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Cretaceous High-Sr/Y Granitic Rock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rustal Thickening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1
作者 HU Peiyuan ZHAI Qingguo WANG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19-20,共2页
High-Sr/Y granitic rocks,characterized by intermediate–high SiO2 contents(>56 wt.%),high La/Yb ratios(>20),and low Y(<18 ppm)and Yb(<1.9 ppm)contents,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n the past ... High-Sr/Y granitic rocks,characterized by intermediate–high SiO2 contents(>56 wt.%),high La/Yb ratios(>20),and low Y(<18 ppm)and Yb(<1.9 ppm)contents,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n the past decades.They were originally named adakites and defined as granitic magma in convergent plate margin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young(<25 Ma),hot,and hydrated oceanic slab.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can also be formed in a variety of non-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ettings through different petrogenetic processes including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providing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crustal growth and evolution throughout the Earth’s history.The Tibetan plateau,generally considered as an archetype of collisional orogen,was formed by the successive accretion of different tectonic terranes to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Eurasia plates since the Early Paleozoic.Geologically,the Tibetan plateau comprises several W–E trending terranes(the Kunlun,North Qiangtang,South Qiangtang,and Lhasa terranes)and northernmost India(the Himalaya region).These terrane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rustal thickening during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events.The crustal thickn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symmetric,being thickest under the Lhasa terrane and thinning more gradually towards the north than to the south.From south to north,the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50 km in the Himalaya region,to^70–80 km under the Lhasa terrane,and decreases to^65 km under the North and South Qiangtang terranes and^55 km beneath the Kunlun terrane.The present crustal thickn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generally been attributed to the Cen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and the subsequent intracontinental convergences since^55 Ma.However,doubts were raised about this interpretion in the past few years.For example,recent studies indicated the crust of the Lhasa terrane had been significantly thickened during ca.140–130 Ma in response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although the Cretaceous marine strata across the Lhasa terrane demonstrates that it was thin enough to be within the reach of sea level during at least the early Late Cretacous.Whether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underwent crustal thickening before Cenozoic or not remains an unanswered question.In this study,new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 and Hfisotopic,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of the Late Cretaceous high-Sr/Y granitoids from the eastern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are presented.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produced ages(92.0±1.1 Ma,88.8±0.7 Ma,and 91.5±0.6 Ma)of formation for the Leiwuqi granitoids of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Tibetan Plateau,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form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The granitoids have low A/CNK ratios(0.94–1.06;<1.10)and P2O5 contents(0.02–0.12 wt.%),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I-type granitoids.