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tor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Hilly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LING Jing1,2,DENG Liang-ji1,2 1.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Land Inform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Ya’an 625014,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2期69-72,共4页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analysis indicator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rop production,poultry farming,rural lif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the difference,features,and types of factors i...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analysis indicator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rop production,poultry farming,rural lif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the difference,features,and type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hilly area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Results prove that 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flowed by crop planting,rural life,and township enterprises.Hence futur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ould set about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Meanwhile,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rural lif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ar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fluencing fac
下载PD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total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Renshou County of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23
2
作者 GAO Xue-song XIAO Yi +5 位作者 DENG Liang-ji LI Qi-quan WANG Chang-quan LI Bing DENG Ou-ping ZENG 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Understanding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 are crucial for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vulnerable ecological regions.Based on 555 soil samples collected in 2012 ... Understanding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 are crucial for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vulnerable ecological regions.Based on 555 soil samples collected in 2012 in Renshou County,located in the purple soil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China,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total nitrogen(TN),total phosphorus(TP)and total potassium(TK)was studied with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relative role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were quantifi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The means of TN,TP and TK contents were 1.12,0.82 and 9.64 g kg^(–1),respectively.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ranged from 30.56 to 38.75%and the nugget/sill ratios ranged from 0.45 to 0.61,indicating that the three soil nutrients had moderate variability and spatial dependence.Two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observed.TP and TK were associated with patterns of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trends whi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N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variability.Soil group,land use type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explained 26.5,35.6 and 8.4%of TN variability,respectively,with land use being the dominant factor.Parent material,soil group,land use type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explained 17.5,10.7,12.0 and 5.0%of TP variability,respectively,and both parent material and land use type played important roles.Only parent material and soil type contributed to TK variability and could explain 25.1 and 13.7%of TK variability,respectively.More attention should focus on adopting reasonable land use types for the purposes of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consider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n this purple soil hill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NUTRIENT spatial variability AFFECTING factors PURPLE SOIL hilly area of china
下载PDF
华北典型丘陵地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韩雪萌 蔡文倩 +3 位作者 王军强 李慧颖 徐香勤 田胜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2-1000,共9页
为探明华北典型丘陵地区——安阳市龙安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共检测了龙安区内127个监测井的24项水质指标,开展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污染成因研究;在水化学统计和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对污染物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解析... 为探明华北典型丘陵地区——安阳市龙安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共检测了龙安区内127个监测井的24项水质指标,开展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污染成因研究;在水化学统计和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对污染物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解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污染源。结果表明:龙安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多为HCO_(3)^(-)Ca型,区域内93.0%的地下水样品中NO_(3)^(-)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限值,最大超标倍数为47.1倍。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样品中NO_(3)^(-)污染指数最大值为48.10,其中27%的样品处于较重污染状态,19%处于严重至极重污染状态;SO_(4)^(2-)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l^(-)、NH_(4)^(+)、F-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为0.01~34.69,地下水水质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有4%的样品处于极差状态,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NO_(3)^(-)、NH_(4)^(+)、SO_(4)^(2-)、C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区域中部,且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分布特征;F-浓度高值区分布于地下水滞留区,且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状况主要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特征 污染成因 安阳市龙安区 华北丘陵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热异常区深层高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健 方桂 何雨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32,共17页
