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的品种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天赐 马天封 +6 位作者 柯健 朱铁忠 何海兵 尤翠翠 吴晨阳 王冠军 武立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目的】探明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品种共性农艺与生理特征,为实现区域稻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年和2022年,分别采用14个和13个常规粳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系统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及... 【目的】探明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品种共性农艺与生理特征,为实现区域稻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年和2022年,分别采用14个和13个常规粳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系统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食味品质及质构特性,以及生物量、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群体光合势(LAD)等农艺与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品种间的食味值和产量具有较大变幅,为此,按食味值和产量进行聚类,将不同水稻品种分为味中低产(ML)、味中高产(MH)和味优高产(GH)3种类型。GH类型品种2年的平均食味值和产量分别为68.5和10.2 t·hm^(-2),较MH和ML综合提高食味值6.8%、产量14.6%。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来看,与MH和ML相比,GH类型品种表现最高的结实率和口感得分。从生物量积累的过程来看,GH类型品种增加了灌浆初期的干物质积累比例,表现最高的抽穗-抽穗后15d的干物质积累。进一步分析此阶段干物质积累成因发现,GH类型品种在稳定增加LAD的同时,显著增加了茎鞘中NSC的转运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结实率与口感得分、抽穗-抽穗后15 d的干物质积累和LAD及NSC转运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保持较高的抽穗-抽穗后15 d LAD(100.4 m^(2)·m^(-2)·d)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灌浆期茎鞘NSC的转运率(79.9%)促进灌浆启动,增加抽穗-抽穗后15 d干物质积累(3.6 t·hm^(-2)),提高水稻结实率(95.4%)和口感(9.6),是该区域味优高产协同水稻品种的共性特征。此外,研发以提高灌浆期NSC转运量和抽穗期植株茎鞘NSC积累为目标的水肥管理技术,有望进一步发挥上述味优高产协同品种的产量和食味品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粳稻 味优高产 结实率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品种和机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唐建鹏 陈京都 +4 位作者 张明伟 姚义 温凯 闵思桂 陆佩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 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改善了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品质;机插密度极显著影响稻米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P<0.01),显著影响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P<0.05),米饭的食味品质均随机插密度降低而明显改善。互作分析表明,品种、机插密度和种植模式及其之间的互作对稻米品质产生较为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机插密度 优良食味粳稻 互作效应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收获期对不同生育类型优良食味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杜敏 郭智 +3 位作者 顾克军 陈文超 张岳芳 刘红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3-1311,共9页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南粳2728、南粳9108、南粳3908共3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提前7 d收获、适期收获以及延迟7 d、14 d、21 d、28 d收获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南粳3908为最...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南粳2728、南粳9108、南粳3908共3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提前7 d收获、适期收获以及延迟7 d、14 d、21 d、28 d收获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南粳3908为最高,主要原因是其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南粳2728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较南粳9108显著提高。稻米品质指标也以南粳3908最优。随着收获期的延迟,3个水稻品种稻米的整精米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外观值、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硬度、垩白度、垩白粒率、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收获期延迟总体使稻米品质变劣,但是收获期延迟7 d对南粳3908稻米品质无显著影响。因此,生产上建议水稻应适期收获,提前和延迟收获都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期收获 优良食味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上海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茂柏 曹黎明 +6 位作者 王秋英 刘康 宋忠明 姚丹青 顾芹芹 刘建 楼坚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从2013—2022年上海水稻品种选育、推广情况,并结合上海优质食味粳稻品牌建设、营销模式情况,全面介绍了上海近年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了目前上海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优质食味粳稻 发展现状 产业问题 对策建议 上海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国英 郭智 +3 位作者 盛婧 王国栋 王鑫 陈留根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4,79,共8页
