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5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三离”问题与破解
1
作者
龙宝新
张雪凌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5期7-13,共7页
当代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都导源于三大教育观念缺陷——“离人教育”“离乡教育”与“离身教育”,其中“离人”问题诱发了教育本质的异化,“离乡”问题触发了城乡教育布局的极化,“离身”问题引发了教育思想的退化。究其根本...
当代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都导源于三大教育观念缺陷——“离人教育”“离乡教育”与“离身教育”,其中“离人”问题诱发了教育本质的异化,“离乡”问题触发了城乡教育布局的极化,“离身”问题引发了教育思想的退化。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个:传统教育文化的拖累、躁进求变的改革哲学与儿童生命意识的缺失。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纵深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就必须推进传统教育文化的迭代与升级,自觉调适制度变迁形态,积极倡导面向学生身体表现的“三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离人教育
离乡教育
离身教育
传统教育文化
生命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教育学的智慧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政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爱智之学。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爱智之学。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育的智慧”的智慧,是把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作为热爱、追究、拷问、批判和反思的对象。教育学智慧的本质是对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系统化。教育学的智慧产生了特有的力量,表现为理解力、反思力、想象力、转化力、创造力等。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来自于“置身式的爱”这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自于对教育生活经验与细节的敏感与体悟。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故乡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智慧
生命
实践
故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家园认同:社区治理的台湾经验——以一个台北社区为例
被引量:
8
3
作者
李翠玲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家园认同是台湾社区治理的主线索,它不仅形塑了以"生活"和"人文"为导向的社区营造政策,也深刻影响着社区治理实践。一方面,"家文化"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为台湾社区治理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和价值目标;另一...
家园认同是台湾社区治理的主线索,它不仅形塑了以"生活"和"人文"为导向的社区营造政策,也深刻影响着社区治理实践。一方面,"家文化"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为台湾社区治理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和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提升生活品质也回应了民众对现实利益的需求。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对"家园"生活功能的强调,以及对"温馨有情"的理想家园追求,始终是台湾基层社区工作者动员社区居民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立足"家园"的社区治理政策,也为以地域社会为基础的关系、人情、历史、文化等进入公共政治领域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认同
社区治理
生活
人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童小说:探究人类生命形式的演绎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昭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7-160,共4页
苏童总是以历史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一个个陈年往事,让处于这个境地的人性作尽情的演绎,借此来反映人物生命的躁动、生命的扭曲,表现作家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索,力图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苏童
小说
历史生活
生命形式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被引量:
8
5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共15页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美育美",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教育当属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发轫于西方,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乏对美的发现、体认、洞察和表达。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美育实践的传统早已存在,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如果说中国古代倡导的是"致中和"的美育观,那么近代中国追求的则是"以美育代宗教"。新时代,"美好社会"形态、"美好生活"追求、"美丽中国"建设呼唤中国特色的"大美育"。走向"大美育"时代,需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建设新时代美育体系,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美育的深层价值内涵:既体现在艺术领域,更体现在制度、理念领域;既需要我们守望"精神家园",更需要我们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最终聚焦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精神家园
中华美学精神
大美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文化与文学意识母题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达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8-60,共3页
从历史视域而言,文化是文学的上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影响,突出的体现于对文人创作审美态度情感倾向的左右和牵制,对他们精神意识的主导。导致文学作品中家园、生命、功名等意识母题的集中出现和差异性抒发表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意识母题
家园意识
生命意识
功名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命的笺注——张晓风诗性解释散文解读
被引量:
2
7
作者
徐光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8-82,共5页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解释
生命之美
故园情结
生命追问
豪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被引量:
4
8
作者
邓子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宗教的共相
人生意义
精神家园
宗教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验的社会性与家国认同——初级社会化的现象学考察
被引量:
12
9
作者
康永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6,共18页
先验的善意帮助个人在这个世界立足,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人世中平凡事件的意义。正是这种先验善意帮助我们在自我和不断后退的物自体之间建构了家、家乡和祖国。这种原初的家国认同本身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意义...
