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uses of 2022 summer marine heatwave in the East China Seas 被引量:1
1
作者 Hong-Jian TAN Rong-Shuo CAI +2 位作者 Dong-Ping BAI Karim HILMI Kareem TONBOL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633-641,共9页
Recent occurrences of marine heatwaves(MHWs)in coastal China seas 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ocio-economics.Nevertheless,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including local drivers and r... Recent occurrences of marine heatwaves(MHWs)in coastal China seas 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ocio-economics.Nevertheless,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including local drivers and remote associations,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thereby hindering accurate predictability.In this study,we reported an extreme MHW ev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s(ECSs,including the Bohai,Yellow,and East China Sea),lasting for 75 d with a maximum intensity of 1.96℃relative to 1982-2011 during the summer 2022.This ECSs MHW event was triggered by a combination of anomalous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onditions,including enhanced insolation,weakened surface wind speed,suppressed latent heat loss from ocean,a shallower mixed layer,and upper ocean current anomaly.Mixed-layer temperature budget diagnosis suggested that changes in the ECSs temperature were dominated by the surface net heat flux,largely due to strong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cay of the MHW event.Oceanic advection also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HW.These physical drivers were further regulated by the westward expanded and intensifi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potentially linked to the negative phase of Indian Ocean Dipole(IOD).Despite the three years(2020-2022)consecutive La Niña events,the ECSs summer MHWs appeared to be more closely linked to negative IOD events,with a lagging period of 1-3 mon.The seasonal precursor signals of the negative IOD have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local physical drivers of ECSs MHWs through regulating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WPSH,thus serving as a promising predictor for the ECSs MHWs.The future likelihood and intensity of the ECSs MHWs are projected to increase substantially in the coming decades,largely due to broad-scale warming attributed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Consequently,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MHW forecast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and robust approach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heatwaves East China seas Indian ocean dipol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原文传递
海洋与气候学视域下中北太平洋过渡区研究现状、启示与对策
2
作者 齐庆华 靖春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5期17-26,共10页
中北太平洋过渡区是高低纬海洋西边界强化动力系统的接续区和交汇区,是大尺度和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突出集中区,是研究海洋和海气系统多尺度过程与海洋气候和环境生态效应的关键区。文章从海洋学和气候学角度简述中北太平洋过渡区相关海... 中北太平洋过渡区是高低纬海洋西边界强化动力系统的接续区和交汇区,是大尺度和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突出集中区,是研究海洋和海气系统多尺度过程与海洋气候和环境生态效应的关键区。文章从海洋学和气候学角度简述中北太平洋过渡区相关海域有关科学研究成果,并就相关科学问题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启发性研究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中北太平洋过渡区对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与气候变化的临界条件、临界状态、跨界触发、通道机制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通过国际合作主导引领相关地区海洋自主或联合调查,系统构建气候变化观测体系,发展多尺度过程互馈机制和可预测性研究,创建仿生仿真多功能耦合模型,突破致害致灾风险预评估与区划技术关键,为深化海洋与气候变化认识,防灾减灾研究,海洋区域治理和海洋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环流系统 中高纬相互作用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气候临界 海洋气候安全治理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公海智利竹筴鱼年龄与生长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邹莉瑾 张敏 +2 位作者 邹晓荣 吴昔磊 谢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7,共7页
