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environment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A Case Study of Yanti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Luo Huai-liang, Zhu Bo, Chen Guo-jie, Gao Mei-rong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03B期981-986,共6页
With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being planted,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land use change since 1970s'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r posts ... With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being planted,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land use change since 1970s'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r posts operated over long time,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NPP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biom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y, and analysi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show that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has outstanding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adjusting local climate, raising soil fertility, alleviating menace of drought, and raising NPP and biom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y. It is very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fforest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in populous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China. Key Words: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LUCC);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the artificial alder and cypress mixed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as for sichuan provinc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environment in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A Case Study of Yanting County on ECO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白芹菲 王艳琪 +3 位作者 鲍玉海 贺秀斌 罗鹏 韦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消落带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未淹水对照相比降低4.2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下降12.27%,人工恢复植被下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增加3.8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差异显著(p<0.05),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大团聚体含量(69.48%)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模式(43.20%);消落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随水位高程增加而升高,团聚体稳定性指标>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人工恢复模式下均大于自然恢复模式,团聚体分形维数(D)、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团聚体破坏率(PAD)人工恢复模式小于自然恢复模式,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抗蚀性高于自然恢复模式。[结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在淹水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但人工恢复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库消落带 植被恢复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鄂中丘陵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3
作者 陈会玲 勾蒙蒙 +5 位作者 刘常富 雷蕾 胡建文 朱粟锋 斛如媛 肖文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5-1533,共9页
为深入了解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在鄂中丘陵区选取不同林龄(5、12、28、37、56 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样地,通过分析林下灌草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 为深入了解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在鄂中丘陵区选取不同林龄(5、12、28、37、56 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样地,通过分析林下灌草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及土壤(0-10 cm)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彼此间的相关性,探索土壤理化性质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灌草层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随林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28 a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分别高于5 a的92.02%和86.67%;草本层各植物多样性随林龄的增加而先减后增,5 a显著高于其他林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显著高于草本层(5 a除外)。不同林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H、含水量、全量养分和速效钾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先减后增,pH、全磷和全钾含量在5 a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有机碳与碱解氮随林龄的增加而先增后减,37 a的显著高于5、12和28 a的。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灌草层植物多样性与pH、全磷和全钾含量显著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分别解释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89.1%和78.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增加全磷含量可提高草本层植物多样性,pH、全磷、全钾和林分密度可调控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综上,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全磷是调控该地区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加强磷肥的管理可提升林下植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龄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鄂中丘陵区
