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Novel Pattern of Soft Music Creation based on High-Pitched Melody Element and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1
作者 Meirui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9期96-98,共3页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novel pattern of soft music creation based on high-pitched melody element and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Music is the music creation, music is a kind of creation and it is not a...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novel pattern of soft music creation based on high-pitched melody element and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Music is the music creation, music is a kind of creation and it is not a simple thing, because music is an expression of human thoughts and feelings which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of an art. Music creation and other artistic creation need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psychological elements such as the creation principle of participation. This involves the music creatio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ual thinking and rational thinking. Our research proposed the novel paradigm of art creation which will obtain significant mea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Music Creation high-pitched Melody Aesthetic Point Novel Pattern.
下载PDF
Non-enhanced Low-tube-voltage High-pitch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 被引量:3
2
作者 Hao Sun Hua-dan Xue +5 位作者 Zheng-yu Jin Xuan Wang Yu Chen Yong-lan He Da-ming Zhang Liang Zh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14-220,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e quality, radiation dos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low-tube-voltage high-pitch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 with 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 for n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e quality, radiation dos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low-tube-voltage high-pitch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 with 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 for non-enhanced abdominal and pelvic scans. Methods This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approved p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64 patients who gav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for additional abdominal and pelvic scan with DSCT in the period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2012. The patients underwent standard non-enhanced CT scans(protocol 1) [tube voltage of 120 k Vp/pitch of 0.9/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 reconstruction] followed by high-pitch non-enhanced CT scans(protocol 2)(100 k Vp/3.0/SAFIRE). The total scan time, mean CT number, signal-to-noise ratio(SNR), image quality, lesion detectability and radiation dos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protocols. Results The total scan time of protocol 2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protocol 1(1.4±0.1 seconds vs. 7.6±0.6 seconds, P<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otocol 1 and protocol 2 in mean CT number of all organs(liver, 55.4±6.3 HU vs. 56.1±6.8 HU, P=0.214; pancreas, 43.6±5.9 HU vs. 43.7±5.8 HU, P=0.785; spleen, 47.9±3.9 HU vs. 49.4±4.3 HU, P=0.128; kidney, 32.2±2.3 HU vs. 33.1±2.3 HU, P=0.367; abdominal aorta, 44.8±5.6 HU vs. 45.0±5.5 HU, P=0.499; psoas muscle, 50.7±4.1 HU vs. 50.3±4.5 HU, P=0.279). SNR on images of protocol 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rotocol 1(liver, 5.0±1.2 vs. 4.5±1.1, P<0.001; pancreas, 4.0±1.0 vs. 3.6±0.8, P<0.001; spleen, 4.7±1.0 vs. 