智利竹筴鱼是一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对其生活史关键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根据2006年5-8月在智利公海采集的智利竹筴鱼样本,利用其中963尾智利竹筴鱼耳石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估算了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关系以及von Bertalanffy生长... 智利竹筴鱼是一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对其生活史关键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根据2006年5-8月在智利公海采集的智利竹筴鱼样本,利用其中963尾智利竹筴鱼耳石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估算了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关系以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并分析了智利竹筴鱼耳石重量(OW)与年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最大年龄9龄,最小年龄2龄,样本年龄组成以4龄为主(71.5%)。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方程参数a、b分别为0.000 03和2.801 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为738.4 mm,k为0.107,t0为-1.08。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关系(r=0.74,P<0.001),表明耳石重量可用于智利竹筴鱼年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年龄 生长 耳石 东南太平洋 公海
下载PDF
中东太平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误捕海龟的观察和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戴小杰 李延 +1 位作者 许柳雄 朱江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4-1049,共6页
根据2006年2-11月科学观察员对热带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5°N~10°S,134°W~173°W)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期间共投钩223次(天),误捕到绿海龟、蠵龟、丽龟、玳瑁和棱皮龟5种共22尾,死亡海龟13尾。从海龟误捕率看,平... 根据2006年2-11月科学观察员对热带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5°N~10°S,134°W~173°W)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期间共投钩223次(天),误捕到绿海龟、蠵龟、丽龟、玳瑁和棱皮龟5种共22尾,死亡海龟13尾。从海龟误捕率看,平均每次尾数为0.09865。平均每千钩尾数0.03740。从海龟的钩获部位看,喙(嘴)上钩占41.0%,躯干部位上钩占13.6%,喉部上钩占13.6%,前肢上钩占18.2%,主绳缠绕被捕获占13.6%。海龟的误捕区域位于04°S以北海域,几乎可全年捕获。此外分析了不同钩位误捕海龟的数量,探讨了影响误捕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提出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龟 延绳钓 保护 中东太平洋公海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春光 张敏 +3 位作者 邹晓荣 陆奇巍 许啸 梁严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7,共8页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渔场 海表温度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叶旭昌 刘瑜 +1 位作者 朱清澄 许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根据2004年7月-11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探捕调查的生物学数据,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秋刀鱼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性比,叉长分布,叉长和体重、净重关系。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期的占52.96%;摄食等级主要为2级和3级,占72.91%;性比接近1∶1... 根据2004年7月-11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探捕调查的生物学数据,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秋刀鱼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性比,叉长分布,叉长和体重、净重关系。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期的占52.96%;摄食等级主要为2级和3级,占72.91%;性比接近1∶1;体长范围为186-340 mm,优势体长组为220-280 mm;雌性的叉长略大于雄性;群体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生长参数大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生物学特性 北太平洋公海
下载PDF
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种类及其渔获量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1 位作者 宋利明 刘一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9-511,512,共4页
2003年7月-11月份期间,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3°S^17°S,96°W^146°W)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进行调查。发现共兼捕到9种鲨鱼,分别是尖吻鲭鲨、长鳍鲭鲨、鳄鲨、人眼长尾鲨、路氏双鲨、长鳍真鲨、镰状真鲨、大... 2003年7月-11月份期间,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3°S^17°S,96°W^146°W)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进行调查。发现共兼捕到9种鲨鱼,分别是尖吻鲭鲨、长鳍鲭鲨、鳄鲨、人眼长尾鲨、路氏双鲨、长鳍真鲨、镰状真鲨、大青鲨和黑异鳞鲨,隶属于3目6科。共钓获鲨鱼24 711 kg,其中大青鲨是优势种类,占鲨鱼渔获尾数的50.4%,占鲨鱼渔获总重量的76.5%,平均个体重量达到64.9 kg。调查获得9种大洋性鲨鱼的渔获率,其中以大青鲨的最高,达到0.964尾数/千钩,鳄鲨次之为0.497尾数/千钩,其它鲨鱼的CPUE均在0.200尾数/千钩以下,此外估计了东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总渔获量,约在4.0~5.9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公海 金枪鱼 延绳钓 鲨鱼
下载PDF
南太平洋海浪特点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邓冰 刘金芳 +1 位作者 刘春笑 顾翼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共9页
根据 1950—1995 年的南太平洋气象船舶报资料,对 5°×5°网格统计的风浪和涌浪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南太平洋风浪和涌浪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南太平洋海浪场与北半球各大洋相比,季节变化不显著,但仍有明显的季节... 根据 1950—1995 年的南太平洋气象船舶报资料,对 5°×5°网格统计的风浪和涌浪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南太平洋风浪和涌浪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南太平洋海浪场与北半球各大洋相比,季节变化不显著,但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低纬常年盛行东南向浪,高纬则盛行偏西向浪,本文通过分析每月风浪、涌浪的盛行方向、波高及周期等值线图,研究阐明了南太平洋各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和科学实验提供了较翔实的海浪资料及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分析 风浪 涌浪 大浪频率 大涌频率 太平洋 季节变化 波高