下载PDF
Interruption of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with an integrated strategy: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in Sichuan,China 被引量:13
4
作者 Yang Liu Bo Zhong +3 位作者 Zi-Song Wu Song Liang Dong-Chuan Qiu Xiao Ma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7年第1期695-703,共9页
Background:Schistosomiasis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China.Since 2004,an integrated strategy was developed to control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China.However,the long-term effectivene... Background:Schistosomiasis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China.Since 2004,an integrated strategy was developed to control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China.However,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his integrated strategy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remains unknown in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of China until now.This longitudinal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on transmission interrup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5 through 2014.Methods:The data regarding replacement of bovines with machines,improved sanitation,access to clean water,construction of public toilets and household latrines,snail control,chemotherapy,and health education were captured from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programme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4,and S.japonicum infection in humans,bovines and snails were estima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ed strategy.Results:During the 10-year period from 2005 through 2014,a total of 536568 machines were used to replace bovines,and 3284333 household lavatories and 15523 public latrines were built.Tap water was supplied to 19116344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endemic villages.A total of 230098 hm2 snail habitats were given molluscicide treatment,and 357233 hm2 snail habitats receive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There were 7268138 humans and 840845 bovines given praziquantel chemotherapy.During the 10-year study period,information,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IEC)materials were provided to village officers,teachers and schoolchildren.The 10-year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resulted in a great reduction in S.japonicum infection in humans,bovines and snails.Since 2007,no acute infection was detected,and no schistosomiasis cases or infected bovines were identified since 2012.In addition,the snail habitats reduced by 62.39%in 2014 as compared to that in 2005,and no S.japonicum infection was identified in snails since 2007.By 2014,88.9%of the endemic counties achieved the transmission interruption of schistosomiasis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of schistosmiasis was achieved in the whole province in 2008.Conclusion:The government-directed and multi-department integrated strategy is effective for interrup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Transmission interruption Integrated strategy Longitudinal effectiveness Source of infection sichuan provinc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原文传递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数据集(2005-2019)
5
作者 高美荣 唐家良 +1 位作者 章熙锋 朱波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202-209,共8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简称盐亭站)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状况的长期常规监测,集成2005–2019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涉及典型小流域内布设的4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小流域的... 基于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简称盐亭站)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状况的长期常规监测,集成2005–2019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涉及典型小流域内布设的4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小流域的沟头池塘、中游汇水沟渠、集水区出口处的田面和堰口;2005–2006年,每3个月采集1次水样,2007–2009年,加采8月和9月的水样,2010–2019年则每月采集1次,采集样品时间均为每月20日,数据包含反映地表水环境的酸碱度、总氮、总磷、矿化度、电导率、化学需氧量、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氯化物、硫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16个理化指标。监测样点布设、采集水样过程、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分析均遵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科技基础平台要求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数据质量可靠,并与网络其他野外台站同类数据具有可比性。可为环境科学研究、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及水环境综合评价、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小流域 地表水 水环境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防护林适宜林分结构及水文效应 被引量:27
