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周伟君 童建菁 +1 位作者 叶静 陆一鸣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性脑卒中组,其中脑梗死86例,脑出血32例)和67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hs-CRP水平,分...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性脑卒中组,其中脑梗死86例,脑出血32例)和67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卒中组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体质指数、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hs-CRP与急性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血压、空腹血糖与血脂是影响hs-CRP的主要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伊龙 赵性泉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高复发、高致残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干预人群不清、高危预警策略不明、循证治疗手段贫乏、个体化诊疗技术欠缺等。王拥军教授团队在开展大样本量社区人群调查和住院队列研究的基础上,发...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高复发、高致残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干预人群不清、高危预警策略不明、循证治疗手段贫乏、个体化诊疗技术欠缺等。王拥军教授团队在开展大样本量社区人群调查和住院队列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的适宜且需重点干预人群,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了"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概念,建立了高危风险预警体系,开创了优化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使高危患者90 d复发风险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成果改写了国际、国内指南,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已累计减少74万例脑血管病复发病例,累计降低医疗花费150亿人民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高危非致残 预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降血脂药物干预治疗的调查 被引量:9
3
作者 韩峰 余晨晔 +1 位作者 杜晓明 肇丽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0期657-659,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住院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临床医师是否按照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测评估和治疗专家委员会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中提出的标准给予他汀类或其他药物干预,为临床提供规范、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采... 目的评价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住院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临床医师是否按照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测评估和治疗专家委员会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中提出的标准给予他汀类或其他药物干预,为临床提供规范、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运用NCEP-ATPⅢ中的标准,评价在两个不同时期(2008年、2010年)患者在院期间降脂药物用药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0年心脑血管病高危组与非心脑血管病组住院患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心脑血管高危病组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的干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0年的总体及各科用药情况有较大区别。结论 2010年的心脑血管高危病组患者用药比例明显高于2008年同组患者,临床医师对血脂异常干预意识有明显提高,但仍未完全按照NCEP-ATPⅢ标准给予患者规范、合理的干预,需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高危住院患者 血脂异常 降脂药物 对比调查
下载PDF
院校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干预结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卞金陵 何旋芳 李俊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年第8期785-787,共3页
目的利用年度体检资料分析参检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构成,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方法进行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人群干预,并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健康体检资料,探讨干预的效果。结果通过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 目的利用年度体检资料分析参检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构成,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方法进行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人群干预,并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健康体检资料,探讨干预的效果。结果通过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改善人群健康状况。结论应注重对中老年人进行科学生活方式指导、加强防病意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医务人员的自我保健和防范意识也殛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高危因素 干预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200例颈动脉检测与分析
5
作者 尹珍 贾慧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31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病变161例,占高血压患者的80.5%,正常患者39例占19.5%;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8例(28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病变161例,占高血压患者的80.5%,正常患者39例占19.5%;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8例(283个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占73.3%,软斑、混合斑占80.2%,内中膜不均匀增厚43例,占26.7%。结论高血压患者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超声检测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高血压 颈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宋佳 梅乐荣 +1 位作者 李珊 陈美芬 《护理与康复》 2021年第11期1-6,共6页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655例,按照是否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一般键康问卷、Mo...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655例,按照是否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一般键康问卷、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对两组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膳食纤维(OR=0.333,95%CI=0.232~0.647)、胆固醇摄入(OR=3.535,95%CI=2.965~11.012)、体力活动(OR=0.100,95%CI=0.012~0.818)、服药依从性(OR=0.250,95%CI=0.102~0.337)和自我效能(OR=0.731,95%CI=0.604~0.884)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自我效能与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医护人员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脑卒中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裴晶晶 佘玉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43-248,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且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无症状个体患者进行全面可靠的风险评估是预防该疾病的关键.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以高通量测序数据为基础,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且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无症状个体患者进行全面可靠的风险评估是预防该疾病的关键.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以高通量测序数据为基础,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与心脑血管疾病高度相关的基因和SNP位点的odds ratio(OR)值信息,以此构建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模型.将这一模型预测所得到的风险评估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高通量测序 致病因素 评估模型 OR值
下载PDF
消斑汤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痰热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姚芬 彭悉妮 于晓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消斑汤”治疗痰热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痰热型HR-NIC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消斑汤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组采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消斑汤组在常规治疗组的... 目的:研究“消斑汤”治疗痰热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痰热型HR-NIC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消斑汤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组采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消斑汤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消斑汤”,两组治疗周期同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血清学指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生活能力评分、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消斑汤组和常规治疗组在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上均较治疗前数值有所下降(P<0.05);在改善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数值均升高(P<0.05);在改善NIHSS评分方面,治疗后消斑汤组NIHSS评分有所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在NIHSS评分上亦有下降(P<0.05)。消斑汤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组间比较,消斑汤组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上所降数值均比常规治疗组幅度更大(P<0.05);消斑汤组的生活能力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数值升高更为明显(P=0.0010<0.01);消斑汤组的NIHS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数值降低幅度更大(P=0.0081<0.01)。结论:“消斑汤”可以改善痰热型HR-NICE患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生活能力评分、NIHSS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热 消斑汤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筛选