下载PDF
2015年春季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邵勰 柳艳菊 +1 位作者 李多 王艳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92-1297,共6页
2015年春季,全国气温普遍偏高,季节平均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季内,我国华南地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显著。前期(3—4月),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华南前汛期入汛偏晚,入汛以后(5月5—31日),华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分析表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15年春季,全国气温普遍偏高,季节平均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季内,我国华南地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显著。前期(3—4月),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华南前汛期入汛偏晚,入汛以后(5月5—31日),华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分析表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偏西,不利于副高南部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地区输送,导致华南地区前汛期入汛偏晚。入汛之后,一方面,随着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发展,经印度洋到达中国地区的水汽通道建立,由于副高偏西偏强,占据南海地区,导致水汽输送偏北;另一方面,与前期相比,春季后期印度洋海温偏高,有利于南海地区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的发展以及西南水汽输送的加强,此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入汛之后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特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厄尔尼诺事件 印度洋海温
下载PDF
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乐江 胡敦欣 冯俊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1-1104,共14页
利用1951~1998年多种大气和海洋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因素存在着年代际变化:1951~1970年,印度洋起主要作用;1970~1998年西太平洋起主要作用。该年代际变化主要是1... 利用1951~1998年多种大气和海洋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因素存在着年代际变化:1951~1970年,印度洋起主要作用;1970~1998年西太平洋起主要作用。该年代际变化主要是1970年前后北极涛动(AO)的跃变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变化的结果。1951~1970年间,AO指数为负值,北印度洋出现西风异常,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此时,北印度洋纬向风成为控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因素。同时,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IOSD)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也具有一定影响。当IOSD为正偶极子[西南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为正,印度洋的其它区域为负]时,北印度洋盛行西风异常,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反之偏晚。1970~1998年间,AO指数为正值,北印度洋盛行东风异常,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在此期间,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成为控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因素:当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为正异常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西太平洋暖池 印度洋 北极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中高纬度印度洋海温与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胜安 周广庆 穆松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50,共8页
从独立性、显著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WNPTYF)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与WNPTYF相关显著,且独立于热带东太平洋SST(或ENSO)对WNPTYF影响;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年际... 从独立性、显著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WNPTYF)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与WNPTYF相关显著,且独立于热带东太平洋SST(或ENSO)对WNPTYF影响;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年际变化对WNPTYF年际变化的指示能力相当或超过热带东太平洋,综合两者的影响预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变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前期相关显著而同期相关不显著。这种滞后性意味着其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的影响并不是通过SST的持续性,而很可能是通过南半球大气活动的持续性及异常信号在大气中的传播而影响到夏季的环流,最终影响WNPTYF异常。这种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纬度印度洋 海表温度(SST) 西北太平洋 夏季台风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公海茎柔鱼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化杰 王从军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茎柔鱼样本,研究赤道公海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月份,茎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雌、雄性样本的胴长范围分别为93-495 mm和94-406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260-340 mm和24...