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营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识别与空间定位预测 被引量:15
1
作者 鲁超 焦养泉 +4 位作者 彭云彪 吴立群 苗爱生 荣辉 谢惠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8-1240,共13页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还原性质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定量地给予古层间氧化带以空间定位,并据此可以划分出古完全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铀储层规模、隔挡层、暗色泥岩及煤层等因素对于古层间氧化带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层间氧化带 二次还原 空间定位 识别标志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驱取心井高温氧化区带识别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其成 闫红星 +2 位作者 杨俊印 程海清 董晓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3,共8页
为了准确识别火驱取心井的高温氧化区带,利用杜66块曙1-46-K037取心井的岩心对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官能团、有机元素和储层的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开展分析。研究表明:受火驱高温作用的影响,高温氧化区带内原油族组分中的饱和烃与芳... 为了准确识别火驱取心井的高温氧化区带,利用杜66块曙1-46-K037取心井的岩心对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官能团、有机元素和储层的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开展分析。研究表明:受火驱高温作用的影响,高温氧化区带内原油族组分中的饱和烃与芳烃含量增加,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降低;饱和烃气相色谱图中主峰碳降低,轻重比增加,红外光谱中的含氧度增加,有机元素中H/C原子比增加。由于高温条件下矿物存在热分解和相互转化,在高温氧化区带,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菱铁矿)含量降低,黏土矿物中的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升高,伊蒙混层含量降低。利用原油的特征参数判识的高温氧化区带要窄于利用储层矿物特征判识的高温氧化区带。该研究探索了火驱开发过程原油和储层矿物的变化规律,完善了利用取心井识别高温氧化区带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高温氧化区带识别 取心井 储层矿物 杜66块
下载PDF
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氨氧化细菌的筛选及降解效果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伟伟 叶春 +1 位作者 李春华 李定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5-40,共6页
以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底泥为菌源,利用传统的富集、分离纯化等微生物手段,筛选出3株氨氧化细菌BW-1、BW-2、BW-3,检测其在富集培养液中的生长特征。测定3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提交至Gen 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分析,并通过MEG... 以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底泥为菌源,利用传统的富集、分离纯化等微生物手段,筛选出3株氨氧化细菌BW-1、BW-2、BW-3,检测其在富集培养液中的生长特征。测定3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提交至Gen 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分析,并通过MEGA 5.0软件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W-1和BW-2皆为Nitrosomonas sp.,BW-3为Nitrobacter sp.。缓冲带近自然湿地中的NH+4-N属于低污染范畴,最高为2.11mg/L。以10%(体积分数)接种量接入约5mg/L的NH+4-N废水中培养12d,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W-3去除效果最好,NH+4-N去除率为73.86%,菌株BW-1对NH+4-N降解效果略差于BW-3,去除率为73.42%,菌株BW-2对NH+4-N降解效果最差,去除率仅为3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细菌 湖泊缓冲带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高寒草地土壤产漆酶真菌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欣 芦光新 +2 位作者 姚世庭 党宁 王英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1-218,共8页
以高寒草地土壤分离出的9株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rDNA-ITS方法对筛选出的产漆酶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根据菌株在愈创木酚、蒽酮、邻苯二酚、邻联甲苯胺、邻甲苯胺、α-萘酚、联苯胺、没食子酸为底物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菌落大... 以高寒草地土壤分离出的9株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rDNA-ITS方法对筛选出的产漆酶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根据菌株在愈创木酚、蒽酮、邻苯二酚、邻联甲苯胺、邻甲苯胺、α-萘酚、联苯胺、没食子酸为底物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菌落大小、漆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变色圈直径大小及其颜色深浅程度,进行产漆酶真菌初筛,采用液体产酶发酵法选用ABTS为底物测定漆酶活力进行复筛。鉴定结果为菌株1.9为Uncultured fungus clone.,2.1a为Scytalidium,310b为Marasmius tricolor,2.1c为Saccharicola,2.3a为fungal sp,2.4d为Saccharicola.,10a为Marasmiusrotalis,3.7c为Alternaria.WB为Verticilliumlongisporum。筛选结果表明:除菌株3.7c以外,其余8株菌株在以愈创木酚、蒽酮、邻联甲苯胺、联苯胺为底物的培养基上基本都产生氧化带,在没食子酸底物培养基上均不产生氧化带;菌株1.9,2.1a,310b,2.4d,10a,2.1c,2.3a均具有产漆酶活力,其中菌株310b具有较强产漆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漆酶真菌 筛选 氧化带 酶活 鉴定
下载PDF
纳岭沟地区铀成矿特征及成矿环境识别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正义 李西得 +4 位作者 韩效忠 张斌 王明太 惠小朝 赵永安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利用标本肉眼观察、镜下鉴定,配合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以及主量、微量元素、有机炭、全硫、铀的价态和铀、钍同位素比(^(234)U/^(238)U、^(230)/^(232)h)值、烃类等各种分析,考虑黏土矿物种属比值和总量、V/(V+Ni)水体分层... 利用标本肉眼观察、镜下鉴定,配合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以及主量、微量元素、有机炭、全硫、铀的价态和铀、钍同位素比(^(234)U/^(238)U、^(230)/^(232)h)值、烃类等各种分析,考虑黏土矿物种属比值和总量、V/(V+Ni)水体分层和底层水动力和硫化氢的厌氧、贫氧环境、氧化还原环境的Th/U比、盐度的Sr/Ba比、浸液的pH、Eh值等因素对纳岭沟地区铀成矿环境进行识别,对其成矿特点加以探讨,并提出具体找矿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岭沟 铀成矿特征 古氧化带 成矿环境识别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