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custrine microbial carbonates sequence in the Santos Basin,Brazil 被引量:1
1
作者 HE Sai LI Guorong +9 位作者 WU Changrong LIU Shugen ZHANG Zhongmin SU Yushan ZHU Yixuan HE Zhao REN Jie WANG Yuchen ZHOU Wei WANG Yaji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4期785-796,共12页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ismic,logging,core,thin section data,and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rbon and oxygen,the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Barra Velha Formation seq...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ismic,logging,core,thin section data,and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rbon and oxygen,the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Barra Velha Formation sequence in H oil field,Santos Basin,are studied,and the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ef-shoal bodies are predicted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Barra Velha Formation,the study area is a slope-isolated platform-slope sedimentary pattern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the change of climate background from rift to depression periods has resulted in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lower third-order sequence SQ1(BVE 300 Member)of low-energy deep water to the upper third-order sequence SQ2(BVE 200 and 100 members)of high-energy shallow water in the Barra Velha Formation.The activities of extensional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 in rift period and the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from platform margin to intra-platform in depression period made the sedimentary paleogeomorphology in these two periods show features of“three ridges and two depressions”.The reef-shoal bodie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Q2-LHST period,with vertical development positions restricted by the periodic oscillation of the lake level,and developed on the top of each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unit in SQ2-LHST in the platform.The strike-slip fault activity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ef-shoal bodies on the plane by changing the sedimentary paleogeomorphology.The positive flower-shaped strike-slip faults made the formation of local highlands at the margins of and inside the shallow water platforms and which became high-energy sedimentary zones,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ef-shoal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tos Basin Brazil Lower Cretaceous Barra Velha Formation lacustrine microbial carbonate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reef-shoal body development model
下载PD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rmian--Triassia Boundary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iang,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4
2
作者 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in Hongfu and Wu Shunba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0-103,117-118,共16页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about one hundred high-frequency cycles or Milankovitchcycles within the Late Permian Changxingian to Early Triassic Griesbachian are identified in theMeishan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about one hundred high-frequency cycles or Milankovitchcycles within the Late Permian Changxingian to Early Triassic Griesbachian are identified in theMeishan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the candidate stratotype sec-tion of the global Permo-Triassic boundary, based on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biological,ecological and high-resolution allochthonous cyclic events, microfacies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Furthermore, the stacking patter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across various Changxingian andGriesbachian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Lower Yangtze 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are outlined with the Meishan section as the principal s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habitat types offossil biota are applied to semiquantitative palaeobathymetry and the study of relative sea level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high-frequency cycle high-resolution isotime architecture sequence stratigraphy Changxing of China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Control of Pinghu Formation(Eocene)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in Xihu Depression,East China Sea Basin 被引量:3
3
