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hieving Reliable CoSb_(3) based thermoelectric joints with low contact resistivity using a high-entropy alloy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1
作者 Z.Sun X.Chen +2 位作者 Juncheng Zhang Huiyuan Geng L.X.Zhang 《Journal of Materiomics》 SCIE 2022年第4期882-892,共11页
Skutterudite(SKD)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have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great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economical practicability in the medium temperature range(500e550C).They need to bejoined with metal electrode... Skutterudite(SKD)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have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great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economical practicability in the medium temperature range(500e550C).They need to bejoined with metal electrodes to form a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during application.However,high contact resistivity,severe element diffusion,and larg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mismatch are main obstacles for their applications.To address these issues,a FeCoNiCrMo high-entropyalloy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using an arc smelting method in this paper.Effectof heating temperatur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bonded joints were investigated.The maximum shear strength was 21.6 Mpa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action layer thickness,contactresistivity were 3.77 mm,1.8 mUcm2 respectively at 600C,40 MPa,10 min.Shear strength dropped downto 18.8 MPa and the contact resistivity increased to 4.2 mU cm2 after aging for 640 h.Numerical modelwas established and it predicted that the contact resistivity would keep lower than 6.5 mU cm2(300 h,100 days)and 11 mU cm2(8760 h,1 year)and the reaction layer thickness would not exceed 25 mm(2400 h,100 days)and 45 mm(8760 h,1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entropy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SKUTTERUDITE Diffusion bonding microstructure Shear strength contact resistivity
原文传递
Evolution of the electrical contact of dynamic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被引量:5
2
作者 Guangning Wu Wenfu Wei +2 位作者 Guoqiang Gao Jie Wu Yue Zho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A good contact between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working reliability of electric trains, while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n the electrical contact evolution during the pantograph--caten... A good contact between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working reliability of electric trains, while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n the electrical contact evolution during the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working is still ambiguous so far.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electric contact was studied in respects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temperature rise, and microstructure variation, based on a home-made pantograph-catenary simulation system. Pure carbon strips and copper alloy contact wires were used, and the experimental electrical current, sliding speed, and normal force were set as 80 A, 30 km/h, and 80 N, respectively. The contact resistance presented a fluctuation without obvious regularity, concentrating in the region of 25 and 50 mf~.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contact point experienced a fast increase at the first several minutes and finally reached a steady state. The surface damage of carbon trips i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a complicated interaction of the sliding friction, joule heating, and arc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ograph-catenary system Electrical contact Electric trains - contact resistance Temperature rise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基于电接触强化的铝合金表面电刷镀镍层改性研究
