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illhole high-pressure packer permeability test for underground powerhouse in Pushihe pumped storage hydro-plant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 Zuoyin CHEN Li +1 位作者 REN Xiangyu LI Zhanjun 《Global Geology》 2010年第2期85-89,共5页
Usually the water head of the pumped storage hydro-plant is high, generally up to 400-500 m, therefore the rock mass under the high-pressure bifurcation pipe have to bear as high as millions Pascal water pressure, in ... Usually the water head of the pumped storage hydro-plant is high, generally up to 400-500 m, therefore the rock mass under the high-pressure bifurcation pipe have to bear as high as millions Pascal water pressure, in accord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 water head pumped storage hydro-plant should be 1.2 times of the water head special high-pressure packer permeability test compared with normal to test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 and rock cleavage pressure value. The test results on the choice of design options often play a decisive rol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drillhole high-pressure packer permeability test in the pumped storage hydro-plant's underground powerhouse, by the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this article offers a demonstr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fracture witch under building in the condition of high-pressure water head, it provides a more detaile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mped storage high-pressure packer permeability test rock mass deformation PERMEABILITY rock cleavage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Surface High-pressure Injection Device Using a Submersible Electric Pump
2
作者 Li Baoyan Tian Xin +1 位作者 Wang Yong Han Shaom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27,共4页
Injection recove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increasing the oil recovery rate of an oil field. One way is that centrifugal pumps or plunger pumps are used in an injection station to responsible for injection over a ... Injection recove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increasing the oil recovery rate of an oil field. One way is that centrifugal pumps or plunger pumps are used in an injection station to responsible for injection over a large area under the same pressure. This method is ineffective for low-permeability layers. For the oilfields in dispersed distribution in the marginal areas of Daqing, the low water-absorbing section needs an injection with a high delivery pressure and a low discharge capacity; another way is to install the submersible electric pump upside down, but because the submersible electric pump and the motor are underground, it is difficult for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surface high-pressure injection device with a submersible electric pump. Bysuccessful resolvi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axial force of the submersible electric pump, sealing, level regulation of the pump, coaxiality and vibration, the device has the good points of running smoothly, moving easily, installation and maintains quickly and long period of running. This devic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injection of the low water-absorbing section and of oilfields in dispersed locations. The recovery rate of oilfields is also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ersible electric pump surface high-pressure injection axial force SEALING COAXIALITY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悬沙纵向和横向输运过程与机制研究
3
作者 李致尚 李占海 +4 位作者 李霞 杨海飞 施韩臻 卢婷 汪亚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流通量和潮泵通量及累积动态变化,以确定平流和潮汐泵送对悬沙净通量的相对贡献,探讨纵向和横向的水沙输运时空格局和动力机制,弥补了传统通量机制分解法仅限计算时空平均值的缺陷。研究发现:(1)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大潮期间存在横向余环流,小潮期间出现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纵向余环流;(2)平流和潮泵作用是影响净输运的关键因素,南槽拦门沙海域由平流作用主导、悬沙向海净输运,横向上向西南边滩输运,为南汇边滩围垦区向海淤长提供物源,且靠近主槽区域横向悬沙通量对沉积过程的贡献与纵向通量相当;(3)潮泵输运在河口滞流点和拦门沙海域均较显著,泵送的大小和方向与径潮流相互作用和底床物源有关,纵向上由大潮期间向陆泵送占优转为小潮期间的向海净输运占优。综上,南槽拦门沙海域近底层悬沙呈现由浅滩向主槽辐聚的格局,浅滩区域的近底层悬沙净输运受潮泵作用控制,且对整个水柱悬沙输运贡献显著,可能是拦门沙形成和最大浑浊带发育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通量机制分解 平流作用 潮泵作用 悬沙输运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gear pump in water-hydraulic system
4
