016 and March 2017,the pillar’s displacement and pressure response were measured and correlated with mining activities on the same level as the pillar,including:(1)mine-by of the pillar,(2)footwall drift development,and(3)ore body stoping operations.Regarding displacements of the pillar,the extensometers provided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logged hourly)and the optical fibre strain sensors provid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measured every 0.65 mm along the length of each sensor).The combination of sensing techniques allowed centimetre-scale rock mass bulking near the pillar sidewall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microstrain-scale fracturing towards the core of the pillar.Additionally,the influence and extent of a mine-scale schistose shear zone transecting the pillar was identified.By converting measured rock mass displacement to velocity,a process was demonstrated which allowed mining activities inducing displacements to be categorised by time-duration and cumulative displacement.In over half of the analysed mining activities,displacements were determined to prolong for over an hour,predominately resulting in submillimetr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but in some cases multi-centimetr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 were observed.This time-dependent behaviour was more pronounced within the vicinity of the plumb shear zone.Displacement measurements were also used to assess selected support member load and elongation mobilisation per mining activity.It was found that a combined static load and elongation capacity of reinforcing members was essential to maintaining excavation stability,while permitting gradual shedding of stress through controlled pillar sidewall displac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 rock pillar rockBURST rock mass bulking 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strain sensing EXTENSOMETER In situ monitoring high stress Dynamic support
下载PDF
岩体弱化方法及其在深部高应力硬岩机械化开采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夕兵 郭懿德 +1 位作者 陈江湛 黄麟淇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6期51-63,共13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保供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向地球深部要矿产资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为了保障矿产资源需求,深部高应力硬岩的安全高效开采是深部采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本文阐述了深部高应力硬岩... 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保供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向地球深部要矿产资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为了保障矿产资源需求,深部高应力硬岩的安全高效开采是深部采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本文阐述了深部高应力硬岩采矿的技术挑战及“变害为利”的采矿变革思路,提出了高应力硬岩弱化后再开展机械破岩以实现商业化开采的关键技术对策。然后,总结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岩体弱化方法的机理、具体特点与发展现状,并对比分析了两类岩体弱化方法在辅助高应力硬岩机械破岩领域的发展潜力。最后,展望了以深部高应力硬岩热剥落损伤弱化辅助机械破岩为代表的安全高效连续采矿技术,为深部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供与深地工程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产 动静组合加载 高应力硬岩 岩体弱化 机械破岩 岩石破裂
下载PDF
极高地应力硬岩隧道变形规律及施工优化研究
4
作者 王昆 张粒 +2 位作者 廖峻 朱仁景 吴胜忠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3期124-132,共9页