探究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食味粳稻合理施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CK1)和常规施肥(CK2)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硅肥浸种(T1)、... 探究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食味粳稻合理施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CK1)和常规施肥(CK2)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硅肥浸种(T1)、硅肥浸种+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2)、硅肥浸种+拔节期喷施硅肥15 kg/hm~2(T3)、硅肥浸种+抽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4)、硅肥浸种+苗期20%、拔节期30%、抽穗期50%喷施硅肥15 kg/hm~2(T5)、硅肥浸种+苗期1/3、拔节期1/3、抽穗期1/3喷施硅肥45 kg/hm~2(T6)处理,比较不同施硅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T5、T4、T3处理,T1和T2处理产量较CK2增幅较小;不同硅肥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较不施硅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施硅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结实率,T3、T5和T6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幅较大。与CK2相比,T3、T4、T5和T6处理增加了水稻库容量、源强度及源库比,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T6处理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较CK2显著提高,而其他处理对稻米淀粉黏滞谱特性的影响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大小依次为T6>T5>T4>T3>T2>T1。综合考虑硅肥投入、水稻产量及品质,在常规施肥加硅肥浸种基础上,优质食味粳稻推荐硅肥施用方式为:喷施量15 kg/hm~2,苗期占20%、拔节期占30%、抽穗期占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粳稻 生育时期 硅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庆 胡雅杰 +7 位作者 郭保卫 张洪程 徐晓杰 徐玉峰 朱邦辉 徐洁芬 钮中一 凃荣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90,共12页
【目的】探明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方法】收集适合太湖地区种植的软米粳稻品种,根据软米粳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和食味品质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了不同熟期不同产量与食味品质类型的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 【目的】探明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方法】收集适合太湖地区种植的软米粳稻品种,根据软米粳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和食味品质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了不同熟期不同产量与食味品质类型的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高产类型软米粳稻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中产类型。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类型软米粳稻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当,而千粒重较小。与中产类型相比,高产类型软米粳稻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较高,最终干物质量和总氮素积累量较大。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软米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有所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减少,胶稠度变长,淀粉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增加,米饭食味值显著提高。【结论】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为穗大粒多,粒重较小,生育中后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能力强,加工品质趋好,外观品质差,蒸煮食味品质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米 粳稻 优良食味 高产 品种特征
下载PDF
优良食味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南粳2728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姚姝 王才林 +10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赵凌 赵春芳 路凯 梁文化 吴俊生 蔡锋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88-90,共3页
南粳272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江苏大丰华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南粳5055为父本,与武粳15杂交,经数代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稻瘟病抗性基因与半糯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培育而成的又一个优良食味... 南粳272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江苏大丰华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南粳5055为父本,与武粳15杂交,经数代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稻瘟病抗性基因与半糯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培育而成的又一个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其突出优点是稻米品质优良,直链淀粉含量10%左右。201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2728 优良食味 中熟中粳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淮北地区长秧龄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军 方书亮 +3 位作者 周冬冬 周年兵 刘忠红 葛梦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8,共8页