作者 白桦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The ceramic coating technology of microarc oxidation (MAO) was utilized to modify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movable endplate of a high pressure gear pump used in water-hydraulic system, which is made of aluminium allo... The ceramic coating technology of microarc oxidation (MAO) was utilized to modify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movable endplate of a high pressure gear pump used in water-hydraulic system, which is made of aluminium alloy. A coMPact ceramic layer of more than 130 μm was developed on the movable endplate with the hardness up to HV1000 by means of microarc oxidation. A trial of tests conducted in a water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show that the maximum outlet pressure of the gear pump with the movable endplate treated by microarc oxidation, can reach 16 MPa.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eramic coating developed by microarc oxidation technology on the surface of aluminium alloy, is economical and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rc oxidation ceramic coating high-pressure gear pump water-hydraulic system
下载PDF
基于热平衡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范蕊 高岩 +1 位作者 陈旭 龙惟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2-286,共5页
针对不同负荷不平衡率时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展开研究,提出采用辅助冷热源、盘管排数调节等策略建议,以期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还建议将地下埋管换热器安装在地下水丰富地区,亦可以减轻土壤全年热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 土壤热平衡 土壤源热泵 热渗耦合
下载PDF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方肇洪 刁乃仁 曾和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5-687,共3页
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分析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过程的准三维模型,考虑流体工质在深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给出钻孔内热阻的解析表达式;求得有限长线热源在半无限大介质中的瞬态温度响应... 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分析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过程的准三维模型,考虑流体工质在深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给出钻孔内热阻的解析表达式;求得有限长线热源在半无限大介质中的瞬态温度响应解析解;导得了有渗流时无限大介质中线热源温度响应的解析解。以上工作改进和深化了国际上现有的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并已应用于工程设计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热换热器 传热 地下水渗流
下载PDF
有渗流时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子阳 张仪萍 +1 位作者 战国会 俞亚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50-1456,共7页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以移动热源的格林函数为基础,通过引入虚拟热汇,由叠加原理建立热渗耦合作用下的有限长线热源模型.将此模型与有渗流无限长线热源模型和无渗流有限长线热源模型作了对比,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计...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以移动热源的格林函数为基础,通过引入虚拟热汇,由叠加原理建立热渗耦合作用下的有限长线热源模型.将此模型与有渗流无限长线热源模型和无渗流有限长线热源模型作了对比,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有渗流时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更加合理.针对地下水渗流流速和土壤热物性等对传热影响的分析,表明地下水渗流导致土壤温度场发生变形,渗流速度越大,钻孔壁中点温度越快达到稳态,且稳态过余温度越低;土壤密度和比热越大,土壤导热系数越小,则土壤温度场变形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埋管换热器 地下水渗流 土壤温度场
下载PDF
兴化湾悬沙输移机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童朝锋 郑联枭 +1 位作者 孟艳秋 时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处理兴化湾各测站的水沙实测资料,通过探讨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垂向净环流输沙机理,分析研究了兴化湾海域悬沙输移特征,进而讨论了净输沙对研究区域地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潮汐作用下,外海泥沙沿兴化水道... 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处理兴化湾各测站的水沙实测资料,通过探讨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垂向净环流输沙机理,分析研究了兴化湾海域悬沙输移特征,进而讨论了净输沙对研究区域地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潮汐作用下,外海泥沙沿兴化水道与南日水道向湾内输移,但对湾内淤积产生的影响较小;平流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对悬沙的净输移起主要作用,水深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受平流输沙的控制,而浅水区垂向净环流输沙影响更强;潮泵输沙以悬沙与潮流变化相关项为主,输沙量小于平流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的输沙量;浅水区垂向各层余流方向不一致,悬沙各层混合均匀,深水区表底层的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含沙量垂向变化明显;输沙造成湾顶淤积,造成海湾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陆源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机制分解法 悬沙输移 平流输沙 潮泵效应 垂向环流
下载PDF
热渗耦合作用下U型埋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素芬 王金香 +1 位作者 葛玉林 东明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针对土壤耦合热泵地下U型换热埋管,建立了管内流体以及换热器周围土壤热渗耦合物理数学模型。所建模型考虑了U型管的实际形状,土壤考虑为饱和多孔介质,管内湍流流动采用R ea lizab le k-ε模型。采用F luen t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 针对土壤耦合热泵地下U型换热埋管,建立了管内流体以及换热器周围土壤热渗耦合物理数学模型。所建模型考虑了U型管的实际形状,土壤考虑为饱和多孔介质,管内湍流流动采用R ea lizab le k-ε模型。采用F luen t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管内流体以及周围土壤温度分布。分析了土壤中水的渗流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对考虑渗流作用时不同土壤物性对单根U型垂直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耦合热泵 U型埋地换热器 多孔介质 热渗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准三维热渗耦合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卫波 陈振乾 施明恒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3-389,共7页