作者 SHEN Yulin QIN Yong +5 位作者 CUI Min XIE Guoliang GUO Yinghai QU Zhenghui YANG Tianyang YANG Li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1-104,共14页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comprise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Based on drilling core observation results combined wi...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comprise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Based on drilling core observation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and test results of macerals,trace/rare earth elements,and rock pyrolysis,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control of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in a high-frequency sequence framework.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cerals composition of th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of the Eocene Pinghu Form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is dominated by vitrinite,with low-medium abundance of exinite and almost no inertinite.The coals and carbonaceous mudstones display higher amount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TOC)(14.90%-65.10%),S1+S2(39.24-136.52 mg/g),and IH(191-310 HC/g TOC)respectively,as compared to the mudstones.Organic matter is plotted in typeⅢkerogens and partially in typeⅡ;it is mainly in the low maturity stage.The trace elements results imply that the samples were deposited in a weakly reducing to weakly oxidizing environment and were occasionally affected by seawater.Th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a relatively oxygen-containing environment.Th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development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the coal accumulation environment,the water conditions affected by ocean currents in offshore basins in China,oxidation-reduction cycles of aqueous media and paleoclimate evolution in a high-frequency sequence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al-bearing source rock high-frequency sequence Pinghu Formation Xihu Depression
下载PDF
乍得Doseo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Kedeni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
4
作者 陈宏逵 朱筱敏 +4 位作者 肖坤叶 杜业波 袁志云 张新顺 王晓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15,共20页
中非裂谷系Doseo盆地Kedeni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对该主力层系层序地层和沉积充填方面的认识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Doseo盆地东部坳陷Kedeni组为研究对象,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资... 中非裂谷系Doseo盆地Kedeni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对该主力层系层序地层和沉积充填方面的认识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Doseo盆地东部坳陷Kedeni组为研究对象,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资料,明确了Kedeni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展布。研究表明:Kedeni组可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Ⅰ、SQⅡ),对应于2个“湖进—湖退”旋回。Kedeni组沉积物主要来自4个方向,并发育6种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展布具有东西分异、垂向继承发育的特征。正常三角洲分布于东南部缓坡带及中央低凸带,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长轴方向和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发育于北部陡坡带边界断层下降盘,湖底扇主要分布于西部凹陷深湖区。纵向上,SQⅠ层序的骨架砂体规模整体大于SQⅡ层序,且在每个三级层序内部,低位域和湖侵域组成的下部单元中三角洲—水下扇砂体更为发育。Kedeni组层序与沉积演化主要受到主干断层的构造活动、“南多北少”的物源供给、“半干旱—湿润”气候的转变等因素控制。在层序—沉积模式指导下,认为北部陡坡带小规模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砂体、南部及东北部大范围正常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及西部凹陷深湖区湖底扇砂体可作为区内有利储集层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乍得Doseo盆地 Kedeni组 层序地层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沉积和层序地层特征——以柯坪县阿恰剖面为例
5
作者 王正和 张荣虎 +3 位作者 岳勇 余朝丰 杨钊 智凤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2-944,共13页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笔者等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笔者等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面沉积与层序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①阿瓦提凹陷西缘阿恰地区柯坪塔格组以混合水动力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下段为由粗至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中段与上段整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②柯坪塔格组顶、底及内部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下段构成第一个三级层序(SQ1),中段和上段构成第二个三级层序(SQ2);SQ1中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均发育,SQ2中只发育TST和HST;③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下段的界线对应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全球冰期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不整合;④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LST中以河流作用为主,HST中波浪与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⑤SQ2中的TST为区域性的优质盖层,与SQ1中的HST可构成良好的盖、储组合,故SQ1中的HST可作为该套地层中的首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层序地层 柯坪塔格组 志留系 阿瓦提凹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沙特赛尼亚特矿床赛尼亚特磷块岩段地质特征和层序地层分析
6