先验的善意帮助个人在这个世界立足,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人世中平凡事件的意义。正是这种先验善意帮助我们在自我和不断后退的物自体之间建构了家、家乡和祖国。这种原初的家国认同本身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意义的直观。初级社会化过程就在有着这样一种精神氛围的初级群体中展开,其核心并不是让儿童接受世俗的知识观念与社会规范,而是建构人们的自我观念、家国观念乃至其他基础性的道德观念,并引导儿童借助先验的善意参与亲密关系共同体的再造。随着原初的主体间际的世界不断分化为一种差序结构乃至等级制的社会,或者不断分化为一种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多元化的松散体系,现实的家国认同问题日益突出。但王朝社会的家国认同经常只能在一个存在实质性善意的非常有限的圈子内进行,真正的国民只限于统治者自身及其家臣。现代教育有能力在国民之间建构某种公共的国家想象,人们凭此可以相互慰藉和取暖。但只有凭借形式理性或宪政秩序,人们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真正国民。涂尔干理论的不足,就在它不相信个人借助先验的社会性与世俗经验觉知世界的能力和社会本身的符号性质,总是片面强调道德实在、道德科学和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的社会性
家国认同
初级社会化
日常生活世界
实质性共同体
心灵共同体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迟子建乡土情结的成因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
被引量:
1
10
作者
费虹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20-24,共5页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保留着一份质朴而炽热的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深刻的乡土情结成为她创作不变的情怀。迟子建的乡土情结,是她创作的原动力,也构成了她的乡村题材小说的思想精髓和情感元素。
关键词
自然
故土家园
生命活力
人性关怀
诗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日常生活批判、精神生产与现实生活的重塑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三元
孙虹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8-96,共9页
唯物史观的"宏大叙事"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列斐伏尔等人的日常生活批判正是对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日常生活批判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类精神家...
唯物史观的"宏大叙事"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列斐伏尔等人的日常生活批判正是对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日常生活批判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类精神家园。日常生活的异化或物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它凸显出重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精神生活的基础在于精神生产,而以创造性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生产是以消除日常生活的异化或物化、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实现人的自由自主的创造为根本价值取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产
日常生活批判
现实生活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象之维——闻一多诗的生命意识读解
被引量:
1
12
作者
高颖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24-29,共6页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意象
生命意识
死亡
孤独
家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13
作者
洪耀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1-23,共3页
沈从文以故乡湘西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人生为题材的作品 ,执着追寻和构筑自己与民族的精神家园 ,虔诚探索和挖掘健康生命形式 ,重视展现和批判湘西乡风民俗 ,具有丰富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小说
家园
生命
民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归属——元代士子生活和精神的时代追求与渴望
14
作者
徐明阳
施勤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349-352,共4页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它短小篇幅而被称作"秋思之祖",因其抒写的不是以往士子们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精神需要,而是元代在异族统治下被剥夺了生活来源、被斩断了个人仕途前程和整个民族未来的汉族士子们,在汉民...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它短小篇幅而被称作"秋思之祖",因其抒写的不是以往士子们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精神需要,而是元代在异族统治下被剥夺了生活来源、被斩断了个人仕途前程和整个民族未来的汉族士子们,在汉民族及其个人心理极度失衡、极度焦虑的时代背景下,对各种归宿依托、知音知己这些人的基本层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所寄寓的汉民族以及知识分子的时代心理感受——对于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给秋士易感这一古老的主题注入了新的和深刻的内涵。马致远笔下的"断肠游子"成为身处异族统治下的汉民族及其知识分子的一种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散曲
秋士易感
孤独游子
生活家园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乡土生存的女性人类关注——萧红《呼兰河传》解读
15
作者
谢玉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14,共7页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作家童年生活的回顾与书写,表达了萧红对乡土生存的深切关注:从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到生存理念、生存习惯和生存质量,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其中,对社会底层和妇女的关注是作品的重心,阶级与性别的...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作家童年生活的回顾与书写,表达了萧红对乡土生存的深切关注:从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到生存理念、生存习惯和生存质量,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其中,对社会底层和妇女的关注是作品的重心,阶级与性别的视线始终如一,体现了萧红独特、卓越的女性人类思想,蕴含了丰厚的文化与性别信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使萧红的这部长篇超越了时空,成为人类文学、文化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生存
