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valuation for Red Soil Hil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ZHAOQi-Guo XUMeng-Jie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3-321,共9页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nd a complex issue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nd a complex issue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through a newly proposed method combining four separate sub-systems: regional population (P), resource (R), environmental (E), and socio-economic (S). This new index system was proposed to appraise syntheticall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from 1988 to 1996 with a two-step method assessing: 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each province independently and b)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of each province to the whole region. The first step only provided a development trend for each province based on its original situation, while the second step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comparative status of each provi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the region as a whole. Higher index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economy and resource categories denoting improvement. However, lower scores in the environment category indicated the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due to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that demanded more from the agro-ecosystem and put heavier pressures on it.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ater and soil losses in this region were the major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verified w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another method.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new assessment system was reliable and credible in evalua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n a region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E ASSESSMENT red soil hill region southeast china SUSTAINABILITY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with reference to altitude and climate in the subtropical mountain and hill region,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QIU BingWen ZHONG Ming +1 位作者 TANG ZhengHong CHEN ChongC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3期2883-2892,共10页
Understanding the seasonal behaviour of a subtropical forest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and monitoring its ecosystem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Based on the Moderate Res... Understanding the seasonal behaviour of a subtropical forest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and monitoring its ecosystem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Based on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dataset, a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a subtropical mountain and hill region in Fujian, China, during 2001-2010. The results show a distinct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related to climate variability even if most areas presented non-significant trends. The start dates significantly advanced and end dates delayed in 2003 and 2008, due to anomalously warm conditions. There was generally a gradient of increasing start dates, and earlier end dates of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 due to colder temperatures at higher altitudes. However, the altitudinal phenology relationship also depends on its corresponding rainfall conditions. Earlier start dates were observed at higher altitudes during rainfall deficit years such as 2008, which coincides with relatively abundant rainfall at higher altitudes.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vegetation phenology was coupled with altitudinal gradient, with distinct responses 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lternat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 植被物候 亚热带山地 丘陵地区 时空变异 海拔高度 中国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原文传递
MESOZOIC REGIONAL METAMORPHISM IN WESTERN HILLS,BEIJING,CHINA:A REVIEW
3
作者 SHAN Yehua (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emia Sinica, Changsha, 410013)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4年第Z1期69-74,共6页
Mesozoic regional metamorphism took plaee in Western Hills of Beijing, China, in which platformal and diwa struetural layers were involved. In Zhoukoudian, south of Western Hills, there was low-amphibolite facies in t... Mesozoic regional metamorphism took plaee in Western Hills of Beijing, China, in which platformal and diwa struetural layers were involved. In Zhoukoudian, south of Western Hills, there was low-amphibolite facies in the Triassie as staurolite and kyanite zones were confined to decollements: with decroue i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 the Jurassic,greenschist facies appeared when chloritoid and andaulusite rones were formed extensively.Intraformational folds and bedding-parallel ductile shear zones are common in Zhoukoudian where regional metamorphism is relatively strong. These phenomena are seldom seen in diwatype orogens and deserve further tesear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METAMORPHISM DUCTILE DEFORMATION Zhoukoudian WESTERN hills
下载PDF
