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高杨 任志斌 +3 位作者 段瑞萍 庄维民 黄建国 王荣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1-284,共4页
【目的】新疆兵团农八师148团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荒漠绿洲灌溉农业,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土地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期间光温资源充裕,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靠灌溉,... 【目的】新疆兵团农八师148团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荒漠绿洲灌溉农业,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土地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期间光温资源充裕,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靠灌溉,水源不足,制约着生产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春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方法】利用现有棉花滴灌设施滴灌春小麦。【结果】2008年起,打破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创新小麦栽培滴灌模式。两年累计种植春小麦2 183.33 hm2。【结论】通过春小麦地面灌和滴灌种植对比,论述有关春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总体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旱地区 滴灌栽培 节水高产高效
下载PDF
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高产群体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贵勇 谭丽明 +5 位作者 刘玉文 黄洁 陈双云 夏琼梅 龙瑞平 杨从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7-583,共7页
以云南省8个大面积应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并通过改变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分析再生稻最高产品种的高产群体质量。结果表明:再生稻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生长率为头季稻抽穗到成熟期的37.87%,再生稻的产量为头季稻的36.9... 以云南省8个大面积应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并通过改变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分析再生稻最高产品种的高产群体质量。结果表明:再生稻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生长率为头季稻抽穗到成熟期的37.87%,再生稻的产量为头季稻的36.95%,再生稻产量与头季抽穗后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再生稻抽穗期LAI呈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创造了再生稻不同质量群体,高产质量群体齐穗期LAI为3.6以上,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速率在8.5 g/(m2·d)以上,对应的氮肥用量195 kg/hm2,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和收获2~3 d均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产量形成 高产群体
下载PDF
贵州超高产杂交稻生育习性和种植经验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昌达 熊继文 +2 位作者 钱晓刚 陆引罡 熊玉唐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6年第3期35-39,共5页
通过调查,在简述杂交稻生育习性基础上,经过汇总、筛选、归类及模型分析,将贵州省当前主栽超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分为多穗、兼用和大穗3种类型,并建立了不同类型产量因素及互作项的回归模型,模型相关系数高,理论值与观测值之间的拟合误差... 通过调查,在简述杂交稻生育习性基础上,经过汇总、筛选、归类及模型分析,将贵州省当前主栽超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分为多穗、兼用和大穗3种类型,并建立了不同类型产量因素及互作项的回归模型,模型相关系数高,理论值与观测值之间的拟合误差小。围绕数学模型提出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对挖掘贵州水稻超高产潜力,从理论到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 特高产 生产潜力 模型分析
下载PDF
用^(15)N研究吉林黑土春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伟波 李运东 王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6-482,共7页