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r(350–938 ppm,most>400 ppm),low Y(5.94–9.67 ppm),with high Sr/Y(36–119,most>40)and(La/Yb)N ratios(67–394).They exhibit negative zirconεHf(t)values(–9.8 to–1.1)and low MgO(0.32–0.69 wt.%),Cr(2.07–12.17 ppm),and Ni(1.10–5.94 ppm)contents.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granitoids probably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50 km).The crust of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at least its eastern part)ma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thickened before the Late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high-sr/Y granitic rocks PETROGENESIS
下载PDF
Zircon Hf Isotope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High-Sr Low-Y Quartz-Diorite in the Quanji Massif,NW China:Crustal Growth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9
2
作者 Songlin Gong Nengsong Chen +3 位作者 Hongyan Geng Min Sun Lu Zhang Qinyan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74-86,共13页
The metamorphosed Early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the Quanji massif, Northwest- ern China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im Craton and North China Craton. Among granitoids batholiths, rocks o... The metamorphosed Early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the Quanji massif, Northwest- ern China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im Craton and North China Craton. Among granitoids batholiths, rocks of the Mohe quartz-diorite show typically adakit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medium K2O/Na2O ratios (0.56-1.17) and high Sr (519-619 ppm) low Y (9.37-20.40 ppm) and Yb (0.97-1.77 ppm) concentrations. The rocks have εNd(t) values between +2.4 and +4.4 and depleted mantle Nd model ages of 2.43-2.59 Ga. The magmatic zircons have positive εHf(t) values ranging from +0.40 to +7.60 and depleted mantle Hf model ages of 2.43-2.70 Ga, with major peaks at -2.54 and -2.65 Ga. The geochemical and Nd-Hf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Mohe quartz-dioritic rocks might be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high-pressure metamorphosed juve- nile crustal rocks in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regime in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It suggests that important crustal growth occurred in the Quanji massif and the Tarim Craton at -2.4 and 2.5-2.7 Ga. The Quanji massif and Tarim Craton might share a similar crustal evolution history wi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Neoarch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r and low-Y granitoid zircon Hf isotope crustal growth Quanji massif Tarim Craton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太行山麻棚地区高Ba-Sr花岗质侵入岩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程海峰 杜利林 +7 位作者 杨崇辉 苏荣昆 孟庆涛 刘广 王明明 张正平 井晶晶 王晓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9-736,共18页
华北克拉通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中生代时期在太行山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中酸性岩体。麻棚岩体位于太行山北段,侵位于新太古代片麻岩和表壳岩中,由中心向边缘分别出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 华北克拉通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中生代时期在太行山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中酸性岩体。麻棚岩体位于太行山北段,侵位于新太古代片麻岩和表壳岩中,由中心向边缘分别出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前人已经对麻棚岩体进行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岩体成因类型和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花岗岩类型仍存有争议。本文对麻棚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和Lu-Hf同位素组成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麻棚岩体的地球化学类型、形成时代和岩浆源区性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棚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Na_(2)O+K_(2)O、Ba、Sr、LREE含量和K_(2)O/Na_(2)O值,较低的Al_(2)O_(3)、MgO、Rb、Nb、Ta、Th、U、Y、HREE含量和Mg^(#)值,无明显的Eu异常,明显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属于高Ba-Sr花岗岩。新获得的3个不同相带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9.4±1.4、131.2±2.2和129.5±1.3 Ma,且具有相似主量元素组成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反映了麻棚岩体为同一期岩浆活动产物。Lu-Hf同位素测试分析数据计算获得麻棚岩体岩浆锆石的εHf(t)值为-27.00~-15.44,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 358~1 765 Ma。麻棚岩体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棚岩体 锆石SHRIMP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高Ba-Sr花岗岩
