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环境形象建构的话语历史分析——基于《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语料库的研究
1
作者 武建国 欧敏 包伟玲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91-104,共14页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切的焦点问题,相关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着国家环境形象。本研究以2011年至2020年《中国日报》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报道为语料,在沃达克(Wodak,2001)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LDA主题模型和语料库方法,探...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切的焦点问题,相关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着国家环境形象。本研究以2011年至2020年《中国日报》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报道为语料,在沃达克(Wodak,2001)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LDA主题模型和语料库方法,探析该话语实践所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通过对报道主题、互文关系、语言表现形式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凭借六大主题和多样话语策略,成功塑造了绿色低碳、勇担责任、言出必行、开放共享的中国环境形象。希望本研究能丰富国家环境形象建构研究,并为外宣媒体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形象建构 话语历史分析 气候变化报道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中国日报》
下载PDF
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乔全生 常乐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5,共7页
汉语方言近百年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音史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成为可能。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进行方音史研究,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20世纪方音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历史文献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坚实基石。&qu... 汉语方言近百年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音史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成为可能。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进行方音史研究,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20世纪方音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历史文献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坚实基石。"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最佳方法。开展历史方音的构拟工作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任务之一。目前,既需要对汉语方言进行更加细致的平面调查和研究,也需要以已有的历史文献和平面调查结果为基础积极开展汉语方音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音史 历史文献 历史比较法 共时研究 历时研究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之构想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功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9,共3页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当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的结合 ,克服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美学史的撰写可围绕历史复活、现时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几方面来展开 ,还需要有史感———体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邃的历史感 ...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当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的结合 ,克服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美学史的撰写可围绕历史复活、现时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几方面来展开 ,还需要有史感———体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邃的历史感 ,而构合为史感的 ,应是当时性的呈示和历时性的展示。在基本撰述方式上 ,应以描述与评价、史实与史论、判断与感悟、思辨与体验、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实地考察与资料占有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美学思想 审美形态 史感 撰述方式
下载PDF
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和21世纪女性服装广告语对比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赖会娣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6期49-51,共3页
在响应国家文化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事大背景下,施旭提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本文选取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和21世纪女性服装广告语为语料,以RuthWodak语篇历史方法对该时间段内广告... 在响应国家文化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事大背景下,施旭提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本文选取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和21世纪女性服装广告语为语料,以RuthWodak语篇历史方法对该时间段内广告语的特点及社会变化进行定性分析,以期揭示话语与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为新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话语研究 广告语 语篇历史方法 社会变迁
下载PDF
略论乾嘉史家的考史方法
5
作者 罗炳良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本文通过对乾嘉史家之考史方法的认真、系统的研究,认为乾嘉史家运用归纳、演绎、比较和辩证,以及会通等形式多样的考史方法,对历史记载和历史事实作了全面的考证。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进而看到历史发展的... 本文通过对乾嘉史家之考史方法的认真、系统的研究,认为乾嘉史家运用归纳、演绎、比较和辩证,以及会通等形式多样的考史方法,对历史记载和历史事实作了全面的考证。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进而看到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差异,而且亦有助于对历史作整体的考察。继之又指出:乾嘉史学成就辉煌,理论水平提高,是与乾嘉史家综合运用各种考史方法密切相关,这就为中国古代考史方法论的形成与总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乾嘉时期 嘉史家 考史方法 归纳演绎 比较
下载PDF
国际侗台语学界的领航人——西南边疆语言文化专家访谈之“艾杰瑞专访”
6
作者 梁敢 艾杰瑞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4-28,共5页
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国际侗台语学界著名专家艾杰瑞教授,在语音学、音系学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等领域造诣精湛。一直以来,艾杰瑞教授通过跨学科新方法致力于推动语言学不断发展,视野开阔,硕果累累,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 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国际侗台语学界著名专家艾杰瑞教授,在语音学、音系学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等领域造诣精湛。一直以来,艾杰瑞教授通过跨学科新方法致力于推动语言学不断发展,视野开阔,硕果累累,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及侗台语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语言学 侗台语言学 语言文化交流
下载PDF
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2
7
作者 爱娃.多曼斯卡 张作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前沿趋势的诠释框架,已明显从建构主义和诠释主义范式(关系密切的新人文科学)转换到受不同形式后人文主义(后人文科学、生态或环境人文科学、生物人文科学)影响的非人类中心论和后西方范式。我的目的是辨识新兴...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前沿趋势的诠释框架,已明显从建构主义和诠释主义范式(关系密切的新人文科学)转换到受不同形式后人文主义(后人文科学、生态或环境人文科学、生物人文科学)影响的非人类中心论和后西方范式。我的目的是辨识新兴的、可选择的诸多研究视角的特征。这些研究视角表明彻底重新思考我们的生命、人类以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关系观念的必要性,表明疏离自我崇拜、自我中心主义西方传统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范式转换 新方法
下载PDF
话语-历史分析:趋势与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晗霖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3-863,共11页
作为批评话语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话语-历史分析具有强烈的跨学科特征,面向社会问题,在理论和实证语料之间循环移动,将社会政治与历史语境纳入话语解读过程。1987-2004年的研究奠定了话语-历史分析的研究范式与主题。2004年至今,话语-... 作为批评话语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话语-历史分析具有强烈的跨学科特征,面向社会问题,在理论和实证语料之间循环移动,将社会政治与历史语境纳入话语解读过程。1987-2004年的研究奠定了话语-历史分析的研究范式与主题。2004年至今,话语-历史分析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即:吸收多学科知识建构三维理论、优化话语策略的研究方法与视角、注重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本文在梳理话语-历史分析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其新发展进行总结与评述,并基于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建议,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历史分析 批评话语研究 政治话语 话语策略