传统村落的活态评价与适应性保护发展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薛乾明 黄跃昊 +1 位作者 邓清文 宁雷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3个传统村落均有失活现象,但在失活程度上有所分化。金崖和黄家庄村处于“微失活”,失活程度较轻,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一般;古城村处于“失活”,失活现象较明显,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较弱。(2)3个传统村落的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失活贡献率占比较高,对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影响较大;村落治理、经济发展和地域环境在失活指数上占比较高,对村落失活的影响较显著,可判断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发展受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因素影响较大。(3)活态总分上,金崖村(71.63)>黄家庄村(68.58)>古城村(58.88),这与调研结果相吻合。村落失活是多因素综合、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适应性、永续性的保护发展方式是村落振兴和活态化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活态评价 适应性 保护与发展
下载PDF
Hill区域内基于推广的Poincar映射的低能逃逸/捕捉轨道(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军 蔡力 周凤岐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3-647,共5页
给出了Hill区域内基于推广的Poincar映射的低能逃逸轨道的计算。文中的推广的Poincar映射需要在相空间中选取两个(而非一个)与流相截的面,即将包含某个天平动点的截面通过轨道来映射到近拱点的通道面上的,在数值上通过总变差减小的Runge... 给出了Hill区域内基于推广的Poincar映射的低能逃逸轨道的计算。文中的推广的Poincar映射需要在相空间中选取两个(而非一个)与流相截的面,即将包含某个天平动点的截面通过轨道来映射到近拱点的通道面上的,在数值上通过总变差减小的Runge-Kutta方法来实现两个相面之间的映射。捕捉轨道则可由Hill三体模型的对称性直接导出。最后,关于Rhea的二维、三维的逃逸和捕捉轨道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问题 hill区域 Poincar映射
下载PDF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杨帆 巩子瑞 +5 位作者 郭明明 张立波 鲁文龙 刘欣 王百阳 张靖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5,共9页
[目的]研究中国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黑土区沟壑侵蚀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南乡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为研究对象,野外实地调查沟头形态特征及土壤类型和... [目的]研究中国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黑土区沟壑侵蚀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南乡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为研究对象,野外实地调查沟头形态特征及土壤类型和土体构型,解析沟头形态特征与沟头内因(土壤特性)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内外因素对沟头形态的影响。[结果](1)海南乡小流域切沟沟头土壤类型为典型黑土、草甸黑土和冲积土,土体构型以腐殖质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型为主,以腐殖质层(A)+母质层(C)及腐殖质层(A)+母质层(C)+埋藏层(Ab)型为辅。(2)相关性分析表明,沟头形态与内外因素呈现复杂的相关性,单一形态不仅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受自身形态的共同作用影响。(3)冗余分析表明,土体构型、汇水面积、沟头坡度是影响沟头形态的主要因子,且与沟头形态呈正相关关系;沟头植被覆盖度、作物距沟头距离、沟头垄向与沟头立面夹角与沟头形态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复杂,土壤垂向差异性是内因的根本,沟头形态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川漫岗 黑土区 沟头形态 土体构型
下载PDF
基于节水农业技术应用视角的江淮丘陵地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7
作者 陆保国 胡芹远 陈俊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6期141-144,共4页
从自然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蓄水保水能力、农田宜机化改造与种植业用水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江淮丘陵地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从节水农业技术应用的角度,立足该区域水资源特征,提出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行适... 从自然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蓄水保水能力、农田宜机化改造与种植业用水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江淮丘陵地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从节水农业技术应用的角度,立足该区域水资源特征,提出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行适水种植,推广节水农艺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注重创新驱动、推进测墒灌溉技术应用,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充足灌溉水源等措施,以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丘陵地区 种植业 节水农业技术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云南丘陵山区水稻无人机高产直播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8
作者 白建华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1期79-81,共3页
云南省丘陵山区的特殊地形条件给水稻栽培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水稻产量,采用无人机直播栽培技术。通过无人机进行水稻精准直播,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播种效率,并且可以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进行智能调整。分析了无... 云南省丘陵山区的特殊地形条件给水稻栽培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水稻产量,采用无人机直播栽培技术。通过无人机进行水稻精准直播,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播种效率,并且可以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进行智能调整。分析了无人机直播栽培技术在云南丘陵山区的应用效果,并通过对比传统栽培方法,证明了其在水稻高产方面的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丘陵 水稻 无人机 推广应用
下载PDF
Hill slope instability of Nainital City,Kumaun Lesser Himalaya,Uttarakhand,India 被引量:1
9
作者 Nirvan Sah Mohit Kumar +1 位作者 Rajeev Upadhyay Som Dutt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Nainital City of Kumaun Lesser Himalaya is prone to mass wasting processes during monsoon season,which mischievously triggers the hill slope instability in this region. Slate, dolomitic limestone, silty sandstone and ... Nainital City of Kumaun Lesser Himalaya is prone to mass wasting processes during monsoon season,which mischievously triggers the hill slope instability in this region. Slate, dolomitic limestone, silty sandstone and rhythmite of the Krol Formation are the main rock type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lope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in terms of potential seismicity and landslid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mapping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 portion of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slope wash materials and buildings. The combination of 3-4 joint sets with one random joint is the main structure at outcrops.The maj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is area are Nainital lake fault passi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lake, Main Boundary Thrust at SW, and Khuriya Fault passing from the SE direction of Nainital City. This work find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discontinuities(e.g. joints and faults), overburden due to unplanned civil structures,and neo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vicinity of this ara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city. The slate forms the base of the city, dipping slightly towards the lake side along the NW direction, thus accelerat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is area. Rock mass rating(RMR), slope mass rating, factor of safety(FOS) and 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discontinuity for slope kinematics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area is a landslide-prone zone. This study can facilitate reducing the risk of human life, and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construction works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 slope instability Himalaya region Wedge failure Rock mass rating(RMR) Factor of safety(FOS)