下载PDF
基于双气炮冲击试验系统的冲击响应谱试验技术
4
作者 陈鑫 李振威 +2 位作者 徐明鸽 贺译贤 赵磊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4期476-483,共8页
针对大尺寸结构垂向高量级冲击响应谱的试验需求,通过对比冲击响应谱试验的各类实现方式,提出基于高量级气炮冲击试验系统进行两点冲击的试验技术。验证试验表明,采用双气炮可以实现大尺寸结构垂向高频高量级冲击试验的边界均匀性,避免... 针对大尺寸结构垂向高量级冲击响应谱的试验需求,通过对比冲击响应谱试验的各类实现方式,提出基于高量级气炮冲击试验系统进行两点冲击的试验技术。验证试验表明,采用双气炮可以实现大尺寸结构垂向高频高量级冲击试验的边界均匀性,避免单点冲击响应谱试验的欠试验问题,为航天器整机研发提供更真实可靠的数据。同时,双气炮冲击试验系统在理论上具备扩展能力,可为更大尺寸产品的高量级冲击响应谱试验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炮冲击试验系统 高量级冲击 冲击响应谱 两点冲击
下载PDF
二叔丁基二环己基-18-冠-6的合成及其对锶的萃取
5
作者 王婧 曹世权 +2 位作者 朱杉 颜玉芳 晏敏皓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9,I0006,共13页
^(90)Sr(T_(1/2)=28.9 a)是一种具有高释热性和强放射性的高毒性核素,高放废液在进行处置之前必须准确测量放射性废液中^(90)Sr的含量,而将^(90)Sr从放射性废液中分离出来是其准确测量的关键。本工作通过改变合成反应路径和优化合成反... ^(90)Sr(T_(1/2)=28.9 a)是一种具有高释热性和强放射性的高毒性核素,高放废液在进行处置之前必须准确测量放射性废液中^(90)Sr的含量,而将^(90)Sr从放射性废液中分离出来是其准确测量的关键。本工作通过改变合成反应路径和优化合成反应参数,解决了二叔丁基二环己基-18-冠-6(DtBuCH18C6)合成反应存在的加氢危险、纯化困难的问题,实现了高纯度产品的合成;而后采用溶剂萃取法,以DtBuCH18C6为萃取剂,分别研究稀释剂种类、萃取剂浓度、硝酸浓度、相比等条件对Sr^(2+)萃取性能的影响,以此来确定Sr^(2+)选择性分离的最佳萃取条件,建立一种有效的快速分离Sr^(2+)的方法,为后续提取^(90)Sr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液 DtBuCH18C6 合成 萃取 ^(90)Sr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牛晓露 刘飞 +2 位作者 冯光英 徐向珍 杨经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01-3716,共16页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研究,对理解阿拉善地块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阿拉善地块中部新识别出一中志留世花岗岩体(噶顺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32Ma,以高Sr低Y为特征,属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研究,对理解阿拉善地块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阿拉善地块中部新识别出一中志留世花岗岩体(噶顺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32Ma,以高Sr低Y为特征,属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花岗岩,εHf(t)=-8.8~-19.4,形成于古老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本文同时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其他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岩浆岩的成分特征,发现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在成因上可分为两类:类型I,侵位于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为典型幔源弧岩浆岩,形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类型II,侵位于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普遍高Sr低Y,形成于古老中基性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纵观阿拉善地块整个早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在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期间,阿拉善地块的岩浆作用从幔源弧岩浆岩过渡到壳源高Sr低Y型花岗岩再到岩浆作用逐渐消失,反映了阿拉善地块陆缘弧从相对伸展环境向挤压弧的转变。这一岩浆作用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作用从典型洋陆俯冲到俯冲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或者俯冲角度(从陡俯冲向平俯冲)的转变过程;总体上,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处于越来越挤压的动力学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陆缘弧 弧岩浆岩 高Sr低Y型花岗岩 早古生代 阿拉善地块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从俯冲-增生到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记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舢 王涛 +1 位作者 肖文交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1275,共15页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带 软碰撞 离散型双向俯冲 高Sr/Y花岗岩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高性能、低本底的TaF_(5)发射剂溶液制备与微量样品Sr同位素测量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为用 齐泽秋 +4 位作者 贺剑峰 赵静欣 王智毅 肖平 何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6-265,共10页
