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selected regions in Saudi Arabia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ismic codes 被引量:1
1
作者 Sayed Mahmoud Mohamed Alsearheed Waleed Abdallah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The design code for each country is revised and updated based on an expected zone’s seismic intensities,geotechnical site classifications,structural systems,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in order... The design code for each country is revised and updated based on an expected zone’s seismic intensities,geotechnical site classifications,structural systems,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alistic considerations of seismic demand,seismic response,and seismic capacity.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provisions,structures design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ismic codes may yield different performances for the same level of hazard.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induced responses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 Saudi building code(SBC-301),American code(ASCE-7),uniform building code(UBC-97),and European code(EC-8).In order to account for the provision regarding the hazard specific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duced seismic responses,four regions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with different seismic levels are selected.The code provisions related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site classific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duced design base shear are investigated as well.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 induced responses with the variation in seismic design codes for the considered seismic hazards and site classif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rise building SBC-301 international seismic codes seismic zones site classifications
下载PD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Investigations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 Case of Habib Sakakini Palace, Cairo, Egypt
2
作者 Sayed Hemed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2年第3期189-197,共9页
A comprehensive 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GPR) investigations and hazard assessment for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Habib Sakakini’s Palace in Cairo is presented herein,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 A comprehensive 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GPR) investigations and hazard assessment for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Habib Sakakini’s Palace in Cairo is presented herein,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ites in Egypt. The palace located on an ancient water pond at the eastern side of Egyptian gulf besiding Sultan Bebris Al-Bondoqdary mosque is a place also called “Prince Qraja al-Turkumany pond”. That pond had been filled down by Habib Sakakini at 1892 to construct his famous palace in 1897. The integrated geophysical survey of the palace allow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targets of potential archa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terest buried in fill and silty clay in the depth range between 100 - 700 cm. the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focused on Multi-Fold (M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imaging and 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based on integrated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analysis. Eight hundred sqm of 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GPR) profiling have been conducted to monitor the subsurface conditions. 600 meters are mad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Palace and 200 sqm at the basement. The aim is to monitor the soil conditions beneath and around the Palace and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or the presence of faults and cavities. A suitable single and dual antenna are used (500 - 100 MHZ) is used to penetrate the desired depth of 7 meters (ASTM D6432). The GPR is used also detect the water table. At the building basement the GPR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foundation thickness and soil-basement interface. As well as the inspection of cracks in some supporting columns, piers and masonry walls. The GPR also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ors and ceilings conditions and structural mapping. The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the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surveys. All these results together with the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ill be used for the complete analysis of the palace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works foreseen in a second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GP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site INVESTIGATIONS GEOPHYSICS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l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Desig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and Site Environment -Taking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and Site Logic Model Teaching Approach as an Example
3
作者 Ting Du 《Frontiers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2018年第2期50-53,共4页
The integral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desig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and site environment is expected to deal with the junior-grade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e major with a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insufficient ... The integral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desig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and site environment is expected to deal with the junior-grade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e major with a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insufficient consideration of the site environment and the chaotic city image, which caused by long-term emphasis on single function and personality performance of architecture. The key to the integral practicability and aesthetics is the emphasis on the integrality of spatial logical order of those two factors, which contains the integral harmony of function attributes, scale, logics, and modal relationships and so on. Combine with the teaching of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design, using architecture and site logic model teaching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extraction cognitive teaching approach of the site environment order logics, the cognitive teaching approach of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spatial logics, the strategic teaching approach of the congruent design of the integral order of architecture and site environment logics, module and model congruent counterpoint design teaching approach of architecture and large site environment order logics,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design teaching approach of architecture and small site environment spatial logics, and result design teaching approach of architectures integrated into the landscape of large site environment and their surrounding small site environment and other teaching procedures to complete die teaching tasks of the integral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design of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and sit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environment TEACHING APPROACH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LOGICS architecturE model TEACHING APPROACH of architecturE logics.