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茎柔鱼样本,研究赤道公海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月份,茎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雌、雄性样本的胴长范围分别为93-495 mm和94-406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260-340 mm和240-320 mm,分别占样本总数72.53%和70.26%;雌、雄性样本体质量范围分别为25-3 900 g和33-2170 g,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400-1 200 g和200-1 000 g,分别占样本总数82.71%和87.82%。雌、雄性茎柔鱼净体质量比例分别介于31.69%-80.51%和37.05%-81.35%之间,平均值分别为60.45%和62.73%。协方差分析表明,茎柔鱼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体质量的生长均存在性别间差异,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都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胴长与净体质量的生长,雌、雄性样本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不同月份茎柔鱼性别比例构成不同,4月、5月和6月性别比例分别为1.87∶1、1.61∶1和1.17∶1,全部样本的性别比例为1.61∶1。不同月份茎柔鱼性腺成熟度的组成不同。不同性别、不同月份间茎柔鱼胃含物等级组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生物学特性 东太平洋赤道公海
下载PDF
2020年安徽梅雨异常特征及预测前兆信号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红 程智 +1 位作者 谢五三 戴娟 《暴雨灾害》 2020年第6期564-570,共7页
基于安徽省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20年安徽梅雨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评估了汛期预测效果及其预测前兆信号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 2020年安徽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60 d,梅雨量沿江江南1 057 mm,江... 基于安徽省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20年安徽梅雨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评估了汛期预测效果及其预测前兆信号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 2020年安徽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60 d,梅雨量沿江江南1 057 mm,江淮之间810 mm,多地降水强度创历史极值。综合来看,梅雨期之长、覆盖范围之广、累计雨量之大、梅雨强度之强,均为1961年以来第一位。(2)梅雨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是6-7月乌拉尔山、东西伯利亚-鄂霍茨克海附近阻塞高压活跃,东亚沿海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EAP波列的形势明显,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偏强偏西偏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安徽交汇,副高西侧向安徽省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水汽辐合明显;梅雨期偏长的原因是副高脊线6月偏北、7月偏南,导致入梅偏早、出梅偏迟。(3)前期冬春季赤道中太平洋出现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虽然其对安徽梅雨指示意义不清晰,但响应信号印度洋海温和副高异常偏暖偏强。历史统计发现,符合这一特征的年份中,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基本均为厄尔尼诺状态,这些年份安徽梅雨偏多的概率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气候预测 印度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图籍中的亚洲海域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迎胜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1-38,共38页
中古时代,地处东亚大陆的中国与跨南地中海、西亚与中亚的伊斯兰世界,是当时海洋地理最为发达地区,其领先地位直至文艺复兴以后,葡萄牙人发展的"大航海"事业才被打破。本文希望梳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旧籍及舆图中记录的亚洲海... 中古时代,地处东亚大陆的中国与跨南地中海、西亚与中亚的伊斯兰世界,是当时海洋地理最为发达地区,其领先地位直至文艺复兴以后,葡萄牙人发展的"大航海"事业才被打破。本文希望梳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旧籍及舆图中记录的亚洲海域名称和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海洋地理的认识。本考述内容的脉络安排,始自今之东亚海域,由北而南;续以东南亚、北印度洋,循从东向西为序;先述大洋,再言海,由大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东南亚 太平洋 印度洋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公海鱿鱼钓渔业状况分析
15
作者 张洪亮 李哲 +3 位作者 李德伟 刘连为 陈峰 朱文斌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294-298,共5页
基于2020年的监测数据,对东南太平洋公海鱿鱼钓的渔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公海鱿鱼钓按其作业海域可分为赤道渔场、中部渔场和南部渔场,总体而言,其中靠近专属经济区外侧公海的渔获量较高;渔期为全年,其中赤道渔场渔期... 基于2020年的监测数据,对东南太平洋公海鱿鱼钓的渔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公海鱿鱼钓按其作业海域可分为赤道渔场、中部渔场和南部渔场,总体而言,其中靠近专属经济区外侧公海的渔获量较高;渔期为全年,其中赤道渔场渔期为1-3月,中部渔场渔期主要为6-8月,南部渔场渔期主要为4-5月与10-11月;渔获组成以茎柔鱼为主,约占年总渔获量的99.51%;渔获量的月间分布以7月最高,12月最低,分别占全年总渔获量的20.48%与1.50%,空间分布以中部渔场与赤道渔场为主,两者分别占全年总渔获量的39.28%与3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公海 鱿鱼钓 渔场 渔期 渔获量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渔场的时空分布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分析
16
作者 陆鑫一 武孝慈 +1 位作者 徐丽杰 余为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8,共11页
