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拉曼技术的高地钩叶藤导管壁化学成分微区分布研究
1
作者 汪佑宏 余林鹏 +4 位作者 张菲菲 杨明亮 江泽慧 马建锋 田根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为探寻棕榈藤材具有优良韧性的机理和棕榈藤材高值化利用,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对导管壁化学成分的微区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导管壁纤维素分子浓度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细胞角隅,... 为探寻棕榈藤材具有优良韧性的机理和棕榈藤材高值化利用,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对导管壁化学成分的微区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导管壁纤维素分子浓度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细胞角隅,而木质素分子浓度分布恰好相反。次生壁内、外层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分子浓度差异较小。在藤茎径向上,藤芯处导管次生壁中层和细胞角隅处木质素的分子浓度最高,藤皮处导管的半纤维素分子浓度最高。藤皮处导管次生壁中层纤维素的分子浓度最低而细胞角隅处却最高,而藤中与藤芯处导管细胞角隅中半纤维的分子浓度均很小。在藤茎轴向上,随着高度增加藤皮导管次生壁中层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分子浓度变化趋势相同,而纤维素分子浓度在藤皮与藤芯间变化趋势完全相反。除导管各壁层的三大素分布呈一定规律性外,在藤茎径向和轴向上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钩叶藤 导管 细胞壁成分 拉曼光谱 化学成分 微区分布
下载PDF
中国旱獭、土拨鼠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Ⅰ型干扰素受体的表达情况
2
作者 张艳琼 刘艺 +6 位作者 毛高峰 樊奕翔 桂文甲 陶颖 李智 杨东亮 樊和斌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旱獭、土拨鼠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Ⅰ型干扰素受体(type Ⅰ interferon receptor,mhIFNAR)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中国旱獭、土拨鼠肝组织、PBMC中mhIFNAR... 目的了解中国旱獭、土拨鼠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Ⅰ型干扰素受体(type Ⅰ interferon receptor,mhIFNAR)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中国旱獭、土拨鼠肝组织、PBMC中mhIFNA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感染状态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WH12-6、PWH细胞在α、γ干扰素刺激下mhIFNAR的表达情况。结果中国旱獭肝组织、PBMC中mhIFNAR表达,肝组织现症感染组及未感染组中mhIFNAR1和mhIFNAR2分别为3.9±2.6、6.2±3.90(P=0.405),2.97±1.25、49.58±34.53(P=0.064),PBMC中分别为:5.675±3.076、5.18±1.16(P=0.694),32.04±13.01、4.35±1.44(P=0.000)。α和γ干扰素可以使WH12-6细胞中mhIFNAR1和mhIFNAR2分别上调(3.002±6.788)倍、(42.51±5.42)倍,而γ干扰素分别上调(11.342±0.242)倍和(13.72±1.48)倍。土拨鼠不同感染状态下肝组织中mhIFNAR的表达如下:mhIFNAR1和mhIFNAR2在慢性感染组、急性感染组、未感染组及合并HDV感染组分别为2.658±0.988、6.928±6.678、7.516±4.391、20.481±7.985(P=0.001);mhIFNAR2则分别为4.202±1.983、11.951±10.587、8.075±1.310、30.750±6.408(P=0.000);PWH在α、γ干扰素刺激下,其中mhIFNAR2分别上调(1.55±0.193)倍及(2.015±0.145)倍。结论中国旱獭肝组织、PBMC可以检测到mhIFNAR的表达,且PBMC中mhIFNAR2的表达量与感染结局存在相关性,同样在土拨鼠肝组织内mhIFNAR的表达与感染状态存在相关性,慢性感染组偏低。而α、γ干扰素可以上调mhIFNAR的表达,为其抗病毒治疗的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受体 肝组织 外周血单核细胞 中国旱獭 土拨鼠
下载PDF
基于肝脏转录组测序对不同海拔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研究
3
作者 赵坤钰 李优 +1 位作者 南新营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低氧适应性 转录组学 肝脏
下载PDF
医用喜马拉雅旱獭油的脂质组学分析
4
作者 苏勤 卫海琳 +2 位作者 周国华 张玲 张评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21-25,共5页
目的对医用喜马拉雅旱獭油进行脂质组学分析并探讨其潜在生物学功效。方法将喜马拉雅旱獭腹部脂肪加温提炼制成医用旱獭油,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对2个批次的喜马拉雅旱獭油进行脂质组学... 目的对医用喜马拉雅旱獭油进行脂质组学分析并探讨其潜在生物学功效。方法将喜马拉雅旱獭腹部脂肪加温提炼制成医用旱獭油,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对2个批次的喜马拉雅旱獭油进行脂质组学分析,并结合脂质成分检测结果对喜马拉雅旱獭油的潜在功效进行分析。结果GC-MS检测结果显示,2个批次旱獭油的主要成分均为饱和脂肪酸(体积分数约为60%)和不饱和脂肪酸(体积分数约为30%),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为主;2个批次间,各种脂肪酸的体积分数均无显著差异,提示旱獭油的制备工艺稳定。UPLC-MS负离子模式检测结果显示,喜马拉雅旱獭油中含有15种饱和脂肪酸和18种不饱和脂肪酸,但2个批次间体积分数差异较大;UPLC-MS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显示,2个批次旱獭油中均含有15种甘油二酯和30种甘油三酯。结论本研究创新性应用GC-MS和UPLC-MS技术分析了医用喜马拉雅旱獭油的脂质组学成分,为后续探讨其药理活性及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喜马拉雅旱獭油 脂质组学 脂肪酸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喜马拉雅鼠兔(Ochotona himalayana)占域研究初报
5
作者 马红梅 扎西甲措 拉穷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4期21-25,共5页