用1 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次深追肥处理 ( 1 0~ 1 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 ,肥料氮的利用率从 2 4 5 %提高到 39 0 % ,氮肥深... 用1 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次深追肥处理 ( 1 0~ 1 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 ,肥料氮的利用率从 2 4 5 %提高到 39 0 % ,氮肥深施并增加追肥次数能有效地提高利用率 ;肥料氮的总损失为 1 6%~ 2 7% ,土壤残留率为 34%~ 5 4 % ;吸收的标记肥料氮中有 1 /2是在 8月 1日以后籽粒形成期被玉米吸收利用的 ;氮肥损失的 70 %~ 90 %是在追肥以后 35天期间发生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高产施肥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嵌入式SRAM的优化修复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清军 刘红侠 +2 位作者 吴笑峰 王江安 胡仕刚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6-1281,共6页
为了提高SRAM的成品率并降低其功耗,提出一种优化的SRAM.通过增加的冗余逻辑及电熔丝盒来代替SRAM中的错误单元,以提高其成品率;通过引入电源开启或关闭状态及隔离逻辑降低其功耗.利用二项分布计算最佳冗余逻辑,引入成品率边界因子判定... 为了提高SRAM的成品率并降低其功耗,提出一种优化的SRAM.通过增加的冗余逻辑及电熔丝盒来代替SRAM中的错误单元,以提高其成品率;通过引入电源开启或关闭状态及隔离逻辑降低其功耗.利用二项分布计算最佳冗余逻辑,引入成品率边界因子判定冗余逻辑的经济性.将优化的SRAM64K×32应用到SoC中,并对SRAM64K×32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讨论.该SoC经90 nm CMOS工艺成功流片,芯片面积为5.6 mm×5.6 mm,功耗为1997 mW.测试结果表明:优化的SRAM64K×32在每个晶圆上的成品率提高了9.267%,功耗降低了17.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成品率 最佳冗余逻辑 成品率边界因子 低功耗 电源开启或关闭状态
下载PDF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区域布局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立军 褚庆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6-21,共6页
以 2 0 0 1年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为基本蓝图 ,通过分析全国 2 5 0 0多个县的基本农业生产数据库 ,确立了全国各熟制区粮食作物高、中、低产布局 ,并对未来粮食安全的生产战略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到 2 0 2 0年 ,若全国低产区域粮食... 以 2 0 0 1年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为基本蓝图 ,通过分析全国 2 5 0 0多个县的基本农业生产数据库 ,确立了全国各熟制区粮食作物高、中、低产布局 ,并对未来粮食安全的生产战略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到 2 0 2 0年 ,若全国低产区域粮食总产保持在 886 2万 t;中产区域的单产提高到高产区域的水平 ,即中产区域粮食总产达到 19784万 t;高产区域的粮食单产再提高 30 % ,即粮食总产达到 32 6 4 3万 t,则全国粮食总产可达到 6 12 89万 t,基本满足 15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为实现以上目标 ,我们建议 :进行全面产量区划 ,在对全国粮食产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建立 0 .3亿 hm2 左右超高产田和 0 .3亿hm2左右高产田 ,稳定 0 .3亿 hm2左右的中低产田 ,建立 1亿hm2“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尽快确立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研究机制 ,建立高产、超高产综合技术体系 ,力争首先在实验田实现 :一熟地区粮食产量达到 10 0 0 kg,二熟地区达到15 0 0 kg,三熟地区接近 180 0~ 2 0 0 0 kg;建立“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警中心”,开展国内外粮食安全的综合性研究 ,为国家提高粮食单产提供技术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生产能力 区域布局
下载PDF
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中双六号的选育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崇顺 李桂英 +3 位作者 瞿桢 陈道炎 程勇 郑普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3-114,共2页
中双六号具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含油量高等特点。在湖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2 613.75kg/hm^2,比对照中油 821增产6.75%;在全国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 1 894.95kg/hm^2,比对照中油 821增产17.33%。熟期比对照中油821早3d... 中双六号具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含油量高等特点。在湖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2 613.75kg/hm^2,比对照中油 821增产6.75%;在全国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 1 894.95kg/hm^2,比对照中油 821增产17.33%。熟期比对照中油821早3d;含油量42.5%。2000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品种 抗病油菜 新品种 中双六号 选育 产量表现
下载PDF
国审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晋遗31号的选育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海生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2,共2页
