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biome Engineering:A Promising Approach to Improve Coral Health
1
作者 Jie Li Qingsong Yang +7 位作者 Junde Dong Michael Sweet Ying Zhang Cong Liu Yanying Zhang Xiaoyu Tang Wenqian Zhang Si Zhang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05-116,共12页
The world’s coral reefs are threatened by 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stressors.Driven largely by a desir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ral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organism... The world’s coral reefs are threatened by 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stressors.Driven largely by a desir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ral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and to use this knowledge to eventually improve coral health,interest in coral microbiology and the coral microbiome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role of the coral microbiome in maintaining a healthy metaorganism by providing nutrients,support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s,and 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stressors.We explore the concept of coral microbiome engineering,that is,precise and controlled manipulation of the coral microbiome to aid and enhance coral resilience and tolerance in the changing oceans.Although coral microbiome engineering is clearly in its infancy,several recent breakthroughs indicate that such engineering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se valuable ecosystems.To assist with identifying future research targets,we have reviewed the common principles of microbiome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mproving human health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drawing parallels to where coral microbiome engineering can advance in the not-too-distant future.Finally,we end by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ome engineering in coral reefs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l reef restoration Coral holobiont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for corals BLEACHING Microbiome engineering
下载PDF
昆虫共生微生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渭霞 朱廷恒 赖凤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40,共20页
昆虫体内共生微生物能够占到昆虫生物量的1%~10%,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昆虫与共生微生物共进化形成共生体,共生微生物在昆虫生物学性状、多样性形成、生态适应性与抗逆性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昆虫中的农作物害虫严重... 昆虫体内共生微生物能够占到昆虫生物量的1%~10%,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昆虫与共生微生物共进化形成共生体,共生微生物在昆虫生物学性状、多样性形成、生态适应性与抗逆性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昆虫中的农作物害虫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本文对2000年以来农业害虫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方法和功能机制、共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以及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随着分子微生态学、宏基因组测序等先进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应用,对农业昆虫害虫共生微生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突破。发现共生微生物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宿主昆虫:(1)合成营养物质或产生消化酶促进宿主生长发育、拓展宿主生态位;(2)产生保护性代谢物直接保护宿主抵御胁迫,或通过调控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间接地保护宿主;(3)产生活性物质调控宿主的生殖、交配、聚集和运动等行为。昆虫共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维持动态变化并对宿主表型产生重要影响,是宿主、环境、共生微生物互作因素之间收益权衡的结果。因此建议进一步开展以下研究:影响共生体形成和维持的分子机制;在更多时空维度上研究共生微生物、宿主、寄主、天敌和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通过定向调控共生体设计绿色高效的害虫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农业害虫 共生微生物 分子微生态学 共生体 害虫防治
下载PDF
Crop diversity and pest management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被引量:8
3
作者 HE Han-ming LIU Li-na +4 位作者 Shahzad Munir Nawaz Haider Bashir WANG Yi YANG Jing LI Cheng-y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945-1952,共8页
Large-scale crop monocultures facilita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diseases and pest insects.Many studies highlight the impacts of plant diversification upon pathogens,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 Large-scale crop monocultures facilita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diseases and pest insects.Many studies highlight the impacts of plant diversification upon pathogens,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insect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s.These studies provide evidence that habitat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intercropping,relay,and ro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disease and pest management.