喜马拉雅鼠兔系青藏高原特有小型啮齿目、兔型属物种,目前,关于该物种的具体生物、生态学特性,尤其它的占域状况尚未见报道。为补充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冯祚建等有关喜马拉雅鼠兔的报道,并探索该物种在拉萨河流域的具体占域情况,本研究于... 喜马拉雅鼠兔系青藏高原特有小型啮齿目、兔型属物种,目前,关于该物种的具体生物、生态学特性,尤其它的占域状况尚未见报道。为补充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冯祚建等有关喜马拉雅鼠兔的报道,并探索该物种在拉萨河流域的具体占域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12月底至2018年1月和2018年7月底至8月期间,在拉萨河流域采用占域模型对该物种的占域、分布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该物种的占域与放牧、农田灌溉之间并未有直接关系(P>0.05),但与灌木树物种(β=1.2705,SE=0.3204,t=3.966,P<0.0000001)和海拔梯度(β=-0.0019070 SE=0.0003668,t=-5.198,P<0.0000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占域在锦鸡儿-草本植被类型、沙生槐-草本植被类型和香柏-草地石滩类型的斑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鼠兔 拉萨河流域 占域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娟 米玛旺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486-494,共9页
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贮存者,了解该物种的栖息地选择是必要的.为此,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 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贮存者,了解该物种的栖息地选择是必要的.为此,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境内进行了野外调查,我们利用样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定87个样方(42个利用样方,45个对照样方),共测定了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草本均高、灌木均高等17种生境因子,利用R语言4.1.1软件包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在对6种描述型生境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生境类型(X^(2)=7.988,df=2,P=0.018<0.05)、隐蔽级(X^(2)=11.389,df=2,P=0.003<0.01)、优势灌木(X^(2)=22.317,df=6,P<0.01)和坡向(X^(2)=9.4286,df=3,P=0.0241<0.05)4个生态因子有差异,在优势草本和干扰类型2个生态因子上没有差异性.(2):在对喜马拉雅旱獭洞穴数和11种数值型生态因子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海拔(F=9.539,P=0.003)、纬度(F=46.145,P<0.01)、坡度(F=19.145,P<0.01)、草本盖度(F=20.047,P<0.01)、灌木均高(F=23.9,P<0.01)、距水源的距离(F=5.501,P=0.021)、距人为干扰距离(F=4.739,P=0.032)7个生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对这7种生境因子具有选择性.(3):通过对喜马拉雅旱獭洞穴数和各个数值型生境因子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模型中各个参数的P值如下:海拔(P=0.045)、经度(P=0.099)、纬度(P<0.01)、坡度(P=0.091)、草本盖度(P=0.042)、灌木盖度(P=0.020).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旱獭生境偏好海拔和纬度相对较高、坡度大约为10°~30°、有灌木覆盖、灌木高度大于70 cm(成年旱獭站立时的大概高度)的地带,距人为干扰较近、隐蔽级较高以及阳坡区域.本研究旨在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并对鼠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生境选择 野生动物保护 鼠疫
下载PDF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of succession in plant communities on mounds of Marmota himalayana in alpine regions on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QinghaieTibet Plateau
7
作者 Xinhui Li Tao Yang Dandan Wang 《Plant Diversity》 CSCD 2021年第4期275-280,共6页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alpine zone.Studying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species diversity is formed and maintained.In this study,we us...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alpine zone.Studying the success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species diversity is formed and maintained.In this study,we used species inventories,a molecular phylogeny,and trait data to detect patterns of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uccessional plant communities growing on the mounds of Himalayan marmots(Marmota himalayana)on the southeast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e found that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ies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armot mounds tended to cluster during the early to medium stages of succession,then trended toward overdispersion from medium to late stages.Alpine speci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succession were phylogenetically and functionally overdispersed,suggesting that such communities were assembled mainly through species interactions,especially competition.At the medium and late stages of succession,alpine communities growing on marmot mounds were phylogenetically and functionally clustered,implying that the communities were primarily structured by environmental filtering.During the medium and late stages of succession the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s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armot mound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n neighboring site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and species interactions can change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Assembly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marmot mounds was promoted by a combination of traits that may provide advantages for survival and adaptation during perio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succession Marmota himalayana Phylogenetic structure Functional structure QinghaieTibet Plateau