热电离质谱计为精确测量地质样品的同位素组成提供了前提,然而低的离子化效率常常难以获得低含量样品或微量样品的高精度同位素组成,严重影响测量精度和准确度。发射剂可以有效降低元素的电离电位,提高热电离质谱计的离子化效率,但未纯... 热电离质谱计为精确测量地质样品的同位素组成提供了前提,然而低的离子化效率常常难以获得低含量样品或微量样品的高精度同位素组成,严重影响测量精度和准确度。发射剂可以有效降低元素的电离电位,提高热电离质谱计的离子化效率,但未纯化的发射剂不可避免引入本底,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鉴于此,通过制备高效、低本底TaF_(5)发射剂溶液,提高Sr元素的电离效率,为微量样品Sr同位素组成精确测量提供技术支撑。制备的发射剂溶液经过纯化后,通过测量不同Sr用量的标准Sr溶液(NIST SRM 987)和标准岩石粉末(BCR-2和BHVO-2玄武岩)同位素组成验证其效果和本底。实验结果表明:纯化的TaF_(5)发射剂溶液具有极低的Sr本底(平均值约为0.02 pg·μL^(-1)),仅需使用1~2μL发射剂就能有效提高Sr离子化效率,且在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离子信号强度;微量的标准Sr溶液和标准岩石粉末87 Sr/86 Sr值的测量结果均落在推荐值范围内,满足纳克/亚纳克级样品Sr同位素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要求。这一高效、低本底TaF_(5)发射剂溶液可应用于亚纳克级超微量样品Sr同位素组成测量,能够进一步拓展Sr同位素地球化学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同位素 TaF_(5)发射剂 热电离质谱计 低Sr本底 高电离效率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标准岩石粉末
下载PDF
“丝绸之路”型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紫薇 王黎娟 刘丹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1-1354,共14页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之路”(SR)型和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R型和EAP型遥相关的10~30 d低频周期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关系密切,SR型和EAP型遥相关各低频系统都经历了正负位相转换并逐渐达到峰值(谷值)。其主要表现为:①10~30 d低频200 hPa等压面经向风沿西风急流呈偏北风与偏南风的交替分布,当SR型达到负位相峰值时,江淮流域为偏北风控制,中纬度低频气旋加强,加速西风急流;②10~30 d低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南亚高压东移西撤,二者相向而行,在峰值位相重叠于对江淮流域降水有利的位置;③由东亚沿岸向西北移动的向外长波辐射异常波列亦表现出显著的10~30 d低频振荡特征,处于峰值位相时,向外长波辐射在江淮流域为负异常,有利于江淮流域降水;④10~30 d低频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上升运动增强,进而触发江淮流域低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相关 夏季降水 低频滤波 “丝绸之路”型 东亚—太平洋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江淮流域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源区性质 被引量:105
10
作者 刘红涛 孙世华 +1 位作者 刘建明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74,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 ,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 16个代表性岩体共...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 ,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 16个代表性岩体共 6 1个样品的分析结果 ,本区的高锶花岗岩可被明显地划分为低硅岩石组 (Si O2 =5 3%~ 6 0 % )和高硅岩石组(Si O2 =6 5 %~ 73% ) ,缺乏 Si O2 =6 0 %~ 6 5 %的岩石 ,因而具有“双峰”分布特点。绝大多数高硅岩石属于高钾钙碱系列 ,而低硅岩石既有属于高钾钙碱和普通钙碱系列的 ,也有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其微量元素以高锶、亏损重稀土及不发育明显富铕异常为重要特征 ,并以此明显区别于非高锶花岗岩。根据高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并将它们与近年来许多天然岩石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脱水熔融实验所获熔体进行了广泛对比 ,认为该区高锶花岗岩类的低硅岩石的源岩应为玄武质角闪岩类 ,而高硅岩石的源岩则为变中酸性火成岩类。源区部分熔融应该是在高温 (T >85 0~ 90 0℃ )和高压(P≥ 1.5 GPa)条件下进行的。熔体从源区抽取后的岩浆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长石矿物的分离结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中生代 高锶花岗岩 地球化学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被引量:137
11
作者 林强 葛文春 +2 位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曹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I型...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I型花岗岩;低锶花岗岩类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也属于I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A_1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均显示ε_(Nd)(t)正值、^(87)Sr/^(86)Sr低值以及较低的Nd模式年龄。高锶与低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差异性表明,高锶花岗岩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幔源岩浆的分异作用,而低锶花岗岩类的源区与显生宙地壳增生时期起源于地幔的年轻地壳物质有关,即起源于富集型幔源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地球化学相似性以及与玄武岩类的相关性表明,它们是统一的构造-岩浆体系的产物,共同制约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和闭合期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锶花岗岩 低锶花岗岩 流纹岩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高Sr低Yb和低Sr高Yb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2
12