6
作者 龚固堂 黎燕琼 +4 位作者 朱志芳 陈俊华 慕长龙 吴雪仙 郑绍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3-930,共8页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该区大面积柏木防护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天然更新不良、林分稳定性差、产品产量和水土保持功能低,急需进行结构调整。通过48个典型柏木纯林样地林分郁闭度与灌木、草本及枯落物盖度和生物量...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该区大面积柏木防护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天然更新不良、林分稳定性差、产品产量和水土保持功能低,急需进行结构调整。通过48个典型柏木纯林样地林分郁闭度与灌木、草本及枯落物盖度和生物量分析,提出了该区人工柏木防护林适宜林分郁闭度为0.6—0.7。根据林分结构,将柏木纯林林分结构划分为5种类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取决于林分枯落物存贮量,适宜结构型林分与其它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差异,排序结果为适宜结构型(4.038±0.497)t/hm2>中低密度型(3.583±0.521)t/hm2>中高密度型(3.243±0.455)t/hm2>低密度型(2.841±0.656)t/hm2>过密型(2.272±0.580)t/hm2。(2)土壤饱和贮水量排序为适宜结构型(180.59±14.83)mm>中低密度型(173.84±18.06)mm>中高密度型(169.27±13.20)mm>低密度型(162.57±8.79)mm>过密型(150.77±5.08)mm,适宜结构型林分与其余4种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6次典型降雨产沙量排序为适宜结构型(360.07 kg/hm2)<中低密度型(577.08 kg/hm2)<中高密度型(625.98 kg/hm2)<低密度型(878.51 kg/hm2)<过密型(1026.74 kg/hm2),5种柏木林分类型产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柏木防护林 适宜林分结构 水文效应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平 沈学善 +4 位作者 屈会娟 王宏 都栩 王晓黎 黄静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目的】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鲜食型和全粉加工型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品种。【方法】于2009-2014年,陆续引进23个紫色甘薯品种(品系),以‘南紫薯008’为对照,研究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结果】鲜食型品... 【目的】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鲜食型和全粉加工型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品种。【方法】于2009-2014年,陆续引进23个紫色甘薯品种(品系),以‘南紫薯008’为对照,研究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结果】鲜食型品种以蒸煮食味优、干物率和淀粉含量适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为主要筛选指标,‘渝紫263、‘南紫薯008’和‘南紫薯014’的食味评分分列前3位,干物率27.52%~31.34%,淀粉17.20%~22.17%,可溶性糖6.75%~10.38%,产量22 597~25 312 kg/hm^2。全粉加工型品种以高花青素含量、高干物率,高产稳产为主要筛选指标,‘绵紫薯9号’、‘农林47’和‘徐紫薯3号’的花青素含量为40.76~53.93 mg/100 g FW,分列前3位,干物率32.43%~38.20%,产量18 295~31 850 kg/hm2,产量变异系数16.68%~21.71%。【结论】川中丘陵区紫色甘薯宜按用途分类推荐品种,‘渝紫263、‘南紫薯008’和‘南紫薯014’适宜做鲜食型紫色甘薯推广;‘绵紫薯9号’、‘农林47’和‘徐紫薯3号’适宜做全粉加工型紫色甘薯品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甘薯 品质 花青素 产量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蓄积量及持水特性 被引量:18
8
作者 郑江坤 王婷婷 +2 位作者 付万全 杨润红 宫渊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91,118,共6页
为定量评价森林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特征,结合野外分层采样法和室内浸泡法对川中丘陵区的5种典型林分类型45组枯落物样品分别进行持水试验。结果表明:柏木林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0.07t/hm2,分别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慈竹林和川杨林... 为定量评价森林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特征,结合野外分层采样法和室内浸泡法对川中丘陵区的5种典型林分类型45组枯落物样品分别进行持水试验。结果表明:柏木林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0.07t/hm2,分别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慈竹林和川杨林的1.13,1.14,1.37,3.00倍,其中各分解层含量表现为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和已分解层吸持水能力相当,均小于未分解层,未分解层中慈竹林的持水率和吸水速率最大,浸水15min的值分别为8.58g/g和92.37g/(g·h)。持水率和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均呈幂函数变化,2h后吸持水幅度减缓并趋于稳定。枯落物持水深和拦蓄深从大到小依次为柏木林、马尾松林、慈竹林、针阔混交林和川杨林,其中柏木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深和有效拦蓄深分别为3.61mm和2.23mm,5min持水深约占最大持水的50%。故针叶林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功能较显著,应加强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蓄积量 持水率 有效拦蓄深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 ~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6.4%,均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呈现出“夏高冬低”型或“秋高春低”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其他2种森林明显,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季节波动幅度没有其他2种森林明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o.o1),但与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初步揭示该地区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不直接受控于土壤自然含水率,4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杉木人工林 演替阶段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下载PDF
湘中南丘岗地区土壤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杰 张杨珠 +1 位作者 罗尊长 曾希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8-655,共8页
