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典型优化模式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世东 张丽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41-1546,共6页
以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经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山... 以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经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优化模式的作用机理 ,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该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各主要指标均处于最佳或较好状态 ;三大效益综合比较 ,该模式是最佳模式 ;经F检验 ,该模式与其它模式均呈极显著性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优化模式 机理分析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干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世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干旱河谷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世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78,共8页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退耕还林 优化模式 油松 侧柏 花椒 刺槐 综合效益
下载PDF
黄土高源古今脊椎动物兴衰演替
4
作者 王丕贤 《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9-51,共3页
黄土高原古脊椎动物丰富,其中古爬行类在甘肃、宁夏等地均有发现.大约在白垩纪前后灭绝,生存了大约五千万年至一亿年.古哺乳类更为丰富,特别是陇东黄土高原上发现了大量有蹄类、食肉类、长鼻类化石.这些动物大部分在更新世灭绝,... 黄土高原古脊椎动物丰富,其中古爬行类在甘肃、宁夏等地均有发现.大约在白垩纪前后灭绝,生存了大约五千万年至一亿年.古哺乳类更为丰富,特别是陇东黄土高原上发现了大量有蹄类、食肉类、长鼻类化石.这些动物大部分在更新世灭绝,个别种类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生存的鸟类、哺乳类大部分种群密度下降,有些种类甚至绝迹.个别种类密度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黄土高原亚区 古生物 化石 陇东 侏罗纪 白垩纪 渐新世 更新世 长鼻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宇 童桂荣 +4 位作者 张顺恒 冯平 王英姿 程周平 郑容妹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82-87,119,共7页
以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甘肃省定西市的生态扶贫项目——“福州林”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造林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造林模式的技术集成应用成效。结果表明:福州林较好的营造模式有:①峁顶、陡坡立地采用“乔... 以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甘肃省定西市的生态扶贫项目——“福州林”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造林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造林模式的技术集成应用成效。结果表明:福州林较好的营造模式有:①峁顶、陡坡立地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②缓坡、梯田立地采用“针阔混交林”模式;③梯田立地采用“经济林+生态林”模式或“林农复合”模式。福州林的主要造林技术有:①选择抗旱树种(草种),以常绿针叶树种为主,搭配春、夏、秋三季变化的彩化树种和蜜源植物。②“三大一精”的节水抗旱保墒技术,即采用挖大穴、栽大苗、浇大水和精细化种植的造林技术。③采用水平阶、鱼鳞坑整地的林地准备技术;④苗木保护与处理技术:针叶树种苗木带土球(坨)、阔叶树种苗木沾泥浆以及有机肥、生根粉、保水剂的应用。本研究造林集成技术与当地传统造林技术相比,各树种地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提高61.1%、78.8%,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16.9%,造林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模式 造林技术 造林成效 黄土高塬沟壑区
下载PDF
2000~2021年黄土高原生态分区NE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6
作者 周怡婷 严俊霞 +1 位作者 刘菊 王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06-2816,共11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黄土高原地区及6个生态分区(黄土高塬沟壑区A1、A2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B1、B2副区、沙地和农灌区(C区)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气象、地形...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黄土高原地区及6个生态分区(黄土高塬沟壑区A1、A2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B1、B2副区、沙地和农灌区(C区)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气象、地形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估算区域NEP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地形、人为因子对NEP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0~2021年,黄土高原NEP多年平均值(以C计)为104.62 g·(m^(2)·a)^(−1).黄土高原及各生态分区NE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A2副区NEP年均增长率最大,为9.04 g·(m^(2)·a)^(−1);沙地和农灌区NEP年均增长率最小,为2.74 g·(m^(2)·a)^(−1).除沙地和农灌区为弱碳源外,其余各生态分区均表现为碳汇.在空间尺度上,黄土高原年均NEP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碳汇高值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南部,碳源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北部、沙地和农灌区的大部;NEP的空间变化有显著差异,高增幅主要分布在A2副区中南部以及B2副区的西南部.黄土高原及各生态分区NEP时间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人类活动数据与NEP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且人为因素对NEP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NEP的空间变化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降水、太阳辐射是影响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总之,黄土高原NEP的时空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分区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相关分析 残差分析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