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oustic Monitoring of Anomaly Stressed Zones, Determination Their Positions, Surfaces, Evaluation of Catastrophic Risk
1
作者 Olga Hachay Oleg Khachay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0年第5期501-509,共9页
Abstract Problem statement. Self-organization is not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matter, it exists under certa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thi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 special class of substances. The study of... Abstract Problem statement. Self-organization is not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matter, it exists under certa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thi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 special class of substances. The study of the morphology and dynamics of migration of anomalous zon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tresses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deposits, complicated by dynamic phenomena in the form of rock impacts. Applied method and design: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is study is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o describ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form of an array of rocks with its natural and technogenic heterogeneity, one should use its more adequate description, which is a discrete model of the medium in the form of a piecewise heterogeneous block medium with embedded heterogeneities of a lower rank than the block size. This nesting can be traced several times, i.e. changing the scale of the study;we see that heterogeneities of a lower rank now appear in the form of blocks for heterogeneities of the next rank. A simple averaging of the measured geophysical parameters can lead to distorted idea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medium and its evolution. Typical results: We have analyzed the morphology of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disintegration zones before a strong dynamic phenomen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posed integrated passive and active geophysical monitoring into the mining system, aimed at studying the transient processes of the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strain and phase states, can help prevent catastrophic dynamic manifestation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ep-located deposits. Concluding note (Practical value/implications): Active geophysical monitoring methods should be tuned to a model of a hierarchical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Iterative algorithms for 2-D modeling and interpretation for sound diffraction and a linearly polarized transverse elastic wave on the inclusion with a hierarchical elastic structure located in the J-th layer of the N-layer elastic medium are constru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tressed zone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ETHOD Acoustic METHOD Hierarchical INCLUSIONS Layered-Block Medium Algorithms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ation Estimation of MASSIF No Stability
下载PDF
鲜水河构造带隧道高地应力区岩爆特性分析
2
作者 冯涛 蒋良文 +3 位作者 袁东 林之恒 孟少伟 陈宇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8,85,共6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导致鲜水河构造带及邻区高地应力特征突出,地应力场极其复杂,研究高地应力的孕灾特征有助于隧道岩爆的风险防控,特别是时滞型岩爆的孕灾和致灾机理的研究。本文阐述鲜水河构造带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地应...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导致鲜水河构造带及邻区高地应力特征突出,地应力场极其复杂,研究高地应力的孕灾特征有助于隧道岩爆的风险防控,特别是时滞型岩爆的孕灾和致灾机理的研究。本文阐述鲜水河构造带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地应力场特征的孕灾总体认识,通过对该区域隧道近10 km约1300次岩爆统计,从发生概率、等级、埋深、位置、时间、距离等多角度研究岩爆特征,对发生的5次时滞型岩爆和隧道时效性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展望后续岩爆研究的重点。研究结论:(1)鲜水河构造带及邻区受高地应力影响,隐伏小微构造发育且无规律,为岩爆创造了特殊的孕灾环境,岩爆发生的随机性大;(2)该区域隧洞岩爆等级以轻微岩爆为主,具有“分区破裂”和脆性变形特征,时滞型岩爆一定程度上具有“继承性”;(3)建议加强沟谷应力场低埋型岩爆和滞后型岩爆或硬岩潜在时效破坏的监测研究;(4)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高地应力环境下岩爆预测和防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构造带 深埋隧道 高地应力特征 时滞型岩爆 施工岩爆特征 风险防控