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rop diversity,considers recent insights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crop diversity,and discusses its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Recently,the phytobiomes resulting from increased crop diversity ar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Further,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hogens or pests with their host phytobiome may lead to novel op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sts.Recent advances in the agricultural systems include:(i)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p species and genotypes;(ii)ecological progress includ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dependency of those interactions;and(iii)the role of microtopographic varia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or priming basal resistance to multiple pests and pathogens by intercropped crops.We also highlight recent progress in China and the potential options for habitat management and design that enhance the ecological role of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DIVERSITY pattern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 PRIMING resistance phytobiome holobiont SUSTAINABILITY
下载PDF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展望 被引量:21
4
作者 姜道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2-749,共8页
内生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有些内生真菌可以促进植物营养吸收、提高植物抗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的能力、刺激植物产生活性物质等。因此,内生真菌是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就内生真菌与寄主共生的分子基础、内... 内生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有些内生真菌可以促进植物营养吸收、提高植物抗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的能力、刺激植物产生活性物质等。因此,内生真菌是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就内生真菌与寄主共生的分子基础、内生真菌对植物影响机制、内生真菌与寄主特异性相互作用、特殊的内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内生真菌形成的分子机制和内生真菌研究展望等6个方面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叙述,期望为科学地利用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植物病原真菌 互惠共生 共生功能体 生物防治 微生物组
下载PDF
共生功能体的微生物组组成、组装及微生物间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韩燕峰 董醇波 +5 位作者 葛伟 邹晓 梁建东 陈万浩 胡海燕 梁宗琦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
本文介绍了植根于共生理念和关系中的共生功能体(宿主—相关微生物组)概念,系统评述了共生功能体相关微生物组的组成、组装及其微生物间的互作。基于共生功能体,宿主通过自身具有的抗性和耐受性,可影响微生物共生体在共生连续体中的位置... 本文介绍了植根于共生理念和关系中的共生功能体(宿主—相关微生物组)概念,系统评述了共生功能体相关微生物组的组成、组装及其微生物间的互作。基于共生功能体,宿主通过自身具有的抗性和耐受性,可影响微生物共生体在共生连续体中的位置,降低互作的负面效应。宿主进化和共生功能体能主动影响寄生性共生体的适合度,从而出现反向适应。虽然宿主微生物组对宿主生物学、生态学和进化中的中心作用已得到普遍重视,但涉及功能的研究较少。最近提出的生态—共生功能体新概念对一个物种共生功能体的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此外,共生功能体的研究已从生物科学向社会科学、哲学和生理学扩展。如果不考虑共生功能体在特定行为中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潜在的认知偏差,即共生功能体盲点。因此关注共生功能体盲点和对微生物组如何影响大脑和认知的研究,将为人类认知和社会行为的进化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功能体 微生物组组成 微生物互作
下载PDF
胃微生物与人体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迟卉 李燕 +2 位作者 马翠翠 郭瑞芳 王佳林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第3期237-240,共4页
近年来,共生功能体(holobionts)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频繁提出。微生物与宿主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互作形成一个整体,其稳态的打破可诱发疾病。目前人们对胃部菌群方面的认识已经从H.pylori的致病作用转化为多种微生物共... 近年来,共生功能体(holobionts)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频繁提出。微生物与宿主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互作形成一个整体,其稳态的打破可诱发疾病。目前人们对胃部菌群方面的认识已经从H.pylori的致病作用转化为多种微生物共同存在和协同作用,研究也从单一致病菌的关联性研究转化为探讨宿主-微生物复杂且动态的共生关系,并对共生关系在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新观点。由于饮食、用药、环境、遗传等各方面都对菌群结构及丰度产生影响,因此对治疗方法也需要调整和提出新的思路。新的科研方法使人们对胃部菌群的认识更深刻更广泛,对H.pylori作用的重新认识与非H.pylori细菌在胃内作用的新发现出现很多争议,单一病因与整体微生态变化对疾病发生进展的作用以及菌群特征分析是否可以成为胃部疾病新的诊断方法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就胃微生物与人类共生关系的研究发展做一综述,以期在预防和治疗胃部疾病上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功能体 胃微生态 H.PYLORI 胃部疾病
下载PDF
生态进化视角的植物-微生物组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程赛赛 龚鑫 +3 位作者 薛文凤 万兵兵 刘满强 胡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3,共11页
植物表面和内部组织中的微生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和多样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植物相关微生物组的巨大功能潜力,但尚不清楚植物相关微生物组是如何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构建的。从植物系统发育、作物驯化中植物-... 植物表面和内部组织中的微生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和多样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植物相关微生物组的巨大功能潜力,但尚不清楚植物相关微生物组是如何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构建的。从植物系统发育、作物驯化中植物-微生物组进化轨迹,以及宿主约束下微生物之间互作进化的研究进展入手,概述了植物及其微生物组的生态适应和进化机制。了解植物-微生物组相互作用的进化驱动因素,有利于恢复植物与微生物原始的有益协作关系,从而达到提高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等高产高效目标。强调未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作物基因组学相结合的策略,将是调控植物微生物组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对植物-微生物组互作的生态进化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 驯化 全功能体 生态进化 可持续农业