3
作者 丁浩 周珊 朱世根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7,共7页
[目的]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可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拓宽铝合金材料在机械零件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电刷镀技术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镀层,再通过电接触强化技术对Ni镀层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考察了Ni镀层电接触... [目的]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可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拓宽铝合金材料在机械零件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电刷镀技术在1060铝合金表面制备Ni镀层,再通过电接触强化技术对Ni镀层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考察了Ni镀层电接触强化前后的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对比了1016铝合金及Ni镀层电接触强化前后的耐磨性。[结果]经电接触强化后,Ni镀层内部的裂纹及孔洞类缺陷减少,晶粒间隙减小,致密性提高,显微硬度增大到524.4~560.3 HV0.1范围内。1016铝合金在摩擦磨损试验后存在较深的犁沟和剥落,耐磨性较差。Ni镀层的耐磨性优于1016铝合金,但在摩擦过程中会发生剥落。经电接触强化的Ni镀层在摩擦过程中摩擦因数平稳,表面只是轻微擦伤,耐磨性最佳。[结论]结合电刷镀镍和电接触强化技术可显著提高铝合金的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电刷镀 电接触强化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耐磨性
下载PDF
钛基材Pt涂层接触电阻及耐蚀性能研究
4
作者 宋洁 梁丹曦 +4 位作者 岳骆 徐桂芝 胡晓 常亮 徐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1,共9页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系统因具有宽范围、快速动态响应能力,在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提升制氢电解堆电传输性能,降低接触电阻,本文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钛毡和钛板上的Pt涂层,并对这些涂层进行了研究...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系统因具有宽范围、快速动态响应能力,在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提升制氢电解堆电传输性能,降低接触电阻,本文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钛毡和钛板上的Pt涂层,并对这些涂层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制备工艺对薄膜的微观结构、传输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佳磁控溅射工艺包括等离子清洗时间20 min,溅射时间10 min,以及溅射功率100 W。在接触电阻方面,镀有铂的钛毡表现出优异的接触电阻性能。通过SEM和EDS测试分析,发现随着功率和时间的增加,Pt颗粒的尺寸逐渐增大。然而,当颗粒尺寸过大时,Pt颗粒之间发生相互挤压,导致微小裂纹的产生,从而影响Pt涂层耐蚀性能。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优化PEM制氢电解堆的性能,提高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涂层 PEM膜电解制氢 磁控溅射 工艺参数 微观结构 接触电阻 耐蚀性能
下载PDF
B_4C对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钱宝光 耿浩然 +2 位作者 郭忠全 陶珍东 田宪法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1,共4页
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了含B4C的铜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B4C加入量及其颗粒粗细对其力学性能与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B4C的含量(质量分数,下同)≤3%时,可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但影响材料的抗氧化性,加入B4C≤2%时,对抗氧化性... 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了含B4C的铜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B4C加入量及其颗粒粗细对其力学性能与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B4C的含量(质量分数,下同)≤3%时,可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但影响材料的抗氧化性,加入B4C≤2%时,对抗氧化性的影响较小。所以B4C的加入量为2%时,对材料的整体性能影响最佳。B4C颗粒越细,材料的硬度越大,耐磨性越好,抗氧化能力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力学性能 抗氧化性 显微组织
下载PDF
反应合成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抗熔蚀性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敬超 孙加林 +2 位作者 杜焰 周晓龙 甘国友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3年第8期387-391,共5页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和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银氧化锡 (AgSnO2 )电接触材料 ,利用千瓦级CO2 激光器模仿电弧作用在试样表面产生局部熔化。对AgSnO2 块体材料进行抗熔蚀性测试 ,对块体材料及冷拉拔的AgSnO2 线材进行显微组织分析 (扫描电镜...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和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银氧化锡 (AgSnO2 )电接触材料 ,利用千瓦级CO2 激光器模仿电弧作用在试样表面产生局部熔化。对AgSnO2 块体材料进行抗熔蚀性测试 ,对块体材料及冷拉拔的AgSnO2 线材进行显微组织分析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可以在银基体中合成尺寸细小、界面新鲜的SnO2 颗粒 ,制备AgSnO2 电接触材料 ;用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SnO2 材料中 ,微米级的SnO2 颗粒系由纳米级的SnO2 颗粒聚集而成 ;用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SnO2 电接触材料由于改变了银和SnO2 的结合状态使材料的抗熔蚀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氧化锡 电接触材料 抗熔蚀性 粉末冶金 反应合成技术 显微组织 显微组织分析
