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石林平 黎雪琴 +2 位作者 胡冬冬 李忠 王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3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3.0T MRI和64排螺旋CT检查,将定位、定性等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确诊结果对比,研究和探讨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 目的:探讨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3.0T MRI和64排螺旋CT检查,将定位、定性等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确诊结果对比,研究和探讨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定位准确率情况,3.0T MRI的确诊率是100%,明显高于CT(79.1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定性准确率情况,3.0T MRI的确诊率是95.83%,明显高于CT(81.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管扩张情况显示中,CT检查显示肝门部肿块35例,淋巴肿大14例,肝管壁侵袭5例,门静脉受侵9例;3.0T MRI检查显示肝门部肿块44例,淋巴肿大26例,胆管壁侵润13例,门静脉受侵30例。结论: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定位及定性的准确率高,并且能够清晰显示胆管扩张情况,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为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I 肝门部胆管癌 体层摄影术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基于QoR-15评分系统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兵 孙勇 +4 位作者 郭明凤 赵何伟 刘玲 袁维栋 顾殿华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肝门部胆管根治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9... 目的探讨基于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肝门部胆管根治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5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基于QoR-15评分系统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对照组则为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本资料,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医疗满意度、术后恢复质量等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医疗满意度、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在术后第3天、第7天QOR-15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应用基于QoR-15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加快患者的康复,同时增进医患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QoR-15评分系统 加速康复外科 术后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立新 郭剑民 +2 位作者 张云利 程向东 杜义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9-321,共3页
目的 评价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4 0例胆管癌中 ,11例行治愈性切除术 ,10例行姑息性切除术 ,19例行内外引流术 ,手术切除率为 5 2 .5 %。根治术者 1、3、5年生存率为 82 .... 目的 评价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4 0例胆管癌中 ,11例行治愈性切除术 ,10例行姑息性切除术 ,19例行内外引流术 ,手术切除率为 5 2 .5 %。根治术者 1、3、5年生存率为 82 .5 %、2 5 %、15 .5 % ,姑息性切除 1、3年生存率分别为 35 .5 %和 9.5 %。非切除性胆道内、外引流者生存期均未超过 2年 ,1年生存期分别为 3/ 11和 2 / 8,无 2年生存者。术后并发症 15例 (37.5 % ) ,术后死亡率 7.5 % (3/ 4 0 )。结论 治愈性切除是治疗肝门癌胆管最佳手段 ,姑息性切除也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死亡率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术前选择性肝内胆道引流减黄治疗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有枝 黄金华 +2 位作者 张天奇 颜小群 钟胜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行术前选择性肝内胆道引流减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东莞东华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HCC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减黄组和非减黄组,每组54例。减黄组术前行选择性肝...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行术前选择性肝内胆道引流减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东莞东华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HCC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减黄组和非减黄组,每组54例。减黄组术前行选择性肝内胆道引流减黄治疗后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非减黄组直接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比较减黄组引流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减黄组患者经引流减黄治疗后,血浆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分别为(156.28±67.02)μmol/L、(104.36±31.81)U/L、(399.25±30.38)U/L和(201.39±53.87)U/L,较引流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分别为(987.37±159.28)m L、(579.24±121.33)m L和(584.12±127.34)m L,非减黄组分别为(935.20±130.37)m L、(573.26±116.18)m L和(581.62±120.32)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8.81±11.67)d,明显长于非减黄组的(32.08±12.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减黄组并发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7.41%和9.26%,非减黄组分别为50.00%和11.1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选择性肝内胆道引流减黄治疗可降低HCCA手术患者血浆TB水平并改善术前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 肝内胆道引流 减黄 肝门部胆管癌 并发症 死亡率
下载PDF
不可切除性肝门胆管癌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钟振东 易为民 彭创 《医学综述》 2017年第8期1595-1598,1603,共5页
肝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临床分期,其治疗方式和预后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呈现多样化发展。根治性切除是治愈的唯一方法,而实际情况下,大部分晚期患者发现时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故... 肝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临床分期,其治疗方式和预后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呈现多样化发展。根治性切除是治愈的唯一方法,而实际情况下,大部分晚期患者发现时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故辅助治疗方式对于不可切除性肝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介入技术和辅助设备的进步,不可切除性肝门胆管癌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得到多样化发展。支架置入能够有效解除胆管梗阻,门静脉栓塞能有效增加剩余肝体积,125I和光动力学疗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不可切除 非手术治疗