晋遗3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中品661为母本,高蛋白品种早熟1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2007年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产量2889kg/hm2,比对照增产7... 晋遗3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中品661为母本,高蛋白品种早熟1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2007年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产量2889kg/hm2,比对照增产7.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46.5kg/hm2,比对照增产6.5%;2002年在陕西省引育中心区试点,最高单产4707kg/hm2。蛋白质含量最高41.95%,脂肪含量最高23.62%,属蛋白质脂肪兼用型品种。该品种抗SMVⅠ、SMVⅢ和大豆灰斑病,适合我国北方春大豆晚熟区春播和黄淮海夏大豆区夏播。其主要优点是:产量高,品质优,适应广,综合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优质 晋遗31号
下载PDF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6
9
作者 房世波 谭凯炎 任三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251-3258,共8页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红外辐射器增温设施增温稳定,使小麦冠层增温2.5℃。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乳熟期提前4d,成熟期提前达5d,其它各物候期提前1—2d,灌浆过程缩短5d;春季夜间冠层增温2.5℃导致冬小麦无效穗数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小,冬小麦减产达26.6%。【结论】春季夜间增温可导致冬小麦大幅度减产。从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得出,物候期提前使生育期缩短、灌浆过程缩短使千粒重下降是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从产量构成分析得出,生育期缩短相应产生的无效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大幅度减少是产量降低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同时,增温导致蒸散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可能是导致产量下降的另一因子。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适宜措施应对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夜间增温 冬小麦 产量 适应
下载PDF
低温低压二步法合成甲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基涛 严前古 +1 位作者 张伟德 万惠霖 《化工科技》 CAS 2000年第3期17-19,共3页
二步法合成甲醇 ,其第一步是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 ;第二步是甲酸甲酯氢解合成甲醇。二步反应的优点是使反应温度和压力降低、选择性提高、产物甲醇不含水 ,使提纯容易。从而低能耗。
关键词 二步法 甲醇 低温 合成 低压
下载PDF
优质杂交油菜贵杂4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甘功勋 林树春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9-10,共2页
利用隐性核不育系 2 0 1A与优质油菜贵油七号选系贵 7 5进行测配 ,得到强优势组合贵杂 98 3。在 1 998~ 2 0 0 0年贵州省杂交油菜区试中 ,平均产量分别为 1 2 9.7kg/6 6 7m2 和 1 6 6 .6kg/6 6 7m2 ,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 1 5 .2 %和 6... 利用隐性核不育系 2 0 1A与优质油菜贵油七号选系贵 7 5进行测配 ,得到强优势组合贵杂 98 3。在 1 998~ 2 0 0 0年贵州省杂交油菜区试中 ,平均产量分别为 1 2 9.7kg/6 6 7m2 和 1 6 6 .6kg/6 6 7m2 ,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 1 5 .2 %和 6 .1 1 % ,最高产量分别为1 93.3kg/6 6 7m2 和 2 1 2 .33kg/6 6 7m2 。在 2 0 0 0~ 2 0 0 1年贵州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 1 2 8.97kg/6 6 7m2 ,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 8.1 5 % ,最高产量达 1 6 4kg/6 6 7m2 ,比对照增产 1 3.49%。抽样品质分析结果 ,芥酸含量 1 .42 % ,硫甙含量 1 0 .3μmol/g ,含油量39 .2 %。 2 0 0 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贵杂 4号。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熟期适中、抗性较好等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油菜 贵杂4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品种
下载PDF
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和MPA法的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会利 秦泗凤 +1 位作者 柳春光 林皋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0-655,共6页