9
作者 袁有和 李江东 +2 位作者 李辉 王滨有 李红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3年第6期363-364,共2页
脑血管病人的高危人群是高血压患者并伴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对该人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我们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在居民中筛选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方法简单易行。
关键词 筛选 高危人群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早期防治肾功能衰竭对高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鞠波 于建敏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21-322,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老年高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伴有高危因素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320例,采取早期保护肾功能措施等治疗,与回顾性资料中未采取保护肾功能措施的脑血管病患者320例进行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急... 目的探讨早期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老年高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伴有高危因素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320例,采取早期保护肾功能措施等治疗,与回顾性资料中未采取保护肾功能措施的脑血管病患者320例进行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结果防治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血管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极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影响其预后,早期防治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肾功能衰竭 高危因素
下载PDF
阿司匹林、藻酸双酯钠合用在高危人群中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斌 徐琴 +5 位作者 闫雅林 张勤 朱萍 曹毅 韩本荣 潘世杰 《职业与健康》 CAS 2007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提高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对588例经确诊的,年龄男45岁、女50岁以上,同时存在2种以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随机分为A组:用阿司匹林(ASA)与藻酸双酯钠(PSS)为治疗组;B组:单用ASA;C组:单用PSS;D组:为空白对照... 目的提高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对588例经确诊的,年龄男45岁、女50岁以上,同时存在2种以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随机分为A组:用阿司匹林(ASA)与藻酸双酯钠(PSS)为治疗组;B组:单用ASA;C组:单用PSS;D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期为2 a,分别统计各组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结果4组的发病率分别为2.8%、7.0%、7.5%、11.02%,经用SPSS软件做统计分析,A组与B组间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论ASA与PSS合用还是两药分别应用,均能降低高危人群中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但以两药合用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藻酸双酯钠 高危人群 预防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下载PDF
对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仁聪 林日琦 +1 位作者 潘华生 伍崇信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0期190-193,共4页
心脑血管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日益增多的一类疾病。其中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是主要表现。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模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高风险人群开展... 心脑血管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日益增多的一类疾病。其中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是主要表现。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模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高风险人群开展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本文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模型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心力衰竭 高风险人群 干预模型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效果及对血液学指标影响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丽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361-1363,共3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院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类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院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类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血流学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正确处理后,均有效缓解,组间对比不具有差异(P>0.05)。结论:给予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在改善血液学指标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 临床效果 血液学指标
下载PDF
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石玉国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效果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段内该院收治的58例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参考随机双盲法划分为两个组别,一组29例院内接受阿司匹林疗法... 目的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效果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段内该院收治的58例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参考随机双盲法划分为两个组别,一组29例院内接受阿司匹林疗法(对照组),另一组29例院内接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疗法(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流学指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高于对照组的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b(2.08±0.37)g/L、PT(15.59±2.34)s、APTT(35.44±5.05)s优于对照组的(2.72±0.73)g/L、(11.79±2.11)s、(30.06±4.9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1、6.495、4.089,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69%,与对照组17.24%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5)。结论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确切,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同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可以为患者预后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下载PDF
苏州市吴江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社区干预研究
15
作者 董小英 沈利军 +2 位作者 周文婷 陆建芳 何元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14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平台对苏州市吴江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并观察评价生活质量。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2021年1月~2022年2月吴江区震泽镇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常住人群1000例,将10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平台对苏州市吴江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并观察评价生活质量。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2021年1月~2022年2月吴江区震泽镇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常住人群1000例,将10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为5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首次问卷调查时给予健康宣教、指导用药、督促改善生活方式等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外每月在健康管理平台上继续给予健康宣教、指导用药、督促改善生活方式等干预一次,干预6个月,共干预指导6次。干预指导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慢病知晓率、服药率、生活质量评分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慢病知晓率、服药率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干预组较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健康管理平台上进行定期健康宣教、生活干预,可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知晓率、服药率、生活质量,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健康管理平台 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下载PDF