作者 李治兴 李子颖 +8 位作者 秦明宽 王鹏 范洪海 蔡煜琦 衣龙升 张云龙 李国臣 张康 郭邦杰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沙特赛尼亚特矿床是新特提斯磷块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磷资源及其伴生的铀资源,但是目前对赛尼亚特矿床研究程度较弱。文章在综合分析前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赛尼亚特矿床及外围开展地质和放射性调查,对赛尼亚特磷块岩段... 沙特赛尼亚特矿床是新特提斯磷块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磷资源及其伴生的铀资源,但是目前对赛尼亚特矿床研究程度较弱。文章在综合分析前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赛尼亚特矿床及外围开展地质和放射性调查,对赛尼亚特磷块岩段开展实测、矿物学研究、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分析,认为赛尼亚特矿床赛尼亚特磷块岩段中间燧石层为区内含铀磷块岩发育的标志层,并且据此将赛尼亚特磷块岩段分为上部磷块岩层和下部磷块岩层。赛尼亚特磷块岩段及单个磷块岩层内均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砂质组分逐步减少而钙质组分增加的特点。磷块岩结构、构造表明其为远距离搬运形成的产物,铀的富集与磷块岩发育密切相关。层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垩纪图赖夫期,区域上发育向东南方向的海侵,为研究区再搬运沉积磷块岩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赛尼亚特磷块岩段为海侵演化阶段的产物,磷块岩代表层序地层中的海侵体系域,磷块岩沉积结束达到最大海侵面。磷块岩段中间夹杂的泥岩和燧石及顶部燧石层为高位体系域产物,每一层磷块岩代表一次海侵过程,多层磷块岩表明经过几次海侵过程。文章建立的磷块岩层序旋回及动力学模型,对含铀磷块岩型铀资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层结构 矿物学 层序地层 赛尼亚特矿床
下载PDF
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层序格架建立及有利砂体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梦娜 刘超威 +9 位作者 李宗浩 刘佳 邹志文 李树博 李辉 朱永才 刘新龙 潘进 黄志强 王秋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为明确新疆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砂体展布及勘探前景,结合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地震响应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法,划分上乌尔禾组层序。通过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明确砂体垂向叠置及平面展布特征,刻画上乌尔禾组有利砂体目标... 为明确新疆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砂体展布及勘探前景,结合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地震响应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法,划分上乌尔禾组层序。通过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明确砂体垂向叠置及平面展布特征,刻画上乌尔禾组有利砂体目标。井震结合、单井-连井分析、系统搭建地层格架大剖面,识别层序地层等时界面,划分出一个长期旋回和3个中期旋回,明确了上乌尔禾组三分模式。受三大古凸控制、物源及沉积特征影响,乌一段以填平补齐方式发育在凹槽区,规模砂体叠置连片发育。结合高密度三维资料,识别有利目标,近一步扩大阜康凹陷勘探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康凹陷 上乌尔禾组 层序地层 旋回特征 物源分析 有利目标
下载PDF
层序格架下构造—沉积分异对页岩气储层特征的控制——以四川盆地西南部筇竹寺组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瑞崟 周文 +8 位作者 徐浩 周秋媚 曹茜 高雯璐 宋威国 蒋柯 蒲飞龙 杨国梁 尚福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78-1494,共17页
为明确层序格架下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内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展布特征和页岩气储层差异特征。基于T-R层序模型划分筇竹寺组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对筇竹寺组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 为明确层序格架下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内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展布特征和页岩气储层差异特征。基于T-R层序模型划分筇竹寺组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对筇竹寺组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筇竹寺组可识别及划分出4个层序界面与3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厚度表现为从绵阳—长宁裂陷的裂陷中心向裂陷外缘逐渐减薄,其中SQ2-RST的厚度在JS1—JY2地区大幅减薄,SQ3厚度减薄范围扩展至Z4—JS1一线。明确了层序格架内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筇竹寺组页岩气储层特征:TOC含量表现为TST大于RST,裂陷中心大于过渡带大于裂陷外缘;矿物含量表现为SQ1和SQ2以长石和石英为主,而SQ3以黏土和石英为主,过渡带的石英和黄铁矿含量高于裂陷外缘;孔隙度表现为过渡带大于裂陷外缘,SQ1低于SQ3和SQ2,且SQ1有机质孔发育较差。绵阳—长宁裂陷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控制了筇竹寺组沉积时期的地形地貌和水体深度,导致不同层序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平、自生矿物形成环境以及底板封闭性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影响了有机质的富集、矿物组分含量和孔隙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页岩气 层序地层 构造—沉积分异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高频层序地层划分与纵向优质页岩段探讨——以龙一^(1)亚段上部气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磊 黄小惠 +3 位作者 周一博 李宜真 朱逸青 胡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岩心、岩石薄片、古生物化石、测井、地球化学资料,以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目的层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的划分。建立了区内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的层序格架,并探讨层序格架内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特征。结果表明:①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经历了3次中小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②层序格架对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层序Pss7较层序Pss8水体更深,且海侵规模更大,尤其在上升半旋回内TOC和孔隙度值明显优于Pss8,层序Pss7之后海侵规模减小,Pss8-Pss9水体逐渐变浅,TOC和孔隙度变差,③层序Pss7—Pss8海侵期—海退早期为上部地层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期,是有机质富集的优势层位,也是立体开发的重点开发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层序地层 优质页岩段 立体开发 有机质富集 储层特征
下载PDF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Ledong Area, Yinggehai Basin
10
作者 Yangjie 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3年第4期337-350,共14页