作者 张旗 李承东 +4 位作者 王焰 王元龙 金惟俊 贾秀勤 韩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27-1537,共11页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 Sr 和 Yb 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 Sr 低 Yb 型(Sr >400μg/g...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 Sr 和 Yb 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 Sr 低 Yb 型(Sr >400μg/g,Yb<2μg/g)、低 Sr 低 Yb(Sr<400μg/g,Yb<2μg/g)、低 Sr 高 Yb(Sr<400μg/g,Yh>2μg/g)、高 Sr 高 Yb 型(Sr>400μg/g,Yb>2μg/g)以及非常低 Sr 高 Yb 型(Sr<100μg/g,Yb=2-18μg/g)花岗岩。东北和华南以发育低 Sr 高 Yb 花岗岩为主,有少量高 Sr 低 Yb 和非常低 Sr 高 Yb 类型的花岗岩分布;而华北则以高 Sr 低 Yb 型花岗岩(埃达克岩)最发育,低 Sr 高Yb、低 Sr 低 Yb 型和非常低 Sr 高 Yb 型花岗岩有少量分布。本文着重探讨了华北和华南花岗岩的特征,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区别可能主要与花岗岩源区成分和深度有关,且主要受源区深度的控制。如果花岗岩熔融的源区残留相由榴辉岩组成(石榴石+辉石+金红石+/-角闪石),则花岗岩明显亏损 HREE、Nb、Ta 和 Ti,而富集 Sr 和 Al,无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高 Sr 低 Yb(埃达克岩)类型;如果源区深度浅,由斜长角闪岩或麻粒岩组成(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则花岗岩相对贫Sr 富 Yb。作者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和华南的地壳厚度不同:华北较厚,华南较薄;华北经历了下地壳拆沉而华南无;华北和华南的下地壳成分不,华北较基性的下地壳拆沉后,留下的地壳平均成分与华南比偏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晚中生代 高Sr低Yb型花岗岩 埃达克岩 低Sr高Yb型花岗岩 地质意义
下载PDF
西秦岭印支期高Sr/Y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以同仁地区舍哈力吉岩体为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黄雄飞 莫宣学 +5 位作者 喻学惠 李小伟 杨梦楚 罗明非 和文言 于峻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55-3270,共16页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十分广泛,形成时代集中于248~234Ma和224~211Ma两个阶段。其中,夏河岩体(248~238Ma)和温泉岩体(223~216Ma)的部分样品被厘定为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指示陆壳厚度大于50km。本文对...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十分广泛,形成时代集中于248~234Ma和224~211Ma两个阶段。其中,夏河岩体(248~238Ma)和温泉岩体(223~216Ma)的部分样品被厘定为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指示陆壳厚度大于50km。本文对西秦岭同仁地区舍哈力吉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舍哈力吉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岩组成,同时含有许多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寄主岩中发育少量的钾长石巨晶,并且部分巨晶具有环斑结构。舍哈力吉石英二长岩化学成分比较均一,而且也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富Si O2(66.07%~67.52%)和Al2O3(14.85%~15.95%),高Sr(560×10-6~692×10-6),低Y(11.4×10-6~12.9×10-6)和Yb(0.99×10-6~1.09×10-6),并具有较高的(La/Yb)N比值(27.8~34.3)和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7~0.95)。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4.1±0.5Ma,表明其形成于印支早期。岩石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且K2O/Na2O>1,高Mg#(59~60)、Cr(69.1×10-6~81.2×10-6)和Ni(31.6×10-6~36.1×10-6),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为特征,(87Sr/86Sr)i=0.7075~0.7077,εNd(t)=-6.3^-6.1,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25~1.33Ga。舍哈力吉石英二长岩起源于石榴角闪岩相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之后经历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和以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寄主岩的环斑结构和相对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是高温幔源熔体对壳源富钾高黏度岩浆改造所导致的晶粥快速再活化的结果。西秦岭在印支早期可能并未经历显著的地壳加厚过程。西秦岭印支早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局部伸展环境,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极性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花岗岩类 高Sr/Y和La/Yb 环斑结构 地壳厚度 西秦岭
下载PDF
冀北中生代高Sr低Y和低Sr低Y型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91
14
作者 李承东 张旗 +1 位作者 苗来成 孟宪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9-284,共16页
冀北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冀北金矿有不同的类型,但大多与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有关。本文的研究表明,冀北与金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高Sr低Y型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可能是加厚的下地壳部分... 冀北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冀北金矿有不同的类型,但大多与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有关。本文的研究表明,冀北与金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高Sr低Y型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可能是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残留相为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另一类为低Sr低Y型岩体,以较低的Sr、Al和具明显的负铕异常而区别于埃达克质岩,又因其低Y和HREE而类似于埃达克质岩,推测源岩残留相中有斜长石存在,相当于高压麻粒岩相的环境,可能也形成于加厚下地壳底部。冀北金矿的S、Pb、H、O和C同位素大多显示深源的特点,且在时空分布上与上述两类中酸性侵入岩存在密切的关系,表明冀北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流体可能是幔源的,与中生代高Sr低Y和低Sr低Y型岩浆的成因有关。这一认识对于理解冀北金矿的成因和找矿可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岩浆作用 高Sr低Y型花岗岩 低Sr低Y型花岗岩 金矿 冀北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岩浆型石榴子石的矿物化学特征:从高Sr/Y花岗岩到淡色花岗岩 被引量:25