依托重庆市巫镇高速宝山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极高地应力无仰拱硬岩隧道的变形规律和施工优化研究,对不同施工工法、施工步距进行了比选。研究表明:1)不同施工工法隧道变形规律基本一致,竖向位移大于水平位移且基底隆起较拱顶... 依托重庆市巫镇高速宝山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极高地应力无仰拱硬岩隧道的变形规律和施工优化研究,对不同施工工法、施工步距进行了比选。研究表明:1)不同施工工法隧道变形规律基本一致,竖向位移大于水平位移且基底隆起较拱顶沉降更明显,全断面法施工隧道变形收敛速度最快;2)不同施工工法均为基底应力释放程度最大,释放后基底应力仅为初始的55%,且全断面法拱脚处应力集中范围最小;3)隧道周围的岩体以拉伸破坏为主,部分位置存在剪切破坏,施工工法对塑性区的水平影响范围有限;4)该隧道选用全断面法施工可行且较经济。全断面法不同施工步距变形及应力分布基本规律相同,施工步距越大,水平竖向位移越大,拱脚处应力集中越显著,最小主应力值也越大,综合考虑现场施工建设速度、变形收敛情况、应力分布状态,采用1.6 m步距较经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高地应力 硬岩隧道 变形规律 施工工法 施工优化
下载PDF
超高应力区脆性硬岩洞室围岩分类修正研究
5
作者 马行东 李鹏 +2 位作者 袁国庆 贾翔 邢云腾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7-1123,共7页
技施阶段高-超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对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围岩稳定性、指导现场设计、施工及支护至关重要。本文以HC法为基础岩体质量基本判据,以新生裂隙、爆破预裂一周后开挖面的残孔率、岩爆破坏深度、岩爆特征等现场可直接获... 技施阶段高-超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对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围岩稳定性、指导现场设计、施工及支护至关重要。本文以HC法为基础岩体质量基本判据,以新生裂隙、爆破预裂一周后开挖面的残孔率、岩爆破坏深度、岩爆特征等现场可直接获取的定性或定量资料作为修正判据,提出了超高地应力条件下,脆性硬质岩的围岩分类地应力影响修正因素评分表(双江口修正表)、考虑地应力修正的围岩分类判定表(双江口法)和围岩分类步骤。实践证明,双江口法能够提高(超)高应力区脆性硬质岩的围岩分类判定的准确性,可以为支护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对其他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地应力 脆性硬岩 地下洞室 围岩分类
下载PDF
高地应力水平层状硬岩隧道岩爆分级与防控技术研究
6
作者 朱铭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2期238-242,共5页
本文依托乐汉高速大峡谷隧道,总结分析了高地应力水平层岩爆的特征并提出了岩爆分级标准。在岩爆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岩爆等级的处置措施。现场实践结果表明,对于弱岩爆可以采用全断面法开挖,降低扰动次数。对于中~强岩爆段,宜... 本文依托乐汉高速大峡谷隧道,总结分析了高地应力水平层岩爆的特征并提出了岩爆分级标准。在岩爆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岩爆等级的处置措施。现场实践结果表明,对于弱岩爆可以采用全断面法开挖,降低扰动次数。对于中~强岩爆段,宜采取短进尺分部开挖,降低爆破对围岩的一次性扰动,同时采取应力释放孔、应力解除爆破孔等辅助措施提前释放围岩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硬岩隧道 岩爆 防治措施 施工技术
下载PDF
高应力下硬岩地下工程的稳定性智能分析与动态优化 被引量:30
7
作者 冯夏庭 江权 苏国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41-1352,共12页
针对高应力下地下工程变形破坏的特点,提出高应力下地下工程稳定性的综合集成智能分析与动态设计优化的新思路,即以工程区域地应力、地质构造特征、高应力下的应力路径改变的岩石(体)变形破坏机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模型识别、基于新评价... 针对高应力下地下工程变形破坏的特点,提出高应力下地下工程稳定性的综合集成智能分析与动态设计优化的新思路,即以工程区域地应力、地质构造特征、高应力下的应力路径改变的岩石(体)变形破坏机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模型识别、基于新评价指标(局部能量释放率、破坏接近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方法结合的围岩稳定性分析、考虑多方面的开挖与全局支护优化、基于现场最新监测和开挖揭示的工程地质信息的动态反馈分析等为主线,给出高应力地区三维地应力场特征识别的新方法、高应力下硬岩本构模型识别的新方法、地下工程安全性评价新方法以及动态反馈智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该新思路和新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拉西瓦水电站和锦屏II级水电站地下厂房稳定性的动态反馈分析和设计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稳定性智能分析 动态优化 隧道 硬岩 高应力
下载PDF
罗沙隧道洞口爆破振动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许江波 晏长根 +3 位作者 伍法权 常金源 沙鹏 郗鹏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98,共6页