下载PDF
Ag/AuGeNi/n-GaSb欧姆接触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钟兴儒 刘爱民 +3 位作者 林兰英 常秀兰 陶琨 陈顺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研究了Ag/AuGeNi/n-GaSb在150℃一450℃下合金处理对欧姆接触的影响,最佳合金温度为220℃,此时接触电阻率为6.7×1O-‘Ωcm‘。用AES和XRD研究了金属半导体界面处的扩散及物相变化,并讨... 研究了Ag/AuGeNi/n-GaSb在150℃一450℃下合金处理对欧姆接触的影响,最佳合金温度为220℃,此时接触电阻率为6.7×1O-‘Ωcm‘。用AES和XRD研究了金属半导体界面处的扩散及物相变化,并讨论了接触电阻率与微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姆接触 接触电阻率 微结构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反应合成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敬超 孙加林 +2 位作者 杜焰 周晓龙 甘国友 《电工材料》 CAS 2003年第3期3-11,共9页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和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银氧化锡 (Ag Sn O2 )电接触材料。利用千瓦 CO2 激光器模仿电弧作用在试样表面产生局部熔化 ,对 Ag Sn O2 块体材料进行抗熔蚀性测试。对 Ag Sn O2 块体材料进行电导率测试和 X射线衍射分析 ,...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和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银氧化锡 (Ag Sn O2 )电接触材料。利用千瓦 CO2 激光器模仿电弧作用在试样表面产生局部熔化 ,对 Ag Sn O2 块体材料进行抗熔蚀性测试。对 Ag Sn O2 块体材料进行电导率测试和 X射线衍射分析 ,对块体材料及冷拉拔的 Ag Sn O2 线材进行显微组织分析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可以在银基体中合成尺寸细小、界面新鲜的 Sn O2 颗粒 ,所制备的 Ag Sn O2 电接触材料中 ,微米级的 Sn O2 颗粒系由纳米级的 Sn O2 颗粒聚集而成 ;反应合成法制备的 Ag Sn O2 电接触材料较传统粉末冶金法制备的 Ag Sn O2 电接触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抗熔蚀性 ;该方法制备的 Ag Sn O2 电接触材料由于改变了 Ag、Sn O2 的结合状态使材料的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2 电接触材料 反应合成技术 电导率 银金属氧化物电接触材料 绝缘材料
下载PDF
微结构接触界面热阻 被引量:2
9
作者 石零 余新明 王惠龄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4,共4页
微纳米结构的接触热传输是热电转换、超导冷却、集成芯片散热等高技术领域面临并必须着力解决的技术问题,它区别于宏观热传输,具有为尺度依赖效应和多个微观特征量。文中从微结构接触热传输阻力角度出发,探讨了接触热阻及界面热阻区别,... 微纳米结构的接触热传输是热电转换、超导冷却、集成芯片散热等高技术领域面临并必须着力解决的技术问题,它区别于宏观热传输,具有为尺度依赖效应和多个微观特征量。文中从微结构接触热传输阻力角度出发,探讨了接触热阻及界面热阻区别,阐释了微尺度的特征量,接触界面热阻实验及理论研究方法、实验参数的测量,接触热阻及界面热阻的材料选择。通过接触界面热阻这些方面的研究,为研究接触界面热阻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热传输 界面热阻 接触热传输 热传导
下载PDF
钢齿轮表面合金涂层的显微结构和接触疲劳强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华樑 蒙必胜 《机械传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26,0,共4页
研究了 45钢齿轮轮齿表面Ni-P和Ni-Co合金涂层的显微结构和接触疲劳强度。采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对合金涂层进行了表面形貌、次表面组织、纵剖面界面组织、表面粗糙度、涂层的硬度和疲劳点蚀坑形貌特征的分析。接触疲劳试验结果... 研究了 45钢齿轮轮齿表面Ni-P和Ni-Co合金涂层的显微结构和接触疲劳强度。采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对合金涂层进行了表面形貌、次表面组织、纵剖面界面组织、表面粗糙度、涂层的硬度和疲劳点蚀坑形貌特征的分析。接触疲劳试验结果表明 ,表面合金涂层能显著提高接触疲劳寿命和强度 ,使之与 40Cr钢调质试件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点蚀能力 接触疲劳强度 合金涂层 显微结构 齿轮传动 钢齿轮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三元复合驱设备结垢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延安 李春福 陈晓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57-661,共5页
通过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微观结构观察以及XRD分析表面污垢,在模拟三元复合驱液与地层水的混合液中,研究了设备表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其抗结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表面污垢的形成与水溶液在表面润湿难易程度密切相关。亲水表面污... 通过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微观结构观察以及XRD分析表面污垢,在模拟三元复合驱液与地层水的混合液中,研究了设备表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其抗结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表面污垢的形成与水溶液在表面润湿难易程度密切相关。亲水表面污垢颗粒容易吸附,利于结晶垢的生长;疏水表面污垢颗粒与之接触困难,污垢颗粒在表面的吸附和晶体长大过程都很难进行,但不同的表面对污垢的晶型影响不大。不同表面处理后的表面微细结构变化对表面的润湿性影响较大;采用降低设备表面水润湿性的表面处理方式将提高设备表面的抗结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表面 接触角 表面微细结构 沉积吸附 抗结垢性能
下载PDF
电接触强化对Ni-P/Nano-WC复合刷镀层的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梦廓 朱世根 丁浩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7-193,共7页
