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目的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Ⅰ型24例,CroweⅡ型19例,Crowe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展开更多
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作为一种下肢过度使用型损伤,已发展为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针对髂胫束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肌力训练、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在这些方法中,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作为一种下肢过度使用型损伤,已发展为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针对髂胫束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肌力训练、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在这些方法中,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往往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下肢肌力训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关注患者恢复过程的动态变化,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纠正异常步态,减少疾病的复发率。目前髂胫束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需进一步研究与下肢相关的生物力学因素,制定更科学、更全面的肌力训练方法。展开更多
探究成年男性体适能、身体形态和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选取96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测量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臀围等)和体适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肺功能等)。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探究成年男性体适能、身体形态和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选取96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测量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臀围等)和体适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肺功能等)。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 BMC)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进行测量。使用偏相关法来验证骨骼健康与体适能和身体形态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骨骼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矫正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后发现,BMD与握力、坐位体前屈、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和1s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呈显著正相关(r=-0.309~0.432,P<0.05),与俯卧体后屈呈负相关(r=-0.357,P=0.034)。BMC与臀围、握力、坐位体前屈、FVC和FEV1呈显著正相关(r=-0.359~0.537,P<0.05),与俯卧体后屈呈负相关(r=-0.333,P=0.034)。握力、俯卧体后屈和FEV1是预测BMD的主要因素(B=-0.004~0.045,P<0.05)。握力、俯卧体前屈、FVC、臀围和坐位体前屈是预测BMC的主要因素(B=-14.391~178.566,P<0.05)。结论:骨骼健康与身体形态和体适能具有显着相关性。预测骨骼健康的体适能指标集中在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肺功能。身体形态指标臀围可以预测BMC。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Ⅰ型24例,CroweⅡ型19例,Crowe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文摘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作为一种下肢过度使用型损伤,已发展为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针对髂胫束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肌力训练、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在这些方法中,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往往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下肢肌力训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关注患者恢复过程的动态变化,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纠正异常步态,减少疾病的复发率。目前髂胫束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需进一步研究与下肢相关的生物力学因素,制定更科学、更全面的肌力训练方法。
文摘探究成年男性体适能、身体形态和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选取96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测量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臀围等)和体适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肺功能等)。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 BMC)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进行测量。使用偏相关法来验证骨骼健康与体适能和身体形态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骨骼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矫正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后发现,BMD与握力、坐位体前屈、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和1s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呈显著正相关(r=-0.309~0.432,P<0.05),与俯卧体后屈呈负相关(r=-0.357,P=0.034)。BMC与臀围、握力、坐位体前屈、FVC和FEV1呈显著正相关(r=-0.359~0.537,P<0.05),与俯卧体后屈呈负相关(r=-0.333,P=0.034)。握力、俯卧体后屈和FEV1是预测BMD的主要因素(B=-0.004~0.045,P<0.05)。握力、俯卧体前屈、FVC、臀围和坐位体前屈是预测BMC的主要因素(B=-14.391~178.566,P<0.05)。结论:骨骼健康与身体形态和体适能具有显着相关性。预测骨骼健康的体适能指标集中在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肺功能。身体形态指标臀围可以预测B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