下载PDF
高偏应力煤巷围岩拉剪破裂特征及分区控制方法研究
3
作者 高永格 徐振铭 +5 位作者 洛锋 陈振 王鹏 李盟 高帅 何团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5,共14页
为获得高偏应力巷道围岩拉剪破裂特征并提出优化支护方案,以山西某矿孤岛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了高偏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拉剪破裂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揭示了托顶煤巷道围岩拉剪破裂机制... 为获得高偏应力巷道围岩拉剪破裂特征并提出优化支护方案,以山西某矿孤岛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了高偏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拉剪破裂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揭示了托顶煤巷道围岩拉剪破裂机制,提出了高偏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沿掘进方向的全长分区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当侧压系数λ为0.60时,巷道围岩两帮呈“楔形”破坏,顶底出现明显卸荷并在巷道围岩四角点处产生应力集中;侧压系数λ逐渐减小至0.24的过程中,巷道围岩以两帮破坏为基础,在剪切应力作用下“蝶叶”逐渐发育,并最终形成蝶形破裂。(2)开挖破坏区围岩的浅部存在拉剪混合破裂区域,以张拉破裂为主;围岩深部为剪切破裂。围岩破裂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环自由面的自身破坏阶段、“蝶叶”孕育扩展阶段和“蝶叶”扩展稳定阶段。(3)定义了基于巷道全长分区的应力阈值,提出了掘进巷道全长分区支护方法,可为后续采煤工作面巷道的差异化支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偏应力 拉剪破裂 托顶煤巷道 分区支护
下载PDF
深部大变形巷道“锚杆+短锚索+长锚索”支护机理与实践
4
作者 张巨川 苑龙峰 +3 位作者 李广峰 张金彪 孔德闯 师皓宇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87-91,共5页
唐山矿0293工作面回采巷道存在变形大、难支护等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处于高偏应力环境的巷道围岩易于产生较大的变形,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表明,巷道围岩局部区域的塑性区破坏深度达到3.8 m左右,巷道表面位移量达400 mm左右,基于此,设计了... 唐山矿0293工作面回采巷道存在变形大、难支护等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处于高偏应力环境的巷道围岩易于产生较大的变形,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表明,巷道围岩局部区域的塑性区破坏深度达到3.8 m左右,巷道表面位移量达400 mm左右,基于此,设计了针对围岩的“塑性区内+塑性区外+稳定岩层”的“锚杆+短锚索+长锚索”三重支护方案:即选用2.4 m锚杆、4.5 m短锚索与10.5 m长锚索协同支护,实现软岩巷道的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形巷道 高应力 锚杆支护 蝶形塑性区 协调控制
下载PDF
高水平应力矿岩接触带巷道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臧冀川 《黄金》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井下巷道在通过矿岩接触带时,由于接触带两侧岩性差异会在巷道两端和接触带上产生不同的变形和破坏。以杜达铅锌矿100 m中段矿岩接触带巷道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和现场巷道收敛变形监测的方法,分析矿岩接触带巷道在未支护... 井下巷道在通过矿岩接触带时,由于接触带两侧岩性差异会在巷道两端和接触带上产生不同的变形和破坏。以杜达铅锌矿100 m中段矿岩接触带巷道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和现场巷道收敛变形监测的方法,分析矿岩接触带巷道在未支护情况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得出杜达铅锌矿在高水平应力下矿岩接触带巷道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应力下矿岩接触带巷道形成后的破坏以剪切破坏为主,巷道变形和破坏在顶底板表现较为明显。矿岩接触带上剪切应力集中,使得接触带两侧矿(岩)体的变形存在明显的不对称非协调分布。岩体侧的变形破坏比矿体侧更为明显,且巷道两帮变形小于顶底板变形。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矿岩接触带巷道的支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应力 矿岩接触带 巷道变形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下载PDF
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结构分区研究
6
作者 童朝(文/翻译) 徐婷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2期86-91,共6页
面板堆石坝变形控制的前提是保证坝体各分区的施工质量,而这与坝体分区结构设计关系密切。在坝体分区结构设计环节中,差异过大的主次堆石分区会导致面板出现过大的挠度变形,同时也容易产生开裂、脱空等问题。通过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 面板堆石坝变形控制的前提是保证坝体各分区的施工质量,而这与坝体分区结构设计关系密切。在坝体分区结构设计环节中,差异过大的主次堆石分区会导致面板出现过大的挠度变形,同时也容易产生开裂、脱空等问题。通过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着重从结构设计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特高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结合某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了坝体的不同分区方案,从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了特高坝的建议分区原则:若次堆石区填料材料特性较差,应尽可能保证次堆石区靠近下游,同时主堆石区和次堆石区分界线应靠近下游;尽量避免次堆石区设置在坝顶范围,以免在次堆石区产生较大的竖向位移对坝顶及上游坝面的影响;全断面采用主堆石区或减小主次堆石区变形模量的差异性,有利于坝体的变形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面板堆石坝 有限元分析 分区结构 应力变形 变形协调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时程的750kV构架抗震性能分析