目的结合ASPA法和MPA法的优点,提出更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IASPA).方法利用完全解耦的方法对ASPA法进行简化,对两个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利用IASPA法和MPA法进行Pushover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非线性时程... 目的结合ASPA法和MPA法的优点,提出更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IASPA).方法利用完全解耦的方法对ASPA法进行简化,对两个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利用IASPA法和MPA法进行Pushover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于高阶振型影响较小、结构屈服后振动特性变化不明显的低层结构,IASPA法和MPA法得到的结构峰值响应非常相近.但是对于中高层结构,IASPA法计算得到的峰值响应比MPA法更接近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结论IASPA法考虑了高阶振型的影响以及结构屈服后振动特性的改变,因此比MPA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并且,由于IASPA法忽略了结构屈服后各振型之间的耦合作用,所以较ASPA法计算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SHOVER MPA法 高阶振型 结构屈服
下载PDF
奶牛校正产奶量估计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德全 杨静华 庞为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1期62-63,71,共3页
本文以辽宁铁岭种畜场1973~1984年度264头黑白花奶牛的生产记录为材料,采用多元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以年度、产犊月份、胎次和泌乳天数为变量对产奶量进行估计,拟合度达95.92%(P<0.01)。
关键词 乳牛 产乳量 估计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高额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茂臻 张洪君 +2 位作者 倪方进 傅建祥 史全文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53-259,共7页
在莱阳等地对无水浇条件旱地冬小麦高额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在年降水409.9~515.5mm,土层厚度1m左右,实行1年2作或2年3作的条件下,获得小麦大面积亩产达500kg,最高亩产616.3kg。高额丰产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 在莱阳等地对无水浇条件旱地冬小麦高额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在年降水409.9~515.5mm,土层厚度1m左右,实行1年2作或2年3作的条件下,获得小麦大面积亩产达500kg,最高亩产616.3kg。高额丰产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全氮在0.08%以上,速效磷含量达10ppm以上;小麦生长期间耗水总量为215.4~444.4mm,耗水系数在0.7mm/kg·亩左右,最低达0.53mm/kg·亩。不同的栽培措施可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而使产量有较大差异,在培肥地力的基础上,选用抗旱耐肥品种,防止麦苗早发早衰,可通过穗数及粒数在较大范围内同步增长而获得高额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丰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衡7228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祥海 陈秀敏 +3 位作者 马俊永 孙书娈 乔文臣 魏建伟 《河北农业科学》 2006年第2期82-85,共4页
利用2001~2004年河北省和国家区域试验结果,分析和研究了衡7228小麦的产量及与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衡7228产量水平〉6750kg/hm^2,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为达到高产、稳产,群体结构一般以穗数630万~67... 利用2001~2004年河北省和国家区域试验结果,分析和研究了衡7228小麦的产量及与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衡7228产量水平〉6750kg/hm^2,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为达到高产、稳产,群体结构一般以穗数63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2~34个、千粒重39~42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衡7228 产量 构成因素 高产 稳产
下载PDF
单粒型甜菜杂交种中甜—吉洮单302的选育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占才 杨光 +3 位作者 张蕾光 刘鹏 程晓东 谷淑波 《中国甜菜糖业》 2001年第3期15-18,共4页
中甜—吉洮单 30 2为单粒雄性不育杂交种 ,较丰产、高糖、高抗甜菜褐斑病 ,耐甜菜根腐病和丛根病。在 1 996~ 1 998年的轻工国家区域试验 ( 1 0个试验点 )中 ,有 6个点达到高糖型单粒甜菜国家选育标准 ,且含糖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 中甜—吉洮单 30 2为单粒雄性不育杂交种 ,较丰产、高糖、高抗甜菜褐斑病 ,耐甜菜根腐病和丛根病。在 1 996~ 1 998年的轻工国家区域试验 ( 1 0个试验点 )中 ,有 6个点达到高糖型单粒甜菜国家选育标准 ,且含糖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达标点年度平均 ,与统一对照种HYB - 1 3比 ,根产量提高 3 87% ,含糖率提高 2 0 6度 ,产糖量提高 1 9 2 4 %。生产试验各点平均 ,与HYB - 1 3比 ,根产量提高 1 2 5 4 % ,含糖率提高 1 99度 ,产糖量提高 2 8 80 % ,褐斑病发病级数降低 1 1级 ,根腐病率降低 1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单粒型杂交种 高糖 抗褐斑病 育种