下载PDF
河南省丘陵山区中小规模牛养殖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10
作者 聂胜委 张巧萍 +4 位作者 王二耀 茹宝瑞 李黎 朱伟然 张国启 《中国牛业科学》 2023年第5期38-43,共6页
本文实地调研了河南省内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区域中小规模牛养殖户的人员年龄、养殖模式、从业人数、养殖规模、群体结构、耕地面积等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丘陵山区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 本文实地调研了河南省内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区域中小规模牛养殖户的人员年龄、养殖模式、从业人数、养殖规模、群体结构、耕地面积等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丘陵山区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养殖户(场)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有58.07%的养殖户年龄﹥60岁。养殖模式以“放牧+舍饲”为主,占90%以上;存栏以母牛和犊牛为主,母牛平均存栏数占总存栏量的60%以上,养殖母牛繁育销售犊牛为主要收益途径。93%的养殖户从业人数为1~3人,以家庭为单元的小规模主;养殖户自留或租赁耕地,兼营从事种植业,初步实现了粪污还田利用。但是存在牛养殖业群体结构和规模不够优化,种养循环的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综合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建议合理进行区域规划布局,加强关键技术和政策研究,促进丘陵山区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养殖业 丘陵山区 现状 对策 河南省
下载PDF
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5种披碱草属牧草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乐乐 王晓丽 +3 位作者 周选博 宋志萍 马玉寿 王彦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94-3102,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于2019年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阳坡和阴坡种植5种披碱草属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阳坡和阴坡不同披碱草属牧草的适应性、生产性能进行研究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坡和阴...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于2019年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阳坡和阴坡种植5种披碱草属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阳坡和阴坡不同披碱草属牧草的适应性、生产性能进行研究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5种披碱草属牧草均能安全越冬并完成生育期收获种子;同一坡向不同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阴坡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地上生物量最多,分别高达908.88 g·m^(-2)和979.03 g·m^(-2);不同坡向同一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较阴坡增加了362.39 g·m^(-2);阳坡‘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Tongde’)的种子产量较阴坡增加104.07 g·m^(-2)。将牧草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种子产量、千粒重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和麦宾草,阴坡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同德’老芒麦长势较好,综合价值较高,适宜在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黑土山”退化草地 坡向 披碱草属 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赣南地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政策建议——以崇义县为例
12
作者 武瑞琛 胡小康 +10 位作者 叶天一 郝泽周 王义平 曾美华 方传奇 李正昀 杨杰 李嘉睿 陈发华 李乐 裴男才 《温带林业研究》 2023年第3期88-92,共5页
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在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赣南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实践,以江西赣州市崇义县杰坝乡和赣南树木园为例,从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人文生... 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在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赣南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实践,以江西赣州市崇义县杰坝乡和赣南树木园为例,从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乡村和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修复等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方向,针对“双碳”背景下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促进乡村振兴重点提炼出4个可能的实现路径:(1)发展森林碳汇经济,提高森林碳储量和碳利用效率;(2)发掘特色农产品,搭建特色品牌产业链;(3)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促进具有赣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工作;(4)搭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低山丘陵区 乡村振兴战略 赣南红色老区 森林资源 生态保护与修复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被引量:85
13
作者 张虹波 刘黎明 +1 位作者 张军连 朱战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3-200,共8页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闽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黄土丘陵区 可持续发辰
下载PDF
低丘红壤肥力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144
14
作者 孙波 赵其国 闾国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0-198,共9页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我国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区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异。1 985年和 1 997年 ,在 1 .35km2 的区域内以 1 0 0m× 1 0 0m的网格采集了 1 0 5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性质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 ,速效磷的变异...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我国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区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异。1 985年和 1 997年 ,在 1 .35km2 的区域内以 1 0 0m× 1 0 0m的网格采集了 1 0 5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性质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 ,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高 ,而pH的变异系数最低。土壤pH空间相关性强 ,而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空间相关性中等。未开垦前 ,土壤肥力性质的空间相关间距大于等于红壤丘陵的直径 ;开垦 1 2年后 ,土壤肥力性质的相关间距减少 ,其中pH和速效钾的相关间距与红壤丘陵的半径相当。土壤肥力性质及其变化值的克立格插值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空间相似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 红壤 肥力 时空变 地统计学 土壤
下载PDF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3
15