4.1±0.9, P<0.001; kidney, 3.1±0.6 vs. 2.8±0.6, P<0.001; abdominal aorta, 4.1±1.0 vs. 3.8±1.0, P<0.001; psoas muscle, 4.5±1.1 vs. 4.3±1.2, P=0.012). The overall image noise of protocol 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rotocol1(9.8±3.1 HU vs. 11.1±3.0 HU, P<0.001). Image quality of protocol 2 was good but lower than that of protocol 1(4.1±0.7 vs. 4.6±0.5, P<0.001). Protocol 2 perceived 229 of 234 lesions(97.9%) that were detected in protocol 1 in the abdomen and pelvis. Radiation dose of protocol 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rotocol 1(4.4±0.4 m Sv vs. 7.3±2.4 m Sv, P<0.001) and the mean dose reduction was 41.4%. Conclusion The high-pitch DSCT with SAFIRE can shorten scan time and reduce radiation dose while preserving image quality in non-enhanced abdominal and pelvic sc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ITCH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magequality radiation DOSE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的高速多体船减纵摇控制
3
作者 张军 仲铭杰 +1 位作者 杨一帆 温昊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56,共5页
为解决在海浪扰动下高速多体船的垂向稳定性变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的减纵摇控制方法。考虑高速多体船模型不确定性、海浪噪声不符合高斯白噪声分布特点,根据噪声信息和误差信息设计平滑变结构滤波器,在线估计多体船的... 为解决在海浪扰动下高速多体船的垂向稳定性变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的减纵摇控制方法。考虑高速多体船模型不确定性、海浪噪声不符合高斯白噪声分布特点,根据噪声信息和误差信息设计平滑变结构滤波器,在线估计多体船的升沉速度、纵摇角速度,并将其引入到减摇控制中。在此基础上,基于模型预测静态规划提出多体船的减摇控制,采用终端偏差修正的求解方式,迭代更新控制输入,降低计算复杂度。最后,仿真实验表明了所提方法能有效抑制过大的升沉和纵摇运动幅度,以及减摇控制计算负荷小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多体船 减纵摇控制 平滑变结构滤波器 模型预测静态规划
下载PDF
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器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强 刘洪新 +4 位作者 何端鹏 陈海峰 陈维强 金晶 潘福明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19,共8页
随着新一代航天器不断朝着超大型化、微小型化、高效能化方向发展,航天器对轻质高强高模高导热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相比传统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超高的热导率、更高的拉伸模量以及更低的热膨胀系数,是实现... 随着新一代航天器不断朝着超大型化、微小型化、高效能化方向发展,航天器对轻质高强高模高导热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相比传统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超高的热导率、更高的拉伸模量以及更低的热膨胀系数,是实现承载/传热/热尺寸稳定性功能一体化的理想材料,在航天领域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在航天器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从航天器热管理结构、热防护结构、高尺寸稳定性结构、多功能结构、电子设备外壳等方面综述了其应用现状,最后对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导热 高模量 沥青基碳纤维 热管理 高尺寸稳定性 多功能结构
下载PDF
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阵列涡流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福祥 侯召堂 +9 位作者 孟永乐 殷尊 吕一楠 孙璞杰 张国辉 虞学鹏 杨立平 刘涛 常毅君 蒋金忠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8,共8页
为实现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轮齿齿面的高效精准检测,采用仿形阵列涡流技术,研究不同线圈排布方式和提离距离对轴承轮齿齿面缺陷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字型和复合型线圈排布方式的边缘效应范围不同,复... 为实现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轮齿齿面的高效精准检测,采用仿形阵列涡流技术,研究不同线圈排布方式和提离距离对轴承轮齿齿面缺陷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字型和复合型线圈排布方式的边缘效应范围不同,复合型仿形探头较Z字型明显缩短;通过检测10.00 mm×0.50 mm×1.00 mm(槽长×槽宽×槽深)人工槽缺陷,得出内、外齿型轴承的提离距离极限分别为1.04 mm和1.43 mm;对在役风机轴承在表面有高黏润滑油脂条件下进行了试验验证,检测缺陷尺寸与位置结果准确,误差小于5%。该研究成果可为变桨轴承轮齿齿面在役状态下的监督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及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役风机 变桨轴承 高黏润滑油 涡流检测
下载PDF
基于桨距角控制的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健 张津瑞 +1 位作者 蔡婷婷 苏剑涛 《电气自动化》 2024年第1期63-65,69,共4页