选取湖南省中南部丘岗地区11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土壤黏粒淋溶明显,黏化过程较强,各剖面表现出铁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的特点,处于中度富铁化过程。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选取湖南省中南部丘岗地区11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土壤黏粒淋溶明显,黏化过程较强,各剖面表现出铁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的特点,处于中度富铁化过程。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供试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其中原发生分类中的红壤(04、22、23号剖面)属普通强育湿润富铁土;红壤(07、13号剖面)属网纹简育湿润富铁土;菜园土(19号剖面)属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紫色土(20号剖面)属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粗骨土(21号剖面)属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石灰土(01号剖面)属普通钙质湿润雏形土;紫色土(16、17号剖面)属斑纹紫色湿润雏形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南 丘岗地区 发生特性 系统分类 祁阳 长沙
下载PDF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919,共9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RO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以石栎-青冈次生林土壤为参照,计算土壤CMI,分析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层ROC含量、ROC分配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ROC含量表现为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ROC分配比例为水田〉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农用旱地〉苗圃〉杉木人工林;与石栎-青冈次生林相比,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ROC含量依次下降了9.8%-15.6%、22.0%-36.3%、27.6%-40.1%、47.4%-51.2%、58.0%-65.5%,水田、毛竹林、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CMI依次下降了11.6%-18.4%、9.1%-20.9%、40.0%-44.1%、48.6%-51.5%和59.3%-66.6%;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较秋冬季高,夏季最高,冬季或秋季最低;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SOC、全N、全P、水解N、有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全K、速效K不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ROC含量、CMI影响显著,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或农用地后,土壤碳库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有机碳 次生林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忠武 曾光明 +3 位作者 朱华 方勇 阳小聪 黄雅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9-363,共5页
湘中红壤丘陵区是中国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长沙市1986年和200... 湘中红壤丘陵区是中国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长沙市1986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湘中红壤丘陵区现状景观格局以林业景观为主,农田是景观类型中的重要组分;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逐年明显的增加,景观格局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对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表明该模型可以应用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模拟预测中;对长沙市2005~2020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镇居民地景观面积将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红壤丘陵区 景观格局 景观多样性 马尔柯夫模型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以广安市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晋 邓良基 +2 位作者 谭宏 胡燕 王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近10年来,广安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到2006年基本保持预警状态,土地利用的安全状况不稳定,有必要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模糊物元模型 广安市
下载PDF
四川盆中丘陵区旱作保土抗旱高产技术配套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世全 庞学勇 +3 位作者 张世熔 夏建国 陈远学 向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A01期20-24,107,共6页
1997~ 199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旱坡耕地实施以“目”字型种植法为核心的保土抗旱高产技术配套模式 ,玉米连续 3年获得高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具有集雨蓄水抗旱、拦洪保土及地膜保水增温等综合增产效益。集雨蓄水抗旱对玉米增产的贡献... 1997~ 199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旱坡耕地实施以“目”字型种植法为核心的保土抗旱高产技术配套模式 ,玉米连续 3年获得高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具有集雨蓄水抗旱、拦洪保土及地膜保水增温等综合增产效益。集雨蓄水抗旱对玉米增产的贡献为 12 %~ 19% ,地膜保水增温效应的贡献为 15 %以上 ,高低秆作物带状间套和平衡施肥等配套技术对增产也有显著贡献。“目”字型种植可使旱坡地减少地表径流 78%和泥土流失量 8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中丘陵 旱坡耕地 保土抗旱 “目”字型种植法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侵蚀产沙的尺度单元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贺秀斌 张信宝 文安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0,共3页
川中丘陵区地表以紫色沙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壤为主,基岩风化剥蚀过程与流失过程交替进行.该区垦殖率高,植被盖度低,地形破碎,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土壤侵蚀严重。根据川中丘陵区的景观特征和土地利用格局,认为地块应为该区土壤侵蚀研究... 川中丘陵区地表以紫色沙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壤为主,基岩风化剥蚀过程与流失过程交替进行.该区垦殖率高,植被盖度低,地形破碎,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土壤侵蚀严重。根据川中丘陵区的景观特征和土地利用格局,认为地块应为该区土壤侵蚀研究的基本单元;探讨了在不同尺度单元上开展土壤侵蚀监测、评价和预测预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 土壤侵蚀 尺度单元 地块 支毛沟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雪梅 冯海峰 +4 位作者 林立金 杨远祥 邵继荣 朱波 冯济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地处川中丘陵区的遂宁水土保持试验站6个坡耕地径流小区1991-2000年的径流观测数据,采用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模型,将5个输入因子(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坡度)、9个输入因子(在5个输入因子基础上增加前期降雨... 