下载PDF
2020-2021年贵德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胜 李广辉 +7 位作者 张晓璐 马龙 游陪松 杨建国 李翔 金泳 靳娟 李存香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4期12-14,72,共4页
本研究利用微量法间接检测贵德县鼠疫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以便及时掌握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疫情动态,为制定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鼠疫诊断噬菌体和野生型鼠疫噬菌体476号作为抗原,分别... 本研究利用微量法间接检测贵德县鼠疫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以便及时掌握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疫情动态,为制定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鼠疫诊断噬菌体和野生型鼠疫噬菌体476号作为抗原,分别与贵德县鼠疫疫源地采集的148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中和试验,作用24 h后点滴于以EV_(76)菌悬液制备的双层琼脂培养基上并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培养,根据培养基上噬菌斑的出现状况来判定被检血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经双层琼脂法检测发现,置于28℃和37℃培养的所有培养板上均出现一致的噬菌斑,表明贵德县鼠疫疫源地148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均无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说明该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疫情处于微弱流行或静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县 喜马拉雅旱獭 鼠疫噬菌体 特异性抗体 血清
下载PDF
1960-2020年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阿尔金山地区鼠疫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阿塞提·布开 鲁新民 +8 位作者 赵晓玲 郑效瑾 曲海福 艾代别克·麦拉提 吕东月 汤德铭 秦帅 段然 王鑫 《首都公共卫生》 202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阿尔金山地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动物及指示动物犬感染鼠疫的流行特征,研究鼠疫流行的相关因素,从而为鼠疫发生和流行的预测、监测方案的调整和预防措施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0-2020...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阿尔金山地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动物及指示动物犬感染鼠疫的流行特征,研究鼠疫流行的相关因素,从而为鼠疫发生和流行的预测、监测方案的调整和预防措施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0-2020年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阿尔金山地区监测数据,进行病原学及血清学回顾性调查,分析旱獭密度、媒介指数、鼠疫耶尔森菌分离率、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F1抗体阳性率,并用Spearman相关分析指标相关性。结果1983-2018年间,平均旱獭密度为0.20只/公顷。1983-2020年间,分离鼠疫耶尔森菌718株,宿主动物材料检菌阳性率4.60%,宿主动物血清鼠疫抗体阳性率8.51%。病原体检测阳性率与血清F1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s=0.585,P<0.001)。结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阿尔金山地区动物间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流行规律一致,该疫源地存在动物间鼠疫流行,应继续完善该地区鼠疫监测系统,持续开展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喜马拉雅旱獭 监测 阿尔金山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心肌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琳 秦鸿楠 +3 位作者 周娟 万瑞东 申什菊 张勤文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31,140,共6页
为了阐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试验以5只成年喜马拉雅旱獭为研究对象,以SD大鼠为对照,采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运用组织学技术研究其心肌肌纤维直径和表面积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 为了阐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试验以5只成年喜马拉雅旱獭为研究对象,以SD大鼠为对照,采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运用组织学技术研究其心肌肌纤维直径和表面积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等指标,运用电镜技术测算心肌线粒体的部分结构参数,包括平均体积、面数密度、体积密度等。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直径比SD大鼠小,并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VEGF含量和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与SD大鼠相比,喜马拉雅旱獭的心肌特点表现为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VEGF含量和MVD高的特点,心肌线粒体表现为平均体积小、面数密度和体积密度大的特点,喜马拉雅旱獭心肌对高原具有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心肌 低氧适应 组织学特点 线粒体