以罗沙隧道为研究背景,进行了高地应力下硬岩隧道洞口爆破开挖振动监测试验。对振动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得到了关于硬岩隧道洞口爆破振动的萨氏经验公式;为爆破开挖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在爆破振动速度研究中,爆破振动速度的最大... 以罗沙隧道为研究背景,进行了高地应力下硬岩隧道洞口爆破开挖振动监测试验。对振动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得到了关于硬岩隧道洞口爆破振动的萨氏经验公式;为爆破开挖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在爆破振动速度研究中,爆破振动速度的最大水平径向分量大于最大水平切向分量,最大水平切向分量又大于最大垂直分量,与软岩隧道得到的规律是相反的。达到洞口位置时,爆破振动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坡表表面呈现出明显的振动放大效应,这与在软岩隧道中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硬岩隧道 萨氏经验公式 爆破振动
下载PDF
二道沟金矿采场岩爆控制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任凤玉 丁航行 +1 位作者 任国义 刘忠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4,共4页
二道沟金矿三条急倾斜极薄矿脉平行产出,应用浅孔留矿法与削壁充填法开采,随着采深增大,岩爆现象逐渐增加,严重影响采矿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调查分析岩爆采场入手,总结出二道沟金矿岩爆发生的三大必要条件,即岩体受高应力作用、应变能的... 二道沟金矿三条急倾斜极薄矿脉平行产出,应用浅孔留矿法与削壁充填法开采,随着采深增大,岩爆现象逐渐增加,严重影响采矿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调查分析岩爆采场入手,总结出二道沟金矿岩爆发生的三大必要条件,即岩体受高应力作用、应变能的高度积蓄与其突然释放,揭示出上盘楔形体的附加应力是引起高应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卸压控制采场岩爆的技术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工业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卸压效果,使岩爆采场得到了正常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坚硬岩体 岩爆控制 崩落卸压 锚杆支护
下载PDF
高地应力下硬岩的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景涛 冯夏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271-2278,共8页
传统的本构模型在模拟高地应力下硬岩破坏的范围和深度方面并不理想。针对高应力下的拉西瓦花岗岩,通过真三轴压缩试验模拟了开挖时应力路径的演化。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格里菲斯强度准则、德鲁克-普拉格准则、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和霍克... 传统的本构模型在模拟高地应力下硬岩破坏的范围和深度方面并不理想。针对高应力下的拉西瓦花岗岩,通过真三轴压缩试验模拟了开挖时应力路径的演化。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格里菲斯强度准则、德鲁克-普拉格准则、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和霍克-布朗强度准则的基础上,考虑十二面单元体主剪面上主剪应力、正应力和静水压力的共同作用,提出了一个有关高应力下硬岩的三剪强度准则。根据试验结果,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寻优的功能,搜索出了三剪强度准则的参数。预测样本和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德鲁克-普拉格准则、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比较表明,该三剪强度准则与试验结果吻合,适用于高地应力下的硬岩。根据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建立了基于三剪强度准则和应变软化的弹-脆-塑性本构模型,并用FLAC3D提供的基于C++的用户自定义模型工具UDM,创建了用户自定义模型的动态链接库,嵌入了FLAC3D软件。采用遗传算法-FLAC方法,搜索得到了基于岩石试样和岩体的本构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情况吻合,表明建立的本构模型适用于高地应力下的硬岩,为高地应力下硬岩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剪强度准则 弹-脆-塑性本构模型 遗传算法 高应力 硬岩
下载PDF
深部硬岩可切割性及非爆机械化破岩实践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少锋 李夕兵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5期629-636,共8页
为了系统地认识应力条件、矿岩特性和破岩参数等因素对深部硬岩截割特性的影响,梳理并总结了以往关于深部硬岩截割特性室内试验及非爆机械化破岩现场实践工作。根据3种应力环境对镐型截齿静态和动静组合破岩特性的影响,结合构建的截齿... 为了系统地认识应力条件、矿岩特性和破岩参数等因素对深部硬岩截割特性的影响,梳理并总结了以往关于深部硬岩截割特性室内试验及非爆机械化破岩现场实践工作。根据3种应力环境对镐型截齿静态和动静组合破岩特性的影响,结合构建的截齿破岩峰值载荷理论及回归模型,发现硬岩在较低围压或无围压条件下具有安全高效的破碎表现;根据高单轴围压下截齿破岩扰动诱发岩爆的过程和机理,揭示了采矿过程中由开采扰动诱发高应力矿柱岩爆的发生机制;基于加卸荷诱导损伤、预切槽和预钻孔等人为诱导缺陷对镐型截齿破岩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人为诱导缺陷可有效提高硬岩的可切割性,获得了改善硬岩可切割性的成套方法;现场试验了多种机械化破岩方法,提出了基于应力解除和动静组合破岩的预切槽硬岩矿体旋转振动连续截割设备及其施工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硬岩矿体非爆机械化规模开采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场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高应力 硬岩 可切割性 岩爆 诱导缺陷 非爆机械化开采
下载PDF