下载PDF
The Three Levels of Education in Site Desig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4
作者 Yuanyuan Shi 《Journal of World Architecture》 2021年第3期18-23,共6页
“Professional Guiding Standards for Advanced Education Architecture i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2013 edition)indicates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architecture should include a section on“environment and... “Professional Guiding Standards for Advanced Education Architecture i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2013 edition)indicates that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architecture should include a section on“environment and site.”It should involve six learning components which are concepts of site and environment,site terrain classifications,environment of two tendencies,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sites,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and site design.[1]As site design(drawing)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opic in the examination of registered architects,many domestic architecture colleges have set up site design courses as independent ones.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site design courses,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Site design courses have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with general plan design,registered architect examination,and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Teachers have specified relevant learning goals in the regular daily curriculum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In this way,the site design course would be more in line with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architecture.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education of site design courses in hope of developing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design General plan Architect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下载PDF
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互文性及应用研究
5
作者 张颖 刘晖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82,共6页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通过实证考察与...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通过实证考察与资料收集,对成果进行分类对比,形成多个两两对应案例的互文性关系。选择淳化县甘泉宫与凉武帝村、礼泉县昭陵与袁家村、留坝县张良庙及紫柏山与庙台子村3个互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历史层级脉络,反映出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并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互文关系。而这种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历史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及乡村聚落的振兴与发展,进而形成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互文嵌合发展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遗址遗存 乡村聚落 嵌合发展模式 互文性理论 文化景观
下载PDF
文学叙事视角下遗址博物馆的叙事性建构
6
作者 郭卫宏 丘子宁 白文琦 《当代建筑》 2024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当代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困境,在于以功能为主导的建筑设计难以弥补观众在参观时的时空落差感,参观者难以与遗址、文物展品产生共鸣。文学叙事逻辑与遗址博物馆建构存在文学性、结构性及时空维度等多方面的契合点,为叙事学与遗址博物馆设... 当代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困境,在于以功能为主导的建筑设计难以弥补观众在参观时的时空落差感,参观者难以与遗址、文物展品产生共鸣。文学叙事逻辑与遗址博物馆建构存在文学性、结构性及时空维度等多方面的契合点,为叙事学与遗址博物馆设计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本文从建筑叙事学入手,运用叙事思维赋予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其空间的可读性,为遗址博物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文学叙事 建筑叙事学 叙事空间
下载PDF
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琉璃砖瓦的成分与工艺研究——兼论吐蕃周邻地区的工匠来源 被引量:1
7
作者 石若瑀 席琳 +3 位作者 张博 夏格旺堆 张建林 温睿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西藏曲水县温江多遗址出土的琉璃砖瓦是西藏地区首次经考古发掘获得的建筑琉璃构件。为更好认识吐蕃时期建筑用陶工艺与技术来源,本研究采用成分测试、显微观察等方法分析了温江多遗址出土的10件琉璃砖瓦。结果表明,琉璃制胎原料就近选... 西藏曲水县温江多遗址出土的琉璃砖瓦是西藏地区首次经考古发掘获得的建筑琉璃构件。为更好认识吐蕃时期建筑用陶工艺与技术来源,本研究采用成分测试、显微观察等方法分析了温江多遗址出土的10件琉璃砖瓦。结果表明,琉璃制胎原料就近选择,制胎过程中运用了中原地区的制瓦技术。配釉体系来源复杂,蓝釉绿釉属于孔雀蓝釉,源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碱釉体系;白釉属于钠铝体系,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白釉陶瓷成分差别较大。吐蕃时期发达的交通路线,使吐蕃王朝能融合周邻地区的制陶技术用于建筑营建,从而促成了建筑琉璃制作技术的迅速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温江多遗址 琉璃砖瓦 工艺研究 工匠来源
下载PDF
场地可持续性设计行动计划SITES引介 被引量:6
8
作者 戴代新 《华中建筑》 2014年第12期12-17,共6页
可持续场地行动计划SITES是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启动的研究计划;简介了主要的研究机构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伯德约翰逊夫人野花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植物园;详细介绍了SITES的研究历程、理论基础与原则、评级体系与指... 可持续场地行动计划SITES是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启动的研究计划;简介了主要的研究机构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伯德约翰逊夫人野花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植物园;详细介绍了SITES的研究历程、理论基础与原则、评级体系与指南等主要内容;就其在社会、经济因素的评价尝试、兼顾规划与设计和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可持续设计 siteS 环境学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开放空间