下载PDF
CCL21-CCR7诱导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在肝门部胆管癌微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成雨 欧琨 +4 位作者 朱文涛 管清海 林绪涛 曹学峰 陈雨信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274-3280,共7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诱导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促进了QBC93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CCR7作用的信号途径.方法:应用三维细胞培养检测各组QBC939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和Boyden小室检测CCL21-CCR7对QB...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诱导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促进了QBC93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CCR7作用的信号途径.方法:应用三维细胞培养检测各组QBC939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和Boyden小室检测CCL21-CCR7对QBC939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CCL21-CCR7对QBC93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三组细胞株中CCR7及相关6个基因Twist1/GAPDH/IL-8/VEGF/PDEF/PDCD4的表达.方差分析后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R7过表达组形成VM能力和细胞增殖明显增强(t=3.104,P<0.05),而在CCR7沉默表达组形成VM和细胞增殖能力减弱(t=2.971,P<0.05),3组不同CCR7表达组加入CCL21形成VM和细胞增殖能力没有变化.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和Boyden小室测定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得到的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CCR7过表达组爬行能力、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加(Transwell:t=2.652;Boyden:t=2.967,P<0.05),而CCR7沉默组爬行能力、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ranswell:t=2.691;Boyden:t=2.330,P<0.05);在对照组和C C R7过表达组加入CCL21后爬行能力、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加.qPCR检测发现,Twist1基因在3组细胞中的变化趋势同CCR7的变化一致.结论:CCL21-CCR7生物学轴的不同表达影响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从而使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改变;CCR7影响VM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信号途径可能是通过Twist1的上皮-间质转化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R7 血管生成拟态 肝门部胆管癌 微转移 TWIST1
下载PDF
CT导引^(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支架置入后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庆友 慕守满 胡效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8期1207-1210,共4页
目的探讨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支架置入术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1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胆管内支架置入缓解黄疸后,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胆管癌病灶内。125I粒子活度2.59×107Bq(0.7mCi),PD11... 目的探讨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支架置入术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1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胆管内支架置入缓解黄疸后,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胆管癌病灶内。125I粒子活度2.59×107Bq(0.7mCi),PD110Gy。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布源,在CT导引下采取粒子间隔0.5~1.0cm,后退式平面植入。术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病人的客观疗效、胆管内支架通畅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3月,CR1例(5.9%),PR11例(64.7%),NC3例(17.6%),PD2例(11.8%)。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时未出现再梗阻;12个月存活的患者(10例)1例出现再梗阻。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2.3%和58.9%,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结论 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支架植入术后的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确切,明显减少胆管内支架再梗阻的几率,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肝门部胆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ANXA4和ANXA6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超富 俞文隆 +1 位作者 于观贞 高勇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688-692,共5页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4(ANXA4)和膜联蛋白A6(ANXA6)在肝门部胆管癌(H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与H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05年至2007年49例HC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ANXA4和ANXA6的表达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4(ANXA4)和膜联蛋白A6(ANXA6)在肝门部胆管癌(H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与H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05年至2007年49例HC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ANXA4和ANXA6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与H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NXA4和ANXA6在H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31/49)和69.4%(34/4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0.0%(2/10)和30.0%(3/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XA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ANXA6表达则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ANXA4阳性表达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4个月和12个月,明显短于阴性表达者的46个月和39个月(P<0.05);ANXA6阳性表达者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14个月和12个月,明显短于阴性表达者的42个月和39个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ANXA6、浸润深度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浸润深度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结论 ANXA4和ANXA6与HC的发生、发展有关,且ANXA6是潜在的评估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HC) 膜联蛋白A4(ANXA4) 膜联蛋白A6(ANXA6)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芯片