下载PDF
海草床微生物研究进展
8
作者 蔡泽富 陈石泉 +6 位作者 吴钟解 沈捷 谢珍玉 骆丽珍 庞巧珠 章翔 王道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共13页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海草微生物组与沉积物和海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其分布在离散且高度异质性的生态位,且该模式在广泛的地理尺度上保持不变,不是受海草种类和沉积物类型控制,而是主要取决于环境驱动与海草代谢。大部分海草核心微生物群落都参与硫循环。今后可采用模拟实验、生态模型、基因组、宏基因组、转录组与代谢组等技术方法研究海草床微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功能、定植与病害等。此外,揭示海草床中微生物、海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保护受威胁的海草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共生功能体 核心微生物组 多样性 环境
下载PDF
从细胞内共生到多尺度共生: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宗琦 韩燕峰 +6 位作者 梁建东 陈万浩 张芝元 董醇波 邵秋雨 葛伟 刘宇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02-2217,共16页
基于共生概念的历史变化,目前人们普遍接受了广义共生概念。即共生是包含互利共生(mutualism)、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和拮抗/寄生(antagonism/parasitism)的共生连续体。本文简述了近20年间,全球9次国际共生学术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 基于共生概念的历史变化,目前人们普遍接受了广义共生概念。即共生是包含互利共生(mutualism)、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和拮抗/寄生(antagonism/parasitism)的共生连续体。本文简述了近20年间,全球9次国际共生学术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对细胞内共生、时间、空间以及多种互作尺度共生关系的研究利用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展望了一些活跃共生领域的研究概况,如共生失调(dysbiosis)、植物-微生物-昆虫三角共生关系(plant-microbe-insect triangle)、细菌-真菌互作(bacterial-fungal interaction,BFI)、菌根菌-真菌内生细菌-植物多方共生联盟(multipartite symbiosis consortium)以及与共生相关微生物组的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研究及应用等。共生(symbiosis)正成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原则,正以一种与更宏大系统方法相一致的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的一些生物学概念,如孤立性的个体(individuality)概念。基因组测序和高通量RNA技术分析揭示,动、植物与共生微生物的重要互作,打破了迄今为止生物个体的特征边界,挑战了这些学科的定义;共生不仅是一对一的互利共生关系,共生实际是多种共生模式的连续共生体。此外,植物-昆虫-微生物互作的三角关系;菌根-真菌-真菌内生细菌-植物的多方联盟等新关系的发现,更把生命科学推向了快速发展的方向。这些科学进展不仅对生物科学的遗传学、免疫学、进化、发育、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至关重要,拓宽了新的视野,而且对农业中生物制剂研发,人类微生物组的管理及调控,以及对发酵食品及工业微生物生产的设计和管理将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连续体 共生功能体 共生失调 共生三角关系 真菌-细菌互作 多方共生联盟 集合群落
原文传递
关于“生物共生”的概念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仕健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3,共8页
本文试图对生物学哲学界长期以来含糊不清的"生物共生"概念进行辨析,首先对共生功能体的概念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共生关系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体共生,另一类是非功能体共生,随后对前人关于共生复合体的各种表征方... 本文试图对生物学哲学界长期以来含糊不清的"生物共生"概念进行辨析,首先对共生功能体的概念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共生关系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体共生,另一类是非功能体共生,随后对前人关于共生复合体的各种表征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基于抽象的"无等级层级"框架,使用"相对名称";另一种则基于具体的生物组织层级框架,使用"绝对名称"。因此,对复杂生物实体的表征和描述,应首先明确是基于何种框架,以避免概念的混乱。接下来,本文基于具体生物组织层级的框架,对两类共生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功能体共生应被表征为有机体内部关系,而非功能体共生应被表征为生态群落内部,有机体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共生 共生功能体 相对名称 层级结构
原文传递
关于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讨论
11
作者 杨仕健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112,118,共7页
本文讨论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问题,首先围绕三个分主题对国际生物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协会(ISHPSSB)2011年双年会的相关报告进行介绍并评论:关于"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的本体论... 本文讨论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问题,首先围绕三个分主题对国际生物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协会(ISHPSSB)2011年双年会的相关报告进行介绍并评论:关于"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的扩展性的研究;对于生物学个体性概念的讨论,然后介绍了作者在共生语境下对生物学个体概念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征模式以及对同一概念的不同分析方式,体现了两种科学传统在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冲突与交汇;系统生物学力图综合不同研究范式,整合不同生命组织的层次,对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是未来生物学哲学的热门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个体性 自然选择理论 共生有机体 科学传统
原文传递
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红阳 康传志 +6 位作者 王月枫 王升 王铁霖 张燕 周利 刘大会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5397-5405,共9页