作者 程曼 朱秋莲 +1 位作者 刘雷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35-2844,共10页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V"字分布:>5 mm和<0.25 mm这两个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多,5—2 mm、1—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次之,2—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少。坡耕地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最低,为1.4,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9—3.1之间。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全土有机碳含量在7.4—17.7 g/kg之间、微生物碳含量分布在50.3—664.7 mg/kg之间、腐殖质碳含量在0.9—2.5 g/kg之间。胡敏酸碳含量分布在0.2—0.6 g/kg,富里酸碳含量在0.6—1.9 g/kg之间。全土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均为坡耕地最低,其他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1—2.3倍、2.0—8.4倍、1.0—2.0倍、1.2—2.4倍。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相比较,大多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即5—2 mm、2—1 mm、1—0.25 mm这3个粒径。逐步回归表明,5—2 mm团聚体和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碳形态上,富里酸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敏感度较高,胡敏酸碳含量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宁南山区 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近60年来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34
16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1 位作者 张晓萍 杨勤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03-1909,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 ,对该流域近 6 0 a来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环境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由林草植被占优的景观格局演变为由坡耕地占优的景观格局 ,流域环境...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 ,对该流域近 6 0 a来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环境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由林草植被占优的景观格局演变为由坡耕地占优的景观格局 ,流域环境状况逐步恶化 ,并在 195 8年达到最低点。 1975年后 ,随着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 ,林草植被在景观中的优势度得以逐渐恢复 ,并经历了 1995年的较为均衡的过渡阶段后 ,持续增加并重新恢复了其在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流域环境状况逐渐恢复乃至接近1938年植被未被破坏时的水平。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表明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过程 ,而是一个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促进并有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 环境效应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 Ⅱ.化学和生物学肥力的演化 被引量:93
17
作者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谷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l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物学肥力较低;耕垦利用后,其生物学肥力也随着熟化过程而提高,表现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养分全量及速效含量可作为评价红粘土红壤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而土壤有机质、HA、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红粘土红壤生物学肥力演化最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缓丘区 红壤 化学肥力 生物学肥力 演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地形、土壤水分与草地的景观格局(英文) 被引量:19
18
作者 胡相明 程积民 +1 位作者 万惠娥 赵艳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76-3285,共10页
在黄土丘陵区,地形因素和土壤水分是决定草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草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景观中的流.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十分重要.针对黄... 在黄土丘陵区,地形因素和土壤水分是决定草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草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景观中的流.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十分重要.针对黄土高原异质化的草地群落结构,选取黄土丘陵区经过20多年自然封育形成的天然草地,从坡面尺度对景观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指标14个,用多元统计分析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将样方分成3种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海拔、坡度、20~140cm土壤含水量以及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0~300cm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海拔对草地群落盖度,坡位、坡向对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而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地形因素 土壤水分 草地景观格局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87
19
作者 徐明岗 文石林 高菊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80,共4页
研究探讨了红壤丘陵区将牧草纳入不同利用方式后的水土保持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能明显地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 ,截留雨水 ,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降低高温干旱期地表温度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土壤。... 研究探讨了红壤丘陵区将牧草纳入不同利用方式后的水土保持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能明显地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 ,截留雨水 ,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降低高温干旱期地表温度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土壤。然而 ,梯田果园区种植暖季型禾本科牧草将在高温干旱期影响果树生长 ,果园牧草应以根系浅的豆科牧草罗顿豆或夏季枯死的冷季型牧草为主。在梯田作物区的梯边上种植牧草不仅没有产生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而且引起牧草和作物竞争而减产 ,因而不宜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牧草 利用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种草模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2 位作者 李娇 杨云芬 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0-176,共7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耕地比较,不同退耕林地从表层0-10cm到〉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1.0-1.9 g/kg,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0.5-0.1、1.0-0.6、0.4-0.3 g/kg。同时,各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粉粒碳密度差异为杨树=柠条〈沙棘〈山杏〈刺槐,两种碳库增幅分别为2.4-5.8和1.2-3.5 Mg/hm2;但不同林地该土层黏粒碳和砂粒碳基本无显著差异,平均增幅分别为0.7和0.9 Mg/hm2。土层深度为0-60 cm时,土壤总有机碳、粉粒碳、黏粒碳密度均表现为沙棘=杨树=柠条〈山杏=刺槐,3种碳库增幅分别7.1-12.1、3.8-6.8、1.8-3.2 Mg/hm2;该土层砂粒碳密度在不同林地间仍无显著差异,平均提高了1.5 Mg/hm2。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碳组分占全有机碳比例均以粉粒碳最高(56.8%)、黏粒碳次之(29.3%),砂粒碳最低(13.8%)。综上,不同退耕林地均以粉粒碳为土壤碳库变化和累积的主要形式,但以刺槐和山杏林提升退耕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碳组分库效应最明显,可作为该区域优选的退耕还林生态固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颗粒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黄绵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