The Ledong-30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depression of the Yinggehai basin, where the exploration activity aims to gas in the middle and deep strata is started lately.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 The Ledong-30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depression of the Yinggehai basin, where the exploration activity aims to gas in the middle and deep strata is started lately.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middle and shallow strata above the Huangliu Formation. Based on a fin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of submarine fans and gravity flow channels in the Ledong-30 area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he dynamic migration processes of their planar distribution and the vertical evolution law (vertical sequence combinations and superposition features of turbidity events) are also addressed. At last,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vity flow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large-scale gravity flow sediments (turbidities fans) are also been analyzed,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directly to guid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Ledong area of the Yinggehai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ong-30 Area sequence stratigraphy Depositional System Submarine Fa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惠民凹陷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钰 钟建华 +3 位作者 袁向春 姜在兴 杨伟利 李世银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8,共6页
针对惠民凹陷西部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薄、横向变化快、旋回性发育的特点,利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该区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旋回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相碳酸盐岩在滨浅湖、半深湖和火山锥附近均有发育,且不同沉... 针对惠民凹陷西部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薄、横向变化快、旋回性发育的特点,利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该区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旋回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相碳酸盐岩在滨浅湖、半深湖和火山锥附近均有发育,且不同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准层序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发育受海侵作用、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和火山的多期喷发控制着湖相碳酸盐岩准层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准层序分布特征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沙河街组 惠民凹陷
下载PDF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48
12
作者 刘宗堡 马世忠 +2 位作者 孙雨 张金刚 吕延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9-406,共8页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的沉积动力学分析,依据10口井岩心和1 256口井测井资料,把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提出了葡萄花油层南部为同沉...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的沉积动力学分析,依据10口井岩心和1 256口井测井资料,把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提出了葡萄花油层南部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中部缺失而非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通过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单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认为葡萄花油层主要储层水下河道砂体比原认识更连续,且延伸较远,分流平原、内前缘相带南移达36 km,这对深入认识该区油藏类型、聚油规律、特别是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整个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气藏勘探与开发具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地层格架 沉积特征 剩余油挖潜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郭川 李国蓉 +3 位作者 杨莹莹 周亚丽 孟亚玲 解发川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2-725,共4页
文中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标志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在长兴组三级层序格架剖面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文中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标志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在长兴组三级层序格架剖面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垂向及横向的分布情况,揭示了该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在垂向及横向上均能进行较好的对比,且其厚度变化不大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层序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长兴组沉积时期礁滩相的发育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礁滩相及潮坪相主要发育在2个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时期,海侵体系域时期只有上层序发育一定规模的礁滩相,但发育规模较小。研究成果对川东南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相特征 长兴组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天明 支东明 靳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6-289,共4页
在前人对准噶尔盆地全盆地或局部层序地层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地层格架特征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和刻划,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首次对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层序及体系域界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结合钻探井资料,划分... 在前人对准噶尔盆地全盆地或局部层序地层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地层格架特征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和刻划,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首次对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层序及体系域界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结合钻探井资料,划分了有利的沉积相带,对盆地侏罗系隐蔽型圈闭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油田 侏罗纪 层序地层学 圈闭 油气藏