药用植物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来源,我国已经实现药用植物的大规模栽培和生产。微生物作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样也将推动中药农业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然而,有关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该文以微生物... 药用植物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来源,我国已经实现药用植物的大规模栽培和生产。微生物作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样也将推动中药农业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然而,有关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该文以微生物组研究的发展时间线为基础,对微生物组研究的起源、技术和热点进行综述,结合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几点建议:①依据科、属、种对不同化学型药用植物的微生物组进行系统研究,揭示药用植物与微生物的共进化过程;②开展药用植物微生物组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研究,掌握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作用规律;③寻找合适的药用植物模式物种,建立药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模型;④挖掘药用植物核心微生物组,将核心微生物组成员应用于中药生态农业;⑤推进药用植物微生物育种的研究工作,为药用植物育种提供新的途径;⑥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药用植物微生物组,加快未培养微生物菌株的开发和利用;⑦建设药用植物微生物菌种保藏平台及其代谢产物数据库,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以此来推动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研究的高效、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微生物 药用植物微生物组 共生功能体 核心微生物组
原文传递
外生菌根真菌与内生细菌共生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葛伟 董醇波 +2 位作者 张芝元 韩燕峰 梁宗琦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10-3822,共13页
外生菌根真菌能与很多高等植物共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强宿主抗逆性及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与寄主植物密切联系外,外生菌根真菌,在其生命周期中与细菌群落进行物理和代谢相互作用... 外生菌根真菌能与很多高等植物共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强宿主抗逆性及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与寄主植物密切联系外,外生菌根真菌,在其生命周期中与细菌群落进行物理和代谢相互作用,常形成共生关系。这些细菌对外生菌根真菌菌丝生长、生物量增加及子实体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本文阐述了外生菌根真菌与内生细菌共生现象的发现、共生关系的建立、内生细菌促进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和发育及宿主与微生物组的研究方法等,以期更好地巩固外生菌根真菌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等基础性知识,并利用细菌与真菌的相互作用为可食用外生菌根真菌的生物防治、菌肥研究、人工驯化及栽培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功能体 细菌-真菌互作 子实体形成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珊瑚共生细菌稳定性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姿君 杜小鹏 +2 位作者 曾艳华 蔡中华 周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7-866,共10页
珊瑚礁卓越的生态价值得益于共生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而"珊瑚-微生物"共生体的平衡是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石.过去10年里针对共生体的稳定性调节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建立了"微生物-宿主-环... 珊瑚礁卓越的生态价值得益于共生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而"珊瑚-微生物"共生体的平衡是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石.过去10年里针对共生体的稳定性调节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建立了"微生物-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基于共生系统的复杂性,涉及的稳态调节机制复杂而多变,一些基础理论仍然有待达成共识.本文以珊瑚共生菌为重点,尝试梳理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共生菌的组成,环境因子对共生菌群的影响,以及多重压力下(水温、光照、营养盐以及人类活动)的稳态调节类型,重点包括光合作用下的碳浓缩机制,时空异质性的微生物选择偏好、共生体的营养分配,以及群体感应信号介导下的调节过程等.最后从组学角度总结了稳态调节过程涉及的分子机制,如pH稳态钙化、能量代谢差异、氧化应激以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的应答等.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可能方向也进行了提炼,包括研究维度的扩充(关注古菌)、新技术-新方法("拉曼光谱-组学-Nano时间飞行质谱"耦合)的应用以及生态模型的构建等.本综述旨在提升对珊瑚、细菌和环境之间互作关系的认识,增进对共生体微生态学机制的理解,可为珊瑚礁的生态健康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借鉴.(图2参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共生体 碳浓缩机制 信号调节 稳态机制
原文传递
高温及强光诱发绿水螅白化进程中共生藻数量动态、活性氧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15
作者 程秀珍 吴香恒 +2 位作者 金丹 段丽丽 潘红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5-1231,共7页
受全球暖化及光辐射增强的双重胁迫,珊瑚礁主成分刺胞动物-微藻共生体白化(共生藻数量减少)日趋严重.在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对异常环境因子的响应前期研究中筛选到一个“高温(33℃)-强光(6 000 lx)”双胁迫参数组合能诱发绿水螅... 受全球暖化及光辐射增强的双重胁迫,珊瑚礁主成分刺胞动物-微藻共生体白化(共生藻数量减少)日趋严重.在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对异常环境因子的响应前期研究中筛选到一个“高温(33℃)-强光(6 000 lx)”双胁迫参数组合能诱发绿水螅白化,进一步在其基础上探讨高温单胁迫、强光单胁迫及高温-强光双胁迫诱发中国绿水螅白化进程中其共生藻的数量动态、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丙二醛两个指标)的积累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高温单胁迫和强光单胁迫相比,高温-强光双胁迫下绿水螅共生藻数量下降幅度最高(双胁迫处理21 d后共生藻数量下降幅度接近90%);强光单胁迫下绿水螅仅在胁迫的起始阶段共生藻数量下降幅度略高于高温单胁迫,而其余时段均明显低于高温单胁迫;无论是单胁迫、还是双胁迫均导致绿水螅活性氧水平上调,但在强光单胁迫下绿水螅活性氧水平上调的起始时间明显早于高温单胁迫;在所有胁迫处理的中、后期绿水螅3种抗氧化酶活性动态总体趋势为上调,而在大部分时间段双胁迫条件下每种抗氧化酶活性高于单胁迫,并且强光单胁迫下绿水螅每种抗氧化酶活性上调的起始时间均早于高温单胁迫.综上所述,与高温单胁迫以及强光单胁迫相比,高温-强光联合胁迫显著加剧了绿水螅的白化程度,即高温胁迫及强光胁迫联合处理对绿水螅白化发生的促进具有协同效应;绿水螅对强光胁迫的响应较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更敏感,但高温胁迫在促进绿水螅白化发生的进程中影响程度却大于强光胁迫,因此高温胁迫与强光胁迫之间在诱导绿水螅白化发生的作用方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绿水螅 刺胞动物-微藻共生体白化现象 高温胁迫 强光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