下载PDF
两种检测方法在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张晓璐 李广辉 +7 位作者 马龙 杨建国 游陪松 李翔 金泳 李胜 冯建萍 李存香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对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相关抗体进行检测,为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鼠疫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青海省同仁县采集的200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为样本,利用鼠疫间接血凝... 目的对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相关抗体进行检测,为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鼠疫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青海省同仁县采集的200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为样本,利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旱獭血清中鼠疫菌F1抗体;以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分离的1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476和实验室诊断用鼠疫噬菌体作为抗原,利用微量板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检测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免疫抗体.结果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鼠疫菌F1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2株鼠疫噬菌体分别与200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通过点滴法均未检测到与鼠疫噬菌体抗原反应的特异性噬菌体免疫抗体.结论青海省同仁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既未发现鼠疫菌F1抗体,也未发现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二者均间接说明同仁县采样地点的鼠疫疫源地正处于静息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鼠疫噬菌体 鼠疫抗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新疆策勒县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检测与鉴定
12
作者 陀海欣 胡延波 +5 位作者 曹阳文娜 啜力文 周国庆 沙木哈尔·努斯甫拜 余复昌 齐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39,共4页
采集新疆策勒县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新鲜粪便样本50份,全部提取DNA后,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用PCR法对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27份样本呈毕氏肠微孢子虫PCR扩增阳性,阳性率为54.0%(27/50);27个阳性样本均测序成功,共... 采集新疆策勒县野生喜马拉雅旱獭新鲜粪便样本50份,全部提取DNA后,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用PCR法对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27份样本呈毕氏肠微孢子虫PCR扩增阳性,阳性率为54.0%(27/50);27个阳性样本均测序成功,共鉴定出2种基因型,以已知基因型LQ10(n=26)为优势感染基因型,1个新基因型命名为XJHT1(n=1);基因型XJHT1序列与我国貉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Peru8的序列存在3个碱基差异。构建遗传进化树显示,2个基因型均属组群1。研究结果为我国野生旱獭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喜马拉雅旱獭 检测 鉴定 基因型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喜马拉雅旱獭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优 南新营 +1 位作者 赵坤钰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揭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遗传进化机制,基于双酶切RAD(dd-RAD)测序技术,对青海省3个地区(乐都、玉树、黄南)44例喜马拉雅旱獭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SNP位点刻画其遗传特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从基因... 为揭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遗传进化机制,基于双酶切RAD(dd-RAD)测序技术,对青海省3个地区(乐都、玉树、黄南)44例喜马拉雅旱獭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SNP位点刻画其遗传特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从基因水平分析不同地区个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3个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共获得19 279 845个SNP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36~0.269,期望杂合度(He)为0.232~0.254。3个地区中,乐都和玉树的喜马拉雅旱獭杂合过度(He>He),黄南地区的多态信息量最大、有效等位基因数更接近等位基因数,表明其基因纯化程度和多态性高、等位基因分布较均匀;系统发育树将黄南样品分为2个遗传分支,乐都和玉树聚为1支。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喜马拉雅旱獭比较基因组学和旱獭属动物的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简化基因组测序 SNP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三叶爬山虎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特性对3种生境的响应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吴涛 耿云芬 +2 位作者 柴勇 郝佳波 袁春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86-1592,共7页