原文传递
地理学区域研究与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取向 被引量:8
9
作者 熊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96-1304,共9页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由来已久,后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区域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志的分区书写、区域差异的描述解释、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和社会过程的深度建构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区域地理学演进中遭遇的计量革命与理论创新,实质上...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由来已久,后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区域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志的分区书写、区域差异的描述解释、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和社会过程的深度建构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区域地理学演进中遭遇的计量革命与理论创新,实质上是对传统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区域所导致的静止、孤立的研究僵局的打破与修正,是区域地理学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发展之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式与研究内容和方法深受区域地理学的影响和启发,并形成了连续的地理剖面复原研究、区域的景观文化生态研究、区位与结构—功能体系研究和分区分类分级的综合研究等多个分支。与西方相比,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显得比较滞后,今后应加强对特定地方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空间的深度剖析,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不断拓展研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有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成果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研究 地理学 区域历史地理学 取向
原文传递
当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苗雪红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3,共8页
受20世纪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自菲利普·阿利埃斯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之后,引发了西方50余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童年的热潮,并形成了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该范式认为不能将童年视为一种存在于个体... 受20世纪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自菲利普·阿利埃斯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之后,引发了西方50余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童年的热潮,并形成了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该范式认为不能将童年视为一种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固有特点,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中国的童年研究需要系统了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的思想性质、话语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建构步骤,系统梳理50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先后出现的三种童年研究途径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方法,分析社会建构范式童年研究的贡献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推进童年研究以及童年社会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研究 社会建构范式 历史路径 媒介文化路径 社会学路径
原文传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8,共8页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的学科,只要文化交流一天不停止,比较文学就没有被"消解"的理由。作为这门学科最原初的研究领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某些学者中...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的学科,只要文化交流一天不停止,比较文学就没有被"消解"的理由。作为这门学科最原初的研究领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某些学者中受到轻视。然而,它一直在反思中前进,它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引入了问题意识,引入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维系着本学科的身份与根本,它过去是,今天与未来也应是本学科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文化交流 历史研究 实证方法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不同历史时期女性服装广告语对比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会娣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3年第1期59-69,共11页
在响应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时事大背景下,施旭提出了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本人以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和21世纪初女性服装广告语历时对比为研究对象,采用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以三个历... 在响应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时事大背景下,施旭提出了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本人以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和21世纪初女性服装广告语历时对比为研究对象,采用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以三个历史时期女性服装广告语为例揭示话语与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为新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研究 广告语 语篇历史方法 社会变迁
原文传递
西方毛泽东研究的路径演进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4,共6页
西方民众对毛泽东的认知源于革命时期新闻记者的报道对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进程开启于冷战时期。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有影响力的研究路径,一种是"历史——区域"路径,强调首先将毛泽东置于中国的历史语境和... 西方民众对毛泽东的认知源于革命时期新闻记者的报道对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进程开启于冷战时期。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有影响力的研究路径,一种是"历史——区域"路径,强调首先将毛泽东置于中国的历史语境和革命实践进程中考察;一种是"全球史——比较"路径,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分析毛泽东的影响和价值,比较不同地区对毛泽东思想的应用。我们可吸收融合两种路径的长处,推动国内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毛泽东研究 历史——区域路径 全球史——比较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洪涛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1期43-56,203-204,共14页
作为东学西渐的一部分,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本文采用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再现中国古典文论英译三百年整体史的基础上,将其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而考察每个阶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与... 作为东学西渐的一部分,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本文采用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再现中国古典文论英译三百年整体史的基础上,将其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而考察每个阶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与西方汉学的发展状况,然后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对各个阶段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活动做实证性历史文献考察,从而揭示中国古典文论英译在西方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酝酿期"推进到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萌发期",之后消退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的"过渡期",再上升到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的"发展期",然后进入20世纪末至今的"成熟期"的历史进程,同时分析了西方的中国古典文论英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即在"酝酿期"是传教事业的副产品,在"萌发期"属于中国经学研究的一部分,在"过渡期"成为新旧汉学交替的载体,在"发展期"变成一种普遍的自我存在,而在"成熟期"则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考察发现,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不仅与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态势相关,更与西方英语国家汉学研究从传教士汉学演化到学院汉学,再到传统汉学与新型汉学的交织并存,之后到新型汉学"中国学"的强势崛起,直至整个英语国家汉学走向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轨迹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英译与传播 西方汉学 中国学 历史学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