下载PDF
Addition of hepatectomy decreases liver recurrence and leads to long survival in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被引量:12
9
作者 Zheng Shi Ming-Zhi Yang Qing-Liang He Rong-Wen Ou You-Ting Ch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5期1892-1896,共5页
AIM:To evaluate hepatic recurrenc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resected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over the last 13 years. METHODS:From 1994 to 2007,all patien... AIM:To evaluate hepatic recurrenc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resected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over the last 13 years. METHODS:From 1994 to 2007,all patients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referred to a surgical clinic were evaluated.Demographic data,tumor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Outcome was compared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dditional liver resection with resection of the tumor. RESULTS:Of the 69 patients submitted to laparotomy for tumor resection,curative resection(R0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40 patients,and palliative resection in 29.Thirty-one patients had only duct resection,and 38 patients had combined duct resection with liver resection including 34 total or part caudate lobes. Curative rates with the combined hepatectom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dditional hepatectomy(27/38 vs 13/31;χ2=5.94,P <0.05).Concomitant liver res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incidence of initial recurrence in liver one year after surgery(11/38 vs 23/31;χ2=13.98, P<0.01).The 3-year survival rate after R0 resection was 30.7%and was 10.5%for palliative resection.R0 resection improved the 3-year survival rate(30.7%vs 10.5%;χ2=12.47,P<0.01).CONCLUSION:Hepatectomy,especially including the caudate lobe combined with bile duct res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standard treatment to cure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肝切除术 术后复发 长期生存 肝脏 肿瘤切除术 姑息性切除 3年生存率
下载PDF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郑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2期1774-1776,1779,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不宜行早期手术治疗且总胆红素大于340μmol/L的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不宜行早期手术治疗且总胆红素大于340μmol/L的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另外52例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成功率、胆汁引流量、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引流成功率为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胆汁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其肝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肝功能
下载PDF
PTCD对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11
作者 杨行甫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32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对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接收的98例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对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接收的98例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观察组行PTC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引流成功率、5年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TB、TBA、ALP、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TBA、ALP、ALT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高于观察组的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PTCD治疗,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可改善肝功能,提高引流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提高5年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Bismuth-CorletteⅠ/Ⅱ型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下载PDF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与女性肝门胆管癌的相关性
12
作者 汪宇 张大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2期2799-2801,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与女性肝门胆管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1例女性肝门胆管癌患者资料,通过免疫组化研究这些癌组织中乙肝病毒蛋白的表达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乙...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与女性肝门胆管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1例女性肝门胆管癌患者资料,通过免疫组化研究这些癌组织中乙肝病毒蛋白的表达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乙肝病毒感染的女性肝门胆管癌在组织学、病理分型、分化、远处转移与非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女性肝门胆管癌有显著差异。乙肝病毒蛋白在这91例女性肝门胆管癌阳性表达率为13.2%,其中结节型肝门胆管癌乙肝病毒蛋白表达率40%,15年以上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乙肝病毒蛋白表达率达38.1%。在15年以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女性肝门胆管癌中,组织学类型为结节型肝门胆管癌的标本数为5例,阳性率达62.5%。有胆管外器官浸润转移的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率达75%。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与女性硬化型肝门胆管癌的起病相关。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时间越长,女性肝门胆管癌远处转移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乙肝病毒 女性