高应力区硬煤层巷道钻煤粉卸压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恩兵 牟宗龙 温颖远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4,共4页
针对高应力区硬煤层巷道,由于难以注水,采用传统煤体爆破和大直径钻孔卸压方式往往不能将冲击危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通过现场试验,提出了一种钻煤粉卸压技术,其特点是采用小直径、小孔间距的钻孔钻出大量煤粉,其原理类似于使煤层巷道... 针对高应力区硬煤层巷道,由于难以注水,采用传统煤体爆破和大直径钻孔卸压方式往往不能将冲击危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通过现场试验,提出了一种钻煤粉卸压技术,其特点是采用小直径、小孔间距的钻孔钻出大量煤粉,其原理类似于使煤层巷道围岩产生大变形,变"硬"煤为"软"煤,其效果使高应力区煤体得以有效卸压,降低和解除冲击危险,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高应力 硬煤 钻煤粉 卸压
下载PDF
高地应力环境下坚硬岩体河床坝基开挖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琦 夏雄彬 吴艺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1-687,共7页
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在开挖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板裂"、表面岩爆、沿已有裂隙张开、扩展和错动等。在对上述变形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应力环境下坝基岩体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发现:河床坝基岩... 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在开挖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板裂"、表面岩爆、沿已有裂隙张开、扩展和错动等。在对上述变形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应力环境下坝基岩体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发现:河床坝基岩体在开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坝基浅表,且具有时效性。根据变形破坏现象分析和变形响应研究,对高地应力环境下坚硬岩体河床坝基开挖的变形破坏机理有了新的认识,是河谷下切和开挖卸荷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造成的浅表生改造的结果。最终,将河床坝基岩体的变形破坏归纳为"压致拉裂—卸荷回弹"模式,且以压致拉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坚硬岩体 坝基开挖 变形破坏
下载PDF
高地应力硬脆性围岩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吴清星 刘斌 张晓欣 《岩土工程技术》 2010年第6期282-286,共5页
地应力对硬脆性岩体稳定性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脆性破坏方式及其是否发生的预测上,而对地应力、洞形等因素与脆性破坏深度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硬脆性岩体脆性破坏准则,利用Examine2D软件,分析不同地应力环境及... 地应力对硬脆性岩体稳定性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脆性破坏方式及其是否发生的预测上,而对地应力、洞形等因素与脆性破坏深度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硬脆性岩体脆性破坏准则,利用Examine2D软件,分析不同地应力环境及洞形时围岩脆性破坏深度d_f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最小主应力量值较低时,破坏深度d_f与主应力比k近似为直线关系,较高时则为非线性增长;随着k值增加,屈服范围逐渐偏离最小主应力方向45°夹角发展;洞室断面长宽相近时,主应力方向较主应力量值对d_f的影响小,相同应力量值不同主应力方向,破坏位置不同,深度变化较小。洞形不同应力集中系数不同,选择长短轴长度之比与应力比k相接近的椭圆形谐洞,可有效降低破坏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脆性破坏 硬脆性围岩 洞形
下载PDF
高原铁路极高地应力环境隧道主动支护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田四明 吴克非 +3 位作者 刘大刚 王明年 王志龙 董宇苍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3,共25页
目前高能地质环境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仍是隧道领域一大难题,主要包括高地应力软岩与高地应力硬岩支护结构设计问题,而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保证隧道稳定性的关键,加之高原铁路高能地质环境隧道段占比较大,故需对高能地质环境隧道设... 目前高能地质环境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仍是隧道领域一大难题,主要包括高地应力软岩与高地应力硬岩支护结构设计问题,而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保证隧道稳定性的关键,加之高原铁路高能地质环境隧道段占比较大,故需对高能地质环境隧道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铁路隧道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对高能地质环境下隧道的研究进行分析。