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taking the National and Historic Mission——New Year's Message for 2013
1
作者 Li Jinjun +1 位作者 Xiao La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2013年第1期1-1,共1页
Spring is a vibrant and thriving season when everything looks fresh and new.In such a moment full of hope,I would like to give my best wishes to all the readers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n behalf of CAFIU."... Spring is a vibrant and thriving season when everything looks fresh and new.In such a moment full of hope,I would like to give my best wishes to all the readers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n behalf of CAFI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relies on the friendly sentiments between their peoples".The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in the final analysis,decided by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taking the national and Historic Mission New Year’s Message for 2013 VIEW THAN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2
2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3
作者 Haitao LIU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4期17-44,共28页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through hard forging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has strong historical inertia.The theory of"Great Unification"a multi-ethnic state structure under this ideology,the"multi-co...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through hard forging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has strong historical inertia.The theory of"Great Unification"a multi-ethnic state structure under this ideology,the"multi-colorfully integrated"Chinese culture,a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subliming sense of"Huaxia identity"and other historical genes make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produc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fully appreciates the laws and prevailing trends of history,seizes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and combines them with new historical context,so unremittingly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On the new journey into the new era,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centering on the epochal theme of"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put forward the original assertion of"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pointing out that"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s the main theme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which has had a tremendous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spirit of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the CPC in the new era to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to unite the majestic power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o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prehens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ental order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historical initiative
原文传递
Four Pillars Underpinn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4
作者 Xiangjun CHEN Xiuying GO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69-82,共14页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it is important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our history.Politically,we must reinforce the memor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e the belief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and China's territory is indivisible.Economically,it is crucial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and to deepe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present era.This will strengthen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oups within China and promote unity.Socially,it is ess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population flow between dfferent regions,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to promote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Encouraging ethnic groups to live amo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two-way population flow can further enhance social cohesion.Culturally,we must maintain our tradition of cultural sharing and sp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socialist values among all ethnic groups.This will strengthen the bo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These four pillars-political,economic,social,and cultural-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memory economic ties population flow culture sharing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光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6,共1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历史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历史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蕴含着与唯物史观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和创新萌芽,在中国社会历史观发展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贡献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智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步历史观的有益成分,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步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 进步历史观 民本思想 大同思想
下载PDF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首次完整清晰地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踏实推进教学科研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逻辑
下载PDF
封建王朝时期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考察
7
作者 何雄浪 涂裕春 王雨宇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123,共12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彩而独特的历史都是中国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古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密切程度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彩而独特的历史都是中国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古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密切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加深。本文通过系统探究封建王朝时期西藏地区与内地各民族互动的历史,研究发现,西藏地区各民族与内地各民族间之所以团结融合,源自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也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然而,在封建王朝时期,没有哪一个王朝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团结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地区各民族与内地各民族的交往才真正形成了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的关系,各民族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历史文明 封建王朝 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实践的哲学基础与世界历史意义
8
作者 刘日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100,共12页
因应于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要求而开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现代化文明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对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行存在论... 因应于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要求而开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现代化文明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对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行存在论变革的思想成果,揭示了内在性主体与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断裂,颠覆了西方现代化得以可能的哲学和文化精神根据,由此筹划并展开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未来文明新图景。对唯物史观以及以此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行再阐释,有助于深化理解由独特文明观引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实践的哲学基础和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独特文明观 世界历史意义
下载PDF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9
作者 严庆 郭雨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价值逻辑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域下毛泽东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与启示
10
作者 杨小军 李银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 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 大历史观
