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environment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A Case Study of Yanti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Luo Huai-liang, Zhu Bo, Chen Guo-jie, Gao Mei-rong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03B期981-986,共6页
With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being planted,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land use change since 1970s'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r posts ... With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being planted,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land use change since 1970s'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r posts operated over long time,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NPP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biom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y, and analysi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show that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has outstanding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adjusting local climate, raising soil fertility, alleviating menace of drought, and raising NPP and biom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y. It is very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fforest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in populous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Key Words: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LUCC);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as for Sichuan provinc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environment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A Case Study of Yanting County on ECO
下载PDF
湖南省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健 胡池 +5 位作者 王建华 龙凡平 张海东 刘家稳 文伟平 郑嘉鑫 《农业工程》 2023年第11期13-19,共7页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对促进丘陵山区水稻稳产增产、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湖南省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现状,对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农机具进行分析,明确丘陵山区水...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对促进丘陵山区水稻稳产增产、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湖南省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现状,对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农机具进行分析,明确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分析了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设备关键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及装备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丘陵山区水稻产业机械化设备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全程机械化 丘陵山区 插秧机 湖南省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1 位作者 方晰 洪瑜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5,共7页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30%)>坡耕地(27.35%)>苗圃地(4.84%),土壤退化指数表现为次生林(0)>经济林(-9.90%)>采伐迹地(-14.35%)>杉木人工林(-14.96%)>弃耕地(-22.22%)>坡耕地(-32.16%)>苗圃地(-40.44%),土壤退化指数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土壤退化指数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能有效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性状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 ~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6.4%,均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呈现出“夏高冬低”型或“秋高春低”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其他2种森林明显,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季节波动幅度没有其他2种森林明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o.o1),但与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初步揭示该地区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不直接受控于土壤自然含水率,4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杉木人工林 演替阶段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 被引量:12
5
作者 方晰 徐桂林 +1 位作者 洪瑜 金文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8,63,共6页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下载PDF
湘中南丘岗地区土壤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杰 张杨珠 +1 位作者 罗尊长 曾希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8-655,共8页
选取湖南省中南部丘岗地区11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土壤黏粒淋溶明显,黏化过程较强,各剖面表现出铁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的特点,处于中度富铁化过程。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选取湖南省中南部丘岗地区11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土壤黏粒淋溶明显,黏化过程较强,各剖面表现出铁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的特点,处于中度富铁化过程。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供试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其中原发生分类中的红壤(04、22、23号剖面)属普通强育湿润富铁土;红壤(07、13号剖面)属网纹简育湿润富铁土;菜园土(19号剖面)属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紫色土(20号剖面)属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粗骨土(21号剖面)属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石灰土(01号剖面)属普通钙质湿润雏形土;紫色土(16、17号剖面)属斑纹紫色湿润雏形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南 丘岗地区 发生特性 系统分类 祁阳 长沙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李胜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研究湘中丘陵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和SMBC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SOC和S...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研究湘中丘陵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和SMBC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SOC和SMBC含量,且SOC与SMBC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MBC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比SOC、微生物商更为敏感。与青冈+石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含量分别下降了36.99%~55.60%,31.70%~51.23%,23.73%~41.51%,且差异极显著,杉木人工林SOC含量也下降了25.75%~27.74%,且差异显著,水田SMBC含量增加了71.63%以上,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分别减少了34.06%~35.20%,46.93%~57.04%,48.46%~55.06%,水田SMBC/SOC增加了130%以上,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分别减少了6.77%~10.93%,7.20%~15.04%和10.15%~13.14%。SOC和SMBC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SOC、SMBC与全N、碱解性N、全P、有效P、全K、速效K的相关性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SMBC可作为衡量SOC变化的敏感指标,SOC和SMBC含量均可作为衡量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表明湘中丘陵区天然次生林开垦为水田降低了SOC的积累,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天然次生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不同程度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土壤微生物指标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斌 辜翔 +3 位作者 方晰 李毅 孙伟军 李胜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7,88,共7页
