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长安城营建中未央宫的空间作用与影响
1
作者 姚成 吴国源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58-63,共6页
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 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汉长安城建设的动态历史过程,以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为依据,探讨未央宫营建对汉长安城城市轴线、路网分布、功能分区、标志性建筑等方面产生的空间作用与影响,并以此揭示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的空间秩序,以及其所蕴含的都城空间规划整体思想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宫殿营建 历史城市空间规划
下载PDF
东汉时期罗马和贵霜对西域归属汉朝的认知
2
作者 张子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有汉一代,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之中,与此同时“西域与中原地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开始形成。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央政权对西域管辖权的宣示和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也体现在域外国家对西域归属中国的认知... 有汉一代,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之中,与此同时“西域与中原地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开始形成。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央政权对西域管辖权的宣示和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也体现在域外国家对西域归属中国的认知。东汉时期,不论是罗马帝国的马其顿商团,还是迫使部分西域地方政权纳质的贵霜统治者,均将西域视作汉朝的一部分。这不仅与汉朝中央、西域地方政权对西域属于汉朝的认知形成呼应和对证,而且开辟了日后亚欧大陆诸多民族对西域与中原地区一体性认知的先例,进而从思想史的层面和世界史的视野佐证这一事实,即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实质,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在汉代已属一体的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不断整合,而非西方帝国历史经验中的“征服”。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近代以来部分国外学者在新疆历史认知上的局限,以及长期流行的“中原地区—内亚”二元对立视角,重新看待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的特殊性和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西域 罗马 贵霜
下载PDF
东西方文化交融视域下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新范式研究
3
作者 赵世卓 许梦媛 +2 位作者 张智慧 苏雪童 陈琛 《网印工业》 2024年第3期92-95,共4页
探讨汉代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实践。以东西方文化融合为核心,从文化表现、文化意象、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进行东西方文化融合分析,并提取符号、形制、寓意及精神内核几方面内容,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最... 探讨汉代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实践。以东西方文化融合为核心,从文化表现、文化意象、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进行东西方文化融合分析,并提取符号、形制、寓意及精神内核几方面内容,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最后在文创产品中应用。通过深度挖掘汉代文化与西方文化,并精准解构文化,实现创新设计,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将汉代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为文创产品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活力,促进文创产业朝着更加开放、创新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创产品,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文化交流与共享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 文化交融 文创产品设计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下载PDF
早期拓跋鲜卑与东汉、曹魏、两晋政权关系研究
4
作者 梁云 赵振宇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早期拓跋鲜卑对汉文化高度认同,重视与东汉、曹魏、西晋、东晋等政权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 早期拓跋鲜卑 东汉 曹魏 两晋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东周至西汉楚地袍服结构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迪 张妍 《服饰导刊》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中国古代历史中,楚汉服饰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服装结构设计是决定服装形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服装结构设计的传承关系研究,是认识楚汉时期服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的观点,实物与文献互证、... 中国古代历史中,楚汉服饰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服装结构设计是决定服装形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服装结构设计的传承关系研究,是认识楚汉时期服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的观点,实物与文献互证、服装复原、图形绘制的研究方法,以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为例,对其典型袍服结构、楚汉袍服结构的继承与演变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古人巧妙运用省道转移、正裁斜拼、加宽缘边等结构设计手法,使服饰贴身舒适、紧裹蔽体、便身利事;多幅拼接、减少分割,尽量使用整幅面料,即便对面料偶有分割,也是出于某种特殊需求,既“惜物善用”又“重己役物”,同时充分考虑服饰与人体的关系;在结构设计中引入三维空间思维;增加门襟拥掩量以满足“蔽体为美”的审美和实用需求,是楚汉袍服结构设计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西汉 袍服 结构
下载PDF
再读敦煌研究院所藏汉简
6
作者 张德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57,共4页