文化与性别习俗
女性人类关注
生存变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同体视域下的家园书写比较研究——以《饥饿的路》与《生死疲劳》为例
被引量:
1
16
作者
吴晓梅
许宗瑞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第7期62-66,共5页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研究两部作品的家园书写主题,可以探究两条不同的“流”经由相异的国度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共同憧憬和探索理想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的路》
《生死疲劳》
家园书写
共同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用之用:李永平小说关于“走”的现代性抒写
17
作者
王晶晶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3-69,共7页
李永平的小说大多具体细微地书写了人的行走状态,以"走"为切入点讨论加诸其身上的文学感慨——原乡与异乡,小说因而有了具体切实的阐释空间:以原始肉身书写行走生命的苍莽观照作者的原乡/异乡情结,剔除理念化的论述,从文学的...
李永平的小说大多具体细微地书写了人的行走状态,以"走"为切入点讨论加诸其身上的文学感慨——原乡与异乡,小说因而有了具体切实的阐释空间:以原始肉身书写行走生命的苍莽观照作者的原乡/异乡情结,剔除理念化的论述,从文学的审美性阐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凸显抱慰生命、呼唤个体生命原始体验的小说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永平
行走
生命
原乡
异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山水诗的生命情感
被引量:
2
18
作者
纳秀艳
冯喜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6-58,61,共4页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生命情感
乡思与怀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说不尽的张爱玲——张爱玲散文艺术美探析
被引量:
1
19
作者
刘月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2-85,共4页
张爱玲散文具有情、趣、理三者融合之艺术美;这种美在张爱玲散文对世俗生活的描写上,对人性的解剖 上,在对家园意识的传达中都有所表现;张爱玲散文艺术之美源于其议论性小品文文体的运用与鲜活机警的语言的运 用。
关键词
张爱玲
艺术美
人性剖析
家园意识
散文
小品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意境理论的审美内涵与庄子“游心”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
1
20
作者
王小红
马瑞秀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11,共3页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逍遥游
精神家园
审美人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三离”问题与破解
1
作者
龙宝新
张雪凌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5期7-13,共7页
基金
西安市2021年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学新高考实施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摘
当代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都导源于三大教育观念缺陷——“离人教育”“离乡教育”与“离身教育”,其中“离人”问题诱发了教育本质的异化,“离乡”问题触发了城乡教育布局的极化,“离身”问题引发了教育思想的退化。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个:传统教育文化的拖累、躁进求变的改革哲学与儿童生命意识的缺失。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纵深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就必须推进传统教育文化的迭代与升级,自觉调适制度变迁形态,积极倡导面向学生身体表现的“三教”。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离人教育
离乡教育
离身教育
传统教育文化
生命教育
Keywords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separated from people
education separated from the
homeland
education separated from the body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ulture
life
education
分类号
G52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学的智慧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政涛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文摘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爱智之学。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育的智慧”的智慧,是把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作为热爱、追究、拷问、批判和反思的对象。教育学智慧的本质是对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系统化。教育学的智慧产生了特有的力量,表现为理解力、反思力、想象力、转化力、创造力等。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来自于“置身式的爱”这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自于对教育生活经验与细节的敏感与体悟。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故乡之所在。
关键词
教育学
智慧
生命
实践
故乡
Keywords
pedagogy
wisdom
life
practice
homeland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家园认同:社区治理的台湾经验——以一个台北社区为例
被引量:
8
3
作者
李翠玲
机构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生活与农民市民化的社会文化机制研究"(14CSH022)
武汉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女性公共生活参与"
台湾政治大学"2015两岸暨国际学人研究奖助计划"资助
文摘