7
作者 陈寅 杜荣武 蒋磊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6期138-141,共4页
750kV变电构架是我国西北地区变电工程最核心的构筑物。文中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某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750kV格构式构架的抗震性能开展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50kV构架整体抗震性能可达到性能要求,构架梁柱杆... 750kV变电构架是我国西北地区变电工程最核心的构筑物。文中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某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750kV格构式构架的抗震性能开展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50kV构架整体抗震性能可达到性能要求,构架梁柱杆件主材均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仅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部分柱腹杆应力比超限,建议采取增大该处杆件截面等加强措施,以增强750kV构架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腹杆应力 高地震烈度区 非线性时程分析 750kV构架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小震震源参数特征分析
8
作者 李翠芹 张正帅 +1 位作者 郑建常 戴宗辉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3,共10页
利用山东台网记录的2010-2020年沂沭断裂带范围内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高频截止模型,以理论震源谱对观测震源谱之间的最小绝对残差值作为目标函数,使用稳健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93个地震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和震源参数,对不同震源... 利用山东台网记录的2010-2020年沂沭断裂带范围内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高频截止模型,以理论震源谱对观测震源谱之间的最小绝对残差值作为目标函数,使用稳健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93个地震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和震源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频截止模型的理论震源谱对观测震源谱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拐角频率识别效果,因此该模型更适用于观测震源谱;沂沭断裂带中小地震的拐角频率为2~15 Hz,与矩震级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震级越大,拐角频率越低;地震矩M_(0)与震级M_(L)在单对数坐标系下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利用稳健函数线性拟合,可表示为logM_(0)=1.096M_(L)+9.78;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沂沭断裂带2012-2014年地震视应力偏高,地震强度和频次明显增加,2016年后地震视应力有所降低,地震强度和频次有所降低;沂沭断裂带地震多发生在高视应力内部和边缘地区,断裂带中南部的莒南-临沂和断裂带北段的安丘段存在明显高视应力集中区,这些区域为沂沭带未来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区,有必要对高视应力区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高频截止模型 拐角频率 视应力
下载PDF
根区温度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生长及蔗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冰珠 张锋 +4 位作者 雷蕾 孟宪敏 张梦夏 董春娟 尚庆茂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7,共10页
以番茄耐高低温品种久绿787和不耐高低温品种硬粉8号为试材,以正常栽培的根区温度(平均20℃)为对照,研究了根区10℃低温和34℃高温对番茄幼苗根系表型、糖含量、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10℃低温和34℃高温胁迫对久绿78... 以番茄耐高低温品种久绿787和不耐高低温品种硬粉8号为试材,以正常栽培的根区温度(平均20℃)为对照,研究了根区10℃低温和34℃高温对番茄幼苗根系表型、糖含量、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10℃低温和34℃高温胁迫对久绿787和硬粉8号根系生长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久绿787根系表型和生物积累量的受抑制程度要低于硬粉8号。在10℃低温胁迫下,2个品种幼苗根系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增加,蔗糖代谢中积极响应的酶为SPS和SAI;34℃高温主要促进了根系中蔗糖的积累,蔗糖代谢分解酶(SS-I、CWIN、SAI和NI)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根区温度胁迫下,久绿787根系中糖含量高于硬粉8号,但增长率却低于硬粉8号,这可能与久绿787细根(≤0.5 mm)生长受抑制程度低于硬粉8号,其需要靠分解糖来提供能量和其他物质,而硬粉8号根系中可溶性糖多以渗透调节物起抗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根区温度 高温胁迫 低温胁迫 根系生长 蔗糖代谢
下载PDF
超深超高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气井不稳定压力分析
10
作者 李道清 汪洋 +3 位作者 王彬 闫利恒 赵传凯 王海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81,I0005-I0006,共13页