敦煌研究院所藏1920年民国驻军周炳南在玉门关附近所得汉简17枚,虽然多有残断,但纪年清晰。从纪年简和书体特色看,属于东汉后期之物。将过去河西出土汉简记载的历史拉长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敦煌和西域的情势息息相关,17枚汉简记载的内... 敦煌研究院所藏1920年民国驻军周炳南在玉门关附近所得汉简17枚,虽然多有残断,但纪年清晰。从纪年简和书体特色看,属于东汉后期之物。将过去河西出土汉简记载的历史拉长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敦煌和西域的情势息息相关,17枚汉简记载的内容应与元嘉年间河西和西域的动荡有直接关系,是研究东汉后期朝廷与西域关系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东汉简牍 敦煌汉简 西域动态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雁窝池汉墓发掘简报
7
作者 王晓阳 沈刚(图) 王静竹(文/图/摄)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36-47,共12页
雁窝池墓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雁窝池村西南。为配合乌玛高速惠农段的建设,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清理了5座汉代砖室墓,出土陶、石、铜、铁等各类遗物60余件,为了解惠农以及石嘴山地区两汉时... 雁窝池墓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雁窝池村西南。为配合乌玛高速惠农段的建设,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清理了5座汉代砖室墓,出土陶、石、铜、铁等各类遗物60余件,为了解惠农以及石嘴山地区两汉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窝池村 汉墓 两汉时期 墓葬习俗
下载PDF
内蒙古图书馆藏《西汉演义》蒙译本底本考略
8
作者 孙都尔 《阴山学刊》 2023年第2期7-13,共7页
清中叶以来,汉族历史演义小说《西汉演义》曾被译成满文和蒙古文流传至海内外地区。目前,国内外官私图书馆藏有诸多《西汉演义》蒙译本。由于《西汉演义》汉文版本种类繁多,考究其蒙古文译本底本具有一定难度。内蒙古图书馆所藏一种《... 清中叶以来,汉族历史演义小说《西汉演义》曾被译成满文和蒙古文流传至海内外地区。目前,国内外官私图书馆藏有诸多《西汉演义》蒙译本。由于《西汉演义》汉文版本种类繁多,考究其蒙古文译本底本具有一定难度。内蒙古图书馆所藏一种《西汉演义》蒙译本颇具代表性,经与其诸汉文版本进行详加比对,得出两种结论。第一,内蒙古图书馆藏《西汉演义》蒙译本可能依据《绣像东西汉演义》的同时也参考其他汉文版本而译。第二,内蒙古图书馆藏《西汉演义》蒙译本可能是一部钞录自不同《西汉演义》蒙译本的作品。《西汉演义》蒙译本的底本研究能为清代蒙汉文学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一份珍贵的文献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演义》 蒙译本 版本
下载PDF
先秦两汉复仇风尚析
9
作者 张华丽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53-157,共5页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复仇的态度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复仇停留在相对自由的阶段,秦统一全国后以严刑峻法管控,一度使复仇事件近乎销声匿迹,而汉建国以来不仅承秦制,同时生活风俗方面带有先秦的烙印与痕迹,复仇在汉代也是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复仇的态度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复仇停留在相对自由的阶段,秦统一全国后以严刑峻法管控,一度使复仇事件近乎销声匿迹,而汉建国以来不仅承秦制,同时生活风俗方面带有先秦的烙印与痕迹,复仇在汉代也是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因此,中国早期历史上呈现出以秦为分界两个复仇盛行的局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比较二者差异,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复仇习俗的来源以及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借鉴警醒意义和文化精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复仇风尚 先秦两汉
下载PDF
“既丧酆镐”:《史记》的两周之际历史书写及其深意
10
作者 张若琪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平王东迁是两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史记》以《国语》《吕氏春秋》《秦记》为主要资料,参考谱牒类文献,连缀出一条“幽王废嫡—申侯灭周—平王继位—东徙洛邑”的叙事线索,并着重叙述了秦襄公因此事而得以跻身诸侯之列的事迹,构筑出一... 平王东迁是两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史记》以《国语》《吕氏春秋》《秦记》为主要资料,参考谱牒类文献,连缀出一条“幽王废嫡—申侯灭周—平王继位—东徙洛邑”的叙事线索,并着重叙述了秦襄公因此事而得以跻身诸侯之列的事迹,构筑出一个后人藉以了解平王东迁史的基本框架。然而,受史料来源的限制与原始察终史观的影响,太史公并没有完整翔实地叙述两周之际的史事,而是致力于揭示事件背后蕴含的兴衰缘由,突出“幽厉昏乱,既丧酆镐”的标志性意义:幽王的昏庸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后,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秦襄公则获得了凭藉攻逐戎寇以占据宗周故地的权力,而这正是周秦之际大变局的最初发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两周之际 平王东迁 秦襄公 历史书写
下载PDF
《孝经》与两汉的孝行 被引量:6
11
作者 秦进才 张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5-141,共7页
两汉时代,《孝经》思想社会化,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尊敬、赡养父母,安葬、祭祀父母,蔚然成风,两汉成为孝子辈出、孝行兴盛的时代。
关键词 孝经 两汉 孝行
下载PDF
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尚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2,共10页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发生大水,甚至发生淹及洛阳城门和皇家园林的特大洪水,这些洪水涌入黄河干流同样可能导致下游水患;(2)自AD11河决魏郡后,一直到AD69王景治河的58年间,下游既未堵塞决口也未大规模治理,洪水来时任由泛滥。显然《后汉书》中没有具体记载是有意或无意漏记;(3)对史籍中东汉大水、水出等记载逐年逐次排查,发现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王景新河仅使下游安定了36年而非过去认为的800年或83年;(4)东汉时期中游农耕人口比西汉减少近3/4,而河口镇至龙门间农耕人口减少九成以上,同时迁入大量游牧民族。原始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患 土地利用 东汉 西汉 洪灾 地貌 水文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两汉黄河水患与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之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尚义 任世芳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 ,灾情也更为严重 ;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 ,该区与整个黄河中...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 ,灾情也更为严重 ;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 ,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 ,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 ,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性极大 ,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西汉 黄河水患 河口-龙门段 土地利用 游牧 频率