为了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微生物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含量、微生物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为了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微生物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含量、微生物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土壤基础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代谢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土壤Cmic、Nmic含量,6种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层Cmic、Nmic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相比,毛竹林、水田土壤Cmic、Nmic含量显著提高,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旱地却显著下降;6种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层微生物熵的变化不一致,毛竹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微生物熵普遍高于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而杉木人工林最低;水田土壤Cmic/Nmic最高(9.35以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最低;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土壤基础呼吸强度、代谢熵最高,水田土壤基础呼吸强度较高,代谢熵最低,表明湘中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碳源的制约,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土壤具有较多活性微生物种群,有机碳利用率较低,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水田有机碳利用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性质 土壤微生物指标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919,共9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RO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以石栎-青冈次生林土壤为参照,计算土壤CMI,分析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层ROC含量、ROC分配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ROC含量表现为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ROC分配比例为水田〉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农用旱地〉苗圃〉杉木人工林;与石栎-青冈次生林相比,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ROC含量依次下降了9.8%-15.6%、22.0%-36.3%、27.6%-40.1%、47.4%-51.2%、58.0%-65.5%,水田、毛竹林、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CMI依次下降了11.6%-18.4%、9.1%-20.9%、40.0%-44.1%、48.6%-51.5%和59.3%-66.6%;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较秋冬季高,夏季最高,冬季或秋季最低;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SOC、全N、全P、水解N、有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全K、速效K不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ROC含量、CMI影响显著,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或农用地后,土壤碳库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有机碳 次生林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的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洪瑜 方晰 田大伦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6,共8页
对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 对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80.09%)>经济林地(67.21%)>坡耕地(62.41%)>杉木人工林(58.03%)>苗圃地(35.58%)>采伐迹地(25.32%);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9.87)>经济林(9.78)>弃耕地(7.35)>杉木人工林(6.84)>坡耕地(5.48)>苗圃地(5.36);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5.43,p<0.01);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相似,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55.71%)>坡耕地(48.43%)>经济林地(46.22%)>杉木人工林(33.75%)>采伐迹地(20.56%)>苗圃地(19.65%);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0.84)>弃耕地(0.80)>坡耕地(0.78)>经济林(0.75)>苗圃地(0.71)>杉木人工林(0.62),且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在空间水平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4.63,p<0.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水解氮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较其它土层高;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F=2.30,p<0.05),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F=3.34,p<0.01),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F=1.2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84,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磷含量 土壤氮含量 垂直分布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忠武 曾光明 +3 位作者 朱华 方勇 阳小聪 黄雅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9-363,共5页
湘中红壤丘陵区是中国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长沙市1986年和200... 湘中红壤丘陵区是中国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长沙市1986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湘中红壤丘陵区现状景观格局以林业景观为主,农田是景观类型中的重要组分;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逐年明显的增加,景观格局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对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表明该模型可以应用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模拟预测中;对长沙市2005~2020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镇居民地景观面积将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红壤丘陵区 景观格局 景观多样性 马尔柯夫模型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以广安市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魏晋 邓良基 +2 位作者 谭宏 胡燕 王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近10年来,广安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到2006年基本保持预警状态,土地利用的安全状况不稳定,有必要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模糊物元模型 广安市
下载PDF
红壤油茶幼林地间种绿肥牧草的培肥效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庭生 李红 +3 位作者 王芳 高霞 蒋光明 占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培肥减流是南方丘陵红壤地区新垦油茶幼林地需要解决的两大任务,林下间种是解决这两大问题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它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促进幼树生长。在油茶幼林地间种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合理组装间种技术,以期达到最大化培... 培肥减流是南方丘陵红壤地区新垦油茶幼林地需要解决的两大任务,林下间种是解决这两大问题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它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促进幼树生长。在油茶幼林地间种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合理组装间种技术,以期达到最大化培肥减流的目的。为此,在湖南省衡南县油子岭低山丘陵区选取全垦成梯的红壤油茶幼林地为研究对象,设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新技术应用(代号iswf+nt)、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代号iswf)、间种冬季绿肥(代号iwf)、清耕(代号CK)等4个处理,采用田间小区实验,研究间种绿肥(牧草)的培肥减流效应。结果表明:1)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31.67、21.75、15.32 g/kg,比清耕(8.97 g/kg)提高22.7、12.78、6.35 g/kg,分别提高了253.1%、142.5%、70.8%,差异极显著。2)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比清耕减流109.9%、56.1%、20.6%,减少了136.9%、66.2%、29.2%;因而,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iswf+nt、iswf、iw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减少0.12、0.05、0.02 g/cm^3,减少7.9%、3.1%、1.2%,其中,iswf+nt处理差异显著。3)间种3 a后,iswf+nt处理比清耕,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流失量分别减少80.9%、75.1%、82.7%、81.6%;0~20 cm土层,无论是有机质、全量养分还是速效养分都属"丰富级"(我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由试验前的"严重缺乏"连跨3级(缺乏级、轻度缺乏级、基本不缺级)。4)间种绿肥(牧草)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技术,iswf+nt处理改种一季绿肥(牧草)为种两季绿肥(牧草)、改种单一绿肥(牧草)品种为种绿肥(牧草)品种组合、改部分使用新技术为全面使用新技术,是该技术的3个创新点,也是这种新方法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幼林 林地间种绿肥(牧草) 红壤丘岗区 培肥减流效应 湖南省衡南县