下载PDF
DWI联合3D-VIBE序列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5
13
作者 伍东升 王晓东 +3 位作者 陈卫霞 彭瑾 苏伟 张洪静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773-778,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三维容积内插值屏气检查(3D-VIBE)在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行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连续性肝门胆管癌病例37例,比较DWI和...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三维容积内插值屏气检查(3D-VIBE)在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行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连续性肝门胆管癌病例37例,比较DWI和VIBE序列对淋巴结显示的差异,分析淋巴结的形态及分布情况。在DWI序列上测量淋巴结的信号强度(SI)并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在3D-VIBE图像上测量淋巴结与肝实质SI之比(SI淋巴结/SI肝脏),对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37例患者59组淋巴结中,51组在DWI和3D-VIBE序列上均显示,8组仅在一种序列图像上显示,两种序列图像淋巴结显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DWI轴位像和3D-VIBE增强扫描图像上,所有显示淋巴结的短径分别为(0.82±0.27)cm和(0.79±0.26)c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3D-VIBE图像上,转移性淋巴结的短径为(1.05±0.42)cm,明显大于非转移性淋巴结〔(0.78±0.22)cm〕,P=0.030。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为(1.64±0.30)×10-3mm2/s,明显小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2.28±0.79)×10-3mm2/s〕,P=0.033。动态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SI淋巴结/SI肝脏分别为1.24±0.31和1.33±0.25,3 min延迟期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SI淋巴结/SI肝脏分别为1.34±0.28和1.19±0.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8,P=0.081)。在DWI序列图像中,随着b值增大,图像的SI逐渐降低。结论 DWI和3D-VIBE序列检测的ADC值及淋巴结短径的差异对于鉴别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联合DWI、3D-VIBE序列能够更准确地评价肝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三维容积内插值屏气检查 肝门胆管癌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宏光 纪文斌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6~65岁,中位年龄51岁;肝门部胆管癌5例,尾状叶肝细胞癌合... 目的探讨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6~65岁,中位年龄51岁;肝门部胆管癌5例,尾状叶肝细胞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栓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腹壁建立6个Trocar,植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肝尾状叶切除,整个手术过程不需要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结果除1例以Hybrid完成手术,其余6例均以全机器人方式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联合右半肝切除4例,联合左半肝切除2例,联合肝右三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中位数为694(600~720)min,失血量为1 360(400~3 000)ml,5例术中输血。1例术后18 d死于肝衰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胆漏,1例胆漏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保守治愈;1例术后2 d因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腹动脉瘤切除重建治愈。术后住院时间为15(9~19)d。结论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其拓展了腹腔镜肝切除的适应证,有利于精准的肝门部解剖和腹腔镜下缝合,尤其适合肝门部胆管癌肝尾状叶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机器人 肝切除术 肝尾状叶切除 肝门部胆管癌
原文传递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不同胆道引流方式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云检 尤国华 +1 位作者 张璐阳 张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PBD)的最佳方式。方法通过PubMed、EMBASE、webof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搜索肝门部胆管癌患者PBD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对引流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出血以及胆汁淤积缓解成功率进行Met...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PBD)的最佳方式。方法通过PubMed、EMBASE、webof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搜索肝门部胆管癌患者PBD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对引流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出血以及胆汁淤积缓解成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相关文献,共156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与内镜胆道引流(EBD)相比,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并发胆管炎风险低(RR=0.60,95%CI:0.39~0.95,P<O.05),胰腺炎发生风险低(RR=0.30,95%CI:0.15~0.59,P<0.05),缓解胆汁淤积成功率高(RR=2.77,95%CI:1.79—4.28,P<0.05)。但PTBD出血风险(RR=2.38,95%CI:1.12~5.05,P<0.05),术中输血风险(RR=1.59,95%CI:1.05~2.42,P<0.05)及腹腔转移风险较高(RR:3.24,95%CI:1.15—9.12,P<0.05)。且PTBD腹腔转移发生率高达4.2%。PTBD与EBD在胆漏、腹腔内脓肿、R0切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院内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与EBS相比,胆管炎、胰腺炎、肝脓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要进行PBD时,应首选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PTBD可以作为ENBD引流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胆道引流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肝门部胆管癌 KLATSKIN瘤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