下载PDF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卜风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3-467,共5页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发生频繁 ,种类多样。灾害史料的灾度等级处理和统计结果表明 :西周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次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8次 ,秦汉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2 91次。农业灾害在时间分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发生频繁 ,种类多样。灾害史料的灾度等级处理和统计结果表明 :西周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次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8次 ,秦汉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2 91次。农业灾害在时间分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①农业灾害在年内季节分布中存在不平衡性 ;②农业灾害在年际分布中出现多个集中频发的时间区间。而且 ,愈到后来农业灾害集中发生的现象愈为明显。在空间分布方面 ,山东、山西地区是周秦两汉时期的农业重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灾害 时空分布 西周时期 秦汉时期 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兆惠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动趋式是趋向连动式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变化而来的。《左传》中趋向连动式已经以趋向动词位于动词之后占优势。西汉时期的变化是动词和后面的趋向动词之间的插入成分大大减少,使二者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后带宾语的情况也大大增加,... 动趋式是趋向连动式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变化而来的。《左传》中趋向连动式已经以趋向动词位于动词之后占优势。西汉时期的变化是动词和后面的趋向动词之间的插入成分大大减少,使二者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后带宾语的情况也大大增加,东汉时期“动词+趋向动词+施事宾语”这种全新的语法形式标志着动趋式的真正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东汉 趋向连动式 动趋式
下载PDF
论汉代“过秦”思想的历史局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绍东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共7页
汉代史论家的"过秦"思潮,曾经对巩固汉朝的统治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历史局限,一是"重其亡而忽其兴",对秦朝的兴盛过程与历史地位研究不够,重视不足,不利于对秦朝历史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二是"扬道德而... 汉代史论家的"过秦"思潮,曾经对巩固汉朝的统治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历史局限,一是"重其亡而忽其兴",对秦朝的兴盛过程与历史地位研究不够,重视不足,不利于对秦朝历史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二是"扬道德而非法治",对秦朝的法治主义全盘否定,对道德因素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无限拔高,既制约了汉代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弱化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制意识。三是"笃于义而薄于利",对秦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过度批判,限制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个性特点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史论家 过秦 历史局限
下载PDF
试论两汉之际关于隗嚣割据西北的散文创作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征 王琳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0-73,共4页
两汉之际,割据西北的隗嚣集团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好文之士,他们针对其时天下形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这些文士们权衡形势,分析厉害之睿智,以及昂扬向上、气势磅礴之文风。笔锋锐利、激扬畅快之作,与战国... 两汉之际,割据西北的隗嚣集团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好文之士,他们针对其时天下形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这些文士们权衡形势,分析厉害之睿智,以及昂扬向上、气势磅礴之文风。笔锋锐利、激扬畅快之作,与战国策士文风无异,显示了乱世文学文风的一致性。此时期散文文风与西汉后期雍容典雅之文风大相迥异,又与东汉中期沉稳从容之文风相去甚远,显示了其时文风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西北隗嚣 散文 文风
下载PDF
试论中国北方龙山时代至两汉的小麦栽培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本文梳理了中国北方发现的龙山时代至两汉小麦及其相关遗存,并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将小麦的栽培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各阶段时空特点的形成,应是人们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由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多种... 本文梳理了中国北方发现的龙山时代至两汉小麦及其相关遗存,并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将小麦的栽培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各阶段时空特点的形成,应是人们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由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龙山时代至两汉 小麦 技术革新
下载PDF
两汉时期的治羌政策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正周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核心是以武力征伐为主。正是由于西汉实施了正确的治羌政策,才使得西汉的西北边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集中力量解决西汉最大的边患———匈奴;也正是由于东汉实施了错误的治羌政策,才出现了贯穿于整个东汉始末的“羌祸”,并最终使“羌祸”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东汉 羌族 民族政策 两汉时期 治羌政策
下载PDF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被引量:8
20
作者 尚学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阐释史 先秦 两汉 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