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16
作者 隗瑛琦 方凯 +2 位作者 谢晨 马爱娟 董忠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8-433,共6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危险因素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社区脑卒中筛查及防控项目”,该项目于2010-2012年开展基线调查,从北京市16个区(县)筛选研... 目的 了解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危险因素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社区脑卒中筛查及防控项目”,该项目于2010-2012年开展基线调查,从北京市16个区(县)筛选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选取38 093名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χ^(2)检验及趋势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8 093名研究对象年龄58~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9.52±1.42)年,期间过早死亡1 158人,过早死亡率为3.19/1000人年。过早死亡的主要死因为癌症(42.49%)和心脑血管疾病(35.58%)。城区居民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占比(50.69%)高于郊区(34.26%),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占比(28.10%)低于郊区(4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1.739,95%CI:1.498~2.019)、较低年龄组(58~59岁HR=3.558,95%CI:2.922~4.334;60~64岁HR=2.263,95%CI:1.949~2.627)、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HR=1.812,95%CI:1.437~2.285;初中或中专或高中HR=1.514,95%CI:1.165~1.968)、居住于郊区(HR=1.159,95%CI:1.022~1.314)、已戒烟(HR=1.358,95%CI:1.090~1.692)、现在吸烟(HR=1.220,95%CI:1.038~1.433)、不健康饮食习惯(HR=1.130,95%CI:1.006~1.270)、体检血压升高(HR=1.302,95%CI:1.155~1.468)者过早死亡风险较高;中水平体力活动(HR=0.804,95%CI:0.666~0.971)、高水平体力活动(HR=0.629,95%CI:0.504~0.785)、超重(HR=0.814,95%CI:0.711~0.933)、肥胖(HR=0.844,95%CI:0.721~0.989)者过早死亡风险较低。基线携带1~2、3~4、≥5项可干预危险因素者发生过早死亡风险分别是携带0项者的1.365倍(95%CI:1.043~1.785)、1.470倍(95%CI:1.124~1.922)及1.839倍(95%CI:1.315~2.572)。结论 北京市58~69岁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应重点关注男性、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居住于郊区、吸烟、不健康饮食、血压值超标等过早死亡风险较高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早死亡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效果 被引量:9
17
作者 董申琴 邵小青 +1 位作者 靳春艳 孙荣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34期4096-409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400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2年健康干预。2年间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能力状况进行4次调查并相互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400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2年健康干预。2年间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能力状况进行4次调查并相互比较。结果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女性(11303例)高于男性(850例)、文化程度高的人群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经济收入高的人群(1073例)高于经济收入低的人群(78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6,35.65,179.84;P〈0.05);随着就诊次数的增加,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断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36,P〈0.05);干预管理后高危人群的空腹血糖值(5.32±0.63)mmol/L、餐后2h血糖值(6.35±2.48)mmol/L、HbAl。(4.8±1.4)%、TC(3.2±1.4)mmol/L、TG(1.5±0.7)mmol/L、LDL-C(1.7±0.6)mmol/L,均低于干预前(7.24±2.18)mmol/L,(11.17±3.44)mmol/L,(9.1±3.4)%,(4.1±1.2)mmol/L,(4.1±1.2)mmol/L,(3.1±1.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124,1.191,Q298,5.073,1.282;P〈n05)。结论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强化干预可以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 心脑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自我管理
原文传递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的特殊问题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拥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20-2026,共7页
在我国,每年有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 在我国,每年有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一疾病负担日趋严重.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脑血管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如发病年龄低、脑出血占比高、颅内动脉狭窄病理改变更为突出;同时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也面临着和全世界一样的问题,即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人群越发增加.因此,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脑血管病综合防治策略,需要更进一步的认识我国脑血管病的特点和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的特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发病特点 脑出血 颅内动脉狭窄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防治
原文传递
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义翰 施建曦 顾凌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1-42,45,共3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hs-CRP含量检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0例,急性脑梗死(ACI)轻型组35例,ACI中型组32例,ACI重型组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hs-CRP含量检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0例,急性脑梗死(ACI)轻型组35例,ACI中型组32例,ACI重型组15例。结果:TIA组、ACI轻型、中型和重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CI重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高于中型组(P<0.05),ACI中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高于轻型组(P<0.05)。TIA组、ACI轻型、中型和重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与它们的发病危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0.437、0.618和0.745。结论:hs-CRP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它们的发病危险呈正相关,测定血清中hs-CRP含量是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超敏C-反应蛋白 危险因子
原文传递
济南和青岛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调查 被引量:5
20
作者 商鲁翔 满姗姗 +3 位作者 张华 赵颖馨 柴强 刘振东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6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3-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在山东省济南和青岛地区对40岁以上常住居民共计43 ...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3-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在山东省济南和青岛地区对40岁以上常住居民共计43 528名进行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测、Hcy及血生化指标测定。筛选出高危人群后,按年龄分为40~、50~、60~、70~和80~岁5个年龄组,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高危人群Hcy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43 528名,其中高危人群7 661名,占17.6%。济南地区总体、男性、女性Hcy水平[分别为(19.04±8.66)、(21.18±9.98)、(17.15±6.77)μmol/L]均高于青岛地区[分别为(12.17±5.73)、(13.43±6.81)、(11.10±4.3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地区男性Hcy水平均分别高于同地区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济南各年龄组Hcy水平均高于青岛同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地区高年龄组男性、女性Hcy水平高于低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性别(OR=0.43)、总胆固醇(OR=1.74)是济南地区高危人群Hcy升高的影响因素(P〈0.01),年龄(OR=1.05)、性别(OR=0.42)、甘油三酯(OR=1.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55)是青岛地区高危人群Hcy升高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中老年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Hcy水平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年龄、性别间差别。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浆Hcy水平,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降低血脂水平,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高危人群 同型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