家园认同是台湾社区治理的主线索,它不仅形塑了以"生活"和"人文"为导向的社区营造政策,也深刻影响着社区治理实践。一方面,"家文化"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为台湾社区治理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和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提升生活品质也回应了民众对现实利益的需求。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对"家园"生活功能的强调,以及对"温馨有情"的理想家园追求,始终是台湾基层社区工作者动员社区居民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立足"家园"的社区治理政策,也为以地域社会为基础的关系、人情、历史、文化等进入公共政治领域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家园认同
社区治理
生活
人文
Keywords
homeland
identity
community governance
life
humanity
分类号
C916.2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童小说:探究人类生命形式的演绎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昭明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7-160,共4页
文摘
苏童总是以历史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一个个陈年往事,让处于这个境地的人性作尽情的演绎,借此来反映人物生命的躁动、生命的扭曲,表现作家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索,力图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苏童
小说
历史生活
生命形式
精神家园
Keywords
Su Tong
novels
historical
life
form of
life
homeland
of spirit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被引量:
8
5
作者
李庚香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共15页
文摘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美育美",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教育当属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发轫于西方,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乏对美的发现、体认、洞察和表达。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美育实践的传统早已存在,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如果说中国古代倡导的是"致中和"的美育观,那么近代中国追求的则是"以美育代宗教"。新时代,"美好社会"形态、"美好生活"追求、"美丽中国"建设呼唤中国特色的"大美育"。走向"大美育"时代,需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建设新时代美育体系,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美育的深层价值内涵:既体现在艺术领域,更体现在制度、理念领域;既需要我们守望"精神家园",更需要我们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最终聚焦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精神家园
中华美学精神
大美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Keywords
a Good
life
Spiritual
homeland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the Era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Fre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common Prosperity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文化与文学意识母题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达
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8-60,共3页
文摘
从历史视域而言,文化是文学的上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影响,突出的体现于对文人创作审美态度情感倾向的左右和牵制,对他们精神意识的主导。导致文学作品中家园、生命、功名等意识母题的集中出现和差异性抒发表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意识母题
家园意识
生命意识
功名意识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original topic
the consciousness of
homeland
life
consciousness
academic honor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命的笺注——张晓风诗性解释散文解读
被引量:
2
7
作者
徐光萍
机构
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8-82,共5页
文摘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关键词
诗性解释
生命之美
故园情结
生命追问
豪喻
Keywords
poetic interpretation
beauty of
life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the
homeland
persistent inquiry of the meaning of
life
metaphor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被引量:
4
8
作者
邓子美
机构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文摘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宗教的共相
人生意义
精神家园
宗教社会学
Keyword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Religious Culture
life
Meaning
Spiritual
homeland
Religion Sociology
分类号
B91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验的社会性与家国认同——初级社会化的现象学考察
被引量:
12
9
作者
康永久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6,共18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008年度重点项目"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年度重点资助项目"文化视野中的学校
+2 种基金
教师与学生:教育中的再生产机制再审视"
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三种教育学的定位
意义与相互关系研究"共同资助
文摘