下载PDF
新疆耐盐丰产小麦新品系101、78特性研究
17
作者 任崴 罗廷彬 +1 位作者 王宝军 谢春虹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8-131,共4页
耐盐丰产小麦新品系 10 1和 78,具有耐盐好、抗倒伏、产量高等特点。在盐分总量为 1 1%的氯化物—硫酸盐轻度盐渍化地上 ,进行小区对比试验 ,耐盐新品系 10 1产量达到 7189kg/hm2 ,78产量达到 6 383kg/hm2 。这两种小麦在土壤肥力中等... 耐盐丰产小麦新品系 10 1和 78,具有耐盐好、抗倒伏、产量高等特点。在盐分总量为 1 1%的氯化物—硫酸盐轻度盐渍化地上 ,进行小区对比试验 ,耐盐新品系 10 1产量达到 7189kg/hm2 ,78产量达到 6 383kg/hm2 。这两种小麦在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块种植 ,可以达到更高的产量 ,适宜在南北疆冬麦区种植。在轻度—中度盐渍化地上 ,具有很高的品种生产效益 ;在中上等肥力的地上和其他丰产性品种相比 ,具有相当的效益。 78属弱冬性 ,冬前晚播不影响产量 ,是接棉花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1品系 78品系 小麦 耐盐品系 品种特性 栽培管理
下载PDF
寻求作物超高产的压斜分析法研究
18
作者 卢布 郝建平 +2 位作者 杨锦忠 刘为红 陆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1-4,共4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作物产量的形成,引入“环境压力”的概念和反映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与相应的量化农艺措施之间变化关系的一个共同指标一在环境压力作用下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的斜率SP,简称压...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作物产量的形成,引入“环境压力”的概念和反映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与相应的量化农艺措施之间变化关系的一个共同指标一在环境压力作用下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的斜率SP,简称压斜。由是总结出了通过对压斜的比较分析,寻找作物产量突破的“压斜分析法”。该分析法具有数量化和程序化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文中用具体试验资料对该方法的操作给予了演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超高产 压斜分析法 生态学 产量构成
下载PDF
杂交早稻高产株型、生理特性及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19
作者 许德海 禹盛苗 宋祥甫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61-68,共8页
通过亩产500kg的株型、生理特性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表明,以威优35、威优1126和威优48-2等组合为代表的早杂,与常规早籼广陆矮4号(简称广4)有如下明显差异,即苗期冠层第1-3全展叶平均叶开角23.9度,大7.3度,叶姿较散;穗期秆粗、叶挺、穗齐... 通过亩产500kg的株型、生理特性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表明,以威优35、威优1126和威优48-2等组合为代表的早杂,与常规早籼广陆矮4号(简称广4)有如下明显差异,即苗期冠层第1-3全展叶平均叶开角23.9度,大7.3度,叶姿较散;穗期秆粗、叶挺、穗齐,中下部叶层(高度0-60cm)的平均透光率为16.83%,大4.67个百分点。苗期耐寒、素质好,平均充实度4.78mg/cm,重25.79%;齐穗至成熟期的CGR、RGR和NAR,分别平均为26.92g/m^2·d,0.030g/g·d和6.73 g/m^2·d,高23.4%、3.4%和10.1%;平均千粒容量为25.95ml,大14.1%;叶、茎、鞘物质平均输出率为28.2%,高9.7个百分点;强弱势籽粒异步灌浆特点明显;五元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小区试验的产量,经微机在3125套总方案中模拟、选优,得出亩产超过500kg的有876套,其综合农艺优化方案,经1988~1991年大田示范验证,比对照增产4.5~15.9%,证明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高产 株型 栽培 生理 早稻
下载PDF
基于能量产率的油茶壳水热炭化工艺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方宇 郑云武 +3 位作者 黄元波 徐高峰 康佳 郑志锋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5-810,共6页
文章以油茶壳为原料,采用水热炭化技术制备水热生物炭,并分析了水热炭化温度、保留时间、固体物含量对水热生物炭的高位热值和能量产率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上述3个工艺条件对油茶壳水热生物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以油茶壳为原料,采用水热炭化技术制备水热生物炭,并分析了水热炭化温度、保留时间、固体物含量对水热生物炭的高位热值和能量产率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上述3个工艺条件对油茶壳水热生物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热炭化温度为200℃,保留时间为30 min,反应体系中固体物含量为10%时,油茶壳水热生物炭的综合评分最好;此时油茶壳水热生物炭的高位热值为22.28 MJ/kg,能量产率为75.07%。燃烧热重分析表明,油茶壳水热生物炭的燃烧过程向高温区转移。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生产高热值、高能量产率的油茶壳水热生物炭,可为油茶壳的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壳 水热炭化 工艺优化 高位热值 能量产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