藤本植物生活环境的时空变化较为剧烈,为适应异质性生境常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其形态解剖结构及光合生理特征被认为能很好地体现对异质生境的适应。为了明确藤本植物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对不同生境光强的响应策略,以木质藤本三叶爬山... 藤本植物生活环境的时空变化较为剧烈,为适应异质性生境常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其形态解剖结构及光合生理特征被认为能很好地体现对异质生境的适应。为了明确藤本植物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对不同生境光强的响应策略,以木质藤本三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imalayana)为对象,采用光合仪测定和解剖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哀牢山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外(全光照)、林缘(遮荫)和林内(荫生)3种自然生境中三叶爬山虎的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变化,以期阐述三叶爬山虎对不同光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及策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群落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林内到林外随着生境光强增加,叶片厚度(157.77~299.17μm)、上表皮厚度(21.30~28.40μm)、栅栏组织厚度(30.83~124.65μm)、栅栏组织细胞面积(430.95~652.97μm2)显著增大(P〈0.01),栅栏组织细胞长度(29.23~49.54μm)和周长(86.58~155.17μm)、下表皮厚度(16.14~19.01μm)、气孔长度(24.13~27.10μm)和气孔密度(86.20~129.41个·mm-2)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栅栏组织细胞宽度(19.67~22.81μm)在3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叶片解剖结构性状的平均可塑性值为0.37,其中最大值是栅栏组织细胞长度(0.67),最小值是气孔长度(0.11)。光饱和点(201.27~1299.17μmol·m-2·s-1)、光补偿点(3.86~29.88μmol·m-2·s-1)、饱和光强最大光合速率(2.20~12.03μmol·m-2·s-1)、暗呼吸速率(0.17~2.19μmol·m-2·s-1)、CO2补偿点(83.01~237.26μmol·m-2·s-1)、饱和CO2最大净光合速率(2.07~25.49μmol·m-2·s-1)、光呼吸速率(0.36~7.57μmol·m-2·s-1)、初始羧化效率(0.006~0.035μmol·μmol-1)随着生境光强的增高呈上升趋势,而表观量子效率(0.067~0.031μmol·μmol-1)、CO2饱和点(2062.56~1385.31μmol·m-2·s-1)呈下降趋势。与光合生理参数相关性显著的解剖性状主要是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及其细胞周长/面积、栅栏组织细胞长度、栅栏组织厚度及维管束占叶脉面积的比例等。研究说明,三叶爬山虎在林外生境中具有明显的阳生叶特征,而在林内生境中具有明显的阴生叶特征,表现出对异质生境很强的适应性,从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特性方面解释了其在林外、林缘和林内均有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爬山虎 叶片 解剖结构 光合特性 生境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初步调查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大琴 席进孝 +4 位作者 王鼎盛 郭丽民 吴斌 盖永志 穆洮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3-516,534,共5页
目的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探讨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替代或拮抗关系,为鼠疫防控提供新方法。方法采集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牧羊犬血清、肛拭子标本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检测与... 目的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探讨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替代或拮抗关系,为鼠疫防控提供新方法。方法采集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牧羊犬血清、肛拭子标本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检测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牧羊犬血清分别为88、94、70、64份,阳性率分别为31.82%(28/88)、32.98%(31/94)、2.86%(2/70)、1.56%(1/64)。采集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的牧羊犬肛拭子共171份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分离,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的阿克塞、肃北分别分离出1株克氏耶尔森菌和2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结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地区的牧羊犬感染和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牧羊犬 耶尔森菌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海青 王宝菊 +5 位作者 张静宵 范微 刘巴睿 张发荣 加洛 陶元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4-766,共3页
本文首次测定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血液生化值。结果显示雄性喜马拉雅旱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雌性(P<0.05);人工喂养1年后,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 本文首次测定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血液生化值。结果显示雄性喜马拉雅旱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雌性(P<0.05);人工喂养1年后,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肌酐(CREA)水平降低,提示饲料中可适当增加蛋白的含量;冬眠后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略低于冬眠前。