为解决传统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存在超速脱网风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首先,按照并网要求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其次,考虑转子转速限制,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 为解决传统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存在超速脱网风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首先,按照并网要求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其次,考虑转子转速限制,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抑制转子转速上升;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基于桨距角控制的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既能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又能避免超速脱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风电机组 高电压穿越 转速越限 桨距角控制 无功支撑
下载PDF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比较的研究
7
作者 滕雅琴 姚亮 +2 位作者 于集红 高俊杰 郭红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96-98,共3页
目的比较第三代双源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收集2023年1-3月接受CTCA检查患者136例,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 P组、回顾性心电门控R组,按照心率≤65次/min分P1、R1组,心率&... 目的比较第三代双源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收集2023年1-3月接受CTCA检查患者136例,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 P组、回顾性心电门控R组,按照心率≤65次/min分P1、R1组,心率>65次/min分P2、R2组,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结果P组95.36%、R组95.72%的节段能够满足图像质量要求(P>0.05),P组及R组的年龄、BIM、心率、心率变化值、DLP、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DLP为44.100(34.8,52.32)mGy·cm,ED为0.617(0.5,0.7)mSv,R组DLP为425.500(365.0,489.1)mGy·cm,ED为5.957(5.0,6.8)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评分右冠状动脉、总体评分P1与P2、P2与R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冠脉分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图像质量佳、成功率高,有效辐射剂量低,可作为低心率患者的优选检查方法,高心率患者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第三代双源CT 大螺距
下载PDF
大速度条件下的旋翼气弹动载荷特性分析
8
作者 余智豪 李春华 +2 位作者 黄水林 程毅 赵金瑞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9,共10页
针对常规直升机大速度状态下的旋翼气弹耦合突出、振动载荷预估难的问题,建立旋翼气弹动载荷分析模型并针对大速度前飞状态下的旋翼载荷特性开展分析。针对桨叶典型的细长柔性梁特征,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框架建立旋翼结构动力学模型,并... 针对常规直升机大速度状态下的旋翼气弹耦合突出、振动载荷预估难的问题,建立旋翼气弹动载荷分析模型并针对大速度前飞状态下的旋翼载荷特性开展分析。针对桨叶典型的细长柔性梁特征,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框架建立旋翼结构动力学模型,并针对大速度状态下的桨叶负升力和气动干扰特点,采用双峰自由尾迹方法建立旋翼气动模型。在模型验证基础上以B0105旋翼为研究对象,开展大速度状态下旋翼气动、结构载荷计算,结果表明:在大速度状态下B0105旋翼桨尖前行侧出现较大负升力,产生偏置气动力矩效应,气动力矩呈现脉冲式振荡特点;桨根垂向剪力和挥舞弯矩的谐波量呈倍数级地急剧增加,其中桨根挥舞弯矩的四阶谐波幅值增长幅度最大;桨毂垂向力、滚转力矩和俯仰力矩的四阶谐波均大大增加,其中桨毂垂向力增长幅度最大;大速度状态下的桨尖负升力和强力矩造成桨叶高频弹性扭转变形,进一步恶化拉杆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旋翼 振动载荷 拉杆载荷 大速度
下载PDF
高含蜡页岩油智能投球收球清防蜡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邹伟 黄战卫 +5 位作者 刘凯旋 魏迎龙 杨超 毛森 张倚绮 宫建国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庆城页岩油具有含蜡量高、析蜡温度高、出砂量高等“三高”特征,地面集输管道结蜡、出砂频繁,管道缩径严重,造成油井回压升高,严重制约了油井高效生产。为降低油井回压对页岩油生产的影响,探索应用了智能投球收球清蜡、防蜡技术。针对... 庆城页岩油具有含蜡量高、析蜡温度高、出砂量高等“三高”特征,地面集输管道结蜡、出砂频繁,管道缩径严重,造成油井回压升高,严重制约了油井高效生产。为降低油井回压对页岩油生产的影响,探索应用了智能投球收球清蜡、防蜡技术。针对传统的手动投收球劳动强度大、自动投收球器故障率高、清蜡球刮蜡效果差、清蜡球运行状态无法追踪及新老系统工艺不匹配等问题,开展了自动投球器6项技术改进和自动收球器4项技术优化,清蜡球结构、材质改进,自动投收球器、清蜡球系列化设计,新老系统3类工艺流程优化,投收球智能监控技术配套,建立了高含蜡页岩油智能投收球清防蜡技术体系。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与改造前相比,3条输油管道自然收球率均提升至100%,平台油井平均回压由2.1 MPa下降至0.7 MPa,管道平均扫线周期由45 d延长至313d,清蜡球识别率达到97%以上,清蜡球运行状况实现智能监控。高含蜡页岩油智能投收球清防蜡技术实现了页岩油输油管道投收球清防蜡智能监控,满足页岩油大平台无人值守需求,助推庆城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油气开采 机械清蜡 化学清蜡 高含蜡 智能 投收球
下载PDF
基于工程化设备通过调控纺丝温度提高中间相沥青炭纤维力学和导热性能
10
作者 叶高明 石奎 +7 位作者 吴晃 黄东 叶崇 欧阳婷 朱世鹏 樊桢 刘洪波 刘金水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344,共11页
基于工程化设备,在恒定挤出量条件下,通过调控纺丝温度制备了中间相沥青炭纤维(MPCFs),探究纺丝温度对MPCFs微观结构、力学和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纺丝温度由309升高至320℃,MPCFs的微观结构由石墨片层细小的褶皱劈裂辐射状结... 基于工程化设备,在恒定挤出量条件下,通过调控纺丝温度制备了中间相沥青炭纤维(MPCFs),探究纺丝温度对MPCFs微观结构、力学和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纺丝温度由309升高至320℃,MPCFs的微观结构由石墨片层细小的褶皱劈裂辐射状结构逐步向石墨片层粗大的劈裂辐射状结构转变,拉伸强度由2.16增大到3.23 GPa,热导率由704升高到1078 W·m^(−1)·K^(−1)。这主要是因为纺丝温度越高,沥青熔体黏度越小,喷丝口处挤出胀大效应越弱,沥青熔体在喷丝孔流道内形成的微晶取向得以保持,以此制备的炭纤维具有更大的晶体尺寸和更高的微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纺丝温度 炭纤维 高热导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二代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