茎柔鱼是大洋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秘鲁外海。深入了解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为茎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提供科学根据。本文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2006—2015年东南太平洋9—12月8°~20°S,75... 茎柔鱼是大洋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秘鲁外海。深入了解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为茎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提供科学根据。本文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2006—2015年东南太平洋9—12月8°~20°S,75°~95°W海域的茎柔鱼捕捞数据,计算茎柔鱼渔场年际经度和纬度重心位置变动,量化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此外对渔场重心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捕捞努力量和SST的频率分布关系分析茎柔鱼渔场内SST变化对渔场重心位置的影响。结合水温因子进一步研究茎柔鱼渔场重心对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规律。结果发现,茎柔鱼渔场重心月份和年际变化显著,聚类分析结果将各年渔场重心分为3类。各月份捕捞努力量在经纬度和SST上的频次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相对于厄尔尼诺年份(2015年),拉尼娜年份(2007年)茎柔鱼渔场内SST较低,最适宜温度锋面向西北方向偏移,导致该年茎柔鱼渔场重心相对于2015年偏西北。研究表明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变化与大尺度气候事件调控的水温变化具有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海表面温度 东南太平洋 渔场重心
原文传递
2013年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柔鱼体内典型放射性核素分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峰华 张胜茂 +2 位作者 崔雪森 王锦龙 杜金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71-3077,共7页
为了解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的后续性污染影响情况,于2013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40°—44°N、145°—160°E)采集柔鱼样品,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分析5种放射性核素.结果表明:134Cs和110mA... 为了解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的后续性污染影响情况,于2013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40°—44°N、145°—160°E)采集柔鱼样品,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分析5种放射性核素.结果表明:134Cs和110mAg未检测出高于本底值的比活度,而^(210)Pb、^(137)Cs和40K均有检出.其中^(210)Pb在柔鱼体的比活度范围为0.99~7.60 Bq·kg-1,137Cs的比活度范围为最低检测限~0.37 Bq·kg-1,40K的比活度范围为46.00~107.00 Bq·kg-1.^(210)Pb核素含量在柔鱼250~300 mm胴长组分布最高;在200~250和>400 mm胴长组中最低.^(137)Cs含量在柔鱼200~250 mm胴长组中最高;在250~300和350~400 mm胴长组较低.40K核素含量在柔鱼250~300 mm胴长组中最高,在150~200 mm胴长组最低,总体分布比较均匀.3种核素在柔鱼的不同组织中含量不同,但均在内脏中含量最高.通过风险评估发现,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所有检测的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值与基准值的熵值均未超过1,说明目前核辐射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暂无大风险.研究可为福岛核事故对海洋环境生态影响及公众健康危害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北太平洋公海 海洋生物 放射性核素 监测
原文传递
基于公海换水的船舶压载水浮游植物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亦 边佳胤 +1 位作者 王晓媛 王琼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9-335,共7页
选取9艘停泊于洋山深水港、在太平洋公海海域进行压载水交换的到港船舶,分析其压载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共检测出浮游植物4门18属29种(包括变种或变型),其中硅藻门占主要优势地位,共计13属21种,占总种类数72.4%,包括未定种8种... 选取9艘停泊于洋山深水港、在太平洋公海海域进行压载水交换的到港船舶,分析其压载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共检测出浮游植物4门18属29种(包括变种或变型),其中硅藻门占主要优势地位,共计13属21种,占总种类数72.4%,包括未定种8种;甲藻门3属6种,占总种类数20.7%,其中未定种1种;绿藻门1属1种,占总种类数3.5%,其中未定种1种;蓝藻门1属1种,占总种类数3.5%。所有船舶压载水样品中均发现有赤潮藻,存在潜在外来种入侵风险。在公海海域进行压载水交换后浮游植物丰度远小于在国内沿岸海域交换压载水的丰度,显示公海换水可有效降低压载水内浮游植物的密度,但仍有适应港口环境的种类存在,未能完全消除外来藻类入侵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山深水港 太平洋公海 压载水交换 浮游植物
原文传递
西北太平洋深海底栖有孔虫DNA分子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青霞 类彦立 李铁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5-836,共12页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目前世界各国争相探索的战略要地。本工作以底栖有孔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水深4080 m至5830 m)的DNA分子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点。我们共采集了1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提取了样品中的总基因...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目前世界各国争相探索的战略要地。本工作以底栖有孔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水深4080 m至5830 m)的DNA分子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点。我们共采集了1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提取了样品中的总基因组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扩增了其中的有孔虫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获得的有孔虫DNA片段测序。最终,共获得1536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简称OTUs),有1330个OTUs成功注释到有孔虫,其中721个(约54%)有孔虫OTUs属于起源最早但研究较少的软壳类单房室有孔虫。有孔虫OTUs注释结果的Identity值的平均值为92.9%,Identity值大于或等于97%的OTUs仅占20.6%,Identity值小于95%的OTUs占63.1%,说明西北太平洋深海底栖有孔虫与目前检获到的有孔虫之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性,该海区极可能蕴藏着大量至今未被发现的"新物种"甚至新的高级分类阶元。在我们获得的有孔虫属中,有1/3呈典型的斑块性分布,且站位间的有孔虫群落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本工作是国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北太平洋深海底栖有孔虫开展调查的首次尝试,旨在为探索有孔虫的全球地理分布模式、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等工作提供分子生态和分子遗传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深海底栖有孔虫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