下载PDF
基于城市发展存量更新模式的校园再生分析——以城市特定街区校园改扩建设计为例
9
作者 赵黎晨 李宁 张菲 《华中建筑》 2024年第6期81-84,共4页
随着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更新转变,如何对城市特定区域中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及其关联环境加以更新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改扩建设计回顾,阐述了依据校园基地原初地貌来延续建筑群落空间记... 随着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更新转变,如何对城市特定区域中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及其关联环境加以更新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改扩建设计回顾,阐述了依据校园基地原初地貌来延续建筑群落空间记忆、传承城市脉络来整合校园新老区域的重要性,进而讨论了记忆与识别、生长与更新、借鉴与呼应等策略在城市发展存量更新模式中激发校园活力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建筑 改扩建 基地记忆 文脉 校园
下载PDF
安全与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价值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中红 《建筑与装饰》 2024年第8期49-51,共3页
在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的推动下,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对居住品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中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安全和施工技术管理列为重点,针对目前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 在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的推动下,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对居住品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中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安全和施工技术管理列为重点,针对目前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施工材料和特殊设施管理以及技术管理体系等几个角度,对强化施工现状的安全和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积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技术 建筑 工程管理 施工现场 安全
下载PDF
工程地质勘察在某建筑项目场地评价中的应用
11
作者 朱仁杰 《中国锰业》 2024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为拟建项目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所需要的岩土参数。通过周边地质调查调,钻探揭露,现场原位测试,室内水样、土样和岩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测试等方法,勘察了拟建场地的地貌、自然(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 为拟建项目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所需要的岩土参数。通过周边地质调查调,钻探揭露,现场原位测试,室内水样、土样和岩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测试等方法,勘察了拟建场地的地貌、自然(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根据设计拟建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了拟建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了客观评价,提出了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地质勘察 建筑 场地评价
下载PDF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北建筑演进研究
12
作者 韩建友 刘书芳 邹佳轩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显著进步,尤其在原始社会晚期,这种进步更为明显。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大型遗址已呈现出都邑与高台宫室的雏形,为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研究丰富了建筑史学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 巢居 建筑遗址 新石器时期 高台
下载PDF
英国份地的现状、特征和发展策略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3
作者 许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0,共7页
中国城市自然土地资源趋紧,人们密切关注城市种植,积极开展公共健康和城市园艺相关实践。通过数据汇总和案例分析,总结英国传统份地的研究进展、供求情况、集约化管理、收支压力和公益化发展现状,解析份地的生产、环保、健康美学和精准... 中国城市自然土地资源趋紧,人们密切关注城市种植,积极开展公共健康和城市园艺相关实践。通过数据汇总和案例分析,总结英国传统份地的研究进展、供求情况、集约化管理、收支压力和公益化发展现状,解析份地的生产、环保、健康美学和精准化服务等现代特征。基于现状和特征的总结,进一步阐述份地在参与、供应、监管和维护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增效策略。借鉴英国份地发展经验,提出应普及城市种植和生态保护理念,探索城市种植地的定位和规划管理路径,缓解人地矛盾,寻求我国城市种植地差异化发展策略,并构建全龄化城市种植服务体系等建议。对规划层面的土地利用转型和保护、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种植地管理方式的健全、城市种植地能效提升和营造宜居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英国份地 现状分析 份地特征 协同增效 城市种植地
下载PDF
历史层积视角下的地下遗址类建筑遗产价值识别研究——以广州南石头地块建筑遗址为例
14
作者 孙海刚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相较于地上建筑遗产的直观、可读,地下遗址类建筑遗产因其掩埋于地下不易被观察,且层叠有建筑物不同时期的建造遗迹而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其遗产信息难以被充分辨认,遗产价值构成较难全面掌握和整体认知。“历史层积”方法作为一种解读... 相较于地上建筑遗产的直观、可读,地下遗址类建筑遗产因其掩埋于地下不易被观察,且层叠有建筑物不同时期的建造遗迹而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其遗产信息难以被充分辨认,遗产价值构成较难全面掌握和整体认知。“历史层积”方法作为一种解读遗产价值的研究视角,能够完整、系统地揭示地下遗址类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确保此类遗产得到全面的识别。以广州南石头地块建筑遗址为例,引用“历史层积”视角分析其布局形态发展演变特征,剖析地下遗址的构成要素、整体布局及其发展过程,解读遗址不同时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形成遗产价值整体认知的思考与阐释,以期为此类建筑遗产价值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层积 地下遗址 建筑遗产 价值构成 价值识别 南石头地块建筑遗址
下载PDF
铁路多地多中心云资源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15
作者 向晟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3,共6页