11
作者 蒋明巧 张雪 +1 位作者 任蔺 王思凯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7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 探讨二代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颈椎低剂量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0例因颈部疼痛行颈椎CT平扫患者。前30例纳入观察组:管电压100 kv,螺距2.5,迭代重建;后30例纳入对照组:管电压120 kv,螺距1.0,滤波重建。... 目的 探讨二代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颈椎低剂量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0例因颈部疼痛行颈椎CT平扫患者。前30例纳入观察组:管电压100 kv,螺距2.5,迭代重建;后30例纳入对照组:管电压120 kv,螺距1.0,滤波重建。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CT容积剂量指数、辐射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C6~7椎间盘平面的脊髓、C2椎体的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均达到诊断要求,观察组C6~7椎间盘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代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于颈椎CT扫描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能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可用于颈椎CT低剂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体层摄影术 大螺距 迭代重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高软化点各向同性沥青结构解析及热稳定性分析
12
作者 焦亚平 李臣泽 +2 位作者 徐维哲 宋乐春 韩照明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389-1393,共5页
高软化点各向同性沥青(HTIP)在石墨电极改性及制备硬碳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改进的Brown-Lander法解析了高软化点各向同性沥青甲苯可溶物(HTIP-TS)的平均结构参数,构建了符合其结构参数的平均分子结构模型,HTIP-TS主要由缩合... 高软化点各向同性沥青(HTIP)在石墨电极改性及制备硬碳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改进的Brown-Lander法解析了高软化点各向同性沥青甲苯可溶物(HTIP-TS)的平均结构参数,构建了符合其结构参数的平均分子结构模型,HTIP-TS主要由缩合芳环构成,芳环周边存在短侧链,分子内部存在联苯结构。利用FT-IR分析获取HTIP的红外光谱,并通过分峰拟合计算了其芳香性指数和支链化指数;通过对XRD分析结果的分峰拟合,计算了HTIP的微晶结构参数。利用TG技术对HTIP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微观组成结构与其热稳定性进行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各向同性 高软化点 平均分子结构 红外 X射线衍射 热重
下载PDF
高温煤焦油加工行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振勇 丁明洁 +3 位作者 陈湘 殷甲楠 李银峰 宋成建 《河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9-32,36,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煤焦油加工行业生产技术现状,分析了中国煤焦油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升行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为目标,并针对煤焦油轻组分利用的薄弱环节进行新技术研发,实现煤沥青加工和轻组分高值化利用。
关键词 高温煤焦油 对策研究 煤沥青加工 轻组分
下载PDF
一种山地机器人柴油机可变桨距风扇系统设计
14
作者 耿涛涛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24年第4期21-25,共5页
山地机器人在森林、荒野、道路边坡、河道堤坝等场景进行防火隔离带开设、开荒、林下作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研发出具备高作业性能的山地机器人成为市场的迫切所需。发动机作为山地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为设备提供行走和工作的动... 山地机器人在森林、荒野、道路边坡、河道堤坝等场景进行防火隔离带开设、开荒、林下作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研发出具备高作业性能的山地机器人成为市场的迫切所需。发动机作为山地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为设备提供行走和工作的动力;但是仅单独具有吸风或吹风功能的传统工程机械在林业、草地、荒野作业时,散热器风口容易被树叶、杂草、絮状物等堵塞,出现发动机、液压系统高温等问题。项目开发的可变桨距风扇系统成功用于SR500山地机器人,解决了因上述问题引起的发动机、液压系统高温等问题,保证了山地机器人正常运行,并成功实现系列产品的自主研制及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机器人 高温 变桨距 风扇 智能
下载PDF
基于准滑动模态的动态非平衡身管高精度俯仰控制
15
作者 高钰豪 褚渊博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6,共6页
非平衡身管俯仰系统属于典型的电液伺服系统,在路面波动条件下实现其高精度位置控制,可有效提升身管武器的远程精准打击能力。为此,分析非平衡身管俯仰工作原理及路面波动影响机制,建立各组件的数学模型并联立得到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基... 非平衡身管俯仰系统属于典型的电液伺服系统,在路面波动条件下实现其高精度位置控制,可有效提升身管武器的远程精准打击能力。为此,分析非平衡身管俯仰工作原理及路面波动影响机制,建立各组件的数学模型并联立得到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准滑动模态,设计改进饱和函数的双幂次趋进律滑模控制器;最后,搭建路面波动条件下非平衡身管俯仰滑模控制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与指数趋进律、双幂次趋进律滑模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跟踪精度高、响应时间短、抖振抑制效果好且所需能量少等优势,可满足动态非平衡身管高精度控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滑动模态 电液伺服系统 非平衡身管俯仰系统 高精度位置控制