对于超深超高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综合考虑孔缝并存、离散裂缝与连续介质裂缝并存、应力敏感效应及3个物性分区的影响,建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气井不稳定压力模型,采用Pedrosa变换、摄动变换、Laplace变换等方法求解模型,通过编程绘... 对于超深超高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综合考虑孔缝并存、离散裂缝与连续介质裂缝并存、应力敏感效应及3个物性分区的影响,建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气井不稳定压力模型,采用Pedrosa变换、摄动变换、Laplace变换等方法求解模型,通过编程绘制不稳定压力典型曲线;根据不稳定压力典型曲线特征划分流动阶段,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复杂气藏压裂井渗流过程划分14个典型流动阶段;存在应力敏感效应时,导数曲线中后期位置更高;钻遇离散裂缝长度越长,Ⅰ区缝网系统线性流等阶段的导数曲线位置越低;流度比主要影响相应拟径向流和窜流等阶段的压力导数曲线。各区储容比越小,相应窜流阶段压力导数曲线上的凹子越深;各区窜流系数越小,相应窜流阶段压力导数曲线上的凹子出现时间越晚。该结果为超深超高压裂缝性复杂气藏试井解释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 超高压 裂缝性 三区复合 致密气藏 应力敏感 离散裂缝 不稳定压力分析
下载PDF
高应力区巷道松动爆破卸压支护技术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慧玉 《江西煤炭科技》 2023年第2期7-9,共3页
基于5311巷掘进期间受构造应力以及邻近采空区残余应力作用下,巷道迎头20 m范围内顶板破碎严重,锚杆(索)支护失效率高等技术难题,决定对高应力区巷道顶板采取松动爆破卸压支护技术。应用效果表明:巷道顶板采用松动爆破卸压技术后,将围... 基于5311巷掘进期间受构造应力以及邻近采空区残余应力作用下,巷道迎头20 m范围内顶板破碎严重,锚杆(索)支护失效率高等技术难题,决定对高应力区巷道顶板采取松动爆破卸压支护技术。应用效果表明:巷道顶板采用松动爆破卸压技术后,将围岩内高应力转移至围岩深部,有效降低了集中应力对巷道围岩的破坏作用,提高了围岩应力拱强度,巷道顶板下沉量由原来的420 mm减小至180 mm,顶板锚杆(索)失效率由原来的11%降低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巷道 高应力区 松动爆破卸压 锚网索支护
下载PDF
“高应力锚索+JW型钢棚”联合支护在应力区围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攀峰 《机械管理开发》 2023年第1期253-254,259,共3页
基于经纺煤矿805运输顺槽掘进期间,受构造应力影响,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破碎现象,导致两帮垮落、顶板下沉,原顶板锚杆(索)支护失效率高、支护质量差等技术难题,提出了“高应力锚索+JW型钢棚”联合支护技术。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采取联合... 基于经纺煤矿805运输顺槽掘进期间,受构造应力影响,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破碎现象,导致两帮垮落、顶板下沉,原顶板锚杆(索)支护失效率高、支护质量差等技术难题,提出了“高应力锚索+JW型钢棚”联合支护技术。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采取联合支护技术后,有效控制了断层动压区围岩稳定性,巷道成型率提高至98%以上,取得显著应用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动压区 高应力锚索 JW型钢棚
下载PDF
深埋高地应力隧道不同支护时机求解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长伟 陈子全 +3 位作者 汪波 李天胜 周子寒 包烨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为确定深埋高地应力隧道的合理支护时机,提高支护结构质量,降低支护成本,依托某高原深埋高地应力隧道,采用安全系数法、位移增量法和塑性区法分别求解支护结构的合理支护时机,并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时机求解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3种... 为确定深埋高地应力隧道的合理支护时机,提高支护结构质量,降低支护成本,依托某高原深埋高地应力隧道,采用安全系数法、位移增量法和塑性区法分别求解支护结构的合理支护时机,并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时机求解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3种求解方法计算得到的洞壁屈服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均呈现出拱顶和仰拱比拱腰和拱脚更容易发生屈服的规律;2)不同支护时机求解方法的求解结果不同,在同等埋深下,采用安全系数法计算得到的安全距离大于采用塑性区法和位移增量法计算得到的安全距离;3)通过工程类比法发现,采用安全系数法求解支护时机更为合理,而塑性区法和位移增量法相对于安全系数法过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高地应力隧道 支护时机 安全系数法 位移增量法 塑性区法
下载PDF
千枚板岩构造特性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王世强 刘勇 +1 位作者 章城 詹力 《交通科技》 2023年第4期82-86,92,共6页
围岩的构造特性会对其稳定性造成影响,文中以桂溪隧道为研究背景,借助midas GTS软件模拟,针对千枚板岩构造特性例如劣化程度、断层破碎带厚度等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稳定性与千枚板岩劣化程度、断层破碎... 围岩的构造特性会对其稳定性造成影响,文中以桂溪隧道为研究背景,借助midas GTS软件模拟,针对千枚板岩构造特性例如劣化程度、断层破碎带厚度等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稳定性与千枚板岩劣化程度、断层破碎带厚度与隧道埋深呈负相关;千枚板岩断层破碎带倾角与围岩稳定性呈正相关,而走向线对围岩稳定性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枚板岩 围岩稳定性 数值模拟 塑性区 高地应力
下载PDF
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管裂纹尖端塑性区数值研究
15
作者 邓平 汤志辉 刘志丽 《湖南电力》 2023年第2期46-52,共7页
针对超超临界锅炉含裂纹的过热器管,采用数值模拟对长时间高温高压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场进行分析,并结合塑性区理论,对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大小进行估算,提出一种有限元求解塑性区大小的方法。结果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 针对超超临界锅炉含裂纹的过热器管,采用数值模拟对长时间高温高压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场进行分析,并结合塑性区理论,对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大小进行估算,提出一种有限元求解塑性区大小的方法。结果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大小不仅与内压大小有关,而且与温度高低有关,在温度一定时,内压越大,塑性应变越大;在内压相同而温度越高时,塑性应变也越大。在长时间高温高压下,有限元求解塑性区结果与塑性区理论结果存在一定差别,并分析了这种差别出现的原因。最后,利用小范围屈服条件对裂纹尖端塑性区在长时间高温高压下进行了评估,表明采用应力强度因子K作为T92过热器管疲劳裂纹扩展的断裂参量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应力应变 塑性区 高温高压 数值研究