为充分挖掘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潜力,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中熟中粳‘南粳2728’为试验材料,设置长秧龄30天和常规秧龄20天(CK)的2种秧龄处理,采用传统毯苗机插方式移栽大田,在高产... 为充分挖掘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潜力,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中熟中粳‘南粳2728’为试验材料,设置长秧龄30天和常规秧龄20天(CK)的2种秧龄处理,采用传统毯苗机插方式移栽大田,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2种秧龄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结果表明,30天秧龄迟熟中粳稻实产较CK增加3.24%~5.01%,差异显著,中熟中粳增加1.79%~1.85%,差异不显著;产量高的原因主要是,长秧龄水稻在稳定穗数基础上,能显著增大穗型,维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CK相比,长秧龄机插水稻通过在秧田期延长秧龄10天左右,全生育期延长5~7天,虽然移栽期基本苗不及CK,全生育期茎蘖数偏少,但秧苗个体优势较为突出,群体中后期光合系统好,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高,最终实产较高。30天长秧龄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稻米加工品质优于CK处理,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外观品质显著改善,食味品质提高。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均表现为30天秧龄处理高于CK的趋势,且差异显著,而消减值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30天秧龄机插稻技术改良了优质食味粳稻的稻米品质。淮北地区可根据生产需求加大长秧龄机插稻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并推进该项技术的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优质食味粳稻 长秧龄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幸福 孙柳青 +1 位作者 支文杰 吴建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7期42-43,共2页
本文选取适合苏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食味稻米新品种(系),开展了3年品种(系)小区、展示和示范比较试验,并对其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食味品鉴等性状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南粳46产量较高、生育期略偏晚、抗逆性较好且... 本文选取适合苏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食味稻米新品种(系),开展了3年品种(系)小区、展示和示范比较试验,并对其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食味品鉴等性状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南粳46产量较高、生育期略偏晚、抗逆性较好且米饭食味品质最优,可作为轮作休耕前提下优质食味品种主推品种推广种植;南粳3908熟相好、产量较高、生育期较早、抗逆性好、米粒大且米饭食味品质较好,可作为优质食味品种辅助品种推广种植;早香粳1号成熟期最早且品质较优,可作为"国庆稻"主打品种搭配种植,提高种粮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优质食味 品种 性状 产量 苏南地区
下载PDF
南粳5055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萌萌 王莹慧 +3 位作者 汪育文 陈国祥 赵凌 张亚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究优良食味粳稻的光合特性,进一步挖掘南粳系列水稻光合潜力,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055及其母本武粳13和父本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蛋白组分与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粳5055在生殖生长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 为探究优良食味粳稻的光合特性,进一步挖掘南粳系列水稻光合潜力,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055及其母本武粳13和父本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蛋白组分与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粳5055在生殖生长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量子产额、光合性能指数高于关东194,略低于武粳13;南粳5055在完熟期的结实率与千粒质量接近武粳13,高于关东194;温和蓝绿胶电泳结果表明,南粳5055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光系统I复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南粳5055具有较高的Lhca1和Lhca2蛋白含量,而光系统II中心复合物和捕光色素II复合物等其他复合物含量均低于武粳13。说明南粳5055的光合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母本武粳13较为接近,南粳5055在孕穗期和乳熟期保持相对较高的光系统I复合物含量,且在生育后期具有高效的热耗散能力可以避免光抑制的发生,推测这可能是该品种能保持高效光合特性的物质和代谢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食味粳稻 叶绿素荧光参数 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
下载PDF
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力 孙影 +5 位作者 张洪程 魏海燕 朱大伟 朱盈 徐栋 霍中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5-898,共14页
以优良食味粳稻代表品种南粳2704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在移栽期、有效分蘖期、倒四叶期、倒二叶期分别单施锌肥、单施硅肥、锌硅肥配施处理,比较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硅肥相比,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均能提高优良... 以优良食味粳稻代表品种南粳2704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在移栽期、有效分蘖期、倒四叶期、倒二叶期分别单施锌肥、单施硅肥、锌硅肥配施处理,比较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硅肥相比,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均能提高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倒四叶期施用锌肥产量最高,2015年与2016年南粳2704增产4.70%、7.82%,南粳9108增产5.50%、5.39%。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呈单施锌肥>单施硅肥>锌硅肥配施。在倒四叶期单施锌肥和锌硅肥配施产量最高,而在有效分蘖期单施硅肥产量最高。在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均能使稻米的糙米率降低,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同时还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其中以倒二叶期施用锌硅肥显著增加粳稻外观品质。