下载PDF
考虑桨距角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16
作者 苏剑涛 冯昊 +2 位作者 郑泽名 王健 蔡婷婷 《电气自动化》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针对基于传统控制策略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存在超速脱网风险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一方面通过控制风电机组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另一方面,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抑制... 针对基于传统控制策略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存在超速脱网风险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一方面通过控制风电机组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另一方面,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抑制转子转速上升。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所提控制策略可使双馈风电机组在兼顾对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和避免转子转速越限两个目标下实现高电压穿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感应发电机 高电压穿越 控制策略 桨距角控制 超速脱网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在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梁继祥 孔令燕 +5 位作者 金征宇 王沄 薛华丹 王怡宁 张大明 陈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评价第3代双源CT在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59例临床行全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1(n=28):在第3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宽度为2×192×0.6 mm,旋转时间... 目的评价第3代双源CT在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59例临床行全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1(n=28):在第3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宽度为2×192×0.6 mm,旋转时间为0.25 s。(2)组2(n=31):在第2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准直为2×128×0.6 mm,旋转时间为0.28 s。两组患者均采用大螺距心电门控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螺距3.0,管电压10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调节技术,参考管电流为288 m A。患者均静脉团注370 mg I/ml的对比剂45 ml,注射速度4.5 ml/s,后续5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0 ml/s。扫描采用自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选取主动脉起始部放置感兴趣区(ROI),ROI内平均CT值达到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延迟时间6 s。分别计算两组患者主动脉扫描的有效剂量(ED)、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组1扫描ED为(3.15±0.86)m Sv,较组2的(3.91±0.60)m Sv降低了19.44%(t=-3.989,P=0.000)。两组主动脉各部位的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39±0.50)分比(1.45±0.51)分;W=814.5,P=0.651]。结论与第2代双源CT相比,第3代双源CT进行大螺距主动脉CTA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放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大螺距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孔令燕 梁继祥 +5 位作者 薛华丹 王怡宁 王沄 金征宇 张大明 陈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心电门控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59例临床行全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1(n=31):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进行扫描,参考管电压为10...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心电门控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59例临床行全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1(n=31):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进行扫描,参考管电压为100 kV,参考管电流为288 m A;(2)组2(n=28):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进行扫描,管电压固定100 kV,参考管电流为288 m A。两组患者均在第3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准直为2×192×0.6 mm,旋转时间为0.25 s;采用大螺距心电门控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螺距3.0。两组患者均为静脉团注370 mg I/L的对比剂,后续生理盐水:组1对比剂和生理盐水的剂量及注射速率根据实际管电压值来设定;组2均注射对比剂45 ml,注射速度4.5 ml/s,后续5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0 ml/s。两组患者扫描均采用自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选取主动脉起始部放置感兴趣区(ROI),ROI内平均CT值达到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延迟时间6 s。分别计算两组患者主动脉扫描的有效剂量(ED)、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组1扫描ED为(2.48±0.80)m Sv,较组2的(3.15±0.86)m Sv降低21.3%(t=-3.099,P=0.000)。