15
作者 曾令森 赵令浩 +2 位作者 高利娥 侯可军 王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99-1626,共28页
石榴子石是演化花岗岩常见的重要副矿物之一,但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何随岩浆演化而变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发育年龄分别为20. 3±0. 5Ma和20. 1±0. 3Ma(锆石U-Pb年龄)的高Sr/Y比二云母花岗岩(TMG)和... 石榴子石是演化花岗岩常见的重要副矿物之一,但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何随岩浆演化而变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发育年龄分别为20. 3±0. 5Ma和20. 1±0. 3Ma(锆石U-Pb年龄)的高Sr/Y比二云母花岗岩(TMG)和淡色花岗岩(Grt-LG)。虽然两类花岗岩都含石榴子石,且在形成时代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相似,但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淡色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分别代表演化程度较高和较原始的岩浆。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石榴子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在两类花岗岩中,岩浆型石榴子石具有以下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Mn和HREE含量降低,表现出典型的生长环带特征;(2)富集HREE,亏损LREE;和(3)显著的Eu负异常。但在关键微量元素Zn、Sc和Y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贫Fe、Mg和Mn矿物相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残留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Eu负异常幅度增大,Sc、Zn、Y和HREE增高,是导致淡色花岗岩石榴子石相应元素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上述观测表明:高Sr/Y花岗岩也可以结晶石榴子石,与通常的淡色花岗岩石榴子石相比,这些石榴子石的Sc、Zn和Y含量和Eu异常幅度明显较低。但随分异程度的升高,石榴子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自变沉积岩的淡色花岗岩的类似。因此,花岗岩中的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变化记录了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Sr/Y花岗岩 石榴子石 淡色花岗岩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大别山燕山期亏损重稀土元素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5
16
作者 王强 许继锋 +3 位作者 赵振华 王人镜 邱家骧 包志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1-564,共14页
本文通过岩石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大别山(主要是张家咀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分类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燕山期存在两类花岗岩,一类为重稀土元素(HREE)和Y强烈亏损(Sr/Y≥40.0,La/Yb≥40.0,Yb≤1.90μg/g,Y≤18.0μg/g,S... 本文通过岩石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大别山(主要是张家咀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分类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燕山期存在两类花岗岩,一类为重稀土元素(HREE)和Y强烈亏损(Sr/Y≥40.0,La/Yb≥40.0,Yb≤1.90μg/g,Y≤18.0μg/g,Sr≥400μg/g,Rb/Sr≤0.20,Rb/Ba≤0.08)的花岗岩,另一类为重稀土元素(HREE)和Y亏损不明显(Sr/Y<40.0,La/Yb<40.0,Rb/Sr>0.20,Rb/Ba>0.08)花岗岩(包括A型和一些I型花岗岩)。重稀土元素(HREE)和Y强烈亏损的花岗岩存在两个亚类,一类富钠,与埃达克质岩石类似;另一类主要富钾,与富钾的高Ba-Sr的花岗岩类似。(2)大别山燕山期HREE和Y强烈亏损的花岗岩由增厚(>40km)的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其热源可能是同期底侵的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浆。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可能诱导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高Ba-Sr花岗岩类 底侵作用 拆沉作用 成因 大别山 亏损重稀土
下载PDF
胶东半岛三佛山高Ba-Sr花岗岩成因 被引量:52
17
作者 张华锋 翟明国 +3 位作者 童英 彭澎 许保良 郭敬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3,共11页