为推动铁路信息化建设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网信规划明确提出铁路行业云数据中心采用多地多中心总体布局。为适应多云部署的发展要求,实现铁路多地多中心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资源调度,提出基于VD... 为推动铁路信息化建设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网信规划明确提出铁路行业云数据中心采用多地多中心总体布局。为适应多云部署的发展要求,实现铁路多地多中心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资源调度,提出基于VDC租户模型的多云管理平台,对异构资源池统一管理、多云统一资源编排、多云资源容量统一规划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并对当前铁路数据中心的现状及未来建设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铁路多云环境的运维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多地多中心 多云资源管理 分布式部署 多云架构
下载PDF
场地空间连续性设计——以福清玉融音乐厅方案设计为例
16
作者 郑昌永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279-281,共3页
建筑及其场地作为构成城市大环境的单元,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城市其他要素发生普遍联系的。文章以福清玉融音乐厅方案设计为例,通过场地空间连续性设计,建立建筑、场地以及环境空间的相互联系,创造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期为类似项目... 建筑及其场地作为构成城市大环境的单元,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城市其他要素发生普遍联系的。文章以福清玉融音乐厅方案设计为例,通过场地空间连续性设计,建立建筑、场地以及环境空间的相互联系,创造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场地空间 空间连续性 柔性边界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车辆路径问题模型的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预测与处理设施选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17
作者 郑段雅 周星宇 +2 位作者 季冬兰 戴时 游碧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64,共6页
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基础是处理设施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别对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与处理设施选址进行研究。针对前者,基于高清卫片、街景影像、行道树空间点位等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卷积神经网络)、聚... 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基础是处理设施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别对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与处理设施选址进行研究。针对前者,基于高清卫片、街景影像、行道树空间点位等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卷积神经网络)、聚类(K均值聚类)和回归预测(多项式回归、随机森林)等模型,实现对现状及规划地区的日常和峰值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的合理测算;针对后者,采用车辆路径问题类算法中的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带入距离最近、运输周转量最少、有限时间窗口和有限设施容量等限定条件,对组团收集点、就近消纳站、综合处理厂和集中转运站4类设施及有关线路进行智能选址。根据结果,预测研究区域内日常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为32.71万t/年,峰值产生量为7万t,与同等级城市情况类似。建议布局200处组团收集点、50个就近消纳站、4处综合处理厂和14个集中转运站,以提升园林绿化垃圾收集清运效率,实现区域“产-收”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林绿化垃圾 空间分布 处理设施选址 机器学习 车辆路径问题 武汉市
下载PDF
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竺云彪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80-82,共3页
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木塑复合材料(WPC)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易加工、耐候性好、经济环保的材料,在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介绍了WPC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综述了其在园林场地铺装、园林设施设计和园林建筑中的应... 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木塑复合材料(WPC)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易加工、耐候性好、经济环保的材料,在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介绍了WPC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综述了其在园林场地铺装、园林设施设计和园林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园林设计建设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现代园林设计建设 场地铺装 设施设计 园林建筑
下载PDF
基于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良渚瑶山遗址、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景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19
作者 蔡笑昂 孙娇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是实现历史与自然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杭州良渚瑶山遗址公园与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为例,探讨在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下的风景园林设计。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和凸显遗址的历史价值,同时尊重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实... 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是实现历史与自然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杭州良渚瑶山遗址公园与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为例,探讨在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下的风景园林设计。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和凸显遗址的历史价值,同时尊重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于环境的敏感性、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展示以及可持续性的实现,以确保遗址与周边景观的无缝融合,创造出一个既保护遗产又促进公众教育与享受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干预 最低建造 良渚文化遗址 风景园林设计
下载PDF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的探索研究
20
作者 曹方方 张国花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15-18,共4页
以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为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多重价值、建筑布局和保护利用方案的深入分析,探讨科学合理地进行遗址的价值发掘及其保护利用,以期为这一类军工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 军工遗址 历史文化 建筑布局 价值 保护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