两组患者在主动脉各部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腹主动脉起始部及腹主动脉分叉部位)的强化值、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价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1±0.50)分比(1.39±0.50)分;W=828.5,P=0.837]。结论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相比,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主动脉CTA扫描中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大螺距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双源CT大螺距、70kV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低辐射低对比剂CCTA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希明 郑君惠 +1 位作者 张静 王振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694-1699,共6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下70kV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在CCTA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并探讨图像最佳迭代重建等级。方法收集本院90例行CCTA检查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分为2组,每组45例。...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下70kV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在CCTA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并探讨图像最佳迭代重建等级。方法收集本院90例行CCTA检查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扫描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70kV,自动管电流调制,参考管电流500mAs;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容量分别为4.0ml/s、0.8ml/kg;B组扫描方案: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序列,自动管电压及管电流调制,参考管电压120kV,参考管电流320mAs,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容量分别为5.0ml/s、1.0ml/kg。A组图像采用FBP及SAFIRE1~5等级重建,B组采用SAFIRE3级重建。比较A组各迭代等级及FBP重建间的图像质量,得出最佳迭代等级图像后与B组图像比较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及辐射剂量等;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A组SAFIRE 3图像质量评分最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节段血管SNR、CNR具有统计学差异,但A组高于B组。A组CTDIvol(0.70±0.12)mGy、DLP(12.56±2.37)mGy cm、ED(0.18±0.33)mSv均明显低于B组CTDIvol(12.24±6.82)mGy、DLP(158.80±81.57)mGy cm、ED(2.22±1.14)mSv。结论对于BMI≤25kg/m^2的患者,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70kV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CCTA检查,能够在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ED<0.3mSv)及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大螺距 迭代算法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低剂量、大螺距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凯 韩瑞娟 +5 位作者 马利军 周茂荣 王利军 王志清 赵冬梅 王刚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9期651-655,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lash spiral)在房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我院接受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077例患者中,选择房颤患者10例,分别采用HP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flash spiral模式)...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lash spiral)在房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我院接受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077例患者中,选择房颤患者10例,分别采用HP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flash spiral模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扫描(spiral模式)。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图像时间选择为RR间期的20%-30%成像。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flash模式扫描,其中7例患者图像质量好(评分1分),3例患者有轻度伪影,但可评价血管(评分2分)。SpirM扫描中,4例病例右冠状动脉伪影重,为非诊断血管病例,1例回旋支重度伪影。Flash模式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为O.680-1.887mSv,8例患者低于1mSv。Spiral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为14.920-21.306mSv。结论①房颤患者采用大螺距flash spiral模式单个心动周期成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图像质量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②由于RR间期不规则,房颤患者flash spirM扫描时必须在下一个R波前完成扫描,需提前采集数据时间(RR间期的20%-30%采集为最佳)。③房颤患者flash spiral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低于1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双源CT 大螺距 冠状动脉造影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