下载PDF
鲁中南山地干果经济林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柳京安 高鹏 +1 位作者 高军侠 刘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84-87,92,共5页
为探讨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小流域干果经济林地土壤水文特征,为该地区水土保持干果经济林合理营造与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的典型区域鲁中南山地马蹄峪小流域的板栗和核桃干果经济林地为研究对象,从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 为探讨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小流域干果经济林地土壤水文特征,为该地区水土保持干果经济林合理营造与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的典型区域鲁中南山地马蹄峪小流域的板栗和核桃干果经济林地为研究对象,从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土壤入渗性能和枯落物持水能力等方面,对干果经济林地土壤水文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和核桃干果经济林地土壤与荒地相比,土壤颗粒在1~0.05mm范围内的粒径分布均大于荒地,土壤密度平均比荒地减少10.40%,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平均分别比荒地增加15.04%和17.46%,土壤有效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平均分别比荒地增加4.07和18.36mm,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的平均值分别是荒地的1.56和1.52倍;板栗和核桃林地枯落物饱和吸水率分别为168.52%和200.47%。说明板栗和核桃干果经济林能够较好地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具有良好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果经济林 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板栗 核桃 鲁中南山地
下载PDF
中南丘陵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以湖南醴陵市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婧 关欣 盛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673-3675,3698,共4页
以醴陵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探讨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对耕地需求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了预测,然后针对中南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耕地与基本农田... 以醴陵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探讨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对耕地需求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了预测,然后针对中南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耕地与基本农田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基本农田 土地资源 湖南醴陵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川中丘陵区干旱风险区划研究——以四川遂宁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丽霞 张明 +2 位作者 张渝杰 张敏 张满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5期193-198,共6页
以遂宁市所辖船山、射洪、蓬溪3个站点及周边市县共17个气象台站1959—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地方经济、人口、耕地以及近10年的灾情普查等资料为基础,分析对旱灾形成有影响的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加权综合法与风险... 以遂宁市所辖船山、射洪、蓬溪3个站点及周边市县共17个气象台站1959—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地方经济、人口、耕地以及近10年的灾情普查等资料为基础,分析对旱灾形成有影响的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加权综合法与风险指数法建立相关评估模型,利用GIS完成区划图的制作。区划结果表明:遂宁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度指数在0.42~1.24之间,市内干旱风险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干旱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射洪大部、蓬溪中部—船山东部2个区域,干旱风险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涪江、郪江、琼江、芝溪河、梓江以及赤城湖等主要江河、水库周边。根据评估结果及遂宁实际,提出3条抗旱减灾对策建议,以期为丘陵地区进一步提升抗旱减灾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风险 区划 GIS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炳庚 李晓青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85-90,共6页
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成为山丘区及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开展山丘区景观生态建设,既有助于植被的恢复、土地肥力的提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是山丘区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山丘区景观生态建设必须遵循... 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成为山丘区及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开展山丘区景观生态建设,既有助于植被的恢复、土地肥力的提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是山丘区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山丘区景观生态建设必须遵循适应自然、控制共生、组织整合和功能优化等基本原则,建立包括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结合等多种具体形式的农林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生物控制共生 生态环境 湖南
下载PDF
格网式垄作及其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文元 李大祥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5-28,共4页
格网式垄作是群众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保土耕作方法,与横坡垄作相比较,可减少坡地径流63%~67%,减少土壤冲刷68%~73%,增产4.0%~7.7%。该法主要适用于沙土、壤土等入渗性能较好的土壤。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侵蚀 格网式垄作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系统退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炳庚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80-85,共6页
湖南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是省域最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状态下,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系统中景观组分性质优良,景观要素组合协调,景观生态过程稳定,景观功能较强.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之下,湖南... 湖南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是省域最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状态下,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系统中景观组分性质优良,景观要素组合协调,景观生态过程稳定,景观功能较强.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之下,湖南山丘区景观生态系统显现出明显的退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景观要素组合关系改变、景观组分性质劣化、景观生态过程逆转、景观生态系统抗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系统 退化 湖南
下载PDF
湖南省中小企业在两大区域交集中的发展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巧君 刘学生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9年第7期45-50,共6页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给处在两大区域交集的湖南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文章在分析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两大区域交集的特殊背景,提...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给处在两大区域交集的湖南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文章在分析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两大区域交集的特殊背景,提出了湖南中小企业应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提高集群程度、发展现代物流、走节约型道路、进行环境营销和推动对外交流合作等具体策略,来抓住发展的良好契机获得区域优势并规避威胁获得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中小企业 中部崛起 泛珠三角 两型社会 区域交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