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修建技术难题,提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主动控制设计理念,并以掌子面为界限,提出掌子面超前变形控制及洞身收敛变形控制的全变形控制设计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利用空腔球模型,基于Mohr-Coulomb准则,推导建立深埋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解析解,提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支护(掌子面注浆、掌子面锚杆)设计方法;同时,采用弹性力学、塑性增量理论与有限差分原理,考虑软岩非线性变形与强度特性的力学参数变化模型,推导出考虑软岩非线性变形与强度特性的围岩应力、位移有限差分解析解;并基于收敛约束法,建立洞身支护结构设计方法;其次,针对高地应力硬岩隧道设计施工难题,从能量释放角度推导岩爆隧道的冲击荷载计算方法,组合松散荷载,给出岩爆隧道的荷载计算模型及支护结构设计方法。最后,论述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支护结构高质量施作技术是保证隧道稳定性的前提,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研究成果旨在为高原铁路高能环境隧道超前支护设计及洞身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能地质环境隧道变形(岩爆)主动控制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软岩 高地应力硬岩 挤出变形 超前支护 洞身支护 主动支护
下载PDF
基于弹性应变能的深埋硬岩隧道岩爆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汪豪 陶力铭 +3 位作者 徐晨 方勇 张睿 唐协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22-1829,共8页
隧道掘进引起的应力调整会导致围岩的弹性应变能分布发生改变,其中弹性应变能大幅跃升区域的围岩发生岩爆的可能性极高。依托米仓山特长隧道,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基于弹性应变能理论研究了隧道掘进过程中弹性应变能的变化规律。研究... 隧道掘进引起的应力调整会导致围岩的弹性应变能分布发生改变,其中弹性应变能大幅跃升区域的围岩发生岩爆的可能性极高。依托米仓山特长隧道,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基于弹性应变能理论研究了隧道掘进过程中弹性应变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掘进会导致明显的卸荷作用,引起围岩应力的重分布,从而导致掌子面附近区域弹性应变能剧烈改变,其中掌子面及其前方7 m范围内围岩的弹性应变能呈现下降趋势,掌子面后方围岩弹性应变能呈现增加趋势;拱顶部位弹性应变能增加幅度为3. 56倍、边墙部位弹性应变能增加幅度为3. 73倍、基底部位弹性应变能增加幅度为4. 66倍,存在发生岩爆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硬岩隧道 岩爆 高地应力 弹性应变能 数值模拟 米仓山特长隧道
下载PDF
高地应力软硬岩隧道初始应力场反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安 全晓娟 +3 位作者 汪波 沈艳芳 谭力豪 谢卓雄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7-142,共6页
地下工程中初始地应力场对设计及施工起到控制性影响,所以更准确获得并分析初始应力场是至关重要的,而反演分析是其重要的获取手段。以浩吉铁路九岭山隧道和桐木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信息,分析不同岩性隧道下初始应力... 地下工程中初始地应力场对设计及施工起到控制性影响,所以更准确获得并分析初始应力场是至关重要的,而反演分析是其重要的获取手段。以浩吉铁路九岭山隧道和桐木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信息,分析不同岩性隧道下初始应力场的反演准则,并提出相应的主控指标;同时,根据工程实际分别以硬岩、软岩隧道为例,利用数值仿真方法计算得到与实测洞壁二次应力和位移相契合的初始应力场应力边界条件,从而得到依托工程的初始应力场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硬岩隧道测点段竖向初始应力20.35 MPa,水平初始应力17.908 MPa;软岩隧道测点段竖向初始应力11.7 MPa,水平初始应力6.20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高地应力 硬软岩 初始应力场 反演分析 主控指标 应力边界条件
下载PDF
高地应力硬岩地区隧道开挖扰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宇皓 周健 +2 位作者 陶力铭 姚志刚 张尚达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811-820,共10页
随着隧道埋深的不断增加,存在越来越多的硬岩隧道穿越高地应力区的情况,引起围岩岩爆和围岩大变形,最终导致隧道的失稳,直接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隧道不同工况开挖对高地应力硬岩围岩应力、应变和位移的影响目前还不够明确... 随着隧道埋深的不断增加,存在越来越多的硬岩隧道穿越高地应力区的情况,引起围岩岩爆和围岩大变形,最终导致隧道的失稳,直接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隧道不同工况开挖对高地应力硬岩围岩应力、应变和位移的影响目前还不够明确。文章以米仓山隧道为例,使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不同工况开挖对高地应力硬岩应力、应变和位移的扰动。计算结果显示,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是—个先加载后卸载的过程,在加载过程中伴随着监测断面洞周应力迅速增大,而在卸载过程中应力迅速减小;隧道在开挖后支护时机对于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不大。其计算规律可作为高地应力硬岩地区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数值模拟 高地应力 硬岩隧道 开挖扰动
下载PDF
高地应力硬岩大型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与岩石强度应力比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静熙 黄书岭 刘忠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0,共8页