利用地处川中丘陵区的遂宁水土保持试验站6个坡耕地径流小区1991-2000年的径流观测数据,采用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模型,将5个输入因子(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坡度)、9个输入因子(在5个输入因子基础上增加前期降雨量、前期降雨历时、前期降雨强度及前后降雨间隔时间)、10个输入因子(在9个输入因子基础上增加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作为输入因子,冲刷量作为输出因子进行土壤侵蚀建模及预测。结果表明:5个输入因子对输出因子的决定系数(R2)为0.52,模型效率系数(NE)为0.48,预测效果不理想;9个输入因子对输出因子的R2为0.53,NE为0.48,预测效果也不理想;10个输入因子对输出因子的R2为0.57,NE为0.70,预测效果较好,可以达到业务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坡耕地 土壤侵蚀 BP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川中丘陵区景观格局研究——以云合镇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洲 张世熔 +3 位作者 吴若玉 李婷 陈肖 吴德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数据,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地势起伏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强度减弱,浅丘、中丘和高丘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1437、1.3598和1.4367;优势度依次为0.... 利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数据,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地势起伏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强度减弱,浅丘、中丘和高丘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1437、1.3598和1.4367;优势度依次为0.8022、0.5861和0.5092;分维数依次是1.2652、1.3019和1.3272;破碎度则分别为53.9488、60.1556和54.4666。其景观格局主要受气候、地貌、坡度、人类活动和居民点分布的控制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景观格局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川中丘陵区干旱风险区划研究——以四川遂宁市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丽霞 张明 +2 位作者 张渝杰 张敏 张满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5期193-198,共6页
以遂宁市所辖船山、射洪、蓬溪3个站点及周边市县共17个气象台站1959—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地方经济、人口、耕地以及近10年的灾情普查等资料为基础,分析对旱灾形成有影响的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加权综合法与风险... 以遂宁市所辖船山、射洪、蓬溪3个站点及周边市县共17个气象台站1959—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地方经济、人口、耕地以及近10年的灾情普查等资料为基础,分析对旱灾形成有影响的气候、地理及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加权综合法与风险指数法建立相关评估模型,利用GIS完成区划图的制作。区划结果表明:遂宁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度指数在0.42~1.24之间,市内干旱风险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干旱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射洪大部、蓬溪中部—船山东部2个区域,干旱风险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涪江、郪江、琼江、芝溪河、梓江以及赤城湖等主要江河、水库周边。根据评估结果及遂宁实际,提出3条抗旱减灾对策建议,以期为丘陵地区进一步提升抗旱减灾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风险 区划 GIS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香椿半同胞家系在川中丘陵区生长变异及早期选择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兴翠 王树山 +4 位作者 杨勇智 曾军 杨槟豪 徐志伦 漆峥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选择出适宜于川中丘陵区的香椿优良家系,为速生珍贵用材树种造林提供良种。【方法】以来自4个省8个地区的44个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以蓬溪本地种源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四川省蓬溪县开展造林对比试验,通过对不... 【目的】选择出适宜于川中丘陵区的香椿优良家系,为速生珍贵用材树种造林提供良种。【方法】以来自4个省8个地区的44个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以蓬溪本地种源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四川省蓬溪县开展造林对比试验,通过对不同家系4年生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变异进行分析比较,开展了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结果】香椿家系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与种源所在地的纬度、经度和海拔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无霜期呈显著的正相关,选择比区验点纬度低、海拔低、经度小、年均气温高、降水量大、无霜期长的种源开展良种选育,对香椿家系选育有利。44个家系及对照4年生香椿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7.14 cm、7.54 m、0.0178 m^(3),变异系数分别为21.97%、18.26%和52.71%,遗传力均在0.60以上,不同家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以4年生香椿单株材积为主,胸径和树高为辅,选择出福安112号、乐至10号、蓬溪9号、筠连66号4个优良家系,入选率为8.89%,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54 cm、8.84 m和0.0279 m^(3),选择差分别为1.4 cm、1.3 m和0.01 m^(3),遗传增益分别为44.41%、26.25%和113.62%。随着树龄的增大,4个优良家系胸径之间的差异变小,树高之间的差异变大。【结论】选择出的4个早期优良家系遗传增益高,入选率低,选择差大,生长优势显著,年均胸径2.13 cm,年均树高2.21 m,将成为川中丘陵区香椿良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半同胞家系 川中丘陵区 早期选择 遗传增益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川中丘陵区干旱风险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景楠 梁川 龙贻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102,共5页
根据川中丘陵区内8个代表性站点1958—2014年月降水资料计算标准降水指数(SPI),通过游程理论识别不同类型的干旱事件,引入Copula函数计算不同类型干旱事件的联合概率以分析川中丘陵区内的干旱风险。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内发生季内轻旱... 根据川中丘陵区内8个代表性站点1958—2014年月降水资料计算标准降水指数(SPI),通过游程理论识别不同类型的干旱事件,引入Copula函数计算不同类型干旱事件的联合概率以分析川中丘陵区内的干旱风险。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内发生季内轻旱、跨季轻旱、跨季中旱、跨季极旱,尤其是半年以上极旱事件的风险较高;区内不同类型干旱事件的分布特征不同,内江和宜宾站所在区域是季内重旱和季内极旱的高风险区,而巴中和阆中站所在区域是半年以上干旱事件的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干旱 游程理论 COPULA函数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