先验的善意帮助个人在这个世界立足,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人世中平凡事件的意义。正是这种先验善意帮助我们在自我和不断后退的物自体之间建构了家、家乡和祖国。这种原初的家国认同本身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意义的直观。初级社会化过程就在有着这样一种精神氛围的初级群体中展开,其核心并不是让儿童接受世俗的知识观念与社会规范,而是建构人们的自我观念、家国观念乃至其他基础性的道德观念,并引导儿童借助先验的善意参与亲密关系共同体的再造。随着原初的主体间际的世界不断分化为一种差序结构乃至等级制的社会,或者不断分化为一种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多元化的松散体系,现实的家国认同问题日益突出。但王朝社会的家国认同经常只能在一个存在实质性善意的非常有限的圈子内进行,真正的国民只限于统治者自身及其家臣。现代教育有能力在国民之间建构某种公共的国家想象,人们凭此可以相互慰藉和取暖。但只有凭借形式理性或宪政秩序,人们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真正国民。涂尔干理论的不足,就在它不相信个人借助先验的社会性与世俗经验觉知世界的能力和社会本身的符号性质,总是片面强调道德实在、道德科学和道德教育。
关键词
先验的社会性
家国认同
初级社会化
日常生活世界
实质性共同体
心灵共同体
道德教育
Keywords
transcendental sociality
identification of home, hometown and
homeland
primary sociali-zation
daily
life
world
substantive community~ soul community
moral education
分类号
G40-05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迟子建乡土情结的成因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
被引量:
1
10
作者
费虹
机构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20-24,共5页
文摘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保留着一份质朴而炽热的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深刻的乡土情结成为她创作不变的情怀。迟子建的乡土情结,是她创作的原动力,也构成了她的乡村题材小说的思想精髓和情感元素。
关键词
自然
故土家园
生命活力
人性关怀
诗情
Keywords
nature,
homeland
,
life
energy,humanity care,poetry feeling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日常生活批判、精神生产与现实生活的重塑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三元
孙虹玉
机构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8-9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14FZX019)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5207)
文摘
唯物史观的"宏大叙事"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列斐伏尔等人的日常生活批判正是对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日常生活批判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类精神家园。日常生活的异化或物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它凸显出重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精神生活的基础在于精神生产,而以创造性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生产是以消除日常生活的异化或物化、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实现人的自由自主的创造为根本价值取向的。
关键词
精神生产
日常生活批判
现实生活
精神家园
Keywords
spiritual production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real
life
spiritual
homeland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象之维——闻一多诗的生命意识读解
被引量:
1
12
作者
高颖君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24-29,共6页
文摘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闻一多
意象
生命意识
死亡
孤独
家园
Keywords
Wen Yiduo
images
life
consciousness
death
solitude
homeland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13
作者
洪耀辉
机构
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出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1-23,共3页
文摘
沈从文以故乡湘西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人生为题材的作品 ,执着追寻和构筑自己与民族的精神家园 ,虔诚探索和挖掘健康生命形式 ,重视展现和批判湘西乡风民俗 ,具有丰富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小说
家园
生命
民俗
Keywords
Shen Congwen's
Local novel
homeland
life
Folk custom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归属——元代士子生活和精神的时代追求与渴望
14
作者
徐明阳
施勤
机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349-352,共4页
文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它短小篇幅而被称作"秋思之祖",因其抒写的不是以往士子们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精神需要,而是元代在异族统治下被剥夺了生活来源、被斩断了个人仕途前程和整个民族未来的汉族士子们,在汉民族及其个人心理极度失衡、极度焦虑的时代背景下,对各种归宿依托、知音知己这些人的基本层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所寄寓的汉民族以及知识分子的时代心理感受——对于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给秋士易感这一古老的主题注入了新的和深刻的内涵。马致远笔下的"断肠游子"成为身处异族统治下的汉民族及其知识分子的一种象征。
关键词
元散曲
秋士易感
孤独游子
生活家园
精神家园
Keywords
Yuan's poem
sentimental autumn
loneliness
life
homeland
spirit
homeland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土生存的女性人类关注——萧红《呼兰河传》解读
15
作者
谢玉娥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14,共7页
文摘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作家童年生活的回顾与书写,表达了萧红对乡土生存的深切关注:从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到生存理念、生存习惯和生存质量,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其中,对社会底层和妇女的关注是作品的重心,阶级与性别的视线始终如一,体现了萧红独特、卓越的女性人类思想,蕴含了丰厚的文化与性别信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使萧红的这部长篇超越了时空,成为人类文学、文化的经典。
