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 Imag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1
作者 Wang Ting Wang J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7-272,共6页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many of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portray distorted Chines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ity. In Ame... Due to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many of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portray distorted Chinese image different from reality. In American literature,China doesn't exist as a real country with a geographical location,but it exists in a virtual space in the world composed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Literature is the reflected thought that can accommodate numerous social fields,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an mostly reflect the overall cogni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for Chinese im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cognition of Chinese image in the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in order to obtain the enlightenment of how to better establish Chinese i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形象特征 中国人 美国 地理位置 虚拟空间 特征和 历史
下载PDF
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建构——以20世纪上半叶38种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杜成宪 张月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3,共10页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物(4人),有86人只被选入1次。从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看:这些著作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宋以后则更侧重理学思想;从所选入人物的时代分布看:“厚古薄今”倾向明显;从所选中频人物、高频人物看:所选入人物身份比较混杂,教育家之外,传说人物、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天文历算家、经学家等都有;从所选入人物学派背景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体现出儒墨道法相争而以儒家为主导、儒道法相抗衡的现象,而两宋时期的人物则体现出学派蜂起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现实;从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看: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选入频次基本相称,同时也存在应当选入而未选入、所选入人物被高估或被低估等情况。在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中建构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古代教育人物群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可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38种教育史著作中中频人物、高频人物25人视为学科初建时期构建出来的古代教育人物基本群体,其中高频人物4人可以视为核心群体。基本群体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教育的实际状况,但核心群体却不足以反映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如能让非儒家的一些中频人物进入核心群体,让一些低频人物进入基本群体,将会是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史著作 古代教育人物 选入频次 群体建构
下载PDF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占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0,共5页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第三板块为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绝大多数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清楚确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仍很模糊。20世纪通行于世并始为学界所广知的戏曲文献也应纳入发现戏曲文献的范畴和领域。追溯它们的历史沿革,俯瞰它们的地域分布,对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内容、价值、特质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意义与导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发现戏曲文献 沿革 分布
下载PDF
香港文学对于“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黄万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间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间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文学 重写文学史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通览百年学术 著就一部新史——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丛书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兵 古风 《云梦学刊》 2006年第6期24-28,共5页
黄霖主编的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其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这个新领域就是当代学术史研究;同时体现在,这是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个人学术见解的著作。该书也存在着某些可以讨论并且值得提高之处。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当代学术史研究 理论深度 学术见解
下载PDF
20世纪文学全史论纲(中)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1-19,共19页
治20世纪文学史需要"全史意识"。"全史意识"是大文学观的一种展开和落实。从纵的维度打通近代、现代、当代,从横的维度通向文学的各种体式、各个层面、各个地域,呈现新文学与通俗文学、新旧体诗与戏对峙互渗的立体... 治20世纪文学史需要"全史意识"。"全史意识"是大文学观的一种展开和落实。从纵的维度打通近代、现代、当代,从横的维度通向文学的各种体式、各个层面、各个地域,呈现新文学与通俗文学、新旧体诗与戏对峙互渗的立体空间,沟通两岸四地的文学板块,给少数民族文学立卷。考究"现代性"充分顾及"中国面孔"和中国血脉,规避启蒙与革命的两极化思维。以精神谱系学研究百年文学与中国人精神气质的互动关系,彰显百年文学文化的民族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全史 全史意识 中国面孔 中国血脉 中国人精神气质
下载PDF
阿垅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燕芬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7-22,共6页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乃至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高度。他的报告文学是抗战初期的忠实记录,《南京血祭》具有填补文学空白的重... 阿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天才创造,代表着40年代乃至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高度。他的报告文学是抗战初期的忠实记录,《南京血祭》具有填补文学空白的重要意义。他的诗论文论深透独到,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文论有着积极的反思和建造作用。阿垅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标本式人物,他的个性化创造及其与时代政治的复杂关系,他的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引发我们深入地认识和反思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和文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阿垅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当代文学研究
8
作者 古远清 《江汉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36-42,共7页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 ,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 ,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 ,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中去研究 ,是一种艰难的...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 ,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 ,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 ,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中去研究 ,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 ,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 ,寻求突破性的进展 ,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 ,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史 当代文学 重写文学史 二十世纪 文学演变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倪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96-99,共4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政治实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以回应时代为灵魂,以现代性为线索,在论文集的编选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成为论文集编选的学术规范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现代性 回应时代 学术规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