不同性别、年龄、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建立的喜马拉雅旱獭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可保证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稳定性,所测血液生化指标值也可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和疫病检测判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血液 生化指标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英 李海龙 +4 位作者 何建 赵延梅 杨汉青 鲁亮 刘起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该地区旱獭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云南、西藏和青海三省区共13个地理种群计258只旱獭为研究对象,PCR扩增获得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该地区旱獭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云南、西藏和青海三省区共13个地理种群计258只旱獭为研究对象,PCR扩增获得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部分序列(887 bp),并运用种群遗传学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8份样品共发现了84个变异位点(9.40%),定义了68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值为0.968±0.003、核苷酸多样性(π)平均值为0.017 25±0.016 37,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AMOVA方差分析显示13个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620 67,P<0.001),种群间基因交流多数较低(Nm<1)。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13个地理种群的喜马拉雅旱獭聚为两支,其中来自青藏高原西南地区(西藏安多、青海格尔木、青海囊谦、云南迪庆)的18个单倍型聚成一个大的分支(A支),其余50个单倍型聚为一个大的分支(B支),在NETWORK网络图中也可见到相似网络拓扑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分为两个大的种群,说明地理隔离是影响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MT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陶元清 范微 +1 位作者 王忠东 王宝菊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5-626,共2页
首次测定了45只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值。结果显示人工饲养条件下除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因动物年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不同性别、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的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红... 首次测定了45只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值。结果显示人工饲养条件下除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因动物年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不同性别、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的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7项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建立的旱獭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可保证动物的血液生理指标的稳定性,所测血液生理指标也可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和疫病检测判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血液 生理指标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金会 王琳琳 +2 位作者 薛慧良 王玉山 徐来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40,共7页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令哈、乌兰、沱沱河、安多)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75、3.033 2、0.610 2;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总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70、0.699;3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W平衡状态,且这些偏离平衡的位点均由杂合过度导致(FIS<0);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部分位点已经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结论: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适合于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研究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安多地理种群在近期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态性 瓶颈效应 喜马拉雅旱獭
下载PDF
首次从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布鲁氏菌与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辉 薛红梅 +4 位作者 于守鸿 徐立青 马丽 杨旭欣 张爱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9-711,共3页
目的从喜马拉雅旱獭抗体阳性的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并对其进行种的鉴定。方法采用血培养法对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旱獭血液进行细菌分离,并应用传统方法对该菌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经优化后的肝浸液双相培养基培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落,经传统方... 目的从喜马拉雅旱獭抗体阳性的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并对其进行种的鉴定。方法采用血培养法对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的旱獭血液进行细菌分离,并应用传统方法对该菌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经优化后的肝浸液双相培养基培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落,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结论首次证实喜马拉雅旱獭存在羊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布鲁氏菌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