关键词
乡土生存
文化与性别习俗
女性人类关注
生存变革
Keywords
homeland life
cultural and gender custom
concern for the female
change of
life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同体视域下的家园书写比较研究——以《饥饿的路》与《生死疲劳》为例
被引量:
1
16
作者
吴晓梅
许宗瑞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出处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第7期62-66,共5页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20152)。
文摘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研究两部作品的家园书写主题,可以探究两条不同的“流”经由相异的国度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共同憧憬和探索理想的共同体。
关键词
《饥饿的路》
《生死疲劳》
家园书写
共同体
Keywords
The Famished Road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homeland
writing
community
分类号
I437.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用之用:李永平小说关于“走”的现代性抒写
17
作者
王晶晶
机构
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3-69,共7页
文摘
李永平的小说大多具体细微地书写了人的行走状态,以"走"为切入点讨论加诸其身上的文学感慨——原乡与异乡,小说因而有了具体切实的阐释空间:以原始肉身书写行走生命的苍莽观照作者的原乡/异乡情结,剔除理念化的论述,从文学的审美性阐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凸显抱慰生命、呼唤个体生命原始体验的小说美学。
关键词
李永平
行走
生命
原乡
异乡
Keywords
LI Yongping
migration
life
homeland
foreign land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山水诗的生命情感
被引量:
2
18
作者
纳秀艳
冯喜梅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
出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6-58,61,共4页
文摘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关键词
山水诗
生命情感
乡思与怀归
Keywords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life
feeling
homesickness and the desire to return to
homeland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说不尽的张爱玲——张爱玲散文艺术美探析
被引量:
1
19
作者
刘月萍
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2-85,共4页
文摘
张爱玲散文具有情、趣、理三者融合之艺术美;这种美在张爱玲散文对世俗生活的描写上,对人性的解剖 上,在对家园意识的传达中都有所表现;张爱玲散文艺术之美源于其议论性小品文文体的运用与鲜活机警的语言的运 用。
关键词
张爱玲
艺术美
人性剖析
家园意识
散文
小品文
Keywords
prose, feeling, interest and reason, secular
life
, human nature analysis,
homeland
awareness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意境理论的审美内涵与庄子“游心”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
1
20
作者
王小红
马瑞秀
机构
张家口教育学院党委办公室
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中文系
出处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11,共3页
文摘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关键词
意境
逍遥游
精神家园
审美人生
Keywords
mood
carefree journey
mental
homeland
aesthetic
lif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三离”问题与破解
龙宝新
张雪凌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教育学的智慧
李政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家园认同:社区治理的台湾经验——以一个台北社区为例
李翠玲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苏童小说:探究人类生命形式的演绎
陈昭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传统文化与文学意识母题
王达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生命的笺注——张晓风诗性解释散文解读
徐光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邓子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先验的社会性与家国认同——初级社会化的现象学考察
康永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迟子建乡土情结的成因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
费虹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论日常生活批判、精神生产与现实生活的重塑
张三元
孙虹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意象之维——闻一多诗的生命意识读解
高颖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洪耀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归属——元代士子生活和精神的时代追求与渴望
徐明阳
施勤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乡土生存的女性人类关注——萧红《呼兰河传》解读
谢玉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共同体视域下的家园书写比较研究——以《饥饿的路》与《生死疲劳》为例
吴晓梅
许宗瑞
《长春大学学报》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无用之用:李永平小说关于“走”的现代性抒写
王晶晶
《宜宾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中国山水诗的生命情感
纳秀艳
冯喜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说不尽的张爱玲——张爱玲散文艺术美探析
刘月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谈意境理论的审美内涵与庄子“游心”思想的关系
王小红
马瑞秀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