目的提高Ni-P/nano-WC复合刷镀层的性能。方法利用电刷镀技术将Ni-P与nano-WC粉末共同沉积在40Cr基体表面形成纳米颗粒增强的复合镀层,再利用电接触技术对Ni-P/nano-WC复合镀层进行二次强化。利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 目的提高Ni-P/nano-WC复合刷镀层的性能。方法利用电刷镀技术将Ni-P与nano-WC粉末共同沉积在40Cr基体表面形成纳米颗粒增强的复合镀层,再利用电接触技术对Ni-P/nano-WC复合镀层进行二次强化。利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谱分析(EDS)和显微硬度测量等手段,分析电接触强化处理对Ni-P/nano-WC复合镀层的影响。同时利用滚动摩擦试验分析电接触强化前后复合镀层耐磨性的变化情况。结果电接触强化处理后,Ni-P/nano-WC复合刷镀层的孔隙和裂纹减少,复合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发生焊合。XRD分析显示复合镀层的晶粒细化,镀层的晶粒尺寸由35.35 nm下降至26.28 nm。随着接触电流的加大,复合镀层的硬度也在逐步加大。经过20 k A电流的强化,复合镀层平均硬度由637HV0.1增加到885HV0.1,镀层硬度分布更加均匀;4 h的滚动摩损表明,随着接触电流的加大,试样的质量损失逐步减小,经20 k A接触电流强化后的Ni-P/nano-WC复合镀层质量损失为503 mg,比未经电接触强化的Ni-P/nano-WC复合镀层低40%。结论电接触强化技术能有效改善Ni-P/nano-WC复合镀层的微观组织与性能,将镀层界面由机械结合变为冶金结合,同时提高镀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nano-WC复合镀层 电接触强化 微观组织 冶金结合 硬度分布 耐磨性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不锈钢双极板无氰脉冲镀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益兵 赵芳霞 +2 位作者 张振忠 姚振虎 孙佰文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8-60,8,共3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不锈钢双极板直流氰化镀银,污染环境、耐蚀性不理想,为此,使用无氰脉冲镀银对不锈钢双极板进行了表面改性。采用XRD,SEM,界面接触电阻测试、模拟燃料电池环境腐蚀等方法,研究了无氰脉冲镀银对不锈钢双极板性能的影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不锈钢双极板直流氰化镀银,污染环境、耐蚀性不理想,为此,使用无氰脉冲镀银对不锈钢双极板进行了表面改性。采用XRD,SEM,界面接触电阻测试、模拟燃料电池环境腐蚀等方法,研究了无氰脉冲镀银对不锈钢双极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氰脉冲镀银改善了镀层的微观结构,其接触电阻为镀银处理前的1/10,同时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氰脉冲镀银 不锈钢双极板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微观结构 接触电阻 耐蚀性
下载PDF
混粉法和包覆法制备的AgSnO_2电接触材料表面电弧烧蚀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绍霞 杜静 +4 位作者 魏明霞 邱红莲 高勤琴 庄滇湘 陈家林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7-14,共8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电接触性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混粉法和包覆法制备的AgSnO_2电接触材料在直流条件下(DC 24 V/15 A),铆钉触头表面的电弧烧蚀情况。对材料的表面烧蚀机理、金属转移情况,以及电寿命...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电接触性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混粉法和包覆法制备的AgSnO_2电接触材料在直流条件下(DC 24 V/15 A),铆钉触头表面的电弧烧蚀情况。对材料的表面烧蚀机理、金属转移情况,以及电寿命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包覆法制备的AgSnO_2电接触材料具有较强的耐电弧侵蚀能力与较少的材料转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二氧化锡材料 电接触材料 抗熔焊性 耐电弧烧蚀性 表面组织
下载PDF
电接触烧结增强NiCr-Cr_3C_2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磊 侯金保 +1 位作者 孟军虎 韩杰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1,共6页
目的在等离子喷涂的基础上,采用电接触烧结技术制备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Ni Cr-Cr_3C_2涂层。方法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将NiCr-Cr_3C_2涂层预置到GH4169合金试件表面,再经过电接触烧结工艺制备增强涂层。利用OM、SEM、XRD及EDS研究耐磨层... 目的在等离子喷涂的基础上,采用电接触烧结技术制备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Ni Cr-Cr_3C_2涂层。方法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将NiCr-Cr_3C_2涂层预置到GH4169合金试件表面,再经过电接触烧结工艺制备增强涂层。利用OM、SEM、XRD及EDS研究耐磨层的物相、显微组织及化学组成特征,并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涂层的摩擦学行为进行评价。结果通过电接触烧结过程中的瞬时热效应,促进了NiCr-Cr_3C_2等离子喷涂层界面的塑性变形及热扩散,使涂层的孔隙率由5%降到2%,结合强度由46MPa提升到210 MPa。在400℃和600℃时,摩擦表面可形成完整的摩擦层,共晶氟化物组分使涂层摩擦系数由室温至400℃条件下的0.8降低到600℃条件下的0.45。涂层在600℃条件下表现出氧化磨损的特征。结论电接触烧结工艺能实现等离子喷涂Ni Cr-Cr_3C_2涂层的性能增强,获得较高结合强度、较低孔隙率和摩擦系数,在600℃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烧结 Ni Cr-Cr3C2 耐磨层 结合强度 抗磨损 显微组织
下载PDF
Ni-P过渡层厚度对不锈钢表面制备Ni/Ni-P/Ni-P-PTFE梯度涂层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金海阳 李伟 +3 位作者 杨溪 马迅 刘平 王静静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13-6220,共8页
为了探究Ni-P过渡层厚度对不锈钢表面制备Ni-P-PTFE涂层的影响。采用电镀结合化学镀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Ni-P/Ni-P-PTFE三层结构梯度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划痕仪、接触... 为了探究Ni-P过渡层厚度对不锈钢表面制备Ni-P-PTFE涂层的影响。采用电镀结合化学镀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Ni-P/Ni-P-PTFE三层结构梯度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划痕仪、接触角测试仪分别对梯度涂层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结合力、抗粘连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发现,随着Ni-P过渡层沉积时间的增加,过渡层逐渐增厚,Ni-P-PTFE涂层中PTFE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硬度与结合力先上升后下降;在20 min时硬度、结合力分别达到最大值4.18 GPa和13.49 N;在25 min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0.17,Ni-P-PTFE层表面与水性、油性介质的接触角分别达到最大值101.1°和60.06°,此时Ni-P-PTFE涂层表现出优异的抗粘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PTFE涂层 Ni-P过渡层 微观结构 机械性能 结合力 接触角 抗粘连性能