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对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处理而异,但均能增加稻米的胶稠度、口感、食味值、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其中以倒二叶期施用锌硅肥效果最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最高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与蒸煮食味品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口感和食味值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在倒四叶期施用锌肥能提高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倒二叶期施用锌硅肥能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食味粳稻 施肥时期 锌硅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军 肖丹丹 +7 位作者 邓先亮 朱大伟 邢志鹏 胡雅杰 崔培媛 郭保卫 魏海燕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48-1463,共16页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时期追施镁锌肥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良食味粳稻保优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05为材料,于基肥、蘖肥、穗肥时期分别设置镁...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时期追施镁锌肥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良食味粳稻保优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05为材料,于基肥、蘖肥、穗肥时期分别设置镁肥单施、锌肥单施和镁锌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镁锌肥为CK,研究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对不同时期追施镁锌肥的响应特征。【结果】随追施时期的延迟,追施镁肥处理的产量呈上升趋势,追施锌肥处理的产量呈下降趋势,而镁锌配施处理的产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CK相比,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和镁锌配施产量显著提高,且镁锌配施处理产量最高。穗肥时期镁锌配施处理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减少,但最终颖花量仍显著提高。对稻米品质而言,蘖肥和穗肥时期追施锌肥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增加,最终黏度显著下降,食味值变优;穗肥时期镁锌配施利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改善,但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指标有变劣趋势,淀粉RVA谱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显著降低,消减值、糊化温度显著提高。【结论】优良食味粳稻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具有提高产量和优化稻米品质的作用,可能是保优调优栽培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食味粳稻 镁锌肥 施肥时期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品种特点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胡蕾 朱盈 +7 位作者 徐栋 陈志峰 胡兵强 韩超 裘实 吴培 张洪程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7,共13页
【目的】旨在探究南方稻区不同食味值水平和产量类型单季晚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阐明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所具有的特征特性。【方法】本文以南方稻区48个单季晚粳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将其分为味优高产、味优... 【目的】旨在探究南方稻区不同食味值水平和产量类型单季晚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阐明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所具有的特征特性。【方法】本文以南方稻区48个单季晚粳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将其分为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和味中中产4种类型,以实际生产需求为依据,选用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3种类型进行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味优高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高26.69%,且味优类型食味值中的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分别比味中类型高出38.81%、36.30%和37.40%。与味中高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糙米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高0.34%、7.13%、40.39%和47.56%;胶稠度长度长19.92%;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低37.67%和33.08%。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灌浆结实期的日照时数、成穗率以及抽穗至成熟阶段生物积累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高4.47%、3.29%、5.72%、16.25%、11.09%、21.49%;叶面积衰减率低13.51%。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的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比味优中产分别高出24.46%、14.62%和19.01%。【结论】南方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特征为加工品质达国标1级;透明度等级在3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在50%—85%与20%—35%;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长度分别在10.0%、8.0%与90.0 mm左右;RVA谱特征值中消减值在-500cP以下,回复值在550 cP—650 cP。产量构成中,味优高产类型品种的结实率在90.0%左右;千粒重在25.0 g以上;且在抽穗前期保持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期以后保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所占全生育期的积累比例有较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单季晚粳 优良食味 高产
下载PDF
优质食味粳稻控混肥一次性基施效应 被引量:10
14
作者 蒋伟勤 胡群 +9 位作者 俞航 马会珍 任高磊 马中涛 朱盈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胡雅杰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82-1396,共15页