岩石强度应力比是表征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围岩变形破坏与强度应力比的关系,揭示二者间的规律性联系,对高地应力硬岩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具典型高地应力特点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和猴子岩水电站2个硬... 岩石强度应力比是表征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围岩变形破坏与强度应力比的关系,揭示二者间的规律性联系,对高地应力硬岩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具典型高地应力特点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和猴子岩水电站2个硬岩大型洞室群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梳理了2个工程的围岩岩性、岩石强度和初始地应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并详细统计了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破坏类型和数量;通过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岩石强度应力比进行分区,并结合围岩140多个破坏现象和发生部位,建立了高地应力硬岩大型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与岩石强度应力比之间的联系;采用不同的初始地应力分级标准,并结合洞室群围岩破坏特征,验证了基于强度应力比修正的地应力分级标准对高地应力硬岩洞室群的适用性,揭示了围岩应力诱导型破坏随岩石强度应力比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有助于今后高地应力条件下硬岩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破坏类型预测,并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期围岩稳定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洞室群 高地应力 硬岩强度 围岩破坏类型 岩石强度应力比
下载PDF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excavation sequences: A case study 被引量:5
20
作者 Hafeezur Rehman Abdul Muntaqim Naji +3 位作者 Wahid Ali Muhammad Junaid Rini Asnida Abdullah Han-kyu Yo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20年第3期381-386,共6页
The main aspects that require attention in tunnel design in terms of safety and economy are the precise estimation of probable ground conditions and ground behavior during construction. The variation in rock mass beha... The main aspects that require attention in tunnel design in terms of safety and economy are the precise estimation of probable ground conditions and ground behavior during construction. The variation in rock mass behavior due to tunnel excavation sequ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stage.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numer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xcavation sequence on the ground behavior for the Lowari tunnel project, Pakistan. For the tunnel stability, the ground behavior observed during the actual partial face excavation sequence is compared with the top heading and bench excavation sequence. For this purpose, the intact rock parameters are used along with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mass joints related parameters to provide input for numerical modelling via FLAC 2D. The in-situ stresses for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are obtained using empirical equation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excavation sequence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actual excavation sequence used for Lowari tunnel construction utilized more support than the top heading and bench method. However, the actual excavation sequence provided good results in terms of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ntional excavation Excavation sequence Numerical modelling high in-situ stresses Jointed rock ma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