下载PDF
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及地震相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忠泉 钟广见 +2 位作者 冯常茂 涂广红 金华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沉积特征 西沙海槽盆地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忠 雷雪 晏礼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1期39-43,12-13,共5页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川东地区TMC气田某区块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横剖面进行了高频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石炭系顶界的差异风化剥蚀现象进行了解释。应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学...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川东地区TMC气田某区块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横剖面进行了高频层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石炭系顶界的差异风化剥蚀现象进行了解释。应用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学的观点,分析了形成该区石炭系地层和储层速度特征的地质原因,即石炭系的块状高速特征是石炭系成岩作用强,白云岩化程度高,沉积岩性颗粒相对较粗,孔隙类型以溶孔、溶洞为主等地质特征的综合反映。该地区有效储层表现为块状高速特征中的若干相对低速(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石炭系 层序地层 储层特征 沉积岩 层速度 层序划分 条带 气田 储层分布 区块
下载PDF
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国新 范昱 +4 位作者 陈洪德 林良彪 赵伟 朱志军 徐胜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黔南地区发育一套巨厚层碳酸盐岩沉积,具有分布面积广、地层发育完整、剖面连续性好、沉积环境多样、岩性组合丰富等特点,是研究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的理想场所。本文以黔南独山地区甲刀寨剖面为基干,以...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黔南地区发育一套巨厚层碳酸盐岩沉积,具有分布面积广、地层发育完整、剖面连续性好、沉积环境多样、岩性组合丰富等特点,是研究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的理想场所。本文以黔南独山地区甲刀寨剖面为基干,以数条相邻剖面为辅助。运用沉积学及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黔南地区露头实测资料进行沉积特征分析、层序划分及对比,认为黔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主要为碳酸盐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台盆相沉积,而独山地区仅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沉积,整体表现为北北东"台"、南南西"盆"的格局。层序充填特征表现为:早期层序充填主要受控于三级海平面变化;晚期构造运动相对加强,构造活动和三级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层序格架内的沉积充填,表现在台地内沉积的填平补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独山地区 上石炭统 沉积特征 层序地层
下载PDF
柴北缘大煤沟矿区侏罗纪煤系层序地层及其煤岩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鲁静 邵龙义 +5 位作者 鞠奇 刘天绩 文怀军 李永红 张发德 高迪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4,共6页
为揭示陆相盆地成煤沼泽内基准面变化与煤岩组分的关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柴北缘大煤沟矿区侏罗纪煤系层序格架下的煤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区域构造应力转换面和地层颜色突变面等... 为揭示陆相盆地成煤沼泽内基准面变化与煤岩组分的关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柴北缘大煤沟矿区侏罗纪煤系层序格架下的煤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区域构造应力转换面和地层颜色突变面等9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纪煤系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研究区主要煤层(F煤)形成于三级层序SⅢ6湖侵体系域中晚期的废弃辫状河冲积平原之高位沼泽环境,煤岩显微组分以高惰质组(平均57.7%)和低镜质组(平均32.0%)为特征。根据垂向上煤岩显微组分的变化特征,将F煤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和5个五级层序。垂向上F煤镜质组含量总体向上呈增加趋势,反映了泥炭沼泽内三级层序SⅢ6湖侵体系域基准面上升速率逐渐加快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煤岩特征
下载PDF
松辽盆地沉积地层与成藏响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黄薇 张顺 +1 位作者 梁江平 付秀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2,共5页
松辽盆地发育断陷、坳陷及反转-萎缩3个一级构造层序,10个二级层序。断陷构造层序以火山岩、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坳陷构造层序以河流、大型三角洲和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反转-萎缩构造层序以河流、小型三角洲和滨... 松辽盆地发育断陷、坳陷及反转-萎缩3个一级构造层序,10个二级层序。断陷构造层序以火山岩、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坳陷构造层序以河流、大型三角洲和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反转-萎缩构造层序以河流、小型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为主。断陷构造层序煤系源岩与砂砾岩及火山岩构成深部含气组合,坳陷构造层序深湖相泥岩与大型三角洲及河流相砂岩构成下部油气共存、中部及上部含油组合,反转-萎缩构造层序滨浅湖泥岩与河流砂岩构成以次生气藏及生物气藏为主的浅层含气组合。深部断陷控制了深部组合气藏分布,坳陷构造层深湖相成熟烃源岩控制了下部、中部及上部组合油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层序地层 沉积特征 成藏响应
下载PDF
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友净 林承焰 +2 位作者 董春梅 王贺林 张宪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5,28,共4页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确定了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和储层特征重构的基础上,选择随机模拟地震反演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结合储层砂体展布和试油试采资料,进行了油藏特征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确定了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和储层特征重构的基础上,选择随机模拟地震反演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结合储层砂体展布和试油试采资料,进行了油藏特征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在张东开发区古近系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沙三段相当于层序Ⅰ,沙二段相当于层序Ⅱ的低水位体系域,沙一段下亚段相当于层序Ⅱ的湖侵体系域。沙河街组油藏具有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的复式油藏特征,其主力储层为沙三段的底部和沙二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 地震 层序地层 油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