【目的】将控混肥(由2种不同释放期的控释肥组成)和常规氮肥在钵苗机插条件下掺混后一次性基施,以期筛选与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相匹配的最优控混肥处理,为钵苗机插下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简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 【目的】将控混肥(由2种不同释放期的控释肥组成)和常规氮肥在钵苗机插条件下掺混后一次性基施,以期筛选与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相匹配的最优控混肥处理,为钵苗机插下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简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的水稻季(5—10月)开展试验,以优质食味多穗型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材料,在270 kg·hm^(-2)纯氮条件下,将控混肥和常规氮肥以5﹕5的固定比例组配,控混肥由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以4﹕1组成,共设置6种组合方式,分别为60 d+40 d、60 d+80 d、80 d+60 d、80 d+100 d、100 d+80 d、100 d+120 d,并以常规分次施肥(CK)为对照,测定产量、群体质量指标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特性。【结果】相较CK,南粳9108的100 d+80 d处理2年平均增产4.66%,丰粳1606的该处理平均增产4.29%,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而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除2019年的南粳9108外,100 d+120 d处理的产量均仅次于100 d+80 d处理。80 d+60 d、80 d+100 d处理2年产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而60 d+40 d、60 d+80 d处理则较之显著减产。播种至拔节阶段,控混肥处理的群体氮素积累量均较CK增加,平均增幅达14.86%,从而促进了群体茎蘖的发生,叶面积指数和净同化率的同步增加,光合生产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增加。拔节至抽穗阶段,100 d+80 d和100 d+120 d处理的氮素积累、干物质积累与CK同处于最高水平,较最低的60 d+40 d处理分别增加47.02%—55.01%和14.52%—18.15%;和100 d+80 d、100 d+120 d处理相比,此阶段CK的净同化率虽相对提高,但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却显著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100 d+120 d处理的氮素积累高于其他处理,其中较CK显著增加9.23%—22.03%,而干物质积累则以100 d+80 d和100 d+120 d处理同处于最高水平,较CK显著增加5.44%—8.58%,原因可能是100 d+80 d和100 d+120 d处理的养分释放能相对协调地提高光合叶面积和净同化率,致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相对充足,而CK的净同化率虽较高,但其光合叶面积相对不足。对于氮素利用效率,100 d+80 d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3.90%—4.92%、9.42%—11.93%,100 d+80 d、100 d+120 d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5.29%—7.21%、5.79%—8.51%。【结论】100 d+80 d、100 d+120 d处理的养分释放与南粳9108和丰粳1606养分吸收最为匹配,促进了高产群体的形成,因此其可以作为钵苗机插下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简化施肥的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粳稻 控释肥 钵苗机插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越光’在北方优质食味粳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枫 马秀芳 +4 位作者 蒋洪波 吕桂兰 唐志强 李小婉 李睿 《农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5-18,共4页
为了选育可以在辽宁省种植的食味品质类似‘越光’的粳稻品种,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优质米品种‘越光’,与高抗逆品种‘津原9540’和优质粳稻品种‘辽粳294’为亲本杂交配组,选育获得优质食味粳稻品种‘辽433’。‘辽433’的糙米... 为了选育可以在辽宁省种植的食味品质类似‘越光’的粳稻品种,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优质米品种‘越光’,与高抗逆品种‘津原9540’和优质粳稻品种‘辽粳294’为亲本杂交配组,选育获得优质食味粳稻品种‘辽433’。‘辽433’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类似‘越光’,食味值高于‘越光’,并且稻瘟病抗性和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辽433’的二次枝梗数较少,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插植密度。‘辽433’的成功选育说明利用‘越光’为亲本材料,可以选育优质食味的北方粳稻新品种,促进了北方粳稻的食味定向育种及改良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光’ 北方粳稻 优质食味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日本寒冷地带北海道优良食味粳稻育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丹野久 《粮油食品科技》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长久以来,北海道产大米的食味口碑一直不高,也未出现像“越光”一样全日本知名的优良食味品种,因此,自1980年开始历时28年,北海道立(现称道总研)农业试验场致力于粳稻优良食味品种快速研究项目的实施。为实现快速研发的目标,通过世代促... 长久以来,北海道产大米的食味口碑一直不高,也未出现像“越光”一样全日本知名的优良食味品种,因此,自1980年开始历时28年,北海道立(现称道总研)农业试验场致力于粳稻优良食味品种快速研究项目的实施。为实现快速研发的目标,通过世代促进栽培法和花药培养法成功缩短了育种年限;采用扩大育种规模的方式,并利用优良食味、耐寒性等内外部有效基因培育兼具优良食味及早熟耐寒性的品种;初期世代开始主要通过分析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尤其是直链淀粉含量,中间世代则通过少量蒸饭的方式进行食味品鉴,选育出优良食味种系。在食味遗传基因的改良方面,先是集聚北海道优良食味的遗传基因培育出品种“雪光”,再经由北海道品种引进“越光”的优良食味遗传基因,之后以日本东北优良食味遗传基因品种“秋田小町”作为直接杂交母本,分别成功培育出品种“闪光397”和“星之梦”,其直链淀粉含量与以往多肥多产品种的22%相比降低了2%。在此基础之上,引进美国品种“国宝玫瑰”优良食味遗传基因的品种“七星”成功问世,其直链淀粉含量又降低了1%;以变异低直链淀粉种系“北海287号”为母本,成功培育出“梦美”,其直链淀粉含量15%~16%,粘度和软度俱佳,食味亦可与“越光”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食味 早熟耐寒性 粳米 日本寒冷地带 直链淀粉含量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