下载PDF
AgNi电触头材料制备工艺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珩 李素华 +3 位作者 翁桅 柏小平 刘立强 李国伟 《电工材料》 CAS 2013年第4期7-10,共4页
综述了AgNi电触头材料的四种制备工艺,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材料的研究重点:控制材料的微观组织,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改进大电流下材料的抗熔焊性。
关键词 AGNI 电触头材料 微观组织 粉末冶金 抗熔焊性
下载PDF
铍青铜搭接焊接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兴强 李宾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88-890,共3页
采用TIG点焊工艺,搭接形式,制备了弹簧触指零件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焊点组织与基材组织接近;热处理后焊点的抗拉强度达到800MPa,约为基材的93%;焊点硬度(HV)为420,与基材相当;电阻率约为0.069 9×10-6Ω·mm2/m... 采用TIG点焊工艺,搭接形式,制备了弹簧触指零件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焊点组织与基材组织接近;热处理后焊点的抗拉强度达到800MPa,约为基材的93%;焊点硬度(HV)为420,与基材相当;电阻率约为0.069 9×10-6Ω·mm2/m,导电性能优于传统焊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 弹簧触指 组织 性能
原文传递
Ag-CuO触点材料侵蚀过程的演化动力学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敏静 屈银虎 +2 位作者 王哲 王军 杜丹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05-1315,共11页
基于Ag-45CuO(骨架Ag-CuO)和Ag-20CuO(岛状Ag-CuO)触点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物相识别结合显微结构分析重建了Ag-CuO材料的三维尺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了侵蚀作用下CuO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变和重构过程。实验和模拟结... 基于Ag-45CuO(骨架Ag-CuO)和Ag-20CuO(岛状Ag-CuO)触点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物相识别结合显微结构分析重建了Ag-CuO材料的三维尺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了侵蚀作用下CuO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变和重构过程。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反复的热冲击导致岛状Ag-CuO熔池表面形成火山口状凹坑,而骨架Ag-CuO熔池表面较为光滑。这是由于骨架Ag-CuO触点局部间隙作为CuO骨架重构的驱动力,可使重构后的CuO呈现出更明显的各向异性,从而有效束缚熔池中Ag的蒸发与偏析;而岛状Ag-CuO触点开断过程并未发生明显的CuO重构现象,其基体内岛状CuO结构易使触点在反复侵蚀作用下失效。随后,利用视觉识别技术结合有限元法,逆向重建了骨架Ag-CuO和岛状Ag-CuO触点表层局部的三维模型,进一步研究了CuO微观结构对触点表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岛状CuO结构,骨架CuO结构的相界面处不易产生应力和应变集中,该结构可有效分散熔池表面局部冲击力,显著提高触点的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触点材料 抗侵蚀特性 骨架重构 微观结构演变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sandwich joining piece to fabricate segmented half-Heusler/skutterudite thermoelectric joints 被引量:1
20
作者 Wei-An Wang Xiao-Ya Li +4 位作者 Yun-Fei Xing Ming Gu Long-Hui Fang Ye-Feng Bao Jin-Hui Fan 《Rare Metals》 CSCD 2021年第7期1966-1970,共5页
Sn/Ni-Sn/Sn sandwich joining piece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fabricate segmented half-Heusler/skutterudite thermoelectric joints,and high-temperature service behavior of the joints was studied.The microstructure an... Sn/Ni-Sn/Sn sandwich joining piece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fabricate segmented half-Heusler/skutterudite thermoelectric joints,and high-temperature service behavior of the joints was studied.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ntact resistance of the joint before and after aging were investigated.The joints are well bonded and no cracks appear at the interfaces of the joint before and after aging,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melting point intermetallic compounds.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crosses the joining layer smoothly and the contact resistance is low.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wich joining piece is effective and flexible,and promising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gment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wich joining piece Segmented thermoelectric joint microstructure contact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