中国东部的东北地热异常区、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深部地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对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东部自北向南,地热地质条件及热源成因... 中国东部的东北地热异常区、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深部地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对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东部自北向南,地热地质条件及热源成因各不相同。东北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长白山、松辽盆地、二连盆地以及依兰-伊通裂谷地堑,是火山、裂谷地堑、深断裂活动区,其深部热源与地温分布主要与西太平洋现代俯冲板片的岩浆活动有关。华北及华东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群、郯庐断裂带的临沂-郯城段以及苏北盆地,是裂谷地堑、活动深断裂、岩溶热储发育区,其深部热源及地温分布主要与青藏高原东向挤出、太平洋俯冲后撤导致的盆地伸展、断陷以及深大断裂带走滑活动有关。东南丘陵-沿海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中西部、江西中南部以及福建东北部,是火山、岩体放射性高值区,其深部热源及地温分布主要与南海张裂、岩石圈减薄的岩浆活动有关。深部地温及居里面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热异常区热流值≥80 mW/m^(2)的点在10 km深度的地温分别为,东北260~360℃,华北及华东270~400℃,东南丘陵-沿海地区260~340℃。在居里温度统一取475℃的条件下,居里面深度分别为:东北14.7~23.7 km,平均20.5 km;华北及华东18.4~26.5 km,平均22.1 km;东南丘陵-沿海地区16.9~24.9 km,平均21.9 km。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部存在3种不同特征的地热资源区:长白山、东营等地,浅层地温高,居里面浅,地幔热源浅;松辽盆地中部的大安-大庆之间、渤中坳陷北侧的唐山等地,浅层地温高,但居里面深,地幔热源深;泉州-漳州之间浅层地温低,但居里面浅,地幔热源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东北地热异常区 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 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 深层高温地热资源 居里面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Control of CO_2 Flux in a Hilly Plantation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North China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辉 张劲松 +3 位作者 孟平 伏玉玲 郑宁 高峻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1年第2期238-248,共11页
The carbon cyc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Plantation fo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 in China.In this study,eddy covarian... The carbon cyc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Plantation fo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 in China.In this study,eddy covariance flux data measured at Xiaolangdi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XLD) in 2007 and 2008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control of CO2 flux in a 30-yr-old mixed plantation.The plantation forest mainly consists of Quercus variabilis,Platycladus orientalis,and Robinia pseudoacaci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2(NEE),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Re) display single-peak curves.The maximum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ppears during May and June each year.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arbon release from ecosystem respiration to GPP varied slightly between 2007 and 200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E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Qp) accords with the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on diurnal scale,and shows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on monthly scale.The ecosystem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the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Pmax),the ecosystem photosynthetic photonyield(α),and the daytime ecosystem respiration(Rd) exhibit seasonal variations.Pmax reaches the maximum in August each year,with small interannual difference.The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of α and Rd are obvious,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such as solar radiation,vapor pressure deficit(D),precipitation,etc.Parameters Re,GPP,and 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have obvious exponential 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on monthly scale.There is a hysteresis in the response of GPP and NEP to temperature,i.e.,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not the maximum when the temperature reaches the peak value.The Q10 values were 1.37 and 1.45 in 2007 and 2008,respectively.On monthly scale,Re,GPP,and NEE increase as D increases,but rise slowly and even decrease when D is higher than 1.5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 of North china PLANTATION eddy covariance CO2 flux meteorological factors
原文传递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A case study of Longxi Coun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被引量:5
6
作者 WU Shanshan MA Libang +1 位作者 TAO Tianmin DOU Haoj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7期1297-1320,共24页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inking ideas and so for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a certain region.In this paper,21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Longxi County...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inking ideas and so for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a certain region.In this paper,21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Longxi County of the Loess Hilly Area,China are taken as evaluation unit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vari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at a village scale,and proposed a governance model based on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ocial space quality levels of individual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show a gradually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township seats to outward.The eastern part of Longxi County has a relatively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living standard,and the western part has a relatively high population stability level and income level.(2)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mainly in a ring structure,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laced structure.The core area is the tow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while the transition area,marginal area,and other areas are expanded around the core area.(3)Social forces and spatial effects jointly shape the varia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Social organizations provide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allocation of elements,and interweaving with the spatial effect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pace quality.(4)The governance models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retaining the rural“people”,optimizing the rural“land”,and developing the rural“industry”,so as to improve the rural centripetal force,core force,inner thrust,and source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governance model Longxi Coun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原文传递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形势与对策探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7