下载PDF
高应力破碎带大断面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贾明魁 贾立安 刘银志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14,共3页
介绍了平煤集团六矿二水平戊二技改皮带暗斜井穿过高应力破碎带松软岩层支护技术研究概况。运用锚网支护基本理论 ,计算选择锚网支护参数 ,采用大型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INAL对预应力群锚加固机理与加固效果进行了多方案、多参数的数值仿... 介绍了平煤集团六矿二水平戊二技改皮带暗斜井穿过高应力破碎带松软岩层支护技术研究概况。运用锚网支护基本理论 ,计算选择锚网支护参数 ,采用大型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INAL对预应力群锚加固机理与加固效果进行了多方案、多参数的数值仿真研究 ,确定锚索参数。试验表明 ,采用“锚网 +锚索 +注浆”的联合支护技术 ,安全成功支护了围岩应力 3 2MPa ,长 3 0 0m ,断面 2 8m2 的高应力破碎带软岩巷道 ,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破碎带 大断面巷道 巷道支护 锚网支护 数值仿真 联合支护
下载PDF
高应力区破裂岩体回采巷道一次强化支护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建明 高谦 林新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00-403,共4页
基于对高应力区破裂岩体回采巷道支护 1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首次提出了相对于主次承载区协调作用关系的关键支护技术 ,即“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该支护技术不仅强调了对于高应力区破裂岩巷道支护时间的及时性 ,支护强度一次到位 ,... 基于对高应力区破裂岩体回采巷道支护 1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首次提出了相对于主次承载区协调作用关系的关键支护技术 ,即“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该支护技术不仅强调了对于高应力区破裂岩巷道支护时间的及时性 ,支护强度一次到位 ,更重要的是区别于“先让后抗、二次支护”的指导思想 ;同时 ,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还详细明确了支护类型、支护结构以及施工工艺。该支护技术在小官庄铁矿高应力区的应用成功 ,表明该支护关键技术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高应力区 破裂岩体 一次强化支护技术 支护强度 支护结构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区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学锋 谢长江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13,17,共4页
采用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实现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开采及控制地压危害的重要措施。利用非线性三维有限元程序 ,采用动、静态数值模拟试验优化的方法 ,对凡口铅锌矿深部矿床开采中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 。
关键词 高应力区 采场结构 优化 动态有限元
下载PDF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伍永平 张浩 +1 位作者 解盘石 曾佑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0,共4页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力学环境复杂,煤壁极易失稳,为更好防控煤壁失稳,亟待弄清工作面煤壁力学、形变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等方法对25221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力学、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前支承压力在...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力学环境复杂,煤壁极易失稳,为更好防控煤壁失稳,亟待弄清工作面煤壁力学、形变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等方法对25221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力学、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前支承压力在空间上以非对称拱壳形态作用于大倾角煤壁,在工作面走向以曲线形式逐渐降低;非均匀性超前支承压力使煤体发生非对称形变,水平位移量在工作面前方约0-13m范围内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13m后则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垂直位移在0-14.48m范围内表现为下部〉上部〉中部,14.48m之后位移量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中部位移变形量最大,则中部区域煤壁失稳几率最大;采高增大,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程度,煤体形变、位移量及大变形范围都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 大采高 应力分区 非对称拱壳 非对称变形
下载PDF
高地应力环境下引水隧洞软弱围岩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泽林 陈寿根 +1 位作者 李岩松 张小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2,共6页
以实际深埋软岩引水隧洞施工为背景,在对导致大变形的围岩压力性质认识和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手段、施工变形监测数据和围岩—衬砌接触压力现场试验,研究了隧洞开挖后洞周位移分布特征、围岩变形和支护受力随... 以实际深埋软岩引水隧洞施工为背景,在对导致大变形的围岩压力性质认识和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手段、施工变形监测数据和围岩—衬砌接触压力现场试验,研究了隧洞开挖后洞周位移分布特征、围岩变形和支护受力随时间发展规律。研究结论表明:(1)大主应力方向为垂直方向的高地应力环境中,隧洞软岩大变形以挤压型变形为主;(2)开挖面和二衬对约束隧洞空间位移分布具有重要作用;(3)软弱围岩变形发展和支护受力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和时间效应,及时施加二衬能有效限制流变变形的发展。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施工中有益于控制围岩稳定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挤压型变形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