为了探讨热渗耦合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地下水渗流理论,通过耦合竖直方向一维流体模型与水平面内土壤二维非稳态热渗耦合模型,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影响的准三维U型埋管热渗耦合模型。基于模型的数值求... 为了探讨热渗耦合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地下水渗流理论,通过耦合竖直方向一维流体模型与水平面内土壤二维非稳态热渗耦合模型,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影响的准三维U型埋管热渗耦合模型。基于模型的数值求解,探讨了土壤热物性及地下水渗流对埋管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导热系数与比热容的增大均有利于加强埋管的换热,且地下水渗流的存在有利于强化地下埋管与周围土壤间的换热能力,提高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实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精度,可为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垂直U型埋管 准三维模型 热渗耦合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曾召田 吕海波 +1 位作者 赵艳林 葛若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07-3014,共8页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热量交换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应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针对南宁河流阶地土层,模拟分析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热量交换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应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针对南宁河流阶地土层,模拟分析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渗流可以强化地埋管的换热,且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强化换热作用越明显;2)地下水渗流对换热器热交换的影响具有方向性,在此基础上,对竖埋管换热合理的布置方式进行分析;3)南宁河流阶地地区,仅考虑砂砾层存在地下水渗流对换热的影响,更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竖埋管换热器 热湿耦合传热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沙门悬沙输移机制分析和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义刚 孙继斌 +2 位作者 黄惠明 陈橙 陈斌 《水道港口》 2014年第6期595-601,共7页
以西沙门水沙实测资料为依据,运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表示为多个动力影响项,讨论区域内悬沙输移的时空特征,分析认为平流输沙在研究区域内为主要输沙项,"潮泵效应"输沙项为次要项。从涨落潮、流速和含沙量的... 以西沙门水沙实测资料为依据,运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表示为多个动力影响项,讨论区域内悬沙输移的时空特征,分析认为平流输沙在研究区域内为主要输沙项,"潮泵效应"输沙项为次要项。从涨落潮、流速和含沙量的变化过程讨论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西沙门悬沙浓度在潮流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悬沙沿岸输移;平流输沙中欧拉输沙项主要取决于潮动力大小,斯托克斯输沙项受潮波非线性效应影响;"潮泵效应"输沙与泥沙悬浮"滞后效应"、涨落潮流流速的非对称性和当地悬沙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分解 平流输沙 潮泵效应 西沙门
下载PDF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琳琳 赵蕾 杨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9-305,共7页
为了分析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地埋管群的传热性能,基于移动有限长线热源模型解析解,结合叠加原理给出地埋管群在土壤中散热所引起的动态温度响应的解析解.对一个3×3顺排管群在土壤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数值仿真,验证解析解的正确... 为了分析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地埋管群的传热性能,基于移动有限长线热源模型解析解,结合叠加原理给出地埋管群在土壤中散热所引起的动态温度响应的解析解.对一个3×3顺排管群在土壤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数值仿真,验证解析解的正确性.基于解析解研究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管群换热器连续和间歇散热所引起的土壤温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当间歇运行时,可缓解管群间的热干扰,使得土壤温升显著减小,即土壤温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针对地埋管间歇散热的情况,探讨渗流速度和土壤热物性对土壤温度响应和恢复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渗流速度越大,土壤温度恢复的幅度越大,且土壤物性对土壤温度响应和恢复特性的影响也很明显.地埋换热管群所引起的土壤温度响应和恢复特性受地质状况和地下水渗流速度的综合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间歇运行 叠加原理 地温恢复
下载PDF
用改进的特征有限元法确定抽水(注水)时的弥散参数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学愚 冯绍元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06-211,共6页
弥散参数是计算地下水中溶质运移和污染预测时的重要参数。本文提出用Hermitian插值的特征有限元法计算含水层的弥散度和阻滞系数。砂槽试验表明,数值计算的结果和实际观测值以及解析解相当一致,有高的精确度。用本文提出的数值计算方法... 弥散参数是计算地下水中溶质运移和污染预测时的重要参数。本文提出用Hermitian插值的特征有限元法计算含水层的弥散度和阻滞系数。砂槽试验表明,数值计算的结果和实际观测值以及解析解相当一致,有高的精确度。用本文提出的数值计算方法,可消除大部分的数值弥散和数值振荡,可实际应用于由于抽水或注水造成的辐射流的弥散试验中的求弥散参数问题。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的溶质运移问题的数值计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试验 特征有限元法 弥散参数