下载PDF
“四海”观念的历史演变与“大一统”文化精神的生成
11
作者 刘冬颖 李思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四海”与“九州”构成了中国古代认知世界的早期天下观,“四海”作为“九州”的边界,其观念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大一统”文化精神的生成密切相关。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促进了“四海会同”格局的形成,使“四海”一词同时... “四海”与“九州”构成了中国古代认知世界的早期天下观,“四海”作为“九州”的边界,其观念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大一统”文化精神的生成密切相关。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促进了“四海会同”格局的形成,使“四海”一词同时具有“四方”“四夷”“天下”等多重地理含义。礼乐教化上的“四海”一统与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促进了“四海一统”天下观的演变,以及对“大一统”文化精神的认同。随着“四海”观念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以“四海一家”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下观与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海 天下观 “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
12
作者 彭丰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演进历程与中华文明总体进程基本同步。红山文化与北朝民歌《敕勒歌》印证了北疆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上北疆各族统治者对中华正统和“大一统”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北疆文化...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演进历程与中华文明总体进程基本同步。红山文化与北朝民歌《敕勒歌》印证了北疆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上北疆各族统治者对中华正统和“大一统”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北疆文化的内聚性,推动了北疆文化发展壮大和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中的形成与演变为北疆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奠定了历史基础。北疆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和把握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有助于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聚性 大一统
下载PDF
河流伦理的三个维度:理论渊源、文化积淀与历史实践
13
作者 张俊峰 李杰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2期7-12,共6页
河流伦理虽是针对当下的河流问题提出的,但应把其放在历史的脉络、逻辑中加以理解及建构,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实践等三个维度加强建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河流伦理的逻辑关联,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河流伦... 河流伦理虽是针对当下的河流问题提出的,但应把其放在历史的脉络、逻辑中加以理解及建构,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实践等三个维度加强建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河流伦理的逻辑关联,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河流伦理的理论基础;深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丰富河流伦理的文化蕴含与中国智慧;充分、系统地总结、汲取历史上的水利经验和教训,既是构建河流伦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有助于为具体的实践提供历史镜鉴。如此,才能把河流伦理做实、做厚、做通,做成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促进人类认知观念的转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伦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传统文化 历史实践 中国方案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14
作者 杨学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综合创新”文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书写与连贯叙事
15
作者 薛光远 刘子涵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111-119,共9页
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需要以“历史共同体”为叙事主题,植根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历程,把中国历史的曲折与发展视为这一“历史共同体”内部各民族彼此相依、守望相助、融... 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需要以“历史共同体”为叙事主题,植根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历程,把中国历史的曲折与发展视为这一“历史共同体”内部各民族彼此相依、守望相助、融为一体的过程。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融为“一体”的深层根源和历史表现,既能够在历时性上充分展现各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风貌,又能够在共时性上揭示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从而在历史连续叙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民族工作 历史叙事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6
作者 于春洋 汪微微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3-28,共1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客观历史进程与主观人为建构相互耦合的“双螺旋结构”中得以生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有意识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成为引领这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客观历史进程与主观人为建构相互耦合的“双螺旋结构”中得以生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有意识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成为引领这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梳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建党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从“自在”到“自觉”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从“自觉”到“自为”的逐渐成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与徘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复苏与加速,以及新时代以来在“自为”之路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与迈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经验表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愿意接受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不断走向胜利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双螺旋结构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民族治理的三维向度与历史特征
17
作者 王辉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8期93-98,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治理工作中持续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耕其中,在民族治理工作中不断夯实发展创新提升中华文明的当代话语精髓与灵魂,从而以全方位多角度扩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内容。在当代民族治理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治理工作中持续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耕其中,在民族治理工作中不断夯实发展创新提升中华文明的当代话语精髓与灵魂,从而以全方位多角度扩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内容。在当代民族治理工作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向度是唤起中华各民族的民族自觉,核心向度是达成中华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实践向度是实现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崭新的结合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治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制度性,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民族治理的有序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强烈的前瞻性,以绿色与和平的话语体系保证民族治理的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 民族治理 三维向度 历史特征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
18
作者 谭清华 耿静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包含“五大文明”、坚持胸怀天下的文明;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两创”基本原则,坚持“两个结合”基本途径,秉持“兼收并蓄”基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内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逻辑
19
作者 蔡海棠 陈智文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1,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内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理解和践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高度提升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内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理解和践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高度提升教育使命感;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地位增强教育自觉度;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提高教育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博物馆的功能确证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红祥 陈双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2,共12页
中国民族博物馆历经“民族学标本”陈列、“民族文物”展览、“民族文化遗产”建设三个层级的功能转型。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要求观之,现有民族博物馆大多存在单一线性叙事方式需要改进、共创共建“地域性”资源优势需要补强、... 中国民族博物馆历经“民族学标本”陈列、“民族文物”展览、“民族文化遗产”建设三个层级的功能转型。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要求观之,现有民族博物馆大多存在单一线性叙事方式需要改进、共创共建“地域性”资源优势需要补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叙事主题缺失的问题。为更好服务于当今主线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坚持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建设理念,从中华民族整体性、共同性、实体性,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展馆为载体,激发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集体记忆;以文物为媒介,描画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展品为依托,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使民族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客观存在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博物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历史观 话语叙事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