胶东半岛三佛山岩体是昆嵛山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位于苏鲁超高压碰撞带与胶东陆块之间的缝合带中。岩石化学特点具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岩体为准铝Ⅰ型花岗岩,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 胶东半岛三佛山岩体是昆嵛山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位于苏鲁超高压碰撞带与胶东陆块之间的缝合带中。岩石化学特点具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岩体为准铝Ⅰ型花岗岩,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高Ba、Sr含量,高Sr/Y、La/Yb、K/Rb值,低Y(〈13μg/g)、Yb(1.8μg/g)、Rb/Sr比值(平均为0.33),弱的Eu负异常,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岩石学特征,并结合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地壳熔融的酸性端元混合而成。混合后的岩浆没有明显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混合岩浆最大温度在750-800℃左右。酸性岩浆的源区以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的残留为特征。残留相物质组成特征暗示源区应位于壳幔边界,深度30km土,结合早期形成的昆嵛山二长花岗岩源区深度大于40km这一现象,表明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在110Ma达到最大,地壳厚度恢复至正常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高Ba—Sr花岗岩 胶东半岛
下载PDF
藏南北喜马拉雅穹窿高Sr/Y二云母花岗岩中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曾令森 陈晶 +1 位作者 高利娥 陈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81-2993,共13页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和Sr/Y比值等)特征上,这两套花岗岩都存在高度相似性。为探讨在这两套花岗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磷灰石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应用LA-ICP-MS分析了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测试结果揭示(1)在这两套花岗岩中,微量元素在磷灰石与熔体之间的配分行为相似;(2)始新世二云母花岗岩中包含残留的磷灰石;(3)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磷灰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4)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富钙长石组分的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不仅导致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Na含量和Eu负异常幅度增大,同时导致熔体的LREE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Y花岗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北喜马拉雅穹窿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6
19
作者 蔡剑辉 阎国翰 +3 位作者 牟保磊 任康绪 宋彪 李凤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6-788,共13页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多与埃达克岩(adakite)极其相似的独特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又与Defant和Drummond(1990)定义的典型埃达克岩(O型)有明显差别,与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更为接近,或也称之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本文通过房山岩体Sr、Nd、Pb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两期岩石投影点均落在EM Ⅰ型富集地幔范围之内,暗示其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也说明房山岩体岩浆来源与EM Ⅰ型富集地幔和下地壳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与上地幔和下地壳有关。此外,发现房山岩体两期侵入岩的εNd(t)值(-13.6--14.2)远高于华北地台区古老下地壳的εNd(t)值(-32--44),而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的εNd(t)值(-8--18)近似。由于现有的研究已确证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是由幔源基性岩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底侵到下地壳底部构成的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故推测房山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北地台古老下地壳关系不大,而可能与年青下地壳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房山岩体两期岩石形成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于中生代早期,由于软流体 (层)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生成带有富集地幔印记的玄武岩浆,该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冷却成为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由于当时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升,热侵蚀面抬升到壳-幔过渡带,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生成C型埃达克质岩浆(也即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浆) 并上侵而成为房山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C型埃达克岩(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 Sr Nd和Pb同位素 微量元素 岩石成因 北京房山岩体
下载PDF
辽西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20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路凤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Yb(Y≤19μg/g,Yb≤1.35μg/g)含量及高Sr/Y(≥40)比值,强烈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17,(No/Yb)N>1.2)),Eu异常不明显(0.82~0.96),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这些特征与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相似。我们认为这些火山岩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形成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辽西中侏罗世蓝旗组高Sr低Y型火山岩对探讨燕山造山带岩浆起源及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低Y型火山岩 下地壳 底侵作用 蓝旗组 中侏罗世 燕山造山带 辽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