下载PDF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回顾与改进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蕊 马最良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理论、传热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发现几乎所有的模型都未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举例说明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换热器有较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流动共同作用的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理论、传热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发现几乎所有的模型都未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举例说明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换热器有较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流动共同作用的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且对单井地埋管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能增强盘管的换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地下水流动 热传导
下载PDF
有均匀渗流的介质中螺旋埋管的传热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萍 张文科 +1 位作者 刁乃仁 方肇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2-939,共8页
以埋设在均匀渗流介质中的螺旋埋管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源热泵工程应用背景,将地下螺旋埋管简化为连续的螺旋线热源,通过移动线热源理论与格林函数法,建立二维和三维非稳态的导热与对流联合作用的渗流传热问题的传热模型;求得无限长及有... 以埋设在均匀渗流介质中的螺旋埋管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源热泵工程应用背景,将地下螺旋埋管简化为连续的螺旋线热源,通过移动线热源理论与格林函数法,建立二维和三维非稳态的导热与对流联合作用的渗流传热问题的传热模型;求得无限长及有限长螺旋热源形态下渗流问题的温度响应的解析解。通过与纯导热模型的对比可知,地下水渗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温度场的分布及传热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指出渗流速度是体现地下水流动对换热过程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且渗流对整个螺旋管群的换热影响也被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螺旋埋管 地下水渗流 传热分析
下载PDF
热渗耦合作用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被引量:38
17
作者 范蕊 马最良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0,82,共6页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U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基于热渗耦合作用下的数学模型,采用整体求解方法求得管内流体、地下埋管换热器及周围土壤的温度场数值解。分析了地下水渗流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对原温度场的影响明显,而...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U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基于热渗耦合作用下的数学模型,采用整体求解方法求得管内流体、地下埋管换热器及周围土壤的温度场数值解。分析了地下水渗流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对原温度场的影响明显,而且地下水流速越高影响越大。进一步分析了有渗流时不同土壤类型对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情况,在饱和状态下导热系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 热渗耦合 数值分析 温度场
下载PDF
MOSTB精密平流泵在钻井液完井液评价实验中的应用
18
作者 余维初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63,共2页
介绍了MOSTB精密平流泵设计思路、结构原理以及优点;同时重点介绍该泵在渗透率梯度测试仪上的应用。评价钻井液、完井液入井后保护油气层的效果时,使用了智能渗透率梯度测试仪,该套仪器主要由精密平流泵、多点测压的岩心夹持器系统、数... 介绍了MOSTB精密平流泵设计思路、结构原理以及优点;同时重点介绍该泵在渗透率梯度测试仪上的应用。评价钻井液、完井液入井后保护油气层的效果时,使用了智能渗透率梯度测试仪,该套仪器主要由精密平流泵、多点测压的岩心夹持器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及软件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精密平流泵在实验流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流量参数可以通过R-232通信接口传输到计算机上,出口计量的电子天平或量简可以省去,精密平流泵的设定值即是出口的流量值,流量误差小于1%。该泵用于岩心多点渗透率以及渗透率恢复值测试,进而优选出保护油气层的钻井液、完井液配方,对指导科研和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泵驱替压力高(60 MPa)、流量分辨率高(0.01mL/min)、驱替压力波动很小(0.01 MPa),还可以定流量输送,操作简单方便,体积小,性价比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液 钻井液 保护油气层 驱替 渗透率 岩心 优选 平流 精密 流量
下载PDF
椒江河口春季悬沙输运特征及通量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伟 范代读 +1 位作者 涂俊彪 芦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51,共11页
通过分析2016年3月椒江河口两个定点站位的潮周期水文泥沙观测数据,研究了椒江河口春季悬沙输运特征及通量机制。结果表明,河口内侧站位潮流速大于外侧站位值,两站位垂线平均悬沙浓度分别为0.3~5.8kg/m^3和0.3~1.0kg/m^3。悬沙通量机制... 通过分析2016年3月椒江河口两个定点站位的潮周期水文泥沙观测数据,研究了椒江河口春季悬沙输运特征及通量机制。结果表明,河口内侧站位潮流速大于外侧站位值,两站位垂线平均悬沙浓度分别为0.3~5.8kg/m^3和0.3~1.0kg/m^3。悬沙通量机制分解表明,内侧站以向海的潮泵输沙效应最显著,对单宽输沙量绝对值贡献率为43.9%,其次是向陆的平流和垂向净环流输沙,综合作用下悬沙向陆净输移0.39kg/(m·s);外侧站位以向海的平流输沙为主导作用,贡献率为72.6%,悬沙向海净输移0.10kg/(m·s)。小波分析和频谱分析表明,含沙量、输沙率及流速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响应关系,内侧站输沙率主要受流速的影响,而外侧站位则主要受控于悬沙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河口 机制分解 潮泵作用 平流输沙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博贺湾海域悬沙输移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樊立东 童朝锋 孟艳秋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3,共6页
根据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多个动力项,并分别从平流输沙、潮泵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三方面分析了悬沙输移机制。结果表明: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拉格朗日余流基本沿涨潮方向... 根据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多个动力项,并分别从平流输沙、潮泵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三方面分析了悬沙输移机制。结果表明: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拉格朗日余流基本沿涨潮方向,离岸越远,余流值越大,欧拉余流大小与拉格朗日余流相近,斯托克斯余流接近于零;平流输沙在悬沙净输移中占主导作用,其中欧拉余流输沙作用方向与涨落潮优势流相关;博贺湾海域潮泵效应输沙作用不强,潮泵作用由涨落潮潮流和含沙量在潮周期的不对称性引起;垂向余环流输沙作用很弱,垂向净环流输沙和拉格朗日余流和含沙量的垂向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移 余流 平流输沙 潮泵效应 垂向净环流 博贺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