作者 何贵新 黄利红 左志良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遥感数据、社会经济空间数据集等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等方法探究湘西州2000—2015年的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的形势与相应的对策。【结果】1)2000年以来,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率在39%~47%之间浮动,呈现出以2010年为节点先缓慢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规律,且呈现出较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2)随着时间推移,耕地“非粮化”低—低、高—高类型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说明耕地“非粮化”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3)在城市周边较易发生耕地“非粮化”现象,另外,距离县城10 km~25 km、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耕地非粮化率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结论】在治理耕地“非粮化”的时候需要结合区位、人口、地形等因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避免耕地“非粮化”的无序扩张;应当把耕地“非粮化”管控向非食物化管控方向调整,并且明确耕地转型应当以耕地质量保护为前提,即在不破坏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食物种植结构调整,以协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保护耕地和生态安全的多重目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被引量:49
8
作者 胡刚 伍永秋 +3 位作者 刘宝元 郑秋红 张永光 刘洪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65-1173,共9页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借助...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借助GIS平台生成DEM,通过DEM的叠加分析,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漫岗黑土区 切沟 DEM GPS
下载PDF
基于GIS的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郑文武 田亚平 +3 位作者 邹君 邓运员 刘晓燕 邓美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83,共5页
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5类11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GIS技术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 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5类11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GIS技术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耕地不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9.63%,主要分布在山区;建设用地高度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耕地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和基于TM数据提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发现:现有耕地的适宜性以临界适宜和一般适宜类型为主,不适宜区域占耕地总面积的10.56%,主要分布在衡南县东部和西部以及衡阳县南部区域;现有建设用地整体适宜性较高,且分布集中,主要位于衡阳市区。据此提出衡阳盆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 空间分析 南方丘陵区 衡阳盆地 GIS
下载PDF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娜 孟平 +2 位作者 张劲松 陆森 程志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3.9和1.6倍;退耕43年刺槐人工林、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2.33,1.21,2.40和2.04μmol·m-2s-1,其中撂荒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最大,退耕43年刺槐林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大于退耕10年刺槐林;研究区内4种土地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5 cm深处土壤温度影响,退耕43年刺槐林、退耕10年刺槐林、撂荒地及农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47,2.53,2.06和1.56,其中2种退耕林地的Q10均显著高于农田;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的Q10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其大小主要受温度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Q10 退耕还林工程 华北低丘山地
下载PDF
西南丘陵区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3 位作者 周航飞 罗海秀 张晓雨 马仲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244-6255,共12页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实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平作+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实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平作+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生长季节的土壤呼吸及其水热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阶段农田土壤呼吸先增强后减弱,变化范围为1.011—5.575μmol m-2s-1,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RSD>TSD>TS>RS>T>R。垄作降低了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提高土壤呼吸速率。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表现为R>T>RSD>TSD>RS>TS,土壤呼吸的土温敏感指标Q10值排序为TS>TSD>RS=R>T>RSD。5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排序为TSD>TS>RS>RSD>R>T。土壤呼吸的土壤水分响应阈值大小排序依次为R<T<RS<RSD<TS<TSD,介于11.98%—13.11%。其中垄作下的响应阈值较低,秸秆覆盖的作用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响应阈值。干漏斗法捕获的土壤动物在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有弹尾目、螨目和双翅目。单纯的垄作减少了土壤动物数量,秸秆覆盖下土壤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陷阱法捕获的土壤动物与土壤呼吸存在正相关关系,地表活动的土壤动物越多,土壤呼吸作用就越强,其中R的相关系数最高,r=1.000,P=0.017,TS的相关系数r=0.915,P=0.029,而传统耕作下土壤动物数量与土壤呼吸没有明显的关系。玉米田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汇为679.244—723.764 g(C)/m2。与对照相比,垄作和秸秆覆盖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增汇达2.91%—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区 耕作模式 玉米田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土壤动物
下载PDF
东北漫岗区村落的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洪鹄 刘宪春 赵晓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9,共5页
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的6个村落、九三垦区鹤山农场的8个村落和嫩江县双山镇的蔡窑村进行实地考察,依据鹤山农场1980—1995年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和≥5级风日数的气象资料,同时考虑到地形、土壤等因素,分析了东北漫岗区村落分布的... 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的6个村落、九三垦区鹤山农场的8个村落和嫩江县双山镇的蔡窑村进行实地考察,依据鹤山农场1980—1995年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和≥5级风日数的气象资料,同时考虑到地形、土壤等因素,分析了东北漫岗区村落分布的特征,即:日照和太阳辐射影响了村落分布的坡向,就不同坡向而言,村落分布数量大小顺序为:东南坡、西南坡、东北坡、西北坡;风影响室温,并可能对房屋造成破坏,故大部分村落分布在坡中部以下;降水量和土壤特性决定了村落的分布下限;地理环境因素和人的选择性、能动性共同决定了东北漫岗区村落呈狭长形沿坡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漫岗区 村落分布 地理环境 气象因素
下载PDF
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减流效应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谢颂华 郑海金 +1 位作者 杨洁 喻荣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了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防洪减流效应,采用野外样地和试验小区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措施类型(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和马尾松+板栗林)、3种层次结构(纯草、纯乔、乔-草)的林地水文效应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1)... 为了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防洪减流效应,采用野外样地和试验小区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措施类型(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和马尾松+板栗林)、3种层次结构(纯草、纯乔、乔-草)的林地水文效应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地冠层截留效应排序为湿地松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板栗林>板栗林,其枯落物层拦蓄径流效应和土壤截持地表径流效应均为板栗林>马尾松+板栗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2)草本单层结构的减流效应要优于乔木单层结构,与对照相比,乔-草复层结构的减流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区 水土保持 植物措施 减流效应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49
14
作者 周滔 杨庆媛 刘筱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条件差别提出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和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山区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国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规模畜禽养殖对水环境影响及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曾悦 洪华生 +2 位作者 田燕 黄晓冬 周丽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5期45-49,共5页
选择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规模畜禽养殖集中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研究区域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调查采样,分析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异及污染物形态之间的变化,并对周边水环境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域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 选择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规模畜禽养殖集中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研究区域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调查采样,分析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异及污染物形态之间的变化,并对周边水环境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域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养殖场的环保处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配套造成大量污染物进入地表水环境;生物氧化塘的护堤和塘底未经防渗处理,造成下游地下水污染;养殖场排放的污水经厌氧和好氧生物处理后富含有机质、氨氮、可溶态有机磷,利于作物吸收和生长,应尽量循环使用。指出由于养殖污水变化较大,为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必须处理达标后结合配方施肥技术按需回用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山地丘陵区 规模化畜禽养殖 水环境影响 水质评价
下载PDF
论油茶在南方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超 袁德义 邹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5-208,共4页
根据目前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发展油茶产业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提出在南方丘陵区将发展油茶产业同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针对丘陵地区的退耕还林... 根据目前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发展油茶产业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提出在南方丘陵区将发展油茶产业同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针对丘陵地区的退耕还林地,简述了油茶的造林技术措施,指出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此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南方丘陵区 退耕还林工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考虑水稻产量和生态安全的容许施氮量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安强 雷宝坤 +2 位作者 鲁耀 毛妍婷 张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1-139,共9页
为了研究南方山地丘陵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容许施氮量,确保水稻产量、生态安全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通过在福建(FJ)、四川(SC)、云南(YN)和江西(JX)4个试验点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施氮量、水稻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表观损失和田面水... 为了研究南方山地丘陵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容许施氮量,确保水稻产量、生态安全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通过在福建(FJ)、四川(SC)、云南(YN)和江西(JX)4个试验点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施氮量、水稻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表观损失和田面水总氮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各试验点的水稻产量呈一元二次函数变化,当施氮量为184.7(FJ)、185.98(SC)、288.8(YN)和249.5(JX)kg/hm2时,4个试验点的水稻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47、11.24、9.9和4.42t/hm2。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Sigmoidal函数递减。当施氮量为135、155、225和185kg/hm2时,FJ、SC、YN和JX试验点的氮素表观利用率出现拐点;田面水总氮随着氮素表观损失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当FJ、SC、YN和JX的施氮量超过180、225.5、236.3和270kg/hm2时,引起田面水总氮迅速增加,分别增加了50.9%、53.3%、90.6%和93.4%。根据容许施氮量确定的原则,通过对各指标相互关系的分析,确定了兼顾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环境安全的容许施氮量,福建、四川、云南、江西的容许施氮量为135~180.0、155~185.98、225~236.3和185~249.5kg/hm2,相应水稻产量为5.38~5.46、11.19~11.24、9.77~9.81、4.36~4.42t/hm2。该研究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的氮肥使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试验 容许施氮量 氮素表观利用率 氮素表观损失量 田面水总氮 南方山地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丘陵地区河流系统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被引量:4
18
作者 卞戈亚 周明耀 朱春龙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4-78,共5页
从南方丘陵地区河流系统的生态需水系统构成出发,总结、修正和补充了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南方丘陵地区河流系统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过程,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方丘陵地区 河流系统 生态需水量 计算方法
下载PDF
东北丘陵半干旱区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和喜 迟道才 +2 位作者 尹光华 刘作新 王晓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36-638,640,共4页
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FAO、 Penman修正式和Priestley-Taylor公式对东北丘陵半干旱区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进行了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结果显示,FAO Penman修正式的计算值比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值平均偏大约16%,2种比... 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FAO、 Penman修正式和Priestley-Taylor公式对东北丘陵半干旱区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进行了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结果显示,FAO Penman修正式的计算值比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值平均偏大约16%,2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Priestley-Taylor公式的计算值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值相比,差异比较显著,是由于Priestley-Taylor公式没有考虑空气动力项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因此,在东北丘陵半干旱区使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必须根据不同月份对公式中的常数项重新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nm-Monteith公式 东北丘陵半干旱区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地质灾害成因机制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铁永波 孙强 +5 位作者 徐勇 张勇 魏云杰 杨秀元 张泰丽 谭建民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南方山地丘陵区地域跨度大,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复杂、成灾模式多样,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针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潜在风险高的问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实施进展基础上,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 南方山地丘陵区地域跨度大,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复杂、成灾模式多样,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针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潜在风险高的问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实施进展基础上,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控灾的气候动力特征及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和多尺度风险调查评价示范性成果进行了总结,揭示了东南沿海地区典型台风地质灾害、南方岩溶塌陷、西南高寒山区冰碛土泥石流及川西高原区火后泥石流形成机理与物源侵蚀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南方山地丘陵区基于县域、重点城镇及典型灾害点的多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应用示范,相关成果在西南重大工程规划选线及县城搬迁选址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山地丘